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原高寒环境下平战时肢体火器伤后血浆及伤道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将24头实验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每组8头,在不同环境下致伤;分别于伤前、伤后不同时相点采集中静脉血和伤道肌肉组织定量测定T-AOC、SOD、MDA.结果①平原平时组血浆和伤道组织内T-AOC伤后均持续下降,在伤后1~2 d降至最低点,此后逐渐上升;SOD、MDA均在伤后30 min~2 h即有升高,至6 h时达最高点,此后逐渐下降,组织中3 d恢复到较低水平,血浆中5 d恢复全正常水平.②高原平时组血浆和伤道组织内T-AOC、SOD、MDA变化规律与平原平时组相似,但变化的幅度大、持续的时问长.③高原战时组与高原平时组相比,血浆和伤道组织内T-AOC在伤前即有显著降低,SOD、MDA显著增高,伤后各指标升高或降低的程度、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高原平时组,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有所提前.结论高原高寒战时环境猪肢体枪弹伤后全身和局部伤道组织的损伤程度重于高原平时组,而高原平时组的损伤又重于平原平时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原寒区平、战时枪弹伤对机体健康肌肉组织酶活性和物质消耗的影响。方法将24头实验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每组8头,分别于伤前、伤后不同时相点取背部健康肌肉组织匀浆后定量测定Na^+-K^+-ATP酶、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糖元(muscle glycogen,MG)、乳酸(lactic acid,LA)、游离无机磷(Pi^3+)的含量。结果①伤后2hPP组、GP组和GZ组LDH的活性分别是伤前值的3.73倍、2.76倍和2.75倍,PP组伤后2d开始降低、而GZ、GP两组从伤后2h开始逐渐上升,到5d时与平原组接近。②三组动物伤后CK均逐渐升高并于伤后12h到顶峰,PP组、GP组和GZ组分别为伤前的2.07倍、1.77倍和1.70倍。③三组动物伤后ATP酶活性均显著升高,并于伤后6h达最高点,PP组、GP组和GZ组分别为伤前的2.29倍、1.75倍和1.62倍,此后逐渐下降。④三组伤后肌糖元变化规律相似,在伤后2h形成一个显著的低点,PP组、GP组和GZ组分别为伤前的81.5%、75.3%和73.8%,此后逐渐回升。⑤GZ组伤后2h时乳酸达峰值,为GP组的1.58倍,此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⑥三组动物伤后健康肌肉组织中的游离无机磷逐渐减少,伤后2d~3d出现一个显著的低点,下降的幅度大小依次为高原战时组〉高原平时组〉平原平时组,高原战时组最低值为高原平时组最低值的84.2%,为伤前的39.0%。结论高原战时环境枪弹伤后机体组织酶活性储备能力降低,可代偿能力下降,长时间处于高耗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将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热习服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血浆和伤道骨骼肌中TNF-α含量。结果(1)伤道骨骼肌中TNF-α含量较血浆中明显升高(P<0.05);(2)常温常湿创伤组TNF-α4h开始升高,14h达高峰;(3)高温高湿创伤组1h升高,10h达到高峰,其峰值显著高于常温常湿组(P<0.05);(4)热习服组TNF-α变化基本和高温高湿组一致,只是升高幅度较低(P<0.05)。结论(1)TNF-α参与了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2)预示着TNF-α是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伤病程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热习服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血浆和伤道骨骼肌中TNF-α含量。结果 (1)伤道骨骼肌中TNF-α含量较血浆中明显升高(P<0.05);(2)常温常湿创伤组TNF-α 4h开始升高,14h达高峰;(3)高温高湿创伤后1h升高,10h达到高峰,其峰值显著高于常温常湿组(P<0.05);(4)热习服组TNF-α变化基本和高温高温组一致,只是升高幅度较低(P<0.05)。结论 (1)TNF-α参与了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2)预示着TNF-α是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伤病程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温下兔肢体火器伤后器官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常温下制备兔肢体火器伤动物模型,分别于致伤前及致伤后4、8、16、24、48、72h测定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常温环境下兔肢体火器伤后与致伤前比较,伤后4h血清中Cr、BUN、ALT、AST、CK、LDH等酶学指标均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血清中cr在伤后4、8、16、24、48、72h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伤后8h达到高峰;血清BUN伤后8h显著升高,24h后开始显著下降。血清中ALT、AST、CK、LDH在伤后4、8、16、24、48、72h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伤后16h达到高峰。结论常温环境下兔肢体火器伤后,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损害具有发生早、损害严重持续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后HSP70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18只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常温常湿组、热适应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伤道骨骼肌中HSP70含量。结果 淋巴细胞中HSP70含量在高温高湿组的两个高峰分别为4h和14-18h;热适应组3h达到高峰,持续至6h;常温常湿组6h达到高峰。常温常湿组伤道骨骼肌HSP70含量在伤后14-18h也出现一个增幅不明显的高峰期。