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漫画与幽默     
1、童言 一个小男孩随怀有身孕的母亲去妇产科诊室,母亲不时地捂着肚子呻吟,男孩惊恐地问:“妈妈,你怎么了?”“你的弟弟踢我呢!”母亲解释说,“他越来越淘气了。”小男孩说:“不,他一定跟我一样,爱踢足球!”  相似文献   

2.
江南 《家庭中医药》2005,12(6):41-42
玛夏有两个孩子,她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 我4岁的儿子麦克问我: 孩子怎样才有的,我硬着头皮告诉他人们常说的话:“小孩是在他母亲肚子里长成的。”麦克又问:“那他们怎么到那儿的呢?”  相似文献   

3.
漫画与幽默     
1.医生的幽默 一位医生回乡过年,村里的人对他说:“正好!村里杀猪的出门了,反正你也是操刀的,不如你就帮着把猪给杀了。”医生点点头,猪给抬进了厨房,医生一个人在里面忙活着。  相似文献   

4.
橘井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7,27(6):66-66
苏耽,湖南郴州人,在西汉文帝时期,他懂得了养生之道,人们称他为苏仙。苏耽早年丧父,周围乡里都知道他是孝敬母亲的人。他家住在县城东北,离城一百余里。有一次,苏耽与母亲正吃饭间,母亲对他说,“没有腌鱼呀!”苏耽立即放下筷子,起身取钱走出门去,不一会就拿着腌鱼回来。母亲惊奇地问他:“从哪里买来的?”苏耽说:“从县城里买的。”母亲说:“自家到县城往返一百余里,这么一会儿就回来,你在欺骗我呀!”苏耽对母亲说:“我买鱼的时候,遇见舅舅,与舅约定,明天到咱家来。”第二天,苏耽的舅舅果然到来。有一天,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苏耽对母亲说:…  相似文献   

5.
学点中医好     
俞学强 《养生月刊》2006,27(2):126-127
学点中医好,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文革初期我被打成“三家村”黑帮赶出校门回家务农,利用闲暇自学中医。经过几年努力,懂点支离破碎中医理论及药方,想不到用起来竟很奏效。如年近六旬在家做针线活的母亲连连打呵欠,问我咋回事?我说打呵欠是中气不足,应该吃补中益气丸。她吃下几粒果然就好了。又一次母亲满口牙齿松动,问我怎么办?我说牙齿松动属肾阴虚,应该吃六味地黄丸。第二天母亲高兴地告诉我,说“吃了两粒牙齿全稳固啦”。母亲体弱常感到心慌心跳。我学着给她把脉,发觉她有结代脉,即西医所谓的早搏。按中医经典《伤寒论》批注:“心动悸,脉…  相似文献   

6.
一天下午,一位母亲风风火火地牵着儿子来到儿童保健门诊。一进门就大声地诉说起来:“我儿子明明,近两个月来,一到吃晚餐时就没有食欲,又没发现他有别的什么不舒服,真让人急死了。今天特地提早下班把他从幼儿园接出来看看。” 医生仔细地给明明做了全面的检查,确实没什么问题,便认真询问:“他在幼儿园吃饭好  相似文献   

7.
2007年9月底,常某某,男,65岁,由子女搀扶着前来就诊。女儿介绍说: “父亲胃胀已有6年了。曾经做过胃镜检查,示:浅表萎缩性胃炎。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现在父亲经常胃胀、胃有灼热感,一点食欲都没有,口干但不爱喝水,大便也偏干。”儿子又说:“我们想着法子给父亲买他想吃的东西,但买回来他又不想吃了。  相似文献   

8.
家有笑星     
父亲已经七十有六了,但身板硬朗,脸色红润,精神很好,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上十来岁。他每天要把患中风后不能动的母亲从床上抱到轮椅上数遍,居然面不改色、气不喘。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工人,没有闲暇习拳练剑,也不信什么“气功”及养生之道,他的精力充沛主要得益于性格开朗豁达、幽默风趣的缘故。母亲尽管中了风,不爱言语,父亲仍然每天照例给她讲笑话,常将生活中的小事即兴编成歌谣逗她,比如,母亲吃完了饭,拿着筷子在那里发呆,父亲就会说:“放碗不放筷,还想吃点菜。”母亲就会回过神来,或是放下筷,或是真的再吃上几口菜。吃过午饭,父亲要送母亲…  相似文献   

9.
不死之药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6,26(3):78-78
有人向楚王敬献长生不死之药,守门官把药拿进宫里。一个掌管射事的官员看见了询问说:“这东西可以吃吗?”守门官说:“可以吃”。这位中射之士就一把抢过来吃了。楚王得知大怒,派人要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托人劝楚王说:“我问过守门官,他说可以吃。所以我就吃了它。为臣我没有罪  相似文献   

10.
嗜食竹鸡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4,24(3):11-11
唐代有一富商在船上住宿,半夜暴病而亡。等到清晨,气还未断。隔壁房里有位医生,是武陵人梁新,得知后就给他诊治。诊后说:“这是食物中毒,近三两日内是否在外边吃什么东西了?”病者的仆人说:“主人很少出船,从不在别人那里吃东西。”梁新又问:“平常他好吃什么食物?”仆人说:“好吃竹鸡,每年不下数百只。近来又买了竹鸡,并已进食?”梁  相似文献   

