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8岁,体重2 3kg。1岁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彩色超声发现先心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因年龄太小未做特殊处理。于2 0 0 2年12月到我院就诊,要求手术治疗。病程中易感冒、心悸、疲乏,活动后明显,喜蹲踞。心前区广泛收缩期杂音向锁骨下传导,P2 亢进,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足背动脉触不到搏动。入院后,彩超提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主动脉逆行造影发现:主动脉弓与胸主动脉交界处狭窄,动脉导管未闭。于2 0 0 3年2月2 6日在全麻低温下行动脉导管缝闭术及主动脉缩窄解除术,随后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及右…  相似文献   

2.
<正> 患者,男,22岁,术前诊断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Ⅱ级,心电图示双室肥大,术中测得Pp10.6kPa, Ps14.3kPa,比值0.74。在静脉麻醉,体外循环下施室缺修补及动脉导管结扎术。芬太尼总量1400μg,停药后130分钟苏醒。使用上海Ⅳ型心肺机,西京80鼓泡式氧合器,转流210分钟。鼻温30℃以下125分,25℃以下26分钟,于34.2℃阻断升主动脉,33.6℃开放,共阻断170分,包括停循环9分15秒平均灌注压5.3~11.47kPa,中心静脉压0.64~1.7kPa,流量55~80ml/kg/min,冷灌首次850ml,共5次总量2450ml。转中尿量550ml,于转机113分出现血色素尿,停机后133分尿变清,当阻断升主动脉后即刻心脏异常膨胀,切开右房,回心血量极大,确定并存动脉导管,继续血流降温至24℃停循环,先经肺  相似文献   

3.
胸部手术创伤较大 ,肺部并发症较常见 ,据统计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病率约为 5 %~ 15 % ,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 15 %~ 6 0 % ,尤其是婴儿心脏手术后可高达 6 7.4% ,因此 ,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肺部病发症的预防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 ,现将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方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5例患者中 ,男性 13例 ,女 2例 ;成人 8例 ,小儿 7例 ,年龄 1~ 6 0岁 ,平均 30岁 ,房间隔缺损 4例 ,室间隔缺损 3例 ,动脉导管未闭 2例 ,法乐氏四联症 2例 ,二尖瓣置换术2例 ,冠状窦破裂右室漏修补术 1例 ,室间隔缺损重度肺…  相似文献   

4.
张石江  高声甫 《江苏医药》1994,20(9):505-505
我院自1978年3月至1991年1月共行心脏直视手术8O3例,发生主动脉意外情况6例(0.7%)。3例为主动脉壁破裂,3例为主动脉内泵入气体。经抢救5例存活,1例死亡,现将紧急处理方法和经验教训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Ic~22岁。术前诊断先心病室间隔缺损4例,房间隔缺损1例,法乐氏四联症1例。3例主动脉壁破裂均发生在心肺转流前,1例因缝主动脉灌注管插管荷包线,将主动脉壁切割成长约1.Ocm的门形裂口,经用补片复盖修补裂口后改由股动脉插管完成心内修复术。第2例在用阻断钳钳夹生动脉时夹破主动脉壁,用手指压迫…  相似文献   

5.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8年 1月 - 1999年 5月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施行心内直视手术 4 0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 4 0例 ,男 19例 ,女 2 1例 ,年龄 2 .5岁~ 3 2岁 ,体重 9.5 kg~ 68kg,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3例 ,二尖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 1例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9例 ,室间隔缺损 2 5例 ,法乐氏三联症 2例。心功能 : 级 2 0例 , 级 17例 , 级 3例 ,体外循环转机时间 3 0 min~ 160 min。1.2 手术方法胸骨正中切口进胸 ,肝素化后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转机前将…  相似文献   