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HSP70含量的变化有其独特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温环境下兔火器伤复合放射性损伤(下称放火器复合伤)后早期器官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制备常温环境下兔肢体火器伤和低温环境下兔放火器复合伤动物模型,分别于致伤前及致伤后4、8、16、24、48、72h测定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与致伤前比较,兔低温环境下放火器复合伤后4h血清生化指标即开始显著变化。其中血清Cr伤后4、16h分别达到两个高峰。血清BUN伤后16h显著升高,ALT伤后48h达到高峰,AST伤后4、48h分别达到两个高峰,血清CK和LDH含量伤后4h为最高峰。与常温下单纯兔肢体火器伤比较,兔低温环境下放火器复合伤后4、8h血清生化指标均显著增高。伤后16h血清中Cr、BUN、AST,伤后48hBUN、AST、CK、LDH,伤后72hCr、BUN、CK、LDH也显著增高。结论低温环境下兔放火器复合伤伤后,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损害发生早、损害严重,与常温环境下兔肢体火器伤比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组织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酶变化的规律。方法将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热习服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外周血和伤道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每组SOD、MDA的含量在伤后14h内呈正相趋势;(2)高温高湿组中MDA含量开始升高和其峰值的时间点提前,分别为3h和6h,峰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SOD的含量则相反;(3)热习服组SOD含量较高温高湿组升高;(4)三组14h后SOD、18h后MDA含量无差异。结论高温高湿火器伤可使机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热习服则明显减低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9.
兔肢体火器伤骨骼肌组织能量代谢与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软组织火器伤时肌肉组织的能量代谢变化。方法 采用兔肢体火器伤模型 ,测定致伤前后不同区域与不同时间骨骼肌组织的Na+ K+ ATP酶活性变化。结果 致伤平均传递能量为 ( 1 .0 3± 0 .33)J,骨骼肌Na+ K+ ATP酶活性伤后 3h下降 ,6~ 1 2h回升 ,2 4h再次下降 ,ATP含量变化与Na+ K+ ATP酶活性变化呈正相关 ,而骨骼肌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伤后明显上升。结论 火器伤后 1 2h内进行伤口的初期外科处理 ,是减少伤后骨骼肌能量代谢障碍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兔肢体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时伤道周围骨骼肌组织能量代谢变化特点,为其治疗提供确实可靠 的理论依据。方法 以高速钢珠射击兔后肢,速度为600~800m s,伤后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海水浸泡组和单致伤组。将浸 泡组兔浸泡于人工配制的海水中30min,于伤前及伤后3、6、12、24h分别切取距伤道壁0.5cm(挫伤区,A区)、1.5cm(振荡 区,B区)处组织,测定Na - K -ATP酶活性和ATP含量,以及观察超微结构。结果 海水浸泡组各区骨骼肌组织Na - K - ATP酶活性、ATP含量均呈伤后3h较伤前明显下降的趋势(P<0.01),6~12h回升,24h再次呈下降的趋势,这与病理观 察发现的挫伤区和振荡区肌组织的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动态变化时相是一致的。结论 肢体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伤后6 ~12h骨骼肌组织能量代谢有一代偿过程,为外科清创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将18只犬随机分为高温 高湿组、常温常湿组、热适应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l、3、4、6、8、10、14、18、24h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伤道骨骼 肌中HSP70含量。结果淋巴细胞中HSP70含量在高温高湿组的两个高峰分别为伤后4h和l4~l8h;热适应组3h达 到高峰,持续至6h;常温常湿组6h达到高峰。常温常湿组伤道骨骼肌HSP70含量在伤后l4~18h也出现一个增幅不 明显的高峰期。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HSP70含量的变化有其独特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病理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动物模型,探讨这一特殊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为 其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5只)和常温常温组(3只),分别于火器伤后4、8、 12、24 h进行大体观察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可见高温高湿组6-8 h后较常温常湿组 伤道及肌肉变色区明显扩大,肢体肿胀加重,挫伤区色泽暗红,肌肉无收缩且有腐败臭味,有感染征象;而常温常湿组 12~24 h伤道始出现臭味。光镜及电镜观察到高温高湿组各区肌肉纤维的病理变化均较常温常湿组显著,且损伤呈进行 性加重,而常温常温组的震荡区及震荡外区24h伤道组织损伤均有减轻趋势。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伤道 肌肉组织病理损伤严重,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救治时更应强调早期彻底清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寒冷干燥环境下羊肢体枪伤骨折后血糖和胰岛素变化规律。方法新疆绵羊10只,与弹丸同置于-20℃--25℃寒冷干燥的室外环境3h,以77式7.62mm手枪枪击一侧小腿致胫骨中段骨折。受伤前、受伤后2、4、6、8、12和24h取静脉血,测血糖和胰岛素,并同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伤后8h血糖较伤前显著降低,胰岛素伤后早期均有所降低,其中伤后4h降低最明显。结论寒冷干燥环境下,枪伤早期同时存在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血糖低水平状态,提示伤后早期输液中应适当增加糖的含量,并加入适量胰岛素。  相似文献   

14.
