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脑梗死后痴呆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36例脑梗死患者在人院时进行临床和智能评估,血生化和头颅CT/MRI检查。2个月后再用MMSE量表进行智能评定,应用Hackinski缺血指数区分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其中28例血管性痴呆、25例非血管性痴呆、2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甲状腺功能测定。结果 脑梗死后痴呆64例,发生率为27.12%。痴呆的发生与高龄,文化程度低,卒中史、糖尿病、脑梗死的部位、数目、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高血脂水平、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有关(P〈0.05)。结论 脑梗死后痴呆比较常见,患者自身素质,脑梗死的某些危险因素,左侧、双侧或多发的脑梗死病灶在痴呆的发生上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后痴呆的早期治疗和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102例脑梗死病人在住院期间行临床和智能评估、头颅MRI检查,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高龄、男性、文化程度低、高血压、糖尿病、病灶数目多、体积大、左半球或双侧半球病变为脑梗死后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后痴呆是由多因素决定的,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对早期治疗和预防痴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行临床和智能评估 ,颈动脉彩超及头颅MRI检查 ,对研究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 ,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本组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生率为 31 2 5 % ,统计分析表明 :以多发性梗死、左半球梗死、大梗死、颈动脉狭窄、以往脑血管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为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是由多因素决定的 ,积极对危险因素的干预 ,可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老年期痴呆是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近年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比预期高 ,梗死后可使痴呆发生率增加 4~ 12倍 ,本文对37例多发性脑梗死后痴呆的临床资料与头颅CT关系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7例 ,男 30例 ,女 7例。年龄 6 0~ 87岁 ,平均 (6 8 97± 6 8)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史 32例 ,冠心病史 17例 ,卒中史 14例 ,心房纤颤 5例 ,糖尿病史 12例 ,吸烟 15例 ,饮酒 9例。患者除高级神经活动异常外 ,语言欠清 9例 ,假性球麻痹 2 7例 ,肢体瘫痪 2 1例 ,肢…  相似文献   

5.
曹方  吕军 《山东医药》2007,47(1):35-35
血管性痴呆(VaD)是老年期痴呆的重要原因,仅次于Alzheimer病。本研究通过分析VaD发生与脑梗死病灶的特点,以探讨二者的关系,提高VaD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前,血管性痴呆尚无特效治疗,临床上多采用改善脑循环、促智药物及预防脑血管病复发药物,使其认知障碍尽可能保持稳定,针对性地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盐酸法舒地尔属于新型的Rho激酶抑制剂,能够舒张血管平滑肌,改善缺血区血流量,有助于改善炎症反应,对血  相似文献   

7.
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MID)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类型,由于反复发生脑卒中,双侧半球大脑中动脉或后动脉多个分支供血区的皮质、白质或基底核区受累,导致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1~3,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均有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此疾病的预防和处理研究尚少.本研究试用纳洛酮干预治疗MID,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艳 《实用老年医学》2014,(10):872-874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干预1月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及Bathel指数量表(BI)对2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MMSE评分、HDS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患者,实施有效地早期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欧美国家血管性痴呆占第二位,仅次于Alzheimer病。在日本和我国几个小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相反,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高于Alzheimer病,是痴呆的第一位原因。因此,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痴呆的神经心理学评定,为早期发现血管性痴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此,笔者用修订的长谷川智力量表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对脑梗死组和正常老年组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和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VD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和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分别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对照组30例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21 d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生存质量量表(QL)评分和P300检查。结果治疗组在改善MMSE、ADL、QL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300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尤为显著(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和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正>脑梗死为中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发病快,病程较长,致残率较高〔1〕。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如运动、语言、感觉、步态、平衡等会有不同程度损失,而且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异常等症状,容易发生梗死性痴呆〔2〕。对于脑梗死后痴呆患者临床上主要以康复治疗为主。近年来,已有研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是独立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发生脑梗死后痴呆的可能致病因素之一〔3〕。本研究旨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磷酸化Tau181(pTau18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并发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 选择ACI患者163例,根据是否并发VD分为VD组60例和非VD组103例,其中VD组认知功能损伤程度轻度15例、中度32例、重度13例。所有研究对象入组次日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上层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Tau181,采用上转发光法检测血清Lp-PLA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I并发V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对ACI并发VD的预测价值。结果 VD组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非VD组(P均<0.05);随着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加重,ACI并发VD患者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pTau181、Lp-PLA2均为ACI并发VD的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联合预...  相似文献   

14.
老年脑梗死后痴呆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后痴呆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于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入住天津港口医院的脑梗死患者共362例,其年龄≥60岁,男性192例,女性170例,包括其住院时及发病后2个月的病史、化验结果、神经病学、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选362例患者中诊断为痴呆者102例(发生率为2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教育、脑卒中史、糖尿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左半球脑梗死、前循环脑梗死等因素为脑梗死后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梗死后约有1/4患者出现痴呆,其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血管性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脑卒中史)、患者的特征(如高龄、文化程度低)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有机微血栓所导致的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动物模型,评价其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将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置)、模型组(于左侧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至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注入有机微血栓0.5ml,造成多发性脑梗死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于左侧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至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向颈内动脉内注入生理盐水0.5m1)。应用光镜观察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海马的形态学改变。结果造模后脑内存在广泛而多发的梗死灶,以海马区梗死发生率为最高。结论建立的模型与临床上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病人相似,是进行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D)临床与MRI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29例(VaD)患者和23例中风后非痴呆(SWD)者的MRI表现。结果VaD组中额叶、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灶体积均大于SWD组(P<0.05);3、4级脑白质疏松(LA)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室脑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多元统计分析,侧脑室体旁白质梗死体积、额叶梗死灶数目、丘脑梗死数目及LA是Va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VaD与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梗死体积、额叶梗死数目、丘脑梗死数目及LA密切相关。MRI对VaD有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郝建伟  李杰  李勤勤 《内科》2022,(1):21-24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21 d为1疗程,两组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CI-VD)病人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6例老年CI-VD病人,另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单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病人,比较2组病人血清AGEs、RAGE水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老年CI-VD病人分为轻度组(n=25)、中度组(n=39)和重度组(n=32),比较3组病人血清AGEs、RAGE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AGEs、RAGE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I-VD病人重度痴呆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AGEs、RAGE水平预测重度病情的价值。结果 老年CI-VD病人血清AGEs、RAGE水平均高于老年单纯CI病人(P<0.01);血清AGEs、RAGE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GEs(r=0.446,P<0.001)、RAGE(r=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康Ⅱ号对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100例,其中因未按期返回医院完成回访者6例、自动退出者2例,最终92例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茴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在茴拉西坦基础上加用脑康Ⅱ号(制首乌、熟地黄、三七、菖蒲、远志),疗程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的有效率及认知功能改善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分别为(28±5)分和(15±4)分,对照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分别为(26±5)分和(18±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02、14.73,均P0.05);治疗后组间证候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8,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75.0%(36/48)]高于对照组[45.5%(20/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3,P=0.008)。观察组记忆力、定向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改善率[29.2%(14/48)、27.1%(13/48)、31.2%(15/48)]高于对照组[11.4%(5/44)、9.1%(4/44)、13.6%(6/4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脑康Ⅱ号联合茴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外伤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总结78例经CT证实的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及预后.结果 78例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中,梗死灶位于枕叶15例,颞叶6例,额叶24例,脑干梗死9例,小脑梗死3例,大脑半球梗死12例,多发梗死9例.治疗效果与原发病情密切相关.结论 在外伤后由于脑供血动脉损伤,加上脑水肿致局部血管的受压、牵拉、痉挛,血液的高凝状态等使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综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