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免疫学试验监测麻风复发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风化疗后监测复发,是评价疗效和控制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在细菌繁殖的初期,尚无明显复发症状时,仅靠每年一次的临床、细菌检查难以发现复发。为建立有效的疗后监测法,用适合现场的血清学试验和麻风菌素试验,对潍坊地区8县1658例麻风治愈者进行复发监测的前瞻性研究,以探讨免疫学试验监测复发的预测性。以PGL抗体(+),麻素反应(-)为复发危险因素,经筛检发现27例。其中危险组复发率为11%(23/210),对照组为0.28%(4/1447),相对危险度为39.5。筛检的结果反映了治愈者的免疫学状态,即愈后随时间推移,抗体逐渐消退和细胞免疫逐渐建立。MB治愈者PGL—IgM水平与麻素反应强度的负相关性提示,结合两指标不仅可反映机体免疫系统对麻风菌的清除力,而且为两指标结合筛检危险对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27例复发中,多数复发时PGL—IgM水平已较高。监测中发现的7例复发,除PB复发外,余者在复发症状出现前1年半至2年半之间,已有PGL—IgM升高或持续升高。因此,对愈后时间较长、IgM水平较高,但无明显复发症状者,应予重点监测,观察PGL—IgM的动态变化。为提高监测PB复发的敏感性和可靠性,何合用PCR以协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对1515例麻风治愈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全血滤纸干渍斑,连续5年检测其麻风菌特异抗体酚糖脂—免疫球蛋白M(PGL—IgM)。对第一年检测阳性者(281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40例)每年仅进行一次临床、细菌和免疫学监测;B组(141例)给MDT一年,以后继续监测;阴性者为C组(1234例),每年一次临床、细菌和免疫学监测。第一年检测发现随着型别TT→LL,阳性率逐渐升高;治愈时间越短,阳性率越高。五年监测共发现20例复发,其中A组复发率为11.4%(16/140),B组为0.71%(1/141),C组为0.24%(3/1234)。抗体阳性者的相对危险度为47(16/140/3/1234)。抗体阴性者复发明显低于阳性者(P<0.001);抗体阳性者用MDT一年的抗复发组复发率明显低于不治疗组(P<0.001)。故在现场用定期免疫学监测,对抗体阳性者给以抗复发治疗,可节省人力和经费,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656例MB型麻风用WHO—MDT24个月,停药后监测1~8年。临床显著进步629例(95.88%),进步23例(3.51%),有效率为99.39%。监测5年累计细菌阴转535例,在初治者402例小为99.46%,经治者254例中为99.18%;治疗前BI<3.0的299例中监测5年累计阴转率为100%,BI≥3.0的357例中为99.3%。治疗及监测期间,其发生麻风反应140例(21.34%),其小Ⅰ型47例,Ⅱ型61例,神经炎32例。1例在监测5年时复发。作者认为应适当延长MDT监测时间进一步了解复发情况,以便对MDT的疗效作出确切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0-2020年广西麻风复发病例基本情况.方法:描述性分析2010-2020年广西全区在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的麻风复发病例资料.结果:2010-2020年,广西发现麻风复发病例43例,排除首次诊疗病例资料不全的病例1例,纳入42例病例进行分析.其中男31例(73.8%),女11例(26.2%)...  相似文献   

5.
麻风病     
941192 M-Dot-ELISA检测麻风家内接触者血清中麻风杆菌特异性抗原/曹元华…//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2),-67 对75例麻风家内接触者(HC),均经麻风杆菌明胶微粒凝集试验(MLPA)和酶联免疫吸收试验(ELISA)证实为麻风杆菌特异性抗体阳性者,用改良联酶免疫斑点试验(M-Dot-ELISA)进行了麻风杆菌特异性酚糖脂Ⅰ抗原检测。研究结果表明(1)HC抗原阳性者16例,阳性率为21%。接触多菌型麻风(MB)者的抗原阳性率(28%)明显高于接触少菌型麻风(PB)者(0%)。两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提示应加强对MB接触者的保护和监测。(2)抗体强阳性组的抗原阳性率、抗原量远高于抗体弱阳性组和抗体阴性组。提示应将HC中抗体强阳性和  相似文献   

