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鲁闽 《河南中医》2012,32(6):667-667
赵学敏,字依吉,别号恕轩,浙江钱塘人,约生活于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嘉庆十年之间(公元1719年至1805年),当时的钱塘一带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赵氏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一名儒生,通过仕宦途径去求取功名利禄,但是赵学敏却违背父命,无视旧制的束缚转而学医,并以毕生的精力从事医药活动.他比较同情劳苦之人,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且注重实践,从实践中不断获得知识,充实理论.  相似文献   

2.
上天赐予的礼物赵学敏(约1736 ̄1808年),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医药学家。赵学敏的出生有点儿宗教色彩。他的父亲很晚才有这宝贝儿子,史书记载属于“晚年得子”,究竟晚到什么年龄已经很难考证。但是父亲认为这个儿子的到来是上天给他的礼物,是对他多年奉行“利世济人”的善报。事情的缘由还得从头说起。据民国11年《杭州府志》(卷150《人物》11《艺术》2)记载,赵学敏的父亲曾在钱塘地方上管盐务,有一年碰上海溢,海水汪洋恣肆漫过来,顷刻间就屋毁人亡,水漫之处,满目凄凉,丧生者以十万计。看到乡邻死于非命,赵学敏的父亲…  相似文献   

3.
赵学敏字依吉,一字恕轩,浙江钱塘人。幼年时候,他父亲叫学敏业儒,其弟业医,当然他父亲希望他将来能由儒而仕,可是学敏无意功名。他父亲为他的弟弟学医,除辟了“养素园”,贮藏古今医书,作为学习研究外,还有药圃栽植许多药草,以供实验。  相似文献   

4.
叶桂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约生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卒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享年79岁。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叶紫帆,父亲叶阳生,都精于医学。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随父习“歧黄”。因此,他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靡不旁搜博览”(《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序)。可惜的是,他十四岁父亲去世,家贫不能自给,因此弃学,跟他父亲的弟子朱某学医。叶天士聪明异常,读书往往过目不忘,加之他又能虚心领教,“闻言即解”,故学业进速,不多久,就超过其师。后来,他又得到  相似文献   

5.
<正>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称其住所为“通一斋”。先祖原是四川绵竹县人,于明初因军功被任为世袭绍兴指挥,遂迁居浙江。他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终年七十八岁(据《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载:张介宾生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即公元1555年;卒于崇祯五年壬申,即公元1632年。与上有异)。张景岳天性颖慧。幼时课诵“不呫呫章句”。十三岁时,随父亲到京城,跟畿辅名医金梦石学医,尽得其传。他勤于读书,博览经、史、子、  相似文献   

6.
晋·王叔和,名熙,山西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约公元215~282年),他性格沉静,喜欢读经书、史书,由于他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名医。相传,王叔和叔伯哥曾用煮的槐花水,擦遍全身染成  相似文献   

7.
傅山     
傅山,原名鼎道;字青竹,又改青主,号公之宅,石道人等;明之以后又号朱衣道人。山西阳曲县人,生于明末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傅山出身于“书香”人家。祖父名从好,父亲自号离垢居士,都业儒。他从小聪明,“读书过目成诵”,十五岁就以“神童”考取秀才第一名。后来与张静君结婚,生一子名眉。30岁时,不幸妻子去世,他便鳏居终身。  相似文献   

8.
许叔微     
许叔微,字知可,宋代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按:一说扬州人,一说毗陵(今江苏武县)人]生于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约卒于南宋绍年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享年7.4岁。许叔微幼年,家境非常贫寒。11岁,父亲染时疫而亡,母亲哀伤过度,得气中(厥)病,被庸医误治而死,“百日之间,并失怙恃”。他少时学习刻苦,曾通过乡荐而进京省试,落弟后改习歧黄。他曾说,由于“里无良医”,致使双亲“束手待毙”,所以他“及长成人,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普济本事方·自序》),最后终成为一个有名的医家。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真州被金兵攻破,一时疫疾大作,“知可遍历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1036-1106),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诗文大家,并称“三苏”。古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他又开了“苏辛”派的先河;书画则属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除了艺术方面的辉煌成就之外,他还对烹饪  相似文献   

10.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他的学术思想集中表现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这两部书是我国  相似文献   

11.
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性微温,味甘淡.当作药用,载入文献还是近两三百年内的事.明代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没有提到过它,清代道光年间杭州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才有较详细介绍,盛赞它的功效可以和人参相媲美.书中引用《文房肆考》作者的朋友讲述他弟弟患怯症(相当于结核病一类),大汗淋漓,虽然盛暑炎夏,躲在密室帐幕中,还是怕吹风,服用各种药物,终归无效,似乎无救了.这时有人送来3斤虫草,教他每日取若干枚放入荤腥菜肴中炖食,身体慢慢地好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正嘉兴,位于浙江东北部,是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地区的丝绸中心,自古以来经济就十分发达。清代乾隆年间这里走出了一代名医徐大椿。徐大椿(公元1693-1771年),字灵胎,江苏吴县人,祖父曾为史官,父亲精通水利。徐大椿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少年即学业有成。成年后因目睹家人多病多灾之痛苦,遂决定改文习医,他拜苏南名医为师,刻苦钻研历代名医名著,并经多方实践,时间不长,在医界已崭露头角,渐成浙东医界名家。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他  相似文献   

