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致横纹肌损伤的药学监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杰  许静  罗子玲  官碧琼 《医药导报》2012,31(8):1013-1014
通过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致横纹肌损伤病例,探索临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及避免药品不良反应中的作用。分析发现患者高龄、体型瘦小,是阿托伐他汀致横纹肌损伤的易患因素。提出药师实施药学监护的要点。建议为达到二级预防目的,换用引起横纹肌损伤风险较低的氟伐他汀继续治疗。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的实践可以使临床用药更加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2.
1例58岁女性患者因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 inal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使用“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联合降血脂治疗.用药1月后出现乏力,伴轻微肌肉酸痛症状,实验室检查示:ALT 124 U/L,AST 84 U/L,CK 1681 U/L,考虑“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肌损害”.入院后予停用他汀类降血脂药,并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苦参碱”护肝、降酶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各项指标接近正常出院.  相似文献   

3.
徐鹏  张国柱 《安徽医药》2013,17(1):150-151
目的探讨他汀类相关性肌病和肝损害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结合在该院发生的他汀类相关性肌病和肝损害的两个病例,参照GREACE、SPARCL、PLANET等他汀类安全性的研究成果。结果监护重点包括肝酶的监测、肌酸激酶的监测、药动学相互作用以及CKD和NAFLD患者他汀的使用。结论临床药师在他汀类药物的选择以及合并用药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氟伐他汀致肝损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例47岁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给予氟伐他汀40mg,每晚1次,并同时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托洛尔、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治疗。2个月后患者出现乏力、消瘦、纳差、恶心,伴随皮肤黄染、尿色加深。血生化检查:ALT777U/L,AST903U/L,ALP367U/L,γ-GT678U/L,TBil158.78μmol/L,DBil123.86μmol/L,IBil34.92μmol/L,TBA139.7μmol/L。自身抗体检查:抗核抗体及抗干燥综合征A抗原抗体阳性。停用氟伐他汀,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托洛尔、单硝酸异山梨酯,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及熊去氧胆酸等治疗。随后患者肝功能逐渐好转,1个月后血生化检查:ALT29U/L,AST33U/L,ALP122U/L,γ-GT150U/L,TBil40.04μmol/L,DBil26.84μmol/L,IBil13.20μmol/L,TBA25μmol/L,遂出院。出院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方法对福建省长乐市医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上报的阿托伐他汀所致10例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引起的ADR中,女性7例,男性3例。发生次数最多为心肌、心内膜、心包及瓣膜损害3次(17.65%),肝胆系统损害3次(17.65%)、全身性损害2次(11.7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次(11.76%)、胃肠系统损害2次(11.76%)。结论临床上应加强阿托伐他汀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临床一线调脂药阿托伐他汀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文献检索2001年6月—2011年6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有关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案例,共收集34例,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结果 34例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肌损害最常见(47.06%),其次是肝-胆异常(29.41%),老年患者(≥61岁)发生率较高(64.71%)。结论多种药物合用是导致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94~2010年国内报道的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文献,整理并分析文献,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结果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不适为主,偶可引起血氨酶可逆性升高和变态反应。肌炎、横纹肌溶解等罕见,一旦发生即较严重。结论阿托伐他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的一过性的,罕见某些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医师或药师在用药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患者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氟伐他汀钠致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例65岁女性患者,为降低血清TC、TG而服用氟伐他汀钠40mg,1次/d。10d后出现乏力、倦怠。1个月后实验室检查:AST434U/L,ALT550U/L,γ-GT307U/L,AKP270U/L。立即停用氟伐他汀钠,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0d后肝功能明显好转,AST与ALT分别降至48U/L和32U/L。  相似文献   

