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齿状突骨折的患者经术前颅骨牵引或枕颌带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固定。结果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脱位复位固定满意,无神经血管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38个月(平均24个月),12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无延迟愈合及骨不连,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好,JOA评分优良率82.2%。结论个性化置钉,能保证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与准确性。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可为患者提供牢固、稳定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韦建勋  梁斌  丘德赞  韦敏克 《广西医学》2012,34(9):1226-1228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对23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其中齿突骨折Ⅱ型19例,Ⅲ型4例.结果 23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X线透视23例患者寰枢关节基本复位,术后3 d戴颈托保护下床活动.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12个月23例复查X 线片显示寰枢椎后方融合良好,内固定位置好,无内置物松动、断裂,患者颈部活动满意.结论 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固定牢固、融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05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24例,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7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9例(Anderson Ⅱ C型),寰椎横韧带损伤4例.术前CT及三维重建评估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等参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探及椎弓根上内侧缘,钉道内侧倾约25°,头侧倾约25°.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外侧1mm纵垂线与其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内侧倾约5°,头侧倾约5°.螺钉直径3.5mm/4.0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8mm.术后摄X线、CT及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95枚,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困难,改用椎板钩.术后CT扫描发现1枚螺钉穿入寰椎椎管,1枚螺钉穿入枢椎横突孔,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新鲜齿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植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有效方法,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寰枢椎椎弓根的影像学特点及植入椎弓根螺钉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3月采用寰枢椎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C1-2不稳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8~72岁,平均45.5岁.皆有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11例,陈旧齿状突骨折6例,新鲜齿状突骨折(ⅡC型)3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寰椎骨折2例.术前JOA评分(8.6±3.0)分.结果 26例手术时间2.5~3.5h,平均2.9 h;出血量400~650ml,平均460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随访17.5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4.7±2.1)分.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及松动,3~6个月21例植骨患者均获植骨融合.5例未行植骨患者1年后拆除内固定,寰枢关节旋转功能良好.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在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20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患者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共置椎弓根螺钉80枚,螺钉位置均正常,骨折脱位复位满意。手术时间1~2.5h,出血180~480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脊髓、神经、椎动脉损伤。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CT示骨折均已愈合,内固定物位置正常寰枢关节解剖关系正常,手术取出内固定物,1年后复查颈椎活动度满意,脊髓功能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7分。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具有坚强三维牢固、有利骨折愈合且无需融合寰枢关节,保留关节活动度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肯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柯宝毅  陈水连  胡巍 《广西医学》2012,34(7):911-912
目的 探讨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齿状突不连的疗效.方法 先天性齿状突不连患者16例,术前JOA评分平均(9.3±2.1)分,颈髓延髓角平均为108.5°.行颅骨牵引2周,并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果 16例寰枢关节均获良好复位.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JOA评分平均(15.2±3.1)分,颈髓延髓角平均为145°.所有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直视、短节段固定、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齿状突不连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对2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先天性齿突发育不良6例,寰椎横韧带断裂7例,齿状突骨折10例),根据寰、枢椎椎弓根的下壁或上壁和内侧壁定位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结果:本组23例均成功置钉,术后影像学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寰枢椎均已骨性融合,且症状明显改善;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通过侧壁定位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能够准确定位寰枢椎椎弓根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螺钉植入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上颈椎伤病患者进行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复位内固定,置入88枚寰枢椎椎弓根钉,在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使寰枢椎复合体得到稳定。结果 2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2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6年,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复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钉板系统固定治疗上颈椎伤病,能显著增强寰枢椎间生物力学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9.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映波  张伟  付能高  谭东  蒋成  蔚芃 《四川医学》2014,(9):1128-1130
目的 探讨经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28例患者资料,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定19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9例,随访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复位及固定满意。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X线片、CT显示寰枢椎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未松动及断裂。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89.3%。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具有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最大限度地保留颈椎活动度,临床症状改善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36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3岁.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27例,不稳定Ⅲ型9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 6~11分,平均9.6分,影像学检查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或脱位表现.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并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植入自体髂骨.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14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0.8个月,所有患者寰枢椎复位均满意.