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男,54岁,1977年10月1日就诊: 自汗出,时有心悸、气短、乏力已十八年之久,劳累后加重,曾服中西药数百剂均未奏效。患者面色(白光)白,舌淡,苔微白微干,脉象两寸微细,两尺无力。证属气阴两亏,卫表不固之自汗症。治宜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处方: 熟地30克、枸杞30克、麦冬30克、当归身24克、山茱萸15克、黄芪30克、煅牡蛎30克、  相似文献   

2.
偏沮治验     
李×,男,48岁。1984年5月28日诊。左半身汗出一月余,劳累后尤甚、昼夜汗出不止,重则汗出如洗,轻则汗出津津。伴头晕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治宜益气养营、助阳固卫。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白术、夜交藤、熟地、白芍各12克,茯苓、当归各15克,川芎10克,  相似文献   

3.
早期(发病3天内):拟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羌活、赤芍、路路通各10克,蒲公英15克),一般服1剂即汗出津津,症减,再服1—3贴,诸症失。中期(发病3天以上)消热解毒,托里透脓,以透脓散加减(生黄芪15克,当归、炮山甲、  相似文献   

4.
一、参芪猪肉汤 用黄芪30克,党参30克,瘦猪肉200克。文火共炖后,加少许盐调味,喝汤吃肉,两日1剂。本膳具有健脾补气,补精强壮的功效。适用于脾肺两虚,见有头晕、气短、动则汗出、语声低微、倦怠乏力者。 二、杞枣黑豆煲猪肉汤 用猪排骨(或羊骨)300克,枸杞30克,黑豆50克,大枣30克,加水适量煎炖后去骨,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吃枸杞、黑豆、大枣、隔日1剂。本膳具有补血生精的作  相似文献   

5.
刘某,女,23岁,工人,1988年7月行人流术,术后外感,腹痛肢冷,经某医院用安痛定等药治疗后乃汗出不止,来我院就诊。现汗出恶寒,腹痛肢冷,气短懒言,面色(白光)白,口干不渴,舌苔白,脉微弱。此乃阳气大虚,卫表不固,腠理不密,加之误治,故漏汗不止,寒凝胞宫则腹痛不已。治当先行温阳固表止汗,继用温里活血止痛。方用附子汤加味:附子20克党参20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赤芍25克黄芪25  相似文献   

6.
上肢左侧无脉41例,右侧12例,双侧7例;活动期15例,慢性炎症期45例;病史10天~20年。活动期治法:(1)诱发本病活动的原因治疗。(2)抑制免疫反应。(3)对症治疗。(4)抗凝扩容。(5)四妙勇安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银花30~50克,连翘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芩15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桂枝15克,赤芍2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慢性期治法:(1)非类固醇抗炎剂。(2)抗疑扩容。(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50克,桂枝15~20克,当归15克,赤芍25克,鸡血藤15克,生姜10克,穿山甲15克,水蛭5克,甘草10克)水煎服。结果活  相似文献   

7.
基苄1.王某,男,8岁,1980年6月28日初诊。多汗3年,以头部和肩背部汗出为多,活动后汗出更甚,平时易感冒,食少,四肢无力,诊见面色(白光)白,形体消疲。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较弱。证属肺气不固,表虚自汗,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12克防风3克炒白术3克童参9克麻黄根3克煅龙牡各6克,上方连服9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例2.李某,男,6岁,1987年5月9日初诊。自2岁始盗汗,近1年加重,每天晚上入睡后头身汗出如洗,醒后即止,四肢发冷,面色苍  相似文献   

8.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临床有自汗、盗汗之分。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睡中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黄芪生脉汤治疗汗证30例,获得满意疗效,兹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岁:其中自汗16例,盗汗14例。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15g,麦冬12g,五味子6g,甘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临床加减:自汗者可加太子参、白术;盗汗者  相似文献   

9.
刘××,男,54,市郊农民。主诉:二年来,自汗多,畏恶风寒,头晕目眩,稍有不慎,即感风寒,常闭门自守不敢外出。饮食不佳,大便不利,小便短黄,常服正痛片、安乃近等发汗剂,以求暂安。诊见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舌淡无苔,脉沉细无力。脉证合参,此属:阳气虚弱,腠理空虚,卫阳不固,治以益气、固表、止汗之剂。处方玉屏风散加减:黄芪30克,白术20克,防风10克,附子15克。二剂。药后未有变化,诸证同前。疑益气固表止汗之力不足,加重黄芪用量为60克,再进二剂。药后仍未见效。后仔细辨证,患者久病体弱,汗出过多,势必造成津随汗泄,使  相似文献   

10.
千家妙方     
方法(1)配方:牛蒡子30克(炒黄), 红糖制法:将牛蒡子研成细末, 与红糖各9克煎服用法:温服,汗出即愈。 一般服上述剂是每日 各9克,两日即可见效方法(2)原料:黄连,花椒制法:各等份研成细末用法:将药末吸入鼻内少 许,可止疼痛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运用自拟“黄芪龙牡汤”治疗盗汗症6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小结如下: 基本方:黄芪30克,生龙牡各20克,浮小麦18克,五味子9克,地骨皮20克,炒白芍12克,水浓煎日服三次。本方以黄芪、芍药敛阴和营;地骨皮清虚热除烦;五味子收敛心气;龙牡、浮小麦潜阳敛液。全力具有益气敛阴和营止汗之功,无湿邪内停之弊端。加减法:气虚重者加党参30克或北沙参30克。舌红、热象明显者加生地15克、知母12克、黄芩9克。便秘、舌苔黄腻者加大黄6克、茯苓12克。肢体麻木者加鸡血藤30克。  相似文献   

