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京市2003年育龄女性死因减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美云  王宁  葛宁  李双凤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3106-3108
目的分析南京市2003年15~49岁女性死亡和减寿原因。方法采用死亡率(MR)、减寿年数(PYLL)和减寿率(LLR)等指标分析育龄女性潜在减寿死因。结果育龄女性死亡率为35.22/10万,减寿年数23586.0年,减寿率13.80‰,平均减寿39.18年。结论恶性肿瘤死亡人数最高,且趋“年轻化”;意外死亡减寿年数最多;疾病死亡年龄分布多聚集在40~49岁之间,所导致的卫生问题和损失的寿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应用减寿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市部分地区对居民健康危害的主要死因,分析了各年龄人群的主要减寿因子。依次为: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与寄生虫病。认为运用减寿分析能准确地指明重点防治对象,为制定防治策略及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1990~1999年汽车驾驶员潜在减寿年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汽车驾驶员的健康状况和明确20世纪90年代主要死因对江苏省汽车驾驶员“早死”之危害。方法:采用Reed-Merrell方法编制截缩简略寿命表,并应用减寿分析方法对江苏省5城市驾驶员与非驾驶员1990-1999年的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驾驶员在20周岁时平均预期寿命为55.36岁,较同期对照组低0.70岁;驾驶员和非驾驶员全死因减寿率分别为35.07‰和42.65‰,而全死因标化减寿率分别为42.45‰和41.14‰。损伤与中毒在驾驶员死因构成顺位中居第4位,而在减寿率顺位排列中居首位。结论:驾驶员健康水平低于非驾驶员,尤其是进入中年后的死亡风险增加,健康水平下降,值得重视。对驾驶员“早死”危害最大的疾病是损伤和中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20—2022年四川天府新区户籍居民的死亡水平和死因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和潜在寿命损失,为该地区制定疾病防控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2年四川天府新区户籍居民死因监测资料,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6.0软件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20—2022年四川天府新区户籍居民粗死亡率450.57/10万,标化死亡率379.95/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损伤中毒,占全部死因的85.58%。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82.79岁,男性80.29岁,女性85.52岁;去除死因顺位前5位死因后,期望寿命分别增加3.45、3.32、2.20、1.46和1.08岁;对男女性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天府新区居民全死因导致的PYLL为46 496人年,AYLL为4.42年...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了解2007-2009年石家庄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寿命和工作损失情况,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2007-2009年监测点收集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根据ICD-10做疾病分类,输人DeathReg2002、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标化减寿年数、标化减寿率、平均减寿:年数、潜在工作损失年数、平均工作损失年数、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等。以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年龄人口构成及期望寿命进行标化。结果2007-2009年,石家庄市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69.53/10万(标化死亡率59.95/10:万),居全死因第2位,其死亡率随年龄递增,并有逐年上升趋势。恶性肿瘤中,肺癌死亡率18.06/10万,居第1位,其次为肝癌和胃癌;男女性死亡率分别是87.34/10万和49.6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群的主要死因分别是白血病、肝癌、肺癌。潜在减寿年数(PYLL)依次为肝癌、肺癌、白血病、胃癌、结肠直肠肛门癌;平均减寿年数(AYLL)依次为白血病、宫颈癌、乳腺癌、膀胱癌、结肠直肠肛门癌;平均工作损失年数(AWYLL)为白血病、宫颈癌、鼻咽癌、食管癌、乳腺癌;居民期望寿命72.69岁,去恶性肿瘤死因后期望寿命增加3.04岁。结论肺癌和肝癌对居民寿命影响较大,白血病和宫颈癌高发于低年龄组人群,对劳动力损失较大。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肿瘤的特点,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咸宁地区1990年死因监测点居民YPLL,计算年龄阈值为1~64岁。全部死因的YPLL为37615人年,YPLL率为56.20‰,标化率为55.40‰。YPLL位次分别是意外死亡、传染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病、心脏病、消化系病和脑血管病。各类死因的标化YPLL率男性高于女性,性别比为1.02~2.02:1;意外死亡、传染病和呼吸系病的YPLL和标化YPLL率以1~4岁组最高,而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在35岁以后明显增高。为减少人口寿命损失,今后应注意意外死亡的预防,加强对传染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疾病的防治工作,以提高人口寿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居民死亡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分析居民健康水平。方法利用疾病监测系统中2015—2017年平顶山居民死因数据,对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平顶山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87.5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44.19/10万。居民死因顺位前10位的疾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96.76%。2015—2017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8.76岁,女性(81.72岁)高于男性(76.26岁)。前10位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寿命中,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及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排前5位,较期望寿命分别增加3.97、3.38、2.94、1.03和0.84岁。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位于减寿顺位前2位,是造成平顶山市居民寿命损失的最主要原因。结论慢性病和伤害已成为平顶山市居民主要死因,而伤害是导致人群早死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慢性病防控和伤害预防教育,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和伤害早死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PYLL指标,对蒜处1986 ̄1988年居民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前5位死因依次为意外死亡、恶性肿瘤、传染病、呼吸系疾病、循环系疾病、寿命损失男性高于女性,以婴幼儿及中青年为甚。胃癌的减寿年数,减寿率明显高于肝癌、肺癌等,是造成居民“早死”的主要癌症。为减少人口寿命损失,应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开展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知识普及和防治工作,搞好传染病的监测、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源县居民死因状况及主要死因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新源县2004-2005年死因回顾调查数据及2007-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ICD-10进行死因分类,使用Deathreg 2005、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及潜在减寿率(PYLL‰)等指标。