6.
新疆1952~1987年间累计治愈麻风患者3001例。经随访和自动就诊从中发现复发203例,累计复发率为6.76%;其中治愈10年后复发的有54例(26.1%),说明麻风治愈并终止监测期后仍有一部分病人会复发。本文报导了以DDS单疗治愈10年后复发的5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原属IL型12、BL型1例、BB型1例、BT型1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血清学方法检测麻风早期复发的可能性.方法用标准化的ND-ELISA连续检测氨苯砜(DDS)单疗愈后麻风患者血清中抗ND-IgM型抗体的变化,与麻风临床复发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受检DDS单疗愈后麻风患者共666例,其中原多菌型患者(P-MB)430例,原少菌型患者(P-PB)236例,共复发15例.在P-MB中,抗体阳性者95例,复发12例,抗体阴性者335例,复发1例;在P-PB中,抗体阳性44例,复发1例,抗体阴性192例,复发1例.P-MB引起复发的危险比P-PB高6.7倍;累积复发率(CRR)表明抗体阳性组复发率为13.68%,抗体阴性组复发率为0.35%,其相对危险率(RR)为36.7(RR>1),特异危险度(AR)为13.33%;复发时绝大多数抗体为阳性,从治愈后到复发绝大多数抗体呈上升趋势或持续阳性,复发后经有效治疗绝大多数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抗体阳性后1-2年发生复发(多为2年后);治愈后到复发多在10年以后发生(11~30年),未见有高峰年段;个别复发者发生降级性转型(TT→BT).DDS单疗治愈后的P-MB、P-PB中不论抗体阳性还是阴性均能产生复发,但在P-MB引起复发的危险性明显高于P-PB(6.7倍),抗体阳性者危险性明显高于抗体阴性者(36.7倍);在复发时绝大多数抗体为阳性.结论检测和监测DDS单疗治愈后麻风患者血清中抗ND-IgM型抗体水平能预测其复发的危险性,ND-ELISA在预测早期麻风复发中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多菌型复发.  相似文献   

8.
麻风病     
20131460 2011年安宁市麻风流行与防治效果分析/代延能(安宁市疾控中心),周萍书,李菊∥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29(5).-330安宁市虽然于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的指标,但达标验收后,近几年疫情有所反复(5年平均发病率上升为0.54/10万,患病率年上升为0.21‰)。因此,达标后的麻风防治工作不能削弱,仍需要加强疫情监测与防治,防止反复。麻风复发病例多为过去单氨苯砚(DDS)治愈的多菌型病例,为了防止复发,根据该市具体情况可采用MDT-MB方案对此类病人进行复治。(赵波)  相似文献   

9.
单用DDS治愈后麻风复发率的报告各不相同。新沂市1956至1986累计发现麻风937例,单用DDS治愈682例,愈后监测665例(97.51%),其中LL 106例,BL 23例,BB 2例,BT 19例,TT 506例,I 9例;根据标准,判定复发26例,复发率为3.91%,其中BL复发率最  相似文献   

10.
2011-2015年中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中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15年收集的全国麻风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趋势分析.结果 中国麻风病发现率从2011年的0.085/10万下降至2015年的0.049/10万,年均下降12.9%.2011-2015年新发现麻风病例4 775例,其中儿童、女性、流动人口、多菌型和2级残疾病例分别占新发现病例总数的2.2%(106例)、31.4%(1 499例)、10.8%(518例)、84.6%(4 041例)和23.7%(1 134例).2011-2015年全国发现复发病例328例,其中联合化疗后复发病例占复发病例总数的46.6%(153例).患病率从2011年的0.407/10万下降至2015年的0.235/10万,年均下降12.9%.2015年底,全国尚有现症麻风病例3 230例,麻风病患病率> 1/10万的县(市、区)为124个.结论 2011-2015年,全国麻风病发现率和患病率持续下降,高流行省份为云南、贵州、四川、广东,中低流行省份的麻风病控制工作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姜堰市经DDS治愈的2012例麻风患者中,复发40例(1.94%);现有19例现症患者中包括8例复发者(42%)。40例复发有中30例原PB转为MB(82.5%),22例复发后畸残加重或发生新的畸残(55%)。因此预防复发已是麻风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2012例中PB与MB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未住院治疗者的复发率为  相似文献   

