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例药疹致病药物及临床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我院近6年药疹患者的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类型.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的药疹住院患者,对其致病药物及药疹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病例186例,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有抗生素类(57.5%)、解热镇痛类(18.8%)和中药类(5.9%).最常见的药疹类型为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63.4%)、荨麻疹型(14%)和多形性红斑型(8%).引起麻疹样及猩红热样药疹的主要致病药物为青霉素类(33.9%)、头孢菌素类(20.3%)和解热镇痛类(14.4%);引起荨麻疹型的主要为血清制品(23%)和青霉素类(19.2%);引起多形性红斑型的主要为解热镇痛类(33.3%)和青霉素类(20%).抗癫痫药、抗痛风药和解热镇痛药是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主要致病药物.结论:本研究中引起药疹的致病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中药引起的药疹有增加的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华  张辉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3):191-192,F003
<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一个品种—青霉素的引入临床,对人类控制细菌性感染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开创了抗生素的新纪元。在抗生素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青霉素类药及和它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头孢菌素类药由于杀菌力强、疗效高、剂量范围广等特点,在抗感染疾病治疗药中占有重要地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所有抗生素中毒性最低的,一般没有毒性反应,其最常见的副反应是过敏反应,其中青霉素类的发生率居各类药物首位,头孢菌素类发生率约为青霉素类的10~30%,在这些过敏反应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现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中常见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药物过敏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是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接触致敏机体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药物交叉过敏是指患者对某一种药物发生了过敏反应,以后用另一种药物,虽然与首次发生过敏的药物不同,但化学结构上相似,同样会发生过敏反应。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的药物种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等抗生素;非甾体抗炎类;苯巴比妥类等。  相似文献   

4.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但头孢菌素类药物同样可引起皮疹、哮喘,药物热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如果临床使用不规范,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青霉素皮试结果阴性者并不表示能安全地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口服药)。本文对患者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进行了皮试,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5.
住院患者药疹1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近年来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药疹的致敏药物、皮疹类型、全身症状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用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致敏药物仍以青霉素类抗生素为主 (6 4 / 133) ,其次为抗癫药 (14 / 133)。皮疹以发疹型为主 (6 8/ 133) ,其次为多形红斑型 (2 9/ 133)。地塞米松用量为 (7.95± 3.6 5 )mg。结论 :近年来药疹致敏药物以抗生素类为主 ,药疹类型以发疹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病35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例药物性肝病(下称药肝)误诊原因进行分析。药肝占同期住院肝炎病人的1.5%其中黄疸型20例占同期因黄疸住院的1.1%。平均住院25±8d。ALT 好转显著较病毒性肝炎(下称病毒肝)快,血清胆红素消退显著较病毒肝慢。药物以避孕激素类(31.4%)、中药(28.6%)、抗高血压药类(11.4%)为多见。误诊原因为:①药物应用史遗漏(71.4%);②病毒肝史掩盖(17.1%);③对药肝认识不足;④“病毒性肝炎 HBsAg(-)××型”一词的滥用。对药肝诊断标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疹发生的致病因素、临床特征及防治方法。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附属省立医院皮肤科1998年12月~2007年12月间1 133例住院药疹患者资料,按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致病药物种类、皮疹类型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分析药疹发生的诱因与药物种类,比较药疹发生与原发疾病、致病药物与皮疹类型、致病药物与疾病程度的相互关系,以及重症与非重症药疹的临床转归等。结果药疹发生的平均年龄为(42.52±19.94)岁,男女性别比为1∶1.06,常见的致病药物种类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40.60%)、镇静催眠抗癫痫药(11.39%)和解热镇痛类(10.24%)。药疹类型中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占45.46%,荨麻疹型占18.71%,多性红斑型占15.71%。引起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药疹的致病药物为青霉素类(33.39%)、头孢菌素类(14.76%)和解热镇痛类(10.49%);引起荨麻疹型药疹的致病药物为头孢类(26.89%)、青霉素类(25.47%)、血清制品及疫苗(18.40%)、镇静催眠抗癫痫药(15.57%);引起多形红斑型药疹的致病药物为头孢菌素类(22.47%)、中(成)药类(13.48...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关于过敏反应和皮肤试验1.过敏反应是异性蛋白的作用,组织疗法的组织液也是异性蛋白,为什么在文献上没有看到过敏反应的报导,其因何在?组织疗法有无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答:过敏反应不单是异性蛋白的作用,而是机体对各种抗原(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及某些药物的异常和加强的反应。这些药物的大部分如各种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合霉素等)、磺胺药、辛可芬、奎宁、阿司匹灵等并不是蛋白质,但可以产生过敏反应;有以为它们在体内可和蛋白质相结合而成为抗原。  相似文献   

