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山羊免疫脾细胞透析液,普通脾细胞透析液及生理盐水,分别注射3组健康同种山羊。实验前、后经颈静脉采血,对3组动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发现免疫脾细胞和非免疫脾细胞透析液均能显著提高山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比例无明显影响;免疫和非免疫脾细胞透析液在提高山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抑制状态的去除及进一步提高IL-2/TIL的杀肿瘤活性,本文应用人重组IL-2、IL-4及IL-6分别配伍及联合诱导TIL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200U/ml的IL-4及IL-6能显著增强TIL的杀肿瘤活性;增殖的TIL细胞以CD8^+阳性细胞为主,其表面IL-2受体(CD25)的表达显著增多。以上结果提示,多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TIL,有助于TIL抑制状态的作及杀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 (HLL)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方法 :应用Cs -3 0 0 0 plus白细胞分离机对 12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行白细胞单采。结果 :术后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术前 ,由 ( 179.93±3 3 16)× 10 9 L降至 ( 12 6.82± 2 0 .17)× 10 9 L(P <0 .0 0 1) ,精神、神经症状、胸闷、呼吸急促有明显改善 ,而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分离过程中有 2例有口唇麻木 ,轻度枸橼酸盐中毒症状 ,经补钙后缓解。结论 :白细胞去除术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措施 ,无严重不良反应 ,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细胞分离术对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yperleukocytic acute leukemia,HAL)白细胞淤滞临床症状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HAL患者病例资料,观察白细胞分离术对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白细胞淤滞症状、早期病死率、1周期化学治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2周期化学治疗后总CR率、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结果分离组患者白细胞分离后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白细胞计数降至20×109/L时间,分离组短于未分离组(P=0.011)。对于白细胞淤滞所致的I型呼吸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分离组患者改善率高于未分离组(P〈0.05)。白细胞分离组与未分离组早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白细胞分离术对于HAL患者的1周期化学治疗后CR率、2周期化学治疗CR率及OS无影响(P〉0.05)。结论白细胞分离术联合小剂量化学治疗药物较单纯小剂量化学治疗可以较快地降低HAL患者外周血的白细胞计数,更好地改善HAL患者白细胞淤滞所致的I型呼吸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白细胞分离术并未改善HAL患者早期病死率,化学治疗后CR率及OS。  相似文献   

6.
国产白细胞滤器过滤30份样本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国产白细胞滤器的过滤效果。方法:使用中国输血研究所研制的白细胞滤器,过滤两单位的红细胞悬液,检测过滤前后的白细胞数。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计算白细胞去除率。红细胞回收率。观察过滤后血液临床输注的不良反应。结果:该滤器的白细胞去除率平均为99.8%。红细胞回收率平均为93.4%。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无显著改变。红细胞渗透脆性无改变,未观察到临床不良反应。结论:该白细胞滤器白细胞去除率高,红细胞回收率高,对红细胞本身破坏小,操作简便,是一种较好的白细胞滤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9.
10.
外周血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大于30×10^9/L,甚至大于50×10^9/L。临床上可见于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相似文献   

11.
冯艳青  文翠容  刘振红  李娅 《北京医学》2005,27(10):622-622
白细胞抗体是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白细胞滤器是有效减少该类反应的重要方法.我们收治1例重度贫血患儿曾多次反复输血,发生输血反应,经采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后,有效防止了输血反应的发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滤除白细胞输血与不良反应出现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滤除白细胞输血与输血不良反应出现的关系 ,以及了解使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后对输血反应的影响。 方法 对省人民医院 2 0 0 2年 12 176人次的输血中所发生的 16例输血不良反应作回顾性分析 ,使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和没有使用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结果 输注未滤除白细胞的血液 (或血液成分 )共 33 10人次 ,输血不良反应 9例 ,不良反应率 0 2 7% ;输注已滤除白细胞的血液 (或血液成分 )共 3 942人次 ,不良反应 1例 ,不良反应率 0 0 2 5 %。输注血浆 (未滤除白细胞 )共 492 4人次 ,不良反应 6例 ,反应率 0 12 %。 结论 滤除白细胞后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下降 (P <0 0 1)  相似文献   

