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观察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及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方法对73例50岁以上因髋关节疾病住院病人行股骨近段CT扫描和DXA髋部骨密度测定,分为50~65岁组、66~80岁组和>80岁组,以股骨颈骨密度为标准判断骨质疏松程度,以皮质比率作为评估皮质厚度的标准。结果股骨颈骨密度:50~65岁组为0.710±0.139、66~80岁组为0.613±0.104和>80岁组为0.572±0.061。66~80岁组和>80岁组与50~65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66~80岁组与>8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长径皮质比率:50~65岁组与66~8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66~80岁组与>80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50~65岁组与>80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随年龄增高而降低,提示股骨颈皮质厚度变薄是高龄髋部骨折风险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颈皮质骨厚度和骨密度变化。方法 对76例病人行股骨近端CT扫描,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组42 例,非骨折组34 例。取对侧(正常侧)股骨小转子顶点上方20mm(T20)平面CT横截面影像,计算T20长径和股骨颈寛径皮质比率,作为评估皮质厚度的指标;用DXA测量股骨颈骨密度,了解骨质疏松程度。结果 T20长径皮质比率: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组:(17.57±3.54)% ;非骨折组:(21.64±3.75)%(P =0.000);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组:(25.98±5.51)%;非骨折组:(32.89±5.74)%(P=0.000)。骨密度:骨折组:0.590±0.084 g/cm2 ;非骨折组:0.698±0.138g/cm2, , P <0.000。结论 股骨颈皮质变薄和骨密度降低是导致脆性股骨颈骨折重要因素,T20长径皮质比率和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是观察股骨颈皮质骨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年龄对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研究在55~70岁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选择。随访调查了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行内固定治疗32例(A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34例(B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83个月(A组)、69个月(B组)。调查结果显示,两组相比,内固定治疗住院时间短(27d:37d)、无痛率高(59.32%:23.5%)、术后卧床时间长(243d:49d)。两组的HARRIS评分及再次手术率无显著差别。并发症包括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骨不连(A组);深部感染1例,假体松动2例,髋臼磨损2例(B组)。作者认为此年龄段患者,首先选择内固定治疗,人工关节置换的适应证是:体弱多病、有明显骨质疏松以及有不能配合内固定治疗并发症的患者。所有手术患者的术前危险评分必需低于20分。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作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是临床医生重点关注的问题。临床中多通过骨密度来评价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而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获得的皮质厚度,在预测髋部骨折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特别是结合骨密度、股骨近端几何结构以及多种生化指标时,可明显提高骨折风险评估的准确率。而对于骨折的治疗,皮质厚度在术式、内固定选择以及术中强化内固定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治疗的效果评价同样可以通过皮质厚度来评估。本文对皮质厚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股骨颈骨密度和股骨颈轴长与老年 髋部骨折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密度、股骨颈轴长与髋部骨折的关系,了解股骨颈骨密度、股骨颈轴长预测骨折的能力。方法 通过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测量髋部骨折组患者和同龄男女非骨折对照组的股骨颈轴长、股骨颈骨密度,分析比较两种测量指标预测股骨颈骨折的敏感性。结果 不同性别骨折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均明显低一南年龄、同性别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骨折组与非骨折组男女股骨颈轴和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药强骨胶囊(QGJN)对绝经妇女股骨颈骨密度(BMD)及股骨颈抗骨折能力(FS)的影响。方法 择自愿参加研究的绝经1年以上,年龄60岁以下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绝经妇女150例,随机分为3组:中药+激素组(50例):采用中药QGJN联合雌激素戊酸雌二醇治疗;中药组(50例):单纯用中药QGJN治疗;激素组(50例):单纯用雌激素戊酸雌二醇周期序贯治疗;另50例符合上述条件,目前不愿接受研究用药的绝经妇女作为对照组。各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W采用DEXA骨密度仪测定股骨颈(BMD)。采用肌肉功能分析仪测定股骨颈抗骨折能力(FS)。结果 因各种原因失访18例,182例(包括对照组)完成了总疗程。中药+激素组(46例)、中药组(48例)、激素组(42例)、股骨颈BMD及FS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增幅分别为7.33%、9.04%(P〈0.01);3.38%,5.87%(P〈0.01);3.57%,5.91%(P〈0.01),其中中药+激素组BMD及FS升高幅值均明显高于中药组(P〈0.01)和激素组(P〈0.01);而激素组上述指标较中药组略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46例)的BMD及FS明显下降。下降幅值分别为3、30%、5.31%。P〈0.01)。结论 中药强骨胶囊能提高绝经妇女股骨颈骨密度及股骨颈抗骨折能力。从而对绝经妇女骨质疏松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效果与雌激素戊酸雌二醇相仿。两药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老年股骨颈骨折骨密度、Singh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骨密度和Singh指数在衡量股骨近端骨强度和预测股骨颈骨折中的意义.方法对21名60岁以上、因轻度创伤所致新鲜股骨颈骨折老年人进行股骨近端骨密度、Singh指数及Ward三角矿化骨体积进行测量.结果本组患者股骨近端骨密度减少规律,Ward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骨密度减少的下限(±s)是股骨颈1.14SD、粗隆部0.35SD、Ward三角2.04SD;Singh指数4级以下(含4级)20名(95.2%);Singh指数与MBV呈正相关(r=0.517P<0.05),与粗隆部骨密度及减少的标准差呈正相关(r=0.457,0.474P<0.05).结论骨密度较峰值骨量减少的标准差数在股骨颈大于1.14、粗隆部大于0.35、Ward三角大于2.04,加上Singh指数低于4级(含4级)提示股骨颈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3枚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23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11例,女125例;年龄19~89(50.17±12.88)岁.根据随访结果分析其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相关性.