9.
陈秋琴  王君萍 《中国药房》2011,(28):2639-2640
目的:提示临床重视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致肝药酶升高的不良反应。方法:报道并分析我院心内科2例心肌梗死患者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后出现肝药酶升高的病例。结果与结论:未见文献报道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致肝药酶升高的病例。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仍然存在相互作用的危险,临床应慎重或避免合用,在用药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的异常表现,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48例使用阿托伐他汀的患者,分析其病例资料,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的TC、HDL-C、CRP、TG、LDL.L指标。结果患者在进行治疗以后,HDL—C增高,而TC、CRP、TG、LDL-L则下降,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临床作用和广泛,特别是对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临床应用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产生AD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4例死亡。4例死亡患者给药剂量为40 mg/d,其余患者给药剂量均为常规用量(10~20 mg/d)。统计归纳并分析阿托伐他汀ADR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合并疾病以及联合给药种类分布,主要表现,预后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男54例,占比79.41%;女14例,占比20.59%。其中年龄≤40岁2例,占比2.94%;年龄41~60岁22例,占比32.25%;年龄61~80岁32例,占比47.06%;年龄≥81岁12例,占比17.65%。其中4例死亡患者年龄均≥85岁。68例患者中联合给药种类2~4种有32例,占比47.06%,联合应用药物主要含抗生素、降糖药、心血管系统药等。68例患者ADR累及骨骼肌肉系统32例(47.06%)、消化系统22例(32.35%)、免疫系统10例(14.71%)、血液系统4例(5.88%),其中累及骨骼肌肉系统表现为横纹肌溶解症(RM)18例,肌炎4例,乏力、关节痛、肌痛10例;累及消化系统表现为腹痛腹泻2例,肝损害和药物性...  相似文献   

12.
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阿托伐他汀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是一种具有良好降血脂效果的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常伴有肝脏肿大、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的类型有:细胞毒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阿托伐他汀致细胞毒型肝损伤的机制可能是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引起肝细胞染色体DNA断裂和细胞形态学变化,导致肝细胞凋亡所致。阿托伐他汀致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机制可能是使肝细胞窦状隙膜或胆管侧膜上转运体表达减少或功能障碍,或通过抑制胆盐和胆汁酸排泄相关转运蛋白的活性所致。防治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措施包括:应用阿托伐他汀前,应检测患者肝脏功能,了解病史、其他用药及饮酒习惯等;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因服用阿托伐他汀致轻中度转氨酶升高者可减少用药剂量,服用保肝利胆等药物;严重肝损伤者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在本院使用阿托伐他汀且资料完整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肝功能的诸多因素进行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5.4%(27/50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年龄≥60岁、饮酒≥500 g·周-1、合并用药(胺碘酮)与肝功能异常有关,是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饮酒和合并用药(胺碘酮)是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选用他汀类药物时应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诊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实验组患者给与瑞舒伐他汀诊治,对照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TC、TG、LDC-C水平较对照组患者降低,HDC-C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显效45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患者显效33例,有效2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1.3%。除有效指标外,其他临床疗效指标两组患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01例,全部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每天晚餐后服用,每日给药10毫克,在治疗两个疗程后,对本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在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为(3.12±0.34)mmol/L,高密度脂蛋白为(1.15±0.81)mmol/L,总胆固醇为(6.63±0.46)mmoUl/L,三酰甘油为(2.89±0.61)mmol/L,C反应蛋白为(3.32±0.41)mg/L;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为(2.56±0.21)mmol/L,高密度脂蛋白为(1.38±0.89)mmol/L,总胆固醇为(4.56±0.49)mmol/L,三酰甘油为(1.63±0.53)mmol/L,C反应蛋白为(2.87±0.37)mg/L。可见家族性高胆固醇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情况均有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发生便秘2例,腹胀1例,消化不良2例,腹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3%,不良反应均是比较轻微的一过性反应,未经其他药物治疗均康复。结论阿托伐他汀在临床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上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和安全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方法我院收治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TC、TG、CRP、LDL-C和HDL-C。结果治疗后患者的HDL-C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而LDL-C、TC、TG以及CRP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见表1)。同时,患者治疗后,只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的食欲下降,未经处理,患者的症状自行好转,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上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发应率低用轻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0例。观察组通过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25%、7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TC、TG、LDL-C、HDL-C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经瑞舒伐他汀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同时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76例,分成A、B两组,A组43名患者为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33名患者为对照组,给予西洛他唑片治疗。结果经治疗,A组患者病症恢复优于B组患者,患者血脂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程度高于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对于抗感染、改善血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3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计算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之中67例患者,分别采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后血脂改善情况和总体治疗效果。结果经过3周治疗后,试验组HDL-C与常规组比较明显升高,其LDL-C、TG、TC与常规组比较则明显降低,两组血脂改善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总体治疗效果比较,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与阿托伐他汀比较,瑞舒伐他汀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和总体治疗效果优势明显,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全面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