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 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的影响.方法 择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年龄20~55岁,体质量50~75kg,ASA 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罗哌卡因(ropivacaine,R)组(n=30)和罗哌卡因混合右美托咪啶(ropivacaine+dexmedetomidine,RD)组(n=30).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定位成功后,R组和RD组分别注入罗哌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1μg/kg右美托咪均40mL.R组和RD组第1例患者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38%、0.28%,按序贯法确定下1例患者罗哌卡因的浓度,若上1例患者麻醉有效,则下1例患者罗哌卡因的浓度降低1个浓度梯度,若麻醉无效,则下1例患者增加1个浓度梯度,罗哌卡因的浓度梯度为0.02%.采用概率单位(Probit)法计算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记录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10和20min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Ramsay评分.记录有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R组和RD组罗哌卡因的EC50及95%CI分为0.32(0.27~0.37)%和0.20(0.16~0.24)%(P<0.05).与R组及麻醉前比较,RD组在麻醉后10~20min MAP和HR降低,Ramsay评分升高(P<0.05).SpO2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降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EC50,增加镇静评分,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行臂丛神经阻滞的96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48例。A组采用0.7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B组采用1.2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 B组在T1~T3时Ramsay评分明显高于A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明显效果,相对而言,采用0.7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的影响。方法:行全髋置换术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49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右美托咪定组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6μg/kg混合液共30 mL,对照组仅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稀释液30 mL。应用序贯法测定罗哌卡因EC50,第1例患者使用罗哌卡因的浓度为0.5%,相邻患者罗哌卡因浓度的比值为1∶1.2,若前1位患者苏醒后6小时疼痛VAS评分<3分,则下1位患者降低一个浓度梯度;若前1位患者苏醒后6小时VAS评分≥3分,则下1位患者增加一个浓度梯度,直至出现7个交叉点为止。结果:右美托咪定组罗哌卡因EC50为0.217%(95%CI:0.198~0.238%),低于对照组的0.248%(95%CI:0.218~0.2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中右美托咪定能一定程度降低罗哌卡因使用浓度,且不增加不良反...  相似文献   

4.
金耀君  赵璇 《上海医学》2015,(2):110-114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120例被随机分入4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麻醉,罗哌卡因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5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10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40mL/h,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0μg(稀释至20mL,40 mL/h)。在麻醉前(T0)和麻醉后15 min(T1)、30 min(T2)、45 min(T3)、60min(T4)各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镇静评分,以及4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结果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与罗哌卡因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在T2、T3、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在T3和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罗哌卡因局部复合50μg右美托咪定可以缩短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并延长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且对血压和HR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8例ASA I~Ⅱ级择期行单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部及上肢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组(D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组(C组)。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成功后,D组注入内含1μg/kg右美托咪啶的0.5%罗哌卡因25ml,C组仅注入0.5%罗哌卡因25ml。观察两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观察麻醉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D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均短于C组(P<0.05),持续时间均长于C组(P<0.05);D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应用罗哌卡因比较,前者起效更迅速,维持更持久,镇静作用良好,但须注意发生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用于囊周神经群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的影响。方法:选取髋部骨折择期行全髋置换术患者50例,年龄60~7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囊周神经群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用药为含有右美托咪定1μg/kg的罗哌卡因混合溶液,对照组(C组)仅用罗哌卡因。采用序贯法确定罗哌卡因EC50,起始浓度均为0.5%,相邻浓度比值为1∶1.2,术后6 h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3分为阳性反应,下一患者采用低一级浓度,反之则采用高一级浓度。应用概率单位法计算罗哌卡因用于囊周神经群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的EC50及其95%CI。结果:D组罗哌卡因的EC50[0.274%(95%CI:0.236%~0.314%)]显著低于C组[0.338%(95%CI:0.304%~0.379%)](P<0.05)。结论:复合使用右美托咪定1μg/kg...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术后镇痛的应用.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RD组和R组(n=20),RD组肋间神经阻滞用0.375%罗哌卡因20 mL复合右美托咪定1μg/kg;R组用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术后0、0.5、1、2、4、8 h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术后首次VA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与R组相比,RD组患者注药后0.5、1、2、4 h心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首次VAS评分降低(P<0.05),且口干发生率高.