寒冷干燥环境中肢体火器伤伤道细菌种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寒冷干燥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细菌种类与药敏试验。方法:用24只兔的后肢制作成寒冷干燥环境下火器伤模型,于伤后l、3、6、12、24、48、72、96h进行生命体征观察、伤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分类及药物敏感试验,同时对动物皮毛、耙场空气等进行了细菌培养和分类。结果:伤后动物呼吸、脉搏加快,体温下降,致伤后24h呼吸、脉搏恢复正常,但体温仍低于致伤前;伤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主要为G^ 菌,其次为G^-菌,这些细菌对红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最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部分G^-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结论:寒冷干燥环境下火器伤伤道细菌繁殖慢,伤道感染及细菌入血时间推后,认为这种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火器伤早期伤道清创时限可适当推迟,强调抗生素的使用应结合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等特点,早期联合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组织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酶变化的规律。方法:将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热习服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外周血和伤道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SDO,MDA在含量在伤后14h内呈正相趋势;(2)高温高湿组中MDA含量开始升高和其峰值的时间点提前,分别为3h和6h,峰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SOD析含量则相反;(3)热习服组SOD含量较高湿组升高;(4)三组14h后SOD,18h后MDA含量无差异。结论:高温高湿火器佃可使机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热习服则明显减低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细菌学定量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伤弹道细菌定量变化及发生感染的时限,为这一特殊环境下火器伤软组织清创时 机、方法及抗生素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HHE)组和常温常湿(NE)组,于火器伤后0、4、6、 8、12、24 h进行大体观察及细菌学定量变化的检测。结果伤肢肿胀、组织坏死和动物死亡时间,HHE组均较NE组 严重和提前。细菌学定量检测HHE组火器伤伤道细菌数在同一时间点比NE组高,随时间的延长呈显著增长趋势。 NE组12 h细菌数目可达引起感染的临界数值,而HHE组8 h时细菌数即达临界数值,较NE组明显提前。结论高 温高湿环境下火器伤后细菌繁殖快,感染时间提前且严重,强调及早、彻底的清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致伤后动物组织损伤特点,判断组织损伤的程度及转归,旨在为这一特殊环境下 火器伤后软组织清创的时机、方法及抗生素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8只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HHE)组和常温 常湿(NE)组。分别于火器伤前、伤后0、4、8、12、24 h测定挫伤区、震荡区和震荡外区组织的ATP、ADP、AMP及能荷含 量。结果(1)ATP值:伤后 8 h,HHE组挫伤区明显较 NE组低(P<0.05), 12 h后进行性下降,较 NE组有更显著差异 (P<0.01);(2)ADP值:HHE组挫伤区伤后 8 h及震荡区伤后 12 h较 NE组低(P<0.05);(3)AMP值:伤后 12 h,HHE组 挫伤区明显高于 NE组(P<0.01);(4)能荷:伤后 8 h,HHE组挫伤区明显低于 NE组(P<0.05),伤后 12 h较 NE组降低 更为显著(P<0.01)。结论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后肌组织能量储备匮乏且随时间延长显著下降,处理应强调及早、 彻底的清创和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