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牧橐 《养生月刊》2005,26(7):615-615
“斗转移,沧桑变。老病死,是必然”。“老病死”虽然是人人皆知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畏老怕死却是人之常情。也难怪,因为生命之于人毕竟只有一次啊!尽管秦皇汉武挖空心思,想求长生不老之药,  相似文献   

2.
《气功》1999,(8)
是所谓的“圆”。“三五”环绕,同归中央,中央虚位,是天心所居的处所。方取方寸的意思,径一而周四,本之于《洛书》。《洛书》周围有四正四隅,东、南、西、北为四正,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隅。四正四隅立则不可移易,这就是所谓的“方”。四正代表四象,四正加...  相似文献   

3.
“病有标本,治有先后”,医理易明,但临证病情往往错综复要,孰轻孰重孰主孰次亦扑朔迷离,而治疗措施也因而“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4.
<正> 《素问·示从容论》指出:“年长则求之于府”。黄元御释:“年长者肠胃日弱,容纳少而传化迟,府病为多,故求之于府。”(《素问悬解》)这里的“府”主要指胃肠而言,与脾密切相关。它告诫我们,防治老年病当首重脾胃。这是脾胃学说在老年病防治中具体运用的最早记载,迄今仍不乏其现实意义。兹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老年肾亏惟藉“后天”滋养肾为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源,二者与其它脏府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至高年,肾气渐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至“八八”,女子至“七七”,皆已“肾藏衰,天癸竭”。先  相似文献   

5.
<正> 咳嗽乃肺系疾患的最常见症状,历代医家认为:有声无痰称咳,有痰无声称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咳嗽的发生多由肺脏本身疾患所致,但其他脏腑病变累及于肺,同样可以引起咳嗽,故《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此,临床上要遵循“本之于诸脏,标之于肺”的治疗思想,审症求因,灵活用  相似文献   

6.
苏建华 《陕西中医》1990,11(6):241-242
<正> 徐良兴老中医是铜川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他幼承家训,习业于医,精勤不倦,学验俱丰。对肾病从肝论治有其独特见解,尤对经久不愈的慢性肾病注重从肝论治,屡收卓效,兹介绍如下。1 审证求因肾病乃泛指肾脏发生的多种病证,其病因各异,尚若按脏腑辨证,则虚证类多责之于肝肾;而虚实夹错、病情复杂的“水肿”“关格““肾厥”等证则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一般认为是由于肺脾肾三脏阳虚,功能失调,宣降、运化、气化失权所致,故治之亦多从调理肺、脾、肾三脏着手。然而临床  相似文献   

7.
"年少则求之于经"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记载的"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对于"年少则求之于经",《黄帝内经》并未见有更多的说明和阐述。后人对这一理论的解读则是见仁见智,但均是不够全面,更重要的是都没有给"经"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就"经"及其与血气、脏腑的关系,从理论上来探讨"年少则求之于经"与少儿推拿的关系,并得出"求之于经"是少儿推拿之理论基础,是少儿推拿治病求之于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徐氏临床重视审证求因,提倡主方主药,主张脏腑经络辨治,认为治病首先应分清脏腑经络之所在,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可拘泥于某药独入某经之说,主张在审证求恩时要重视病人的体质和各种具体病情,病因相同,治则相同;病因不同,当按因施治。要求医家在辨证论治时做到“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他在运用古方时,主张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进行加减,不能盲目遣方,在用药上提倡“轻药愈病法”和“用药如用兵”。  相似文献   

9.
崩漏宜澄源复旧而不宜塞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崩漏症,临床较为多见,其治法有“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则。笔者认为治疗崩漏,要本着辨证求因,治病求本的原则,宜采用相应的治疗法则,而不可妄用塞流一法,强用炭涩止血。若见血止血或虽能止于一时,但终不能痊愈。因炭涩止血,往往瘀不得出,久  相似文献   

10.
《亚太传统医药》2006,(4):78-78
<正>我国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多以“堂”相称,如“同仁堂”、“长春堂”、“同济堂”等。究其原因,还得从医圣张仲景说起。张仲景,名机,建安中做长沙太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良医。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伤寒杂病论》16卷,创造了辨证论治的治疗法则,被后世尊为“医圣”。他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  相似文献   