术后三维CT检查发现3例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其余病例螺钉位置满意,植骨于术后6~9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1~17分,平均14.6分.所有患者术后颈部屈伸活动良好,轴向旋转功能有部分丧失,无神经症状加重、螺钉松动、断裂和寰枢椎失稳现象发生.结论 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使寰枢椎获得即刻的坚强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及寰枢关节脱位不稳定的临床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8月~2009年10月我院骨科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所致寰枢椎不稳4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22~65岁,分别于术后3个月、半年和1年行X线及CT检查,测定术后椎弓根螺钉进入寰枢椎椎弓根内的具体位置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电刀灼伤椎动脉1例(占2.3%);电刀灼伤C2神经根致术后轻度放射性根性痛1例(占2.3%)。43例寰枢椎共置入84枚椎弓根螺钉中有2例C2椎体共3枚椎弓根钉进钉仰角〉35°,导致螺钉尖端穿入该侧寰枢关节前1/4间隙(占3.5%),余位置均正常。术后X线和CT检查无一例螺钉移位、松动,术后随访4~38个月(平均11.6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感染发生,植骨均在术后2.5~6个月愈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进钉点解剖标志和进钉方向定位恒定,适于个体化手术操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椎弓根螺钉正确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或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用于上颈椎损伤治疗的手术疗效。方法:13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复位,术中根据术前寰枢椎CT扫描结果决定行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结果:术前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术后均恢复至E级。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牢固无松动,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不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还是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均具有固定牢固、固定节段短和三维固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3例,其中3例均为男性,年龄2856岁,车祸伤2例,砸伤1例,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关节脱位2例。按Dickman等根据横韧带及骨性结构的损伤程度及范围分型:ⅠA型2例,ⅡB型1例。观察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力学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植骨均得到骨性愈合,与术前X线相比,侧块椎弓根螺钉及固定钛缆无断裂、松动及脱落征象。结论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即提供了坚强的内固定,减少了钛缆断裂等并发症,又给了植骨块一个很好的固定,更好的促进了植骨融合,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颈椎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22例,进行颈椎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4~36个月,平均12.6个月.除1例患者失访外,其余21位患者均复位满意,术后1年16例患者的ASIA92评分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操作安全、固定牢固,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3例外伤所致寰枢椎脱位成年患者,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17~64岁,平均36.8岁;其中横韧带断裂5例,Anderson Ⅰ型齿状突骨折1例,Anderson Ⅱ型骨折11例,Anderson Ⅲ 型骨折6例,均合并脊髓功能障碍.首先行颅骨牵引术力争寰枢椎复位,然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实施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固定并自体髂骨植骨术.植骨面去皮质后,两块自体髂骨半板骨松质面铺于植骨床植骨.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术后随访8~25个月,神经功能获得改善;影像资料显示寰枢椎解剖关系恢复良好,螺钉位置好,术后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椎体间达到稳定融合.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寰椎椎弓根钉与寰椎侧块钉治疗寰枢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11月,我院对46例寰枢椎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5例采用寰椎侧块钉技术,21例采用寰椎椎弓根钉技术.通过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以及骨折愈合情况,对两组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疼痛均明显缓解,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寰椎侧块钉组相比,寰椎椎弓根钉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结论 寰椎椎弓根钉固定损伤较小,操作相对简单,可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手术策略的选择。方法:选取收治的16例新鲜Ⅱ型(Anderson-D'Alonzo分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进行不同手术治疗:其中10例行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固定术,6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术+二期内固定取出术。通过收集两组患者临床、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活动度、JOA评分、颈部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率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其中后路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6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旋转功能,后入路组一期65.35°±10.17°,后入路组二期83.16°±6.12°;屈伸功能,后入路组一期63.02°±9.12°,后入路组二期手69.13°±6.28°。结论:新鲜ⅡA、B型齿状突骨折首选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治疗方案;对于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及手术禁忌症的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或非融合)+二期取出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在局麻下,经后路对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15—65岁,平均31岁)上颈椎不稳(包括骨折,脱位,先天畸形,上颈椎肿瘤)患者施行了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并行骨诱导活性材料(BMP)植骨。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位于枢椎下关节突内外侧缘中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交点下方约3mm处,钉道内倾10°,头倾5°;枢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内上象限中点,钉道内倾约25°,头倾约25°。螺钉直径为3.0mm或3.5mm,寰枢椎钉长24—32mm。结果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手术时间100min。术中未损伤椎动脉、脊髓等重要组织结构。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及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未见断钉现象,MRI示神经压迫解除,术后3~6个月(平均4.2个月)植骨达到满意融合。术前合并神经症状10例,术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9例,症状改善1例。结论对于寰枢椎骨折脱位、畸形、肿瘤等引起的上颈椎不稳,在局麻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并发症少,固定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脱住复住固定满意,无并发症。7例获平均1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无复位丢失,全部患者获得坚固融合。神经功能JOA评分优良率87.5%。结论:个性化选择显露和进钉方式,能保证C1与C2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枢椎齿突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的整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疗效和适应证。方法2003年3月~2007年6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一例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经口咽人路寰枢、寰齿关节松解后复位,后路内固定融合)。男2例,女2例;年龄9.45岁。均为寰枢椎脱位,其中伴有先天性齿状突不连2例,陈旧齿状突骨折并颈2、3棘突骨折1例,齿状突发育不全并颅底凹陷1例。结果4例手术时间2.1~4.5h,平均3.1h;出血量150~800ml,平均490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1例因1月后出现一侧连接杆松动滑出,再次手术固定连接杆,但未影响寰枢关节稳定及植骨愈合,余位置满意。患者全部获2~53个月定期随访,JOA17分法评分分别上升2、3、3、5分。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3~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脊髓功能明显的改善。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具有可行性,若术中操作得当,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