12.
浙江到1994年共治愈麻风11830例,其中283例复发(2.39%)。1989~1994年复发的为71例,原为瘤型的37例(52.11%),复发变为BT的1例(2.70%)。原BL 1例,复发变为LL。原为BB 6例(8.45%),复发变为LL 1例、BL 2例(50%),变为BT 1例(16.67%),未变的2  相似文献   

13.
麻风病     
960046 麻风患者盲和低视力的原因/刘晓娟//中国麻风杂志。-1995,11(3).-131~132 1994年12月对江苏当地的457例麻风患者眼病进行了调查,共检出盲目44例(9.62%),其中双眼盲13人(2.84%),单眼盲31人(6.78%);检出低视力71例(7.22%),单眼低视力38例(8.32%)。盲和低视力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1992年底有现症麻风1130例,其中32例拒治,联合化疗不规则者59例。治疗率为97.17%(1098/1130),规则治疗率为94.64%(1039/1098)。我们调查了这部分病人拒绝治疗的原因和造成治疗不规则的因素。 调查对象是从当年全省麻风监测登记表中  相似文献   

15.
对山东省部分县市在1958~1990年治愈的20091例麻风患者,进行复发的回顾性调查,对原为MB的7289例,观察了71175.5人年,复发461例,复发率为6.48/1000人年;对原为PB的12802例。观察160079人年,复发678例,复发率为4.29/1000人年。复发与治疗用药关系密切,MB单用DDS的5628例中复发446例(7.92%),用DDS+RFP治疗的1405例中复发15例(1.07%)(U=9.28,P<0.001);PB单用DDS10903例中复发589例(5.4%),单用TB1的763例中复发96例(12.6%)(U=8.16,P<0.001);用DDS+RFP的1101例中复发2例(0.18%),非常显著地低于前二者(U=7.70,11.80,P<0.001).用DDS+RFP+B663治疗的MB256例和PB 35例,均无一例复发,治愈后15年内复发者,在MB复发者中为96.3%,PB中为90.1%,大多数复发者单用DDS治疗仍然有效,可再次治愈(MB 23/282,PB 396/399),作者认为,对用非MDT治愈者,愈后监测不应少于15年,对其中60岁以下者,可考虑用短程MDT复治,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6.
657例用DDS治愈的多菌型麻风又用一年的联合化疗(RFP、B663各1200mg每月监服,DDS100mg每日自服),以期降低复发率。治疗规则,完成疗程的620例(94.27%),然后监测5年以上的已有548例(83.4%),未发现一例复发.  相似文献   

17.
宝应县属麻风高流行区,到1986年底有麻风治愈者1660名,大多是在1975年前后治愈的,累计共复发65例,复发率为3.91%。1986年登记的10例新病人中竟有8例是复发者(表1)。治愈5年后复发者49例(75.4%),见表2。  相似文献   

18.
麻风病     
981311 以胶乳颗粒凝集试验检测278例麻风血清的结果/赵赣兰(湖北省医科院)…//中国麻风杂志.-1997,13(4).-195~196 对湖北省部分县市的麻风病人,应用MLPA试验盒,进行了血清学的检查。结果显示,其阳性率LL为62.4%,BL56.2%,BB66.7%,BT31.2%,TT22.2%;现症病人的阳性率65.1%,单用DDS后复发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现状,特别是诊断延迟和畸残情况.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新/复发病例年发现率、年患病率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陕西省1998-2018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542例,年发现率从1998年的0.092/10^(5)下降到2018年的0.029/10^(5),年患病率从10.309/10^(5)下降到0.134/10^(5),均呈下降趋势.477例新发麻风,2例14岁儿童病例,148例(31%)为2级畸残.新发病例的平均诊断延迟期2018年(47.6个月)比1998年(64.0个月)减少25.63%.结论:陕西省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畸残率高且出现儿童病例,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20.
麻风病     
20042735 麻风病低流行区疫情监测的研究/许卫国(江苏省疾控中心)…//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3).-232~233借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报告系统,建立麻风疑似病例监测系统,对麻风病低流行区的疫情进行监测。结果显示,麻风疑似病例监测系统的疑似病例报告率为1.6/万,显著高于项目开展前5年(0.26/万)的水平,麻风病人发现率为0.761/10万,亦较项目开展前有所提高(0.109/万)。认为该监测系统对于麻风病低流行地区的疫情监测具有灵敏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可行性。表2参3 (汤亚娥)20042736 复发多菌型麻风MDT后5年组织病理学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