结论 右美托咪定1μ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20 mL肋间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局部用药对糖尿病足患者罗哌卡因坐骨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收集择期行单侧下肢足踝部清创术的糖尿病足患者5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与右美托咪定组(D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隐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隐神经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10 mL,坐骨神经阻滞时C组仅使用罗哌卡因20 mL,D组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与1 μg/kg右美托咪定的混合液20 mL。采用序贯法设定罗哌卡因的浓度,初始浓度为0.5%,相邻浓度比值为1∶1.2,若注药后30 min内坐骨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完全,下一例则减少一级浓度,反之则增加一级浓度,有连续8个上下交叉停止试验。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两组罗哌卡因相应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C组罗哌卡因EC50为0.26%(0.23%,0.29%),D组为0.22%(0.18%,0.25%),D组显著低于C组(P<0.05)。D组有7例(23%)患者出现心动过缓,高于C组的1例(4%)(P<0.05),予静注阿托品0.5 mg后均恢复正常心率,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低血压、低氧血症、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结论1 μg/kg右美托咪定局部用药可降低罗哌卡因用于糖尿病足患者坐骨神经阻滞的EC50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598-1599
目的:研究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在全子宫切除术麻醉中对患者镇痛及镇静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A组盐酸罗哌卡因组,以1%盐酸罗哌卡因2ml+10%葡萄糖溶液1ml蛛网膜下腔注射;B组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以1%盐酸罗哌卡因2ml+10%葡萄糖溶液1ml(内含5μg右美托咪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及术后1h、2h、4h、8h、12h、24h镇痛镇静、恶心呕吐情况。结果:B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发生率较A组高(P<0.01)、心动过缓发生率较A组高(P<0.05),术中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B组较A组低(P<0.05),术后1h、2h、4h、6h,B组患者镇静镇痛评分较A组低(P<0.05),术后8h、12h、24h两组患者镇痛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蛛网膜下腔阻滞会增加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但有利于维持术中术后镇静镇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混合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腹横肌平面阻滞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15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均给予其0.375%罗哌卡因,并给予B、C组患者0.5、1.0μg/kg右美托咪定,比较其术后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在术后2、4、8、12 h疼痛程度均显著高于B、C两组(P0.05),而B、C组各时段疼痛程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皮肤瘙痒、头晕、恶心呕吐等,且A、B两组发生几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混合浓度为0.5μg/kg罗哌卡因用于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且导致不良反应较少,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1.
汪昕  祝胜美  胡双飞 《浙江医学》2016,38(24):2003-2006
目的研究芬太尼局部用药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最低有效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组(RF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R组注射30ml的罗哌卡因,RF组注射罗哌卡因与0.05mg芬太尼混合液,罗哌卡因以0.30%为起始浓度,采用序贯法,相邻浓度比值为1.2。注药后30min内通过视觉模拟法评分(VAS)评定麻醉是否有效,同时记录围麻醉期相关并发症。采用Dixon-Massey法计算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R组与RF组罗哌卡因EC50(95%CI)分别为0.251%(0.231%~0.274%)和0.219%(0.198%~0.245%)。与R组比较,RF组罗哌卡因EC50降低,降低幅度为13%。结论B超引导下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可显著强化罗哌卡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右旋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MED)硬膜外麻醉对于阴式全子宫切除患者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纳入研究60例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组(L组,n=30)和右旋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组(D组,n=30)。对照组(L组)试验量后硬膜外隙注入0.596%罗哌卡因总量14 ml加生理盐水1 ml,D组硬膜外隙注入0.596%罗哌卡因14 ml加右旋美托咪啶0.5μg/kg(1 ml)。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失血量和输液量等一般情况;连续监测Bp,HR,Sp O2和RR,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开始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和术后镇痛维持时间等情况,从镇痛,肌肉松弛和牵拉反应方面评估麻醉效果,观察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和寒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D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时间均明显短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麻醉维持时间和镇痛时间长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患者一般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旋美托咪啶硬膜外麻醉可延长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镇痛时间,麻醉效果更完善,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右旋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和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方法60例ASA I-II级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右旋美托咪啶组(组D,n=30)和芬太尼组(组F,n=30),分别于L3-4腰穿成功后,注射5μg右旋美托咪啶复合12.5 mg罗哌卡因和25μg芬太尼复合12.5 mg罗哌卡因,观察感觉和运动神经的起效和维持时间、血液动力学变化、术后镇痛时间和副作用。结果右旋美托咪啶组感觉阻滞平面消退至S1时间为(420±20)min,较芬太尼组(190±19)min显著延长(P<0.01)。右旋美托咪啶组运动阻滞消退达到Bromage 0时间为(390±19)min,较芬太尼组(70±16)min显著延长(P<0.01)。结论与芬太尼组比较,鞘内右旋美托咪啶运动和感觉神经阻滞时间长,术后24 h需要镇痛药的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斜角肌间隙臂神经丛阻滞(IBPB)在关节镜下肩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102例拟行超声引导下IBPB关节镜下肩部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34例。A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30 ml阻滞,B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1.0 μg/kg右美托咪定30 ml阻滞,C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1.0 μg/kg右美托咪定+10 mg地塞米松30 ml阻滞。