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骶管阻滞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起效快和麻醉效果明确等特点,是儿童和成人接受下肢、泌尿系统或肛肠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intravenous dexmedetomidine,IV-DEX)是区域麻醉过程中常用的镇静方法,显示了其对局麻药的协同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IV-DEX是否会降低局麻药骶管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方法:纳入60例计划行择期痔切除术的患者,分为2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组(intravenous-normal saline,IV-NS组)和IV-DEX组。IV-NS组和IV-DEX组分别在骶管阻滞前15 min静脉输注20 mL生理盐水和1μg/kg右美托咪定(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采用Dixon-Massey“上下”顺序分配法确定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EC50。记录患者术中生命体征,需要药物处理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术中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IV-NS组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EC50为0.280%,IV-DE...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小儿骶管阻滞效应的影响,并探讨右美托咪定的合适剂量。方法:选取本院60例1~7岁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或隐睾下降固定术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R组、RD1组和RD2组各20例,R组给予0.25%罗哌卡因1 ml/kg,RD1组相同局麻药中加入右美托咪定1μg/kg,RD2组加入2μg/kg。观察比较三组术中七氟烷维持浓度、苏醒期行为状态评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术后镇静状态评分、有效镇痛时间、需追加镇痛的比例、睡眠质量、麻醉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与R组比较,RD1组和RD2组的术中七氟烷维持浓度、苏醒期行为状态评分、苏醒期躁动、术后镇静状态评分、有效镇痛时间、需追加镇痛的例数及次数、睡眠质量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D2组与RD1组比较,术中七氟烷维持浓度、苏醒期行为状态评分、术后有效镇痛时间、需追加镇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麻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5%罗哌卡因1 ml/kg中加入右美托咪定1或2μg/kg行小儿骶管阻滞,能明显增强阻滞效果,减少七氟烷用量,减少苏醒期躁动,术后早期维持适度镇静,显著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且不影响麻醉恢复及增加并发症。与1μg/kg右美托咪定相比,2μg/kg不仅同样安全而且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行臂丛神经阻滞的96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48例。A组采用0.7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B组采用1.2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 B组在T1~T3时Ramsay评分明显高于A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明显效果,相对而言,采用0.7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20),罗哌卡因组限组):神经阻滞用药为O.375%罗哌卡因20ml+生理盐水1ml;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组):神经阻滞用药为0.375%罗哌卡因20ml+右美托咪定混和液100μg。观察注药前5min(T0)、注药后3min(T1)、5min(T2)、10min(T3)、15min(T4)、20minm)、30min(T6)各时点SBP、DBP、HR和SpO2的变化;评价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效果,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质量和肌松质量、术中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术中寒战、低血压、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无一例患者使用补救用药或者更改麻醉方式,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寒战、低血压、嗜睡等并发症。T1、T2、T3、T4、T5和T6各时点SBP、DBP、HR和Sp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R组相比较,D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持续时间长(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P〉0.05)、持续时间长(P〈0.05),镇痛维持时间元明显变化;麻醉质量、肌松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增强罗哌卡因的麻醉效应,起效加快、维持时间延长,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余德华  严敏 《浙江医学》2016,38(23):1919-1923
目的通过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患者神经阻滞效果和术后睡眠的情况,探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麻醉的合理方案。方法对择期行上肢前臂桡侧手术的1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30例。对照组(R0组)患者单次注射0.375%罗哌卡因25ml;研究组(RD1~4组)单次注射0.375%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右美托咪啶混合液25ml,右美托咪啶的剂量分别为0.2滋g/kg(RD1组)、0.5滋g/kg(RD2组)、0.7滋g/kg(RD3组)、1滋g/kg(RD4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后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15min(T1)、30min(T2)、60min(T3)、90min(T4)和120min(T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Ramsay镇静评分。观察手术侧臂丛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同时评估各组给药后24h内手术侧上肢疼痛程度。分别评估术前晚、术后当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录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R0组比较,RD2组T3~5及RD3~4组给药后T2~5的HR显著下降(P<0.05);RD2组T2~4及RD3~4组T2~5的MAP均明显降低(均P<0.05);RD1~2组T2~5及R3~4组T1~5Ramsay评分均明显高于R0组(均P<0.05);与R0组比较,RD2~4组感觉起效时间和RD3~4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加快(均P<0.05),而RD2~4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则明显延长(P<0.05);术后6hRD4组及术后8、12、24hRD2~4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R0组(均P<0.05);术后当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RD2~4小于R0组(P<0.05);RD1~4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7%、7.1%、22.2%(P>0.05)。结论老年手术患者臂丛神经阻滞中辅用右美托咪啶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持续时间,减少术后止痛药的使用,改善术后睡眠质量;0.5~0.7滋g/kg是合适复合剂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经肌问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D组给予0.5%罗哌卡因20ml加右美托咪啶1μg/kg,C组仅给予0.5%罗哌卡因。