11.
说吧     
胡元骏 《东方养生》2007,(9):157-157
太能旅游了一位朋友皮肤较黑,一天他来我家做客,儿子好奇地问:"叔叔,你的皮肤为啥这么黑呀?"我看朋友难为情的样子,便对儿子解释说:"叔叔皮肤黑,说明他很有钱呀。"儿子问:"这是为什么?"我说:"有了钱就会经常旅游,是被太阳晒的。"儿子听后点了点头。最近我带儿子到北京游玩,途中遇到了一帮非洲人。儿子看到他们个个黑得出奇,于是不无吃惊地说:爸爸你快看,这些人也太有钱,太能旅游了!山东淄博王恩亮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我儿子2个多月后脸上有红色疹点,每次喝牛奶后脸上的疹点加重,还出现腹泻。上医院诊治,大夫说是对蛋白质过敏。我们不得已不再给他喂牛奶,平日里只给他吃些豆浆、米糊、果菜泥,更不敢让他吃蛋白质丰富的鸡蛋了,怕他会引起过敏。很多育儿科普书上都说鸡蛋营养丰富,小孩子应该多吃,望着已有8个月的儿子,我们全家老小可心急了。请问,象我儿子这种有过敏体质的孩子,该怎样给他吃鸡蛋呢?杜莉杜莉同志:如果从添加辅食的角度来讲,8个月的宝宝是可以吃鸡蛋的,因你儿子有蛋白质过敏的情况,必须得慎重一些。婴幼儿对蛋白质过敏的现象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开心果     
孝敬 一个老人受尽了儿子媳妇们的虐待。一天,有人问他:“你儿子媳妇对你怎么样?”老人想了想说:“我这三个媳妇和儿子对我都很孝敬。大媳妇怕我太寂寞,常敲锅打碗给我听;二媳妇怕我想女儿,常催我到女儿家串门;三媳妇对我更贴心,常对我说: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现在连早饭也给我省去了。” 下次我一定去 “老兄,你太不够意思,昨天我结婚你怎么没去呢?” “对不起,昨天我家有急事,没能脱身,实在抱歉。下次吧,下  相似文献   

14.
日前门诊来了位40岁左右的女人,带着她上初中的儿子来就诊。据母亲说:她儿子今年才14岁,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表现一直很好,与家长的沟通也不错。可近来发现儿子情绪不宁,常发脾气。大人问他发生了何事,他却什么也不说,  相似文献   

15.
杏林亭     
相传,东汉末年,华佗给一位妇人治病。华佗见她骨瘦如柴,脸似黄纸、两眼杏黄,认定她得了“黄痨病”,便对她说:“你这病一时治不好,先回去吧。”一年后,华佗见她病已好,身体很胖,脸泛红晕,便问她是谁治好的。妇人说:“没找人治过。”又问:“吃过什么药吗?”妇人答:“没有。”华佗惊奇,心想:“这病人没有吃药,病怎么会好呢?”于是又问她:“你平时除了吃饭菜之外,还吃了些什么?”妇人答:“只到山上采些野蒿头当饭吃。”“吃了多长时间?”“一个多月。”于是,华佗请她  相似文献   

16.
漫画与幽默     
远村  叶春旸 《家庭中医药》2006,13(11):23-23
1.长体重年轻的妈妈们在一起,总爱谈论谁的孩子长得胖,吃什么奶长得快。“我听说一个孩子吃象奶,体重长得很快,一天长11磅!”“真的吗?快告诉我,这是谁的孩子?”“是大象的孩子。”2.才看见犀牛“一年以前的事儿。”“那你早该控告他了。”“可是我昨天才第一次看见犀牛呀!”“法官先生,有人骂我,说我像一头犀牛,我能不能控告他?”“当然能。他是什么时候骂的呀?”有一人奉命去送紧急公文,上司特地给他一匹快马,但他却跟在马后面跑而不骑马。路人问他:“既是如此紧急,为何不骑马?”他说:“六只脚一起走,岂不比四只脚更快!”3.岂不更快漫画与…  相似文献   

17.
母亲八十了,可是在妈的跟前,我仍是个需要呵护的孩子。出门的时候,她就喊“围脖子不戴,哪行!”下了点雪,她就说,“要不的,就打车,路滑,可别摔着!”我去换液化气,她就趴上窗台喊:“慢点儿,慢点儿!”在她的眼里,我永远长不大。 人一老,病就多了。一回母亲去打吊瓶,点完药,看她的样子很弱,医生说:“有担架,叫人抬着您老下楼吧!”母亲连连摇头,“不用,不用,让我儿子背,让我儿子背。他劲大着呢。”我明白,母亲这是客气,这是怕麻烦人家。可是,打那以后,她总是让我背着她上楼下楼去点滴。虽然对于我来说,背上的母亲并不算是太大的负担,可还是有些不解:总是怕我累着,总是呵护着我的母亲,为什么又总是愿意让我背着?也许是人老了,人老了总是和从前不  相似文献   

18.
茵陈     
《亚太传统医药》2006,(2):75-75
<正>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相似文献   

19.
一笑百年少     
儿子放学回来,满脸的不高兴。爸爸看见了,忙问:“发什么愁啊?是不是作业太多了,没关系,我帮你写就是了。”儿子急了:“你还说呢!昨天你给我写的造句‘我吃了一顿饭’写成‘我吃了一吨饭’,同学们都笑我是个大饭桶!”  相似文献   

20.
万文蓉 《中医药通报》2010,9(1):I0001-I0001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孩童见一长者洗鲜桃。他站着不走。长者将洗好的桃子递给孩童。孩童的母亲不肯接受.说:“师父还是自己留着吃吧.这桃若是给他,你就少了一个。”长者微微一笑.说:“我虽少吃一个桃,但世间却多了一份吃桃的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