比较3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效果,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结果 3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比较,C组短于B组和A组(P <0.05),B组短于A组(P <0.05);3组感觉阻滞评分比较,C组低于B组和A组(P <0.05),B组低于A组(P <0.05)。3组术后3 h、6 h VAS评分比较,C组低于B 组和A组(P <0.05),B组低于A组(P <0.05);3组追加舒芬太尼比例比较,C组低于B组和A组(P <0.05),B组低于A组(P <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 组和A组(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可提高罗哌卡因IBPB效果,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5,(2):236-238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缓解止血带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髌骨骨折、膝远端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50):右美托咪定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组(DR)和甲磺酸罗哌卡因组(R)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分别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DR组为含右美托咪定100μg的0.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50ml,其中股神经注射15~20ml,股外侧皮神经注射8~10ml,坐骨神经注射15~20ml。R组为0.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50ml,阻滞方法和局麻药剂量与DR组相同。用下肢止血带固定于患侧大腿中上1/3处,充气压力36~42kPa,压迫时间设定90min。观察两组患者阻滞后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止血带痛情况。用VRS评分法评估止血带痛程度,用Ramsay法评价DR组镇静程度。结果:两组比较DR组止血带耐受时间延长,平均延长在30min以上。止血带痛减轻,VRS疼痛评分法基本在0~1级。两组均未见严重止血带相关并发症,DR组未见镇静过度。结论:右美托咪定100μg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可安全、有效缓解止血带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6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R组和D组,每组各83例;两组均行硬膜外麻醉,R组给予罗哌卡因+氯化钠注射,D组给予右美托咪啶+罗哌卡因注射。对两组产妇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D组麻醉起效时间、完全运动阻滞时间、VRS评分均明显低于R组,且Bromage和Ramsay评分明显高于R组;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能更快地达到麻醉和神经阻滞效果,能有效减少疼痛和不良反应,提高镇静评分,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左布比卡因混合右美托咪啶在小儿骶麻中的起效时间及镇痛效能。方法以120例骶管阻滞下行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40例。给予A组患儿0.15%左布比卡因联合1μg/kg右美托咪啶进行治疗,给予B组患儿0.2%左布比卡因联合1μg/kg右美托咪啶进行治疗,给予C组患儿0.25%左布比卡因联合1μg/kg右美托咪啶进行治疗。对比分析3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及镇痛效果。结果 C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少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镇痛时间明显多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儿术后2h、4h、6h、24h VAS评分均少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5%左布比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啶在小儿骶麻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起效时间快,镇痛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项生群  徐群  汤蓓蕾 《浙江医学》2018,(13):1478-1479,148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复合0.1%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方法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的100例足月初产妇,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0.25滋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B组:0.5滋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C组:0.75滋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D组:1滋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观察并比较4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产程时间、失血量、脐动脉pH、脐动脉PaO2、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4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产程时间、失血量、脐动脉pH及P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宫颈口≤2cm时,4组产妇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宫颈口>2cm时,A组产妇VAS评分高于D组(P<0.05),而B、C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产妇均未发生低血压、过度镇静、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胎心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A、B组均无运动神经阻滞发生,C组发生1例,D组发生2例。结论0.5滋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良好,浓度相对适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ASAΙ~Ⅱ级择期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RD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375%罗哌卡因20 mL含1μg/kg的右美托咪定;R组(罗哌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mL.分别记录RD组和R组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结果 较R组相比,RD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相比,在臂丛神经阻滞后的30、60 min,RD组的HR和MAP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中,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和1μg/kg的右美托咪定,可使感觉、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同时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拟行前臂或手指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D组(n=15)采用0.37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5 μg/kg共29 mL.R组(n=15)采用0.375%罗哌卡因29 mL.观察项目:①术中生命征、Ramsay镇静评分;②神经阻滞情况;③术后镇痛情况.结果:D组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较R组延长(P<0.05),术后镇痛药使用较R组少(P<0.05).D组3例患者阻滞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余均无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0.5 μg/kg的右美托咪定能增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