对年龄、性别、损伤侧、体重、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人群雌激素受体(ER)基因XbaⅠ多态性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以及在基因多态性下年龄、绝经年限及体重指数(BMI)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患者151例,以PCR-RFLP的方法检测ER基因XbaⅠ多态性,SPSS软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ER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为XX型16.6%,Xx型67.5%,xx型15.9%,XX型的骨密度在腰椎、股骨颈和Ward’s三角要高于Xs型和xx型。但ER多态性与骨密度无相关性。在Xx型和XX型人群中年龄越大,绝经年限越长,腰椎和股骨上端骨密度则越低。在XX型中,BMI是影响股骨颈和Ward’s三角骨密度的主要因素。而在xx型中,腰椎和ward’s三角骨密度与年龄、BMI和绝经年限无相关性,绝经年限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大转子与BMI相关。结论 福州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人群ER基因XbaⅠ基因型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不同基因型人群中,其骨密度的丢失趋势和影响因素也各异,临床上应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基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体素化测量的可重复性,为髋部骨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择28例短时间内QCT扫描两次的髋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22例。从QCT影像中手动分割出股骨近段结构。借助体素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思想,选择一个形状和结构适中的股骨近段结构作为标准模板,通过三维弹性配准算法将其他股骨近段映射到标准模板上。采用最小二乘和列文伯格-马夸尔特(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将CT值转化成体素化的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值。最后,使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方法对28例患者短时间内两次QCT扫描数据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进行统计分析,获取三维统计参数图。结果所选28例骨折患者短时间内两次QCT扫描数据的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均较好,说明测量结果较为准确。结论股骨近段骨密度和骨皮质厚度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为髋部骨折风险评估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病人围手术期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病人95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其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结果术后4个月,对照组腰椎骨密度为(829.71±21.45)mg/cm~3,Wards三角区为(826.52±19.87)mg/cm~3,股骨颈为(794.26±27.25)mg/cm~3,观察组分别为(848.52±22.32)mg/cm~3、(849.57±21.98)mg/cm~3和(815.23±28.64)mg/c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血清骨钙素蛋白(BGP)为(3.14±0.27)ng/ml,骨碱性磷酸酶(ALP)为(73.26±7.07)U/L,骨碱性磷酸酶(BALP)为(71.71±1.07)U/L,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为(3.26±1.07)U/L,观察组分别为(3.61±0.56)ng/ml、(69.94±7.67)U/L、(76.61±1.16)U/L和(3.94±1.61)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8%,观察组为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病人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更好的改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但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女性绝经年龄骨密度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女性绝经后易患骨质疏松症,往往由于极轻微的创伤而导致骨折。为探讨女性绝经年龄骨密度(BMD)与骨质疏松症(OP)的关系,我们观察了144例女性开始绝经的不同年龄BMD和OP骨折的发病率。1 对象和方法我们对1997年5月至1999年3月在我院骨密度室体检的144例女性,按开始绝经的年龄不同,分为4组。Ⅰ组:<44岁开始绝经30例,现年龄45~52岁,平均年龄48±39岁。Ⅱ组:45~49岁开始绝经47例,现年龄47~53岁,平均年龄50±26岁。Ⅲ组:50~54岁开始绝经35例,现年龄5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合并抑郁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探讨抑郁对骨质疏松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选取于北京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的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患者102例。排除病理性骨折、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依据老年抑郁量表(GDS)将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抑郁组和对照组。通过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骨密度(BM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25-羟基-维生素D[25(OH)D]、骨钙素(OC)、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分析抑郁严重程度(GDS评分)与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连续性变量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抑郁组患者BMD明显低于对照组(腰椎t =5.964、髋部t =2.845,P <0.05)。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血清25(OH)D水平下降(t =3.077,P <0.05),抑郁组血清OC水平低于对照组(t =2.013,P <0.05),而血清β-CTX水平高于对照组(t =2.938,P <0.05),P1N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684,P >0.05)。抑郁严重程度(GDS评分)与BMD(r=-0.456,P <0.05)、25(OH)D(r=-0.546,P <0.05)、OC(r=-0.215,P <0.05)呈负相关,与P1NP(r=-0.115,P>0.05)相关性不显著,与β-CTX(r=0.372,P<0.05)呈正相关。 结论抑郁症患者的骨形成标志物水平降低和骨吸收标志物水平升高,抑郁症是低骨密度和骨折的危险因素。应重视老年抑郁症患者骨代谢指标和25(OH)D的检测,及时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和有效的抗骨吸收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腰椎及股骨颈两个不同部位骨密度对骨质疏松诊断的检出率,寻找灵敏度高、更经济实用的筛查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妇科及老年病科住院的女性患者共732人,分别测量腰椎及股骨颈的骨密度T值,进行SPSS统计研究。结果对同一人群通过股骨颈和腰椎不同部位检测发现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分别为25.4%,32.0%;严重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分别为9.0%,27.9%;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腰椎骨密度测量对骨质疏松诊断检出率明显优于股骨颈。