观察并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的MAP、HR、SpO2及Ramsay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D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C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在T1、T2、T3时间点,D组患者的MAP低于C组(P〈0.05);HR明显慢于C组(P〈0.01);在T1、T2、T3时间点,D组患者的Ramsay评分明显升高,且高于C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缩短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拟行前臂或手指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D组(n=15)采用0.37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5 μg/kg共29 mL.R组(n=15)采用0.375%罗哌卡因29 mL.观察项目:①术中生命征、Ramsay镇静评分;②神经阻滞情况;③术后镇痛情况.结果:D组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较R组延长(P<0.05),术后镇痛药使用较R组少(P<0.05).D组3例患者阻滞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余均无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0.5 μg/kg的右美托咪定能增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需行上肢手术的7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罗哌卡因麻醉,研究组接受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麻醉。对两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感觉与运动阻滞见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给药前(T_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时(T_1)、开始后30 min(T_2)以及完成后(T_3)研究组HR和MA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可较好地提升麻醉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8例ASA I~Ⅱ级择期行单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部及上肢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组(D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组(C组)。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成功后,D组注入内含1μg/kg右美托咪啶的0.5%罗哌卡因25ml,C组仅注入0.5%罗哌卡因25ml。观察两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观察麻醉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D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均短于C组(P<0.05),持续时间均长于C组(P<0.05);D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应用罗哌卡因比较,前者起效更迅速,维持更持久,镇静作用良好,但须注意发生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1.
葛军超 《基层医学论坛》2016,(23):3219-32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与芬太尼分别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分别接受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药物及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药物药物治疗,对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镇静评分在1分、3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分及4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寒战、瘙痒和口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心、呕吐、尿潴留和呼吸抑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延迟时间长,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3μg 右旋美托咪啶对5 mg/mL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效应的影响,并以单纯罗哌卡因作对照,分析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以蛛网膜下腔阻滞作为麻醉方式行下肢手术时间<2 h的患者30例(ASA I~II级),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组)、罗哌卡因复合右旋美托咪啶组(D组);采用25G铅笔头型穿刺针经L2-3间隙进入蛛网膜下腔,将5 mg/mL罗哌卡因3.5 mL或5 mg/mL罗哌卡因和3μg右旋美托咪啶混合液3.5 mL,匀速(至少10 s)注入蛛网膜下腔,患者翻转至仰卧位评估员将在药物注入后1、3、5、10、15、20、25 min和30 min时对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进行评估和记录。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相似(p>0.05);麻醉后D组感觉阻滞达体表平面T10的起效时间(中位数)为1 min,R组为10 min,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2); D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为258.0 min,而R组为211.0min,两组间的差值为 47 min; D组感觉阻滞达体表平面T10的维持时间显著比R组长(p= 0.012);不良反应D组寒颤发生率(46.7%)明显高于R组(26.7%),而低血压、嗜睡和头痛发生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5mg/ml罗哌卡因复合3μg 右旋美托咪啶蛛网膜下腔阻滞,起效快,维持时间较长,术后无神经损伤现象,患者耐受性良好,更能满足手术需求,但综合考虑罗哌卡因复合右旋美托咪啶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特性,建议国人临床选择应用时仍应谨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用于阴部神经阻滞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210例经阴道分娩且行会阴侧切术的足月单活胎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A、B、C三组,各70例.A组给予利多卡因,B组给予罗哌卡因,C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比较三组产妇产后疼痛情况、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辅助布比卡因臂丛阻滞效果观察。方法:将60位病人随机分为2组,分为B组和BD组,B组病人采用0.5%布比卡因30 mL+1 mL生理盐水,BD组病人采用0.5%布比卡因30 mL++1 mL 100μg右美托咪啶,拟超声定位腋路法阻滞臂丛神经,观察臂丛神经相关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效果。结果:两组病人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没有区别(P>0.05),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B组起效时间为17.20依12.36 min,BD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2.23依10.65 min,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B组为410.56依43.54 min,BD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为620.85依121.23 min,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和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结果相似。结论:右美托咪啶加入布比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可以缩短起效时间30%,增强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50%。  相似文献   

15.