结果新源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0.7岁,男性66.8岁,女性76.1岁;新源县2004-2010年(不包括2006年)居民粗死亡率为550.8/10万,其中男性为682.9/10万,女性为410.6/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7,P<0.01),6年粗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χ2趋势=24.9,P<0.01);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及回族居民死亡率分别为775.2/10万、322.8/10万、609.3/10万、396.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84.2,P<0.01)。前5位死因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按PYLL排序前5位死因依次为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新源县不同民族、性别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不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影响居民寿命的重要死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各类死因对四川省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就提高期望寿命、促进居民健康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eathReg2005软件收集、整理2012年四川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Excell软件、SPSS软件编制蒋氏简略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减寿率等。结果 2012年四川省居民粗死亡率621.78/10万,标化死亡率621.49/10万,平均期望寿命校正值75.22岁;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显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所致期望寿命损失年居前5位,去掉该死因,分别可增加4.51年、3.42年、3.34年、1.13年、0.39年。去单病种死因期望寿命分析,增值前5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心脏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潜在寿命分析,减寿率顺位为肿瘤、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其导致每千人寿命缩短的人年数分别为18.67人年、12.21人年、10.35人年、5.44人年、2.55人年。不同性别和城市与农村间各类分析顺位略有差异。结论四川省居民期望寿命的提高需要加强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及意外伤害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宜昌市城区居民伤害死亡外部因素与减寿水平.方法 统计分析居民死亡报告单.死因分类按WHO所规定的国际分类法ICD-9标准分类,减寿水平采用减寿人年数(PYLL)和减寿率(LIR)等指标对居民病伤死亡的主要死因作了对比减寿水平分析.结果 5411例居民伤害死亡外部因素居前三位,依次是自杀(27.18%)、交通事故(23.15%)、淹死(15.91%).自杀中老年人居多,且女性高于男性.交通事故以中青年人居多,男性高于女性.淹死以少年儿童居多,男性高于女性.伤害死亡的减寿率(LLR)最高(17.80%).在死亡构成中排第一位.结论 政府对重点人群的伤害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栖霞区1981年~2004年居民死亡原因及减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南京市栖霞区居民主要死因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对该区1981年-2004年居民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aper are to investigate levels and trends in mortality due to violence in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and the social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ch mortality. The study took place in Matlab, a rural sub-district in Bangladesh between 1982 and 1998. The data were furnished by 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demographic surveillance system located in that area. A case-control design study was used out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ath due to violence, and data from death registration forms were analyzed. The death rate due to violence, defined in terms of suicides and homicides, was higher among women than men. Death rates from violence remained at the same level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hile death rates from other causes decreased. Young, not yet married women were a high risk group with respect to death from violence. Oppression, physical and mental abuse by husbands and relatives often preceded suicides and homicides. The disadvantaged position of women in Bangladesh society is the key underlying social cause of the violence that occurred. In order fo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to decrease, improvement in the social position of women is essential.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育龄妇女多胎妊娠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3月在南京市10家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育龄期妇女共550人,进行自制问卷调查,以年龄和职业分布的不同,分析调查结果。结果:调查对象中37.08%不了解多胎妊娠,37.64%希望生育双胞胎,47.42%不知道多胎妊娠的不良后果,12.18%希望通过辅助生殖技术选择性生育,15.50%不了解孕前保健,23.06%不清楚如何优生。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者对于双胞胎妊娠知识的知晓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育龄妇女对于双胎妊娠、多胎妊娠的认识匮乏,应加强孕前保健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孕前筛查和产前普查的育龄女性的TORCH感染情况,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人群TORCH感染的特征,为该地区育龄女性的预防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 340例孕前及孕期妇女进行血清中TORCH特异性抗体IgM、IgG检测,根据季节、年龄分组比较TORCH不同病原体感染率的差异。结果 3 340例受检者中总IgM阳性率为2.6%,巨细胞病毒(CMV)的IgM阳性(近期感染)率和IgG阳性(既往感染)率分别为1.05%和65.14%;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和CMV IgM的检出率均在夏季最高,夏季TOX和RV IgM阳性率分别为1.38%和1.30%,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P〈0.01);20-25岁年龄组TOX IgM检出率(1.08%)显著高于26-30岁组(0.36%)(P〈0.05);CMV IgM的阳性率在20-25岁组最高,为1.49%,与31-45岁组(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育龄女性TORCH感染以CMV最多见,相关病原体感染具有季节性和年龄差异,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预防保健,并积极做好TORCH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16.