9.
病因(一)药物:是最常见的原因。1、抗生素:青霉素类最常见,尤其是青霉素 G,据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约为0.004~0.015%。甲氧苯、苯唑、乙氧萘、羧苄、氨苄青霉素等亦可引起。头孢菌素类偶可引起,特别是先锋霉素Ⅰ、Ⅱ。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均有β-内酰胺环,可有交叉过敏反应,但发生率低。患者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约91~94%对头孢菌素类不过敏,也有少数人仅对后者  相似文献   

10.
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的交叉过敏反应。方法:选择注射使用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5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住院病人4672例,记录其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和过敏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总用药人群中过敏反应84例(1.80%),各药物及性别和各年龄组过敏发生率无显著差异。青霉素过敏史阳性、其它物质过敏史阳性和无过敏史者分别为316例、161例和4195例,头孢菌素类用药后过敏反应例数分别为44例(13.92%)、8例(4.97%)和32例(0.76%),三组人群头孢菌素类过敏发生率差异极其显著,P<0.0l。结论: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之间存在共同过敏和交叉过敏现象,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8%。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抗菌药物ADR报告232例,对报告中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ADR临床表现及愈后、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2例ADR报告中,上报数量最高为急诊科;青壮年及大于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高;静脉给药较口服给药易导致ADR的发生;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52.16%)占比最高,依次为喹诺酮类(19.83%)与青霉素类(13.36%);累及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所有患者经停药或对因对症治疗,基本痊愈或好转。结论:抗菌药物应用广泛,引发ADR因素复杂,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优化给药方案,加强ADR监测,确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正> 氧哌嗪青霉素为半合成的氨脲苄类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多年来广泛用于临床,青霉素试验阴性者,应用该药过敏反应不是多见。以呃逆为先兆症状出现过敏者,更为罕见。我院收治一例老年女性上感患者,应用氧哌嗪青霉素静滴15分钟后出现以呃逆为先兆症状的氧哌嗪青霉素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青霉素在临床应用中的特殊不良反应 (ADR)。方法 :以《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等期刊发表的青霉素ADR为检索原刊文献 ,加以统计、整理分析。结果 :青霉素除过敏反应外尚有多种ADR。结论 :青霉素应按规定严格使用  相似文献   

14.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①过敏性休克:属于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②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酚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③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1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进行血清抗青霉噻唑蛋白抗体的测定。同时,进行皮内试验和青霉素离子透入法的比较。41例病人中测出抗青霉噻唑蛋白特异IgE者26例。结果表明青霉噻唑蛋白与青霉素过敏休克之间有密切关系。因而,去除商品青霉素中青霉噻唑蛋白类杂质,对减少青霉素过敏反应是个重要环节。IgE是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应用ELISA技术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简便易于掌握的较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6):546-548
目的:探讨药疹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常见致敏药物。方法:对2011年10月~2018年12月于弋矶山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44例药疹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药疹住院患者中,多形红斑型(39.2%);发疹型(23.3%);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14.5%);荨麻疹型(4.9%);紫癜型(2.3%);固定型(0.3%);重症多形红斑型(7.6%);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型(5.8%);剥脱性皮炎型(1.2%);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0.9%)。抗生素占致敏药物第1位(38.1%),其余为中草药类(13.4%)、抗痛风药(13.1%)、抗癫痫类(5.2%)、解热镇痛类(4.4%)、磺胺类(1.5%)、其他类(3.5%)、不详(20.9%)。结论:该区域以多形红斑型药疹最多见;非重症中,抗生素和中草药是两类最主要的致敏药物;重症中,别嘌醇是主要的致敏药物;有黏膜受累者往往提示病情加重,肝肾等内脏系统受累;微量静脉泵24 h持续泵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药疹患者,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7.
<正>一结合基本药物制度中不良反应谈谈处方安全一、单列常用β-内酰胺类常见不良反应,针对应用广泛、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和头孢类1、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8.
李磊  孟春艳 《吉林医学》2013,(36):7670-7670
目的:讨论常见的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与抗生素合理应用等问题,为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80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其中以青霉素类70例(38.89%)占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以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125例(69.44%),在180例ADR中,60岁以上50例(27.78%),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为最多。结论:抗生素发生ADR与给药途径、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为了防止某些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临用前需要做药物敏感试验,(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破伤风等)但有大多数药物是不需要做过敏实验的,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20.
耿宁果  冯蕾 《吉林医学》2010,31(32):5768-5768
目的:总结临床遇到的青霉素皮肤过敏反应问题。方法:对20年来临床遇到的116例青霉素皮肤过敏反应患者,按照症状类型予以分类和讨论。结果:青霉素过敏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青霉素的皮肤过敏主要是皮疹,以荨麻疹与麻疹样皮疹最为常见,也有类天疱疹样皮疹;青霉素在临床应用中,除出现Ⅰ型过敏反应外,可出现Ⅲ、Ⅳ型过敏反应。结论:青霉素皮肤过敏以荨麻疹和麻疹样皮疹最常见,除出现I型过敏反应外,可出现Ⅲ、Ⅳ型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