6.
心肌保护一直是心内直视术围术期的重中之重 ,它直接影响手术成败和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我们对 1998年 5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 42 3例体外循环 (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的 34例重症患者行低温室颤不阻断升主动脉 ,左心充分引流技术 ,效果良好 ,现将此心肌保护技术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34例中 ,男 15例 ,女 19例。年龄 2 3~5 6岁 ,平均 (2 9± 15 )岁。体重 40~ 72 kg,平均 (4 2± 13) kg。室间隔缺损 (VSD) 6例 ,其中 2例合并卵圆孔未闭 (PFO) ;房间隔缺损 (ASD) 16例 ,其中 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 (PS) ,二尖瓣…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弓离断在体外循环中的早期表现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脉弓离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它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心脏及大血管畸形 ,其发病率约为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 1% [1 ] 。手术死亡率甚高。我院自 1993—2 0 0 2年心内直视手术中共做了 3例主动脉弓离断病人 ,现将其在体外循环中的早期表现及处理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3例病人。例 1:男 ,年龄 4岁 ,体重13kg,术前诊断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肺动脉高压 ,心功能 级。例 2 :男 ,年龄 1.5岁 ,体重 10 kg,术前诊断 :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 ,心功能 级。例 3:男 ,年龄 13岁 ,体重 2 5 kg,术前诊断室间…  相似文献   

8.
刘振玉  方向明  刘世国 《江西医药》2005,40(11):685-687
目的 总结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建立方法和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 分析30例心脏病患者借助于电视胸腔镜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置换,Ebstein畸形矫治,部分房室管畸形的体外循环过程和术后结果。结果 1例患者停体外循环后因血氧饱和度偏低,延长第4肋间切口探查;1例因手术操作导致出血而延长切口再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1例患者因残余漏再次手术,其余27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3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胸壁打孔体外循环下完全借助于电视胸腔镜实施心脏手术安全、可行;开展此手术的初期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相对较长,应加强体外循环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4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均采用胸部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直径〉1.5cm)、室间隔缺损(直径〉1.0cm)均采用涤纶片修补;动脉导管未闭在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于导管置入Foley氏尿管注水暂时堵住血流,采用涤纶片修补或双头针褥式缝合。术前给予吸氧、高压氧及前列腺素E1等治疗,术中应用抑肤酶及低温肺保护液肺动脉灌注等手段。结果32例手术顺利,术后肺动脉压下降3.2~5.5kPa。2例术后早期死于不可复性心功能衰竭。死亡率5.9%。结论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减少心肌及肺血管损伤,充分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及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治疗已成为心脏外科的发展方向。我院自1 996~2 0 0 2年共为体重5kg以下婴儿施行心内直视术6例,现将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男2例,女4例;年龄4~5个月;体重4~5kg。病种:法洛四联症3例,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伴中度肺动脉高压1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1 2 体外循环方法 全麻下取胸骨正中切口。插管部位为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采用德国JOSTRA 2 0 0人工心肺机,minmax、Dideco 90 1…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3岁,诊断室间隔缺损,1988年12月21日在体外循环下经右房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使用STOCKERT人工心肺机和广东Ⅱ型鼓泡式氧合器。转流中,灌注压60mmHg,灌注量2680~2920ml/min。心肌阻断40分钟,开放升主动脉心脏自动复跳。辅助循环17分钟,停机缓慢输回机器余血。血压回升后,经右心耳行心内探查发现右室流出道狭窄。停止输血,钳夹动脉径路,插上、下腔静脉引流管,再次并行循环。开动机器作正常运转约40秒钟,突然动脉泵管出口处接头脱落,当时血液外溢,管道内进入气体,血平面低下,血压  相似文献   

