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由于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减退等原因,异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减少,造成抵御感染能力的减退,易发生医院感染,进而影响临床转归。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合并严重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并发严重感染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中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地位。方法对严重感染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在接受头孢他啶及阿米卡星治疗的同时,随机分成加rhG-CSF(每日2~5mg/kg)和不加rhG-CSF两组。结果接受抗生素及rhG-CSF治疗的患者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64.28%,原中性粒细胞数较低(≤1.0×109/L)的患者在接受rhG-CSF后,93%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增高,而对照组只有61%(P=0.03),且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及发热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缩短药物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促进中性粒细胞生长,并提高抗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小儿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统计.方法 对本院2011年3-11月间收治的30例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研究,观察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的护肤效果,对患者治疗以及预后处理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学龄前(0~5岁)患儿的发病数量为22例,占到患者总人数的73.3%.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总数减少;患者白细胞总数相对正常,中性粒细胞数量发生减少,淋巴细胞率显著增加;患者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数量维持不变或者微量减少,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降低.患者病因主要由于病毒感染为主,或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结论 学龄前儿童(0~5周岁)出现白细胞及中心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较大,并且.男性患儿感染率更高,患儿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与体内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200例呼吸道感染并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系统分析,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组与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组各100例,均行病原学检测并分类总结,深入探究诱发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原体,从而指导临床医生诊断与治疗。结果两组病种构成、病毒总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V检出率最高,PIVⅢ、ADV次之;2周~1岁年龄段病毒感染率高于>1岁年龄段(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者粒细胞减少症与性别、疾病种类无显著相关性,<1岁者易患粒细胞减少症,多为RSV及PIVⅢ。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9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35例和B组(对照组)34例。A组除常规应用抗病毒药物及支持治疗外,加用甘露聚糖肽或利可君升白细胞药物治疗;B组常规应用抗病毒药物及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治愈率。结果:治疗组26例恢复正常,总有效率为74.3%;对照组20例恢复正常,总有效率为58.8%。两组比较P<0.01。结论:小儿粒细胞减少症是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疾病,临床应以预防为主,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早发现并采取针对病因的综合治疗方法可以避免对患儿造成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病区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的预防控制及护理管理。方法:分析2008-2011年间的感染状况,选择2005-2007年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采取环境污染的控制、交叉感染的控制、各种管道留置感染预防控制、口腔肛周等特殊部位感染控制及必要的营养支持,强化护理管理等措施。结果:本组2008-2011年间住院患者感染率20.5%,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42.5%,感染归因死亡率7.3%。与2005-2007年资料(住院患者感染率23.6%,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率49.1%,感染归因死亡率10.0%)回顾性对比,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率与感染归因死亡率明显下降,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重点监控,强化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艾滋病严重疾病期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HAART)前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已经确诊为艾滋病严重疾病期的患者,所有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均已得到控制而进入机会性感染的二级预防及HAART阶段。患者按HAART前基线的血常规检测,分为中性粒细胞绝对数≤2×109/L组77例(低下组)和中性粒细胞绝对数>2×109/L组61例(正常组)。接受HAART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再感染率及平均抗生素使用天数,分析患者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抗生素使用天数、再感染次数的相关性。 结果 经过6个月的观察,低下组患者的再感染率为59.7%,正常组患者的再感染率为34.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2,P<0.05)。患者的基线中性粒细胞数值与患者再感染次数存在负相关(rs=-0.31,P<0.05),与抗生素使用天数存在负相关(rs=-0.299,P<0.05)。 结论 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使艾滋病严重疾病期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早期出现再感染的危险性增加,监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及时发现并治疗再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CIN),目前还缺乏规范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00-01/2004-03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共诊治76例ACIN,为探讨ACIN的相关因素构成及治疗策略,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5)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医院感染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314例白血病化疗患者,按照完成化疗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将其分为中性粒细胞正常组142例、减少组89例、缺乏组83例,分析3组患者化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变化及完成化疗周期后1个月内并发医院感染情况,并探讨白血病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化疗后,缺乏组的趋化指数、粘附率、吞噬率、杀菌率、NK细胞绝对计数、百分率及NK细胞杀伤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减少组(P<0.05),减少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化疗后1个月内,正常组并发医院感染率为10.56%,减少组患者为43.82%,缺乏组为97.59%,缺乏组显著高于减少组和正常组(P<0.05);中性粒细胞缺乏与是否并发医院感染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并发医院感染高度相关,化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及时调整患者化疗方案,降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57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7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9例,感染率为8.4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46.9%和28.6%;检出病原菌49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7.5%,革兰阳性菌占18.4%,真菌占4.1%,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8.6%、22.5%、18.4%;医院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心功能不全和射血分数低、使用抑酸药物、低蛋白血症、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导致,要针对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对策,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血液病房患者合并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方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287-1289