曾海波  佟华丽 《重庆医学》2012,41(35):3715-3717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对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患者罗哌卡因腰部麻醉阻滞时间、镇痛和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于腰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右旋美托咪啶组、咪达唑仑组和生理盐水组。所有患者在麻醉前5min,分别静脉注射右旋美托咪啶(0.5μg/kg)、咪达唑仑(0.05mg/kg)和生理盐水。记录感觉阻滞的最高平面、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消退时间,以及术后镇痛药的需要量和镇静状态。结果右旋美托咪啶组感觉阻滞的最高平面(T 4.3±0.5)高于咪达唑仑组(T 6.1±0.8)或生理盐水组(T 6.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旋美托咪啶组感觉阻滞平面消退两个节段的时间为(148±26)min,长于咪达唑仑组(108±36)min或生理盐水组(95±2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运动阻滞作用的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咪达唑仑组或生理盐水组相比,右旋美托咪啶组延迟首次需要镇痛药治疗的时间且降低镇痛药的需要量。右旋美托咪啶组和咪达唑仑组拉姆齐镇静评分值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可延长罗哌卡因腰部麻醉感觉阻滞作用时间,且可以获得额外的术后镇痛和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6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R组和D组,每组各83例;两组均行硬膜外麻醉,R组给予罗哌卡因+氯化钠注射,D组给予右美托咪啶+罗哌卡因注射。对两组产妇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D组麻醉起效时间、完全运动阻滞时间、VRS评分均明显低于R组,且Bromage和Ramsay评分明显高于R组;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能更快地达到麻醉和神经阻滞效果,能有效减少疼痛和不良反应,提高镇静评分,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选取10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行ESPB麻醉时给予0.33%罗哌卡因25 mL;试验组行ESPB麻醉时给予含右美托咪定20 μg的0.33%罗哌卡因25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Ramsay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生头晕、恶心和嗜睡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研究表明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竖脊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后可提供有效的镇静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 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的影响.方法 择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年龄20~55岁,体质量50~75kg,ASA 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罗哌卡因(ropivacaine,R)组(n=30)和罗哌卡因混合右美托咪啶(ropivacaine+dexmedetomidine,RD)组(n=30).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定位成功后,R组和RD组分别注入罗哌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1μg/kg右美托咪均40mL.R组和RD组第1例患者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38%、0.28%,按序贯法确定下1例患者罗哌卡因的浓度,若上1例患者麻醉有效,则下1例患者罗哌卡因的浓度降低1个浓度梯度,若麻醉无效,则下1例患者增加1个浓度梯度,罗哌卡因的浓度梯度为0.02%.采用概率单位(Probit)法计算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记录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10和20min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Ramsay评分.记录有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R组和RD组罗哌卡因的EC50及95%CI分为0.32(0.27~0.37)%和0.20(0.16~0.24)%(P<0.05).与R组及麻醉前比较,RD组在麻醉后10~20min MAP和HR降低,Ramsay评分升高(P<0.05).SpO2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降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EC50,增加镇静评分,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ASAΙ~Ⅱ级择期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RD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375%罗哌卡因20 mL含1μg/kg的右美托咪定;R组(罗哌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mL.分别记录RD组和R组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结果 较R组相比,RD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相比,在臂丛神经阻滞后的30、60 min,RD组的HR和MAP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中,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和1μg/kg的右美托咪定,可使感觉、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同时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的影响。方法:行全髋置换术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49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右美托咪定组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6μg/kg混合液共30 mL,对照组仅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稀释液30 mL。应用序贯法测定罗哌卡因EC50,第1例患者使用罗哌卡因的浓度为0.5%,相邻患者罗哌卡因浓度的比值为1∶1.2,若前1位患者苏醒后6小时疼痛VAS评分<3分,则下1位患者降低一个浓度梯度;若前1位患者苏醒后6小时VAS评分≥3分,则下1位患者增加一个浓度梯度,直至出现7个交叉点为止。结果:右美托咪定组罗哌卡因EC50为0.217%(95%CI:0.198~0.238%),低于对照组的0.248%(95%CI:0.218~0.2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中右美托咪定能一定程度降低罗哌卡因使用浓度,且不增加不良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