12.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胸骨正中切口,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对手术不涉及主动脉瓣的患者,采取不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保持心肌有氧灌注,在并行循环或心室颤动下进行心内手术操作。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 ̄2007年10月,76例应用此法手术的心脏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全组男48例,28女例,平均年龄(35.65±1.34)岁,平均体重(40.61±3.72)kg。病种包括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6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5例,房间隔缺损36例,法洛三联征2例,肺动脉瓣狭窄7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全组均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无脑气栓发生,全组无死亡。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用于心脏病治疗,心肌保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5年2月-2005年2月,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行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15例,同期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7例,行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2例,行主动脉瓣成形(AVP)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诊无复发。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的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术中确切修补窦瘤和加强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73年至1983年4月,共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320例,体外循环管理中发生主要意外10例,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320例体外循环手术中,男155例,女165例,年龄3.5~63岁,体重13~76kg,体外循环转流时间22~201分钟。主要手术病种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28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97例,四联症根治术17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22例,心房粘液瘤切除术12例等。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 1985年 2月至 2 0 0 1年 2月完成心内直视手术12 3例 ,现就术中硝普钠的应用作如下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12 3例 ,男 6 8例 ,女 5 5例 ,年龄 4~ 39岁 ,体重 12~ 76 kg。手术种类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法洛三联征 ,法洛四联 ,主动脉窦瘤破裂 ,三房心 ,左房黏液瘤。1.2 麻醉方法 :术前肌注东莨菪碱 0 .0 0 7m g/ kg,吗啡 0 .2m g/ kg,2 .5 %硫贲妥纳 5 mg/ kg,琥珀胆碱 1~ 2 m g/ kg,芬太尼 10 μg/ kg,静脉注射完成气管插管 ,控制呼吸 ,芬太尼35~ 40 μg/ kg,潘可…  相似文献   

16.
杓状软骨脱位是气管插管及留置过程中造成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该并发症可发生于困难气管插管 ,也可发生于气管插管顺利的患者 ,也可于气管插管留置过程中造成 ,故应引起重视。患儿男 ,2岁半 ,体重 1 2 5kg ,患儿因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麻醉诱导用药为力月西 5mg、仙林 1 5mg、芬太尼 0 1 5mg ,在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 4 5 # ,麻醉诱导平稳 ,插管顺利。手术顺利 ,麻醉平稳 ,术毕带管返ICU。于手术后第 1天病情平稳后拔出气管导管。患儿术后第 5天发现不能正常发音 ,电子纤维喉镜检查示环杓关…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探讨其疾病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16例患者(男9例、女7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窦瘤修补术,9例患者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同期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同期行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同期行主动脉瓣替换术,其他1例。阻断时间(66.12±13.33)min,体外循环时间(101.42±37.49)min。结果本组病例无死亡。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室性二联律,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有效。所有患者治愈出院,随诊无一例复发。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是罕见的心脏疾病,尽早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主动脉及右心房或主动脉及右心室双切口利于心肌保护和确切修补主动脉窦瘤、纠正合并畸形。  相似文献   

18.
心脏压塞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为 1.2 %~ 3.4%〔1〕。若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势必影响手术效果。在 1984年 12月~ 1998年 7月 ,我们共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2 46例 ,术后发生急性心脏压塞 9例 ,占3.6 5 % ;迟发性心脏压塞 3例 ,占 1.2 1%。现就心脏压塞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8~ 5 8岁。术前心功能 级 3例 , ~ 级 9例。心胸比率 0 .5 0~ 0 .80。急性心脏压塞 9例中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1例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例 ,法乐氏四联症 2例 ,二尖瓣替换术 …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女,3岁。发现心脏杂音3年。听诊于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股动脉枪击音等周围血管征阴性,无杵状指(趾)。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室间隔膜部缺损12 mm,CDFI示左向右分流;根据三尖瓣反流压差估测肺动脉压力51 mmHg(1 mmHg=0.133 kPa)。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右室高电压,左室高电压。X线检查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心胸比约为0.6,肺动脉段隆突。入院后经术前准备于2010-03-15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膜部缺损修补术,手术顺利,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  相似文献   

20.
抑肽酶静滴致严重过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2岁,因心悸、气促2月于1999年8月15日入院.诊断室间隔缺损,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修补术.入室后开放一条静脉通路,用多功能监测仪监测ECG、SPO2、HP,行左桡动脉穿刺连续动脉测压.麻醉以静注芬太尼0.2mg、咪达唑仑(咪唑安定)8mg、维库溴铵(万可松)6mg快速诱导,顺利插入8.0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