目的 探讨血液病房患者合并医院感染临床特征,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580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医院感染发生与发病状况、病原菌分布与药敏试验结果、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580例血液病患者中6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0.34%,包括多个系统感染;病原菌培养阳性40例,共分离出病原菌50株,真菌感染10株;医院感染组年龄(64.56±13.23)岁、侵入性操作41.67%、化疗次数(3.89±2.34)次、预防应用抗菌药物38.33%高于无医院感染组的(54.45±11.90)岁、18.65%、(2.22±1.85)次、17.11% (P<0.05),是医院感染相关因素;60例医院感染患者住院时间(33.45±7.56)d,死亡率13.33%高于无医院感染组(17.56士5.45)d、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感染及预防措施,以知道临床预防其感染率发生,提高发病率.方法 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肿瘤内科56例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及感染情况.结果 粒细胞缺乏后发生发热42例,发热率为75.00%;感染22例,感染率39.29%;发热中52.38%发生感染,感染主要发生在化疗后约1周,是骨髓抑制最明显的时间;感染部位主要见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结论 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需要紧急处理的临床急症,发热及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需尽早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加强支持治疗和生活护理;并给予经验性抗菌药物预防,病原菌明确者参照药敏结果用药.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4)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的试验室检查数据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3例患儿,将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列为观察组,未感染653例列为对照组,记录患儿临床资料及试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PCT、血清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MP-IgM检测,使用血液抗凝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根据患儿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脉诊断冠状动脉损伤(CAL)。结果全体患儿送检血液样本共检出革兰阳性菌23株、革兰阴性菌48株、肺炎支原体30例以及肺炎衣原体3例,病原体分布;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4.4%;全体患儿治疗后复查WBC、PLT、ESR、Hs-CRP、PCT等实验室检测,治疗后WBC、PLT、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PCT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s-CRP及PC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IgG、C3、CD8+与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D发生率为86.7%,对照组CAD发生率为42.9%。结论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增加了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D)的概率,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较未并发感染MP的KD患儿更为紊乱,建议临床上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15)
目的分析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合并医院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免疫指标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8年3月203例武汉儿童医院JI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感染患儿与未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外周血CD_3~+ T淋巴细胞比例、CD_4~+ T淋巴细胞比例、CD_8~+ T淋巴细胞比例、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NK细胞比例、免疫球蛋白IgG水平、IgM水平、IgA水平、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进行研究和对比。结果有42例JIA患儿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0.69%,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和消化系统感染,分别占44.07%和22.03%;与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相比较,发生医院感染患儿的年龄较小,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血红蛋白水平较低(P<0.001);与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相比较,发生医院感染患儿的外周血CD_4~+ T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CD_4~+/CD_8~+ T淋巴细胞比值、IgG水平、IgM水平、IgA水平、补体C3水平较低,CD_8~+ T淋巴细胞比例较高(P<0.05)。结论住院JIA患儿具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反复多次感染多见,发生感染患儿具有年龄小、炎症标志物水平高、营养水平不佳等临床特征,医院感染可导致患儿的免疫功能紊乱进一步加剧,预防和控制JIA患儿的医院感染,对于改善患儿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39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抑郁发生率为30.2%,医院感染率为10.64%;卒中后抑郁与无抑郁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6.6%和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抑郁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6%、17.4%、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医院感染率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389,P<0.05);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占52.9%和上呼吸道感染占27.9%为主。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和医院感染发生率均比较高,抑郁加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2)
目的探讨医院血液系统疾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医院收住的血液系统疾病3 65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所有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血液系统疾病医院感染率为19.2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8.32%;临床分离的病原菌70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16株占73.40%,革兰阳性菌151株占21.48%,真菌36株占5.12%;常见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苷类、碳青酶烯类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夫西地酸耐药率低。结论针对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特殊人群,医院感染的控制应尽早明确疾病类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改善住院条件、骨髓抑制期及时转入层流病房等。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15)
目的了解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良性惊厥患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7年8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78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儿的粪便进行采集,密切观察患儿症状及大便性状,及时送检,仔细筛查有无轮状病毒感染。分析患儿在医院治疗期间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良性惊厥并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率、感染分布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时间等。详细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体质量、营养情况、饮食习惯、洗手次数、治疗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等,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进行。结果 787例患儿在医院治疗期间共有79例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良性惊厥并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10.04%;79例感染患儿医院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0.63%,其次为皮肤黏膜,占24.05%;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良性惊厥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第2周,占59.49%,其次为第3周,占29.11%;79例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良性惊厥医院感染的患儿导致其发生惊厥的主要原因为电解质紊乱,其次为热惊厥,分别占46.84%和24.05%;患儿营养状况、饮食习惯、洗手次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住院时间和其发生医院感染密切相关(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良性惊厥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发生惊厥的原因也相对较多,临床医师在治疗上一定要对导致其发生惊厥的原因及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对于控制医院感染率及改善患儿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5)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新生儿窒息并发医院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及耐药性、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新生儿窒息并发医院感染患儿中呼吸系统感染43例(33.6%)、全身感染38例(29.7%)。共培养出病原菌143株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41株(28.7%),大肠埃希菌39株(27.3%)。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而对碳青霉烯类、加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比较敏感。胎龄<37周、宫内窘迫、出生体质量<2 500g、住院时间≥7天、机械通气、肠外营养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除宫内窘迫外其他均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窒息并发医院感染主要以呼吸系统及全身感染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且多数为多药耐药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而对碳青霉烯类及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胎龄低(<37周)、宫内窘迫、出生低体质量(<2 500g)、住院时间长(≥7天)、机械通气、肠外营养为新生儿窒息并发医院感染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1)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的特点,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144例肿瘤患者腹腔感染的临床资料,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144例腹腔复杂感染肿瘤患者中有114例行手术治疗,其余30例为化疗或放疗等非手术治疗;共有102例患者发展为脓毒症,发生率为70.8%,20例发展为严重脓毒症,发生率为13.9%,22例发展为脓毒症休克,发生率为15.3%,死亡25例病死率为17.4%;所有患者感染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53株,检出革兰阴性菌最高占46.1%,其次革兰阳性菌占29.5%、真菌占24.4%。结论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以术后吻合口瘘导致的感染常见,且易发展为严重的腹腔感染,预后较差;感染多由肠道混合菌群感染所致,其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