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推拿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M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CA、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CA、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NDS、CS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NDS、CSI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7,P=0.0200.05)。结论:推拿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运动功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临床路径对脾虚型大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脾虚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路径组和非路径组,每组30例。非路径组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症治疗,路径组严格按照既定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和生活质量EORTCQLQ-C30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路径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P0.01),非路径组无明显改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路径组功能子量表中躯体和认知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1),非路径组各项评分均无明显改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躯体和认知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路径组症状子量表中疲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腹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非路径组仅呼吸困难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路径组在改善疲乏、恶心呕吐、腹泻、食欲方面均优于非路径组(P0.01)。(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路径组总体健康状况子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1),非路径组减少(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总体健康状况子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临床路径可改善脾虚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8例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种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4.09%、61.36%,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对于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改善以及气虚血瘀证候改善方面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70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冠心病心绞痛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益气活血汤口服,疗程为6周,观察并记录2组中医证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硝酸甘油用量,并行心电图检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和硝酸甘油用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SAQ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ECG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可有效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可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脾法对大肠癌术后化疗后患者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等的改善情况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生活质量评分间的相关性。方法入组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健脾为主的中药方剂并结合健康教育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中医证候评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2组中医证候积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KPS评分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QLQ-C30总体健康领域评分及功能领域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上升,而QLQ-C30和QLQ-CR38的症状领域得分均显著下降(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肿瘤标记物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脱发发生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QLQ-C30功能领域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r=-0.359,-0.445,P<0.01),QLQ-C30、QLQ-CR38症状领域评分与QLQ-CR38体质量降低领域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0.392~0.669,P<0.01)。结论健脾法对术后化疗后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可显著提高大肠癌术后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王曜  程铜斐  胡天穹 《新中医》2020,52(9):19-23
目的:观察下瘀血汤加减治疗对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原发性肝癌(PLC)肝热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肝功能、生活质量及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行TACE治疗的PLC肝热血瘀证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瘀血汤加减治疗,均治疗12周。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血清MMP-1及MMP-9水平、Child-Pugh分级、卡氏评分(KPS评分)、化疗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74%,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治疗后,2组血清MMP-1、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MMP-1、MMP-9水平均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Child-Pugh分级A级比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Child-Pugh分级A级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KPS评分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6周、12周,观察组血小板下降、谷丙转氨酶升高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瘀血汤加减用于治疗PLC肝热血瘀证行TACE术后患者,可改善其中医证候,降低血清MMP-1、MMP-9水平,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化疗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龙蛭汤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死(ACI)对中医症状评分、血液相关指标及ME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2例气虚血瘀证AC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51例)与研究组(51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联合龙蛭汤治疗,比较两组中医症状评分、血液相关指标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液相关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与治疗组治疗后MES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且以研究组改善幅度大(P 0.05)。结论:气虚血瘀证ACI应用龙蛭汤治疗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提升,可推广。  相似文献   

8.
严婷  朱利月 《新中医》2018,50(6):68-71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与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汤联合八段锦干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70例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并进行术后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通脉汤联合八段锦干预。2组均观察治疗3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每搏输出量(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价生活质量,并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与气虚血瘀证评分的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85.71%,高于对照组的6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VEF、SV值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LVEF、SV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6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气虚血瘀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多于对照组(P0.01),气虚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2组SAQ心绞痛发作情况、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识程度、治疗满意程度5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除外疾病认识程度,观察组其他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与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汤、八段锦干预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提高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脉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仅服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通脉颗粒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踝臂指数、中医证候评分、ABI指数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踝臂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踝臂指数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年龄段A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但治疗后ABI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降低(P0.05);临床总有效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89%)高于对照组(68.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证可有效改善患者动脉僵硬度,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络除痹丸治疗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及甲钴胺片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络除痹丸,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和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结论通络除痹丸能明显缓解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肢体疼痛、麻木、发凉等症状,有效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住院病例56例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用莲萸生脉汤加西药与单纯用西药进行对比观察,30d后统计疗效。结果: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65.4%,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优于常规西医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急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将门诊病例40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两组均应用头孢他啶加入0.9%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同时应用清肝利胆消毒饮加减,对照组口服苯丙醇胶丸。结果:有效率治疗组95.0%,对照组82.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临床比较多见,笔者2000年6月以来,采用侗医药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86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维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7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属于维吾尔医“消渴”,帮传统中医理论相似。采用传统维吾尔医的四大“何里提”学说和体液学说的辩证法,消渴病分为:血液质内混合黑胆汁质,粘液质内混合黑胆汁质,胆汁质内混合黑胆汁质等三型,方用滋芽比体片1、2号和易孜何尔汤,卡帕克汤(加减),“强身萝菠甫克比尔散”等传统维吾尔医药调节“何里提”及活血通脉,化瘀通脉,滋阴凉血,补肾固精法和西药“二甲双呱”治疗糖尿病76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其中男57例,女19例,其中维吾尔族72例,哈萨克族2例,回族2例,最大年龄79岁,最低年龄24岁,平均51.5岁,治愈3例占3.9%,显效20例占26.3%,好转49例占64.47%,无效4例占5.26%,总有效率达94.67%。  相似文献   

15.
对近10余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从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中医专方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4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今后的研究工作指出了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浅议中西医结合初级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进行将近半个世纪,取得了累累硕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究其根源,这是由中西医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所决定的.在此,我们试图通过回顾中西医结合在初级阶段的研究进展,找到些许发展规律和理论依据,借鉴发扬之,以其今后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能够扬长避短,收获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辨治寻常痤疮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常痤疮的中医归属范畴存在局限性,其疾病与证候的中医命名尚需进一步规范。“血热”、“湿热”、“热毒”是痤疮发生、发展及演变病理链的主要环节。以痤疮严重程度分级、伴发症状及诱因作为线索进行中西医辨治,可以执简驭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辨证方法。在治疗方面,补益法治疗痤疮亦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经治疗症状虽有改善,且易复发。近年来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有高度相关性,故有“无幽门螺旋杆菌就无胃病”之说。笔者近年来,自拟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西医传到中国,便有了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近代医家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可称为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先行著作,其中记载了一首中西药联合组成的方剂——石膏阿斯匹林汤。此方由中药石膏与西药阿斯匹林组成,治疗温病“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此首方剂,开了中西药合用之先河,可惜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的常见病,属难症、顽症,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尤其是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多种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多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本病虽然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并积累了不少防治经验,但是由于哮喘起病突然.发病迅速,很快出现呼吸困难.而小儿预感性差。耐受性弱,不能正确表述病情的变化,因此,不仅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