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棠 《中国康复》2007,22(2):92-9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病情稳定的30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分成常规药物组、训练组、电针组、中药组和综合组各60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14及28天时采用吞咽X线透视检查法(VFSS)评分评定患者的吞咽障障碍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28天时药物组、训练组、电针组、中药组和综合组VFSS评分均显著提高;总有效率分别为40%、73.3%、70%、63.3%及100%(P〈0.05或0.01)。综合组治疗第14及28天时与其他4组比较,VFSS评分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西结合的综合治疗是改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功能训练组、药物治疗组各25例,综合康复组采用药物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治疗仪器治疗;功能训练组采用药物 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药物治疗组只接受药物治疗。结果治疗21d后综合康复组与功能训练组、药物治疗组在吞咽能力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后吞咽能力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3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5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护理,康复组患者同时应用必要的康复治疗及护理,治疗4周后肢体功能按Fugl-Meyer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用Barthel(BI)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BI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干预有利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功能的恢复,能明显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90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给予个体化作业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同时予靳三针结合作业治疗,疗程4 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定(FMA)和Barthel 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各组治疗后FMA、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FMA、BI 评分差值试验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靳三针治疗和个体化作业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老年与非老年初发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初发脑卒中患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比较103例初发脑卒中患,老年组76例,对照组(非老年组)27例,康复治疗开始在发病7d内57例,8 ̄30d内22例,31 ̄90d内22例,31 ̄90d内24例。治疗方法包括运动功能和生活处理能力训练两个方面,每周治疗5次,每次45min。治疗前后用Fugl-Meyer量表9FMA)主宰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点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及点穴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FMA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积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点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且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跌倒患者AD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跌倒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干预,随访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跌倒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及平衡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干预后的提高幅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跌倒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和常规神经生理学方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1);实验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与脑中风发生、发展的关系;心理治疗干预在脑中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110例急性脑中风患者分为干预组52例,采用药物 心理治疗干预(音乐电疗、心理疏导、放松训练);非干预组58例,予以单纯药物治疗。正常对照组80例。治疗前对所有被试者行生活事件量表(LES)Derogatis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脑卒中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判定。治疗后只测SCL-90及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并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结果:脑中风患者治疗前LES、SCL-9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SCL-90各因子分明显低于非干预组(P<0.05);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以干预组明显(P<0.01),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心理障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238)。结论:生活事件、心理因素是脑中风的主要诱发因素,其并发症、继发症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应激相关;及时、正确地治疗处理中风患者的情绪障碍是中风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颈面部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60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和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头颈面部穴位按摩。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吞咽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SS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配合头颈面部穴位按摩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督灸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 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督灸治疗。每天1 次,每周6 d,疗程8 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MBI)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MBI、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灸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