12.
郁冒证是新产妇常见的综合病征。我们选用《千金》生脉散合东垣保元汤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病例选择:凡新产妇(包括人流或引产者)产后3~90天间,具有阵热感、热冒于上、头晕、自汗、盗汗、汗出冒解等症状者90例。年龄20~45岁,平均32.6岁。胎次第一胎28人,二胎34人,三胎或三胎以上18人,人流或引产10人。病程3~15天者42人,16~30天者30人,1~3月者18人,平均为19天。治疗方法:以生脉散和保元汤为基本方: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黄芪15克,甘草10  相似文献   

13.
例1.自汗盗汗杨××,男,40岁。1976年10月30日诊。患汗出不止已二年,近日来加剧,日轻夜重,内衣常湿,每夜换衣数次,形寒恶风,头晕目弦,心悸肢倦,体日消瘦,痛苦病容,中药服牡蛎散,当归六黄汤;西药口服和肌注阿托品药,终未获愈。诊得六脉沉弱无神,舌质淡红、苔薄白,病属久汗元气大伤。脾胃双损,阳损及阴,故自汗盗汗交加,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炙黄芪25克、红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升柴蜜炙)各10克、山茱萸、熟地、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附片7克、防风8克,服10剂后,汗止十之八九,诸症亦大减,精神倍增,原方去龙牡,再服5剂,汗止痛除而告愈。  相似文献   

14.
黄汗病治验     
贾×,女,28岁,教师,1982年7月8日初诊。患者因行刮宫术思想紧张,术中大汗淋漓,术后8日,下肢瘀肿,发热汗出口渴,食欲不振,汗出色黄,内染衬衣,用手巾擦手汗亦有黄染。但巩膜及尿不黄,脉沉细,苔白稍厚。即予芪芍桂酒汤与生化汤加减治之。处方,生黄芪30克、生白芍9克、桂枝9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桃仁9克、炙甘草6克,苦酒(米醋)30克为引。水煎服。 7月10日复诊,上方服用两剂,诸症减轻,黄汗色变浅淡,饮食增加。效不更方,继用上方两剂而愈。随访8年未再出现黄汗。按:《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口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以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此证虽不是汗出入水中浴,确与汗出有缘。由于术中大汗出,加之气血亏损,腠理不密,外邪乘袭肌表,郁而不发,故见黄汗,用芪芍桂酒汤意在扶表祛湿,调和营卫。又系术后,既有虚证又有瘀血,故增生化汤意在补血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0例,现将临床资料较完整的3例介绍如下。 1、汤剂处方:大生地30克生山药30克基本方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 克阿胶(烊化)20克鹿角胶(烊化)15克当归10克生黄芪24克党参15克  相似文献   

16.
一、自汗:柯某某,男,24岁,农民。1975年8月3日初诊。诉下水田劳动后,感全身酸痛,畏寒,经某医针刺大椎、合谷穴后,身痛得除,但汗出不止。并伴头晕、心悸、乏力。在卫生院治疗六天,罔效。诊见:面色(白光)白,恶寒畏风,厚衣不暖,自汗溱溱,皮肤湿冷,语音低微,四肢不温,舌嫩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汗出太过,心肾阳虚。治当温阳固表止汗为急务。投参附汤合牡蛎散:边条参9克,炮附子5克,生黄芪9克,麻黄根9克,牡蛎24克(先煎)。嘱服两剂。服首剂即四肢转温,汗出大减,再剂汗止身温,脉沉见起,乃以玉屏风散为汤加附子善后,而竟全功。按:本例针刺后,腠理大开,汗液大泄,遂致心肾阳虚,外不能温煦肌肤,固护皮毛,内不能养心充神,而诸症生焉。尝谓:有阳则  相似文献   

17.
龙萸止汗汤自六十年代应用(广东中医(1):10,1960)以来,临床疗效显著,但主要用于各种非心脏病大汗症。近年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及传统经验,订立新加龙萸止汗汤:生龙骨30~60克,生牡蛎30~60  相似文献   

18.
笔者用“银花陈皮汤”(银花30克陈皮10 公英30克地丁30克连翘20克青皮10克甘草10克)治疗以寒战、高热和一侧或双侧乳房内有肿块及乳房明显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乳腺炎”患者30余例,均在服药1剂后汗出热减,一般连服3剂基本痊愈。  相似文献   

19.
黄汗1例治验     
<正> 患者张某,女,22岁,1982年6月28日初诊。自述汗出色黄染衣着色3天。5天前因天气炎热,碾麦劳累,汗出较多,中午回家以冷水洗身。隔日汗出较多,色黄、染衣着色,周身困重,口苦、纳呆、心烦、小便黄而大便正常,诊见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滑稍数、寸浮。查体:巩膜无黄染,腹软,肝脾不大、诊断为黄汗病。治以芪芍桂酒汤加味:生黄芪15克、桂枝12克,赤白芍各12克,茵陈、生地各30克,3剂水煎服,嘱其煎药时加食醋少许。共服药6剂黄汗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般资料:年龄在40岁以下102例,41—45岁114例,51岁以上32例;未婚者27例,婚后未育者6例,生育1——3胎105例,生育3胎以上者110例。方药组成:止崩饮(自拟方):人参白术三七(冲服) 黄芩黄柏各10克黄芪熟地各30克龟版20克炙草6克。水煎服。固漏饮(自拟方):当归川芎各3克黄芪熟地乌贼骨各30克白芍15克蒲黄(生、炒各半) 五灵脂三七(冲服) 茜草血余炭各10克。水煎服。治疗效果:248例中,崩中者86例,经服止崩饮3—12剂后皆痊愈;漏下者162例,经服固漏饮3—24剂后,痊愈124例,有效(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