13.
血细胞检查作为一项常规检验手段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能帮助分析病情 ,指导临床用药。其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意义尤为重要。目前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普遍应用于各医院的实验室。选择一台合适的仪器至关重要 ,最近我们考察了AC92 0 EO 血球计数仪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重复性 ,现报道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1)正常人抗凝血 ;(2 )一次性吸管 ;(3)AC92 0 EO血球计数仪。1 2 方法1 2 1 预稀释标本 :取 2 0 μl抗凝血 ,加入备好的 4ml稀释液中 ,充分混匀 ,重复此步骤 4 9次 ,备用。1 2 2 将血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2、13、16和RANTES(regulateduponactivationnormalTcellexpressedandsecreted)在支气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8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22例缓解期哮喘患者以及15名正常人的血清,用ELISA法测定IL-12、IL-13、IL-16和RANTES水平。结果:与正常人比较,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哮喘患者,血清IL-12水平明显低下(P<0.01)、且急性期低于缓解期(P<0.01);IL-13、IL-16和RANTES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急性期高于缓解期(P<0.05或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经治疗后IL-12水平明显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水平(P<0.01);IL-13、IL-16水平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而RANTES则降至正常水平。此外,血清IL-12、IL-13、IL-16和RANTES水平之间密切相关(P<0.05或0.01))。结论:IL-12、IL-13、IL-16和RANTES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其中IL-13、IL-16和RANTES对哮喘气道炎症具有正调节作用,IL-12对哮喘气道炎症具有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有效地允离、提取外周血全白细胞,研制一种新型的细胞分离液。方法:右旋糖苷(聚蔗糖)和泛影葡胺按不同比例混合配制成四种比重、五种渗透压的分离液。通过对50例正常外周血的分离摸索出最佳全白细胞分离液的比重和渗透压。结果:最佳全白细胞分离液的比重为1.112g/ml,渗透压为520mOsm/L。结论:我们自制的全白细胞分离液提取细胞浓度及细胞纯度高,细胞组分全,细胞比例正常,细胞形态及细胞活性保持良好。同时全白细胞分离液还可以进行其他细胞分离,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细胞分离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与白细胞数量和种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艳红  武军驻 《四川医学》2006,27(10):995-996
目的了解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与白细胞数量和种类的关系,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在体内的氧化机制,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抗氧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随机收集临床心内科和神经内科就诊患者(感染患者除外)的血脂水平测定结果,同时获得对应患者血常规的五分类计数资料。按照正常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上限(3.12mol/L)将患者分为高(55例)、低浓度(64例)两组,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白细胞总数以及各分类计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低密度脂蛋白浓度高的患者白细胞总数(7.546±2.08)和分类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5.141±1.46)显著高于低的患者(6.177±1.76;3.911±1.31),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高的患者分类计数中的单核细胞(0.387±0.119)显著低于低的患者(0.479±0.130),分类计数中的其它细胞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白细胞总数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密切相关。有趣的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单核细胞是显著降低的,而中性粒细胞的显著升高是白细胞总数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细胞因子在小儿肾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介素(IL)6、8、10在小儿肾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65例肾小球疾病患儿血清IL-6、8、10水平,McAb-A-E法检测54例患儿T细胞亚群。结果:各型肾小球疾病患儿血清IL-6水平降低,IL-8、10水平升高,CD4^ 细胞及CD4^ /CD8^ 比值均降低,IL-10水平与CD4^ 细胞呈负相关,血清IL-6、8、10分别与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结论:在小儿肾脏病中,①血清IL-6水平降低,可能是继发性改变,②血清IL-8、10水平升高,参与了肾小球疾病的发生;③CD4^ 细胞、CD4^ /CD8^ 比值降低,是肾小球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④血清IL-10水平升高,与CD4^ 细胞呈负相关,抑制细胞免疫,导致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8.
IL—6对辐射损伤小鼠WBC,Plt恢复和生存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IL-6对受致死性^60Co-γ射线辐射的小鼠白细胞,血小板恢复的作用并观察生存期。结果表明,IL-6处理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的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时间与对照相似,但其最低值明显高对照组(P〈0.01),恢复程度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最早出现死亡时间晚于对照组,生存期延长。  相似文献   

19.
目前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NHTR)发生率高达 15 %~37% [1] ,主要是由于多次输血或妊娠产生了白细胞抗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所致。为了防止NHTR ,必须去除血液中白细胞。作者应用白细胞滤器对 2 9名需反复输血且有输血反应的血液病患者进行了去白细胞输血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对 1999年 11月~ 2 0 0 0年 4月间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需要长期输血且发生输血反应 1次以上的 2 9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 16例 ,女 13例 ;年龄 16~77岁。受检者均输注 2次以上全血或浓缩红细胞 ,其中未用白细胞滤器输血 2 0 9次 (…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清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赖永榕  周建生  罗军 《广西医学》1999,21(3):378-380
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38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进行白细胞清除术。术后病人的白细胞数显著低于术前,每次治疗清除的白细胞数为2.0×10^11 ̄4.2×10^11个。35例(92%)病人的自觉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乏力、胸闷、发热、骨关节疼痛、呼吸困难等显著改善。2例术前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征象的病人术后症状迅速缓解。20例(52.6%)病人术中出现口麻、手麻等低血钙症状,经补钙后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