农村育龄妇女乳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育龄妇女乳腺疾病的患病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妇女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保证市级代表性的基础上,分层、整群抽取54400例已婚妇女,采用先集中后入户的调查方式进行乳腺疾病相关问卷调查、乳房触诊及红外线检查等。结果:调查的53286例妇女中,患有不同类型的乳腺疾病者5697例,患病率为10.69%,包括的乳腺疾病依次是乳腺增生(9.39%)、纤维腺瘤(0.65%)、乳腺癌(0.03%);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职业、学历、家庭年均收入、月经周期、月经量、痛经、引流产史、流产次数。结论:应加强农村育龄妇女乳腺疾病的预防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女性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情况及影响凶索。方法 用分层羋群抽样方法抽取16~49岁1006名女性,进行一对一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和HIV/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调套。结果女性人群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67.94%,安全套每次使用和经常使用率为44.34%,过去1年中54人(5.37%)有2个及以上性伴侣,女性文化程度、丈夫文化程度、户籍和艾滋病知识得分对安全套使用情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史夫月收入、女性年龄对性伴数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血清学检测均未发现HIV感染,梅椎螺旋体感染率为1.59%。结论女性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具有艾滋病相天危险阂素,应尽早采取有救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宜昌市1978~1999年居民死因流行病学特征及减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宜昌市居民病伤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减寿水平。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分析评判居民病伤死因构成及减寿损失之间的逻辑效应关系。结果:1978-1999年宜昌市城区居民前5位主要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其中: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达191.60/10万,在居民病伤死因中所占位置始终是第1位。男性循环系统疾病平均年死亡率为179.92/10万,女性为204.64/10万,女性高于男性。②恶性肿瘤一直居死亡原因第2位,年均死亡率为85.62/10万,男性105.44/10万高于女性63.48/10万。③损伤与中毒总死亡率由1978年的71.35/10万下降至1999年的45.20/10万。但仍占居民病伤总死亡率的第3位。损伤与中毒死亡原因主要是交通事故、淹死和自杀。减寿损失损伤与中毒最高占17.80%;肿瘤次之占10.70%。结论:居民病伤死因顺位及构成已发生了明显改变,由循环系病取代传染病成为第1位死因,死亡年龄日趋老年化,应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力度;另外面对伤害的减寿率居高不下的现实,应引起有关部门对青年少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sexual dysfunction is an important public-health problem in Nigeria,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is topic in Nigeria.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sexual dysfunction and their correlates among female patients of reproductive age using a questionnaire. Respond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out-patients clinics of a teaching hospital setting in Ile-Ife/ Ijesa administrative health zone, Osun State, Nigeria. Of 384 female patients interviewed, 242 (63%) were sexually dysfunctional. Types of sexual dysfunction included disorder of desire (n=20; 8.3%), disorder of arousal (n=l 3; 5.4%), disorder of orgasm (n=154; 63.6%), and painful coitus (dyspareunia) (n=55; 22.7%). The peak age of sexual dysfunction was observed among the age-group of 26-30 years. Women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status were mostly affected. The reasons for unsatisfactory sexual life mainly included psychosexual factors and medical illnesses, among which included uncaring partners, present illness, excessive domestic duties, lack of adequate foreplay, present medication, competition among wives in a polygamous family setting, previous sexual abuse, and guilt-feeling of previous pregnancy termination among infertile women. The culture of male dominance in the local environment which makes women afraid of rejection and threats of divorce if they ever complain about sexually-related matters might perpetrate sexual dysfunction among the affected individuals. Sexual dysfunction is a re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 in the local environment demanding urgent atten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carry out further research in society at large so that the health and lifestyles of affected women and their partners could be impro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