13.
王焘     
王焘,唐代郿(今陕西省郿县)人。约生于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卒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王焘幼年多病,长大后,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往来于名医之间,向他们学习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新唐书》还记载有焘生性至孝,当其母患病时,他“弥年不废带,视絮汤剂”的事迹。王焘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家庭,曾祖王珪曾是唐太宗的宰相,祖父王崇基、以及父亲王敬直,也都  相似文献   

14.
<正> 李时珍(公元1518年~1593年),明代湖北蕲州(今蕲春县)人,出身世医。他十四岁考中秀才,以后三次乡试不第,便毅然放弃科举考试,专心攻读医学。他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术造诣很深的医生,在蕲州一带颇负盛名。由于封建社会医生地位低微,李言闻本不愿时珍走自己老路当医生,但后来看到他学医的志向十分坚定,便只好改变主意并对他指导。李时珍白天随父亲看病,晚上苦读《内经》《本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由于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和注重临床实践,因而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医  相似文献   

15.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今江苏省句容县)。祖系,吴大鸿胪。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平守。洪(公元283~363年),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葛洪,是其父的第3个儿子,出生晚,被双亲所娇养,少好学习经史典籍。13岁不幸父亲去世,失去父亲的教诲,生活饥寒困苦,亲身参加耕作田地。又连续遭受战乱,先人的典籍荡然无存,而他背着书箱到处搜求奇异书籍。勤劳砍柴去卖,满足纸笔之需,若一处人家得到全部书籍,他日夜专心读写。16岁时,开始读《孝经》《论语》《诗经》《周易》。由于贫困不能去远方寻师觅友,因此孤陋寡闻,只追求广…  相似文献   

16.
<正> 南朝的陶弘景,是与葛洪齐名,受佛教、道家影响的医药学家。陶弘景,字通明(晚年自号华阳隐居)。据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说:刘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年)他生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死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享年八十一岁。  相似文献   

17.
母亲进城帮弟弟带孩子,父亲放不下家里的一摊子活计,因此一个人待在老家。原来母亲在老家时,我和弟弟经常打电话回去,只找母亲聊天,只对母亲嘘寒问暖,父亲呢,他像影子一样被我们忽略了。  相似文献   

18.
王士雄     
王士雄,字孟英,幼字篯龙,晚字梦隐、梦影,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浙江海宁人,曾祖父王学权,迁往杭州,遂成杭州人。约生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卒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享年60岁。王孟荚曾祖父,著《重庆堂随笔》,精于医学,祖父王国祥,父亲王升也均以医闻名。他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要秉承家技。特别是他自小体质虚弱,经年泄泻,动则鼻衄,牙齿也不坚固。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更感到医学的重要。十二岁时,父患温病,大便自利,日甚一日,诸医均以伤寒为治,施以柴葛升提之品,屡服不效,后又改施温补,病情反而加剧。垂危之际,遇名医浦上林断为温病,嘱其以大剂犀角、石膏、银花、花粉、生地  相似文献   

19.
五、龚廷贤龚廷贤(《金溪县志》作“应贤”),字子才,号云林。明代,我省金溪县人。生于公元1522年(明·嘉靖元年),卒于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享年97岁。出身于世医家庭,曾任太医院吏目。父亲袭信,号西,精医术,亦曾供职太医院。第廷器、子懋陞,侄懋宫,均为医宫。廷贤早岁习举子业,屡试不售,乃转而随父学医,继承祖业。曾隐居金溪县之云林山中,因别号“云林山人”。在隐居期间,潜心研究医学,从事著书立说。他除了继承家学以外,还经常寻师访贤,与  相似文献   

20.
庞安时     
庞安时,字安常,北宋蕲州蕲水(今湖北\省税水县)人,自号蕲庆水道人。生于北宋历二年(公元1042年),卒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享年57岁。庞安时孩童时即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父亲庞之庆,号高医,是祖传的儒医,教他以《脉诀》,但他感到浅显不能满足,就独自选取黄帝、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便能贯通其说,而且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其父对他的才能十分惊讶,这时他还不到20岁。庞氏不幸中年耳聋,使其十分苦恼,从此便屏绝戏弄,闭门研讨歧黄之典。他研究的范围很广,既精研《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古典医著,又傍涉各家之说。庞氏既长于脉学,又精于伤寒。在脉学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