11.
<正> 病毒性心肌炎多认为属于祖国医学之“心悸”、“胸痹”,此论欠妥。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心神未伤,君体受损矣。稽其病机,多由外感温热时邪,犯及上焦或由卫入营,热伤心包络,或湿热邪毒伤其中焦、波及上焦发为本病。是以此病之初,当以温病求之而治,病急而浅,得之于暴,其病多实,或用辛凉之药以逐邪,或用清热败毒之品以折其势,或加益气养阴之类以护其  相似文献   

12.
略论体质与年龄 附2,268例对象体质与年龄的调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认为:不同年龄的人群,生理和病理特点略有所异,故《素问》有“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之说。也就是说,体质因素还随年龄而异。由于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临床施治用药,所以历代论及这一问题者不少。然而其客观依据究竟如何?随着年龄的递增,人群体质的构成究竟怎样发生变化?这些问题迄今尚未见到有令人信服的材料的调研分析报导,我们试就此作一调研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安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17-2118
《血证论·四物汤》引柯韵伯语曰 :“心生血 ,肝藏血 ,故凡生血者 ,则究之于心 ;调血者 ,当求之于肝也”。通过理论回顾发现 ,“调血者求之于肝”确有至理 ,以下试从几方面进行探讨。1 肝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脏与血有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 ,传统理论主要认为肝是人体血液运行调节过程的重要脏器 ,其主要作用是“藏血” ,即调节血量。其实 ,藏血只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就肝与血的关系而言 ,也不仅限于“藏血”。藏血使血行而不妄 肝通过疏泄以调畅气机 ,气行则血行 ,血液循环有常 ,既不会发生瘀滞不畅 ,也不会出现动乱妄行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正> 山东中医学院附院内科老中医孙以渭主任医师,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笔者从师学习,颇获教益。本文仅举数端,以飨读者。从痰论治遣方灵活变通古有“百病多有痰作祟”及“怪病多痰”之说。孙氏对治疗痰证有其独到之处。其临证首重望舌,认为苔蚀腻垢者必有痰浊,许多疑难怪症多决之于舌苔。其次抓主  相似文献   

15.
范宏宇  张书文 《中医杂志》2003,44(5):397-397
升降学说无论对外感病还是内伤病的治疗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医源》云:“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指出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而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言天者求之于本,言地者求之于位,言人者求之气交。”言天者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天,故为天之本;言地者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为地,故为地之位;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一升一降,则气交于中,而人居之,生化变易,则无非气交之使然。故人居天地之  相似文献   

16.
<正> 几年来,我在临床带教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突出中医理法方药中的“理”是搞好带教的最根本的一环,它对临床脉症能起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作用,对治法及选方用药亦能起到指导作用。几年来,我在带教中由于突出地抓了一个“理”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一、审证求“理”。一个刚接触中医临床的学生对于为什么要求“理”,如何去求“理”是不够理解的。他们往往在罗列一大堆症状后,开出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  相似文献   

17.
正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熟,五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校勘《外台秘要方》有关《伤寒论》的内容时 ,发现《外台秘要方》[1 ] 卷一“千金翼方一十三首中” ,涉及“白虎汤”的三条条文 ,《伤寒论》皆作“白虎加人参汤”。而在细考该文时 ,发现《外台》所引可能是《伤寒论》另一传本之条文。为了便于分析说明 ,且先将《外台》原文录下 ,并标以序号 :1 “又伤寒若吐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 ,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汤主之。 ( 1 68)2 又诸亡血家不可与白虎汤 ,虚者亦不可与 ,卒得之腹痛而利者 ,但可温之。3 又伤寒无大热 ,而口干渴、心烦 ,其背…  相似文献   

19.
咳喘从肝治     
治疗咳喘,前人多以虚实论治,邪实者多从风痰立论,责之于肺,正虚者多以气不摄纳为宗,责之于肾。笔者根据临床观察,认为咳喘与肝有关。《素问·经脉别论篇》说“喘出于肝”。《素问·脉要精微论》也说:“肝  相似文献   

20.
<正> 白虎汤始见于《伤寒论》,清·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多选用此方。他在上焦篇里先论白虎之治,其主证为“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等。后立白虎之禁四条:①“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②“脉沉者不可与也”,③“不渴者不可与也”,④“汗不出者不可与也”。河北盐山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前两条不可与加以肯定,对后两条不可与提出非议,列举了一些病例并引用《伤寒论》原文作为佐证。这样一提,就引起许多治温病学者的争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吴氏立论,乃言其常,张氏所说,是言其变,天下事物,不能说有常就没有变,在临床上,更不能执常法以应其变,亦不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