根据4个年龄组的股骨颈和腰椎的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对诊断骨质疏松腰椎明显优于股骨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颈皮质骨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9例病人行股骨近端CT扫描,骨折组28例,年龄:74.4±9.3岁;男9例,女19例;非骨折组31例,年龄:64.1±9.2岁;男11例,女20例。取对侧(正常侧)股骨小转子顶点上方20 mm(T20)平面CT横截面影像,计算T20长径和股骨颈寛径皮质比率,计算公式为:T20长径皮质比率=T20长径-T20髓腔长径/T20长径×10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股骨颈宽径-股骨颈髓腔宽径/股骨颈宽径×100%。结果 T20长径皮质比率:骨折组:18.02%±4.62%;非骨折组:23.38%±5.19%(P=0.000);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骨折组:26.78%±4.90%;非骨折组:33.08%±5.93%(P=0.000)。提示脆性股骨颈骨折病人股骨颈皮质明显变薄。结论股骨颈皮质变薄是导致脆性股骨颈骨折重要因素,T20长径皮质比率和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是观察股骨颈皮质骨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将骨密度降低与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失败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方法自2008-08—2015-05诊治102例股骨颈骨折,术后复查进行量表分析并利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双髋关节进行骨密度检测。利用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及组间比较绘制生存曲线;对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95例获得随访1~92个月,平均76个月。LogRank单因素分析及Kaplan-Meier法绘制的生存曲线证实骨密度是否降低并不会影响骨折术后的失败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证明骨密度降低和术后失败率无关(P0.05),而影响术后失败最重要的因素则是手术时空心钉入钉的位置和骨折的稳定程度。结论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失败的因素中,骨密度降低并不会直接导致手术失败率的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骨密度及股骨颈抗骨折能力两种骨质疏松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应用中各自的特点。方法 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及神经-肌肉-关节-骨骼综合测量分析系统(MES)分别对118例绝经后妇女进行测量,比较两者的结果,探讨两者的差异的原因。结果 118例绝经后妇女中被DEXA诊断为骨质疏松者48人,患病率为40.67%。有24例被MES诊断为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0.34%。结论 研究提示DXEA测定骨密度(BMD)的方法更容易发现在正常体重者中的骨质疏松患者,而MES测定股骨颈抗骨折能力指标(FS)的方法在超体重和肥胖者中的骨质疏松诊断中占有优势。FS和BMD结合应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克服了骨密度(BMD)由于体重影响造成的漏诊和误诊现象。即在正常体重的患者进行诊断时选择BMD,而对于超体重和肥胖者使用FS指标则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一种肱骨近端骨密度(BMD)的测量方法,研究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探讨肱骨近端BMD在预报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绝经后健康女性志愿者,使用Hologie DELPHI-A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及本研究设计的肩部定位器和前臂定位器测虽肱骨近端BMD.研究第一部分包括30名忐愿者,每人连续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 2次,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短期精密度RMS SD和RMS CV;第二部分包括92名志愿者,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分析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BMl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肱骨近端BMD测量方法的短期精密度:RMS SD=0.011 g/cm2,RMS CV=2.4%.本研究92名志愿者平均(60.2±6.4)岁,平均身高(159.5±5.4)cm,平均体质晕(59.4±7.5)kg,平均BMI 23.3±2.7,平均肱骨近端BMD(0.543±0.083)g/cm2,肱骨近端BMD 同年龄呈负相关,同BMI无显著相关.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测苗肱骨近端BMD的方法;年龄越人肱骨近端BMD越低;由于BMI对BMD的影响会掩盖骨质的丢失,而非负重区域即肱骨近端会最大程度地减少BMI对BMD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差异,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与骨折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72例,其中无病史的原发骨质疏松患者10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4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情况、骨折侧别、髋部各部位骨密度、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N 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分别进行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结果三组间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7,P=0.072; F=0.882,P=0.416;χ~2=3.216,P=0.232),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组间骨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P=0.328),三组间髋部Ward区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37,P=0.056),髋部骨密度比较,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 F=8.668,P0.001; F=9.657,P0.001)。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β-CTX、P1NP、维生素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β-CTX、维生素D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与骨质疏松组P1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类型可能并不取决局部的骨密度,可能与骨微结构等因素相关,要得到明确、可靠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对青岛市居民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年龄、体重和体重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双能骨密度仪(DEXA)测定269例50~80岁青岛常住人口腰椎前后位和髋部骨密度,记录年龄,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龄、低体重和低体重指数者骨密度均较其他组低,差异有显著性。男性和女性骨密度随年龄、体重和体重指数的变化模式不同。结论年龄、体重和体重指数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体重和体重指数对男性和女性骨密度的影响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