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CT与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MRI检查21例,CT检查19例,其中增强扫描5例,MRI和CT检查8例。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34个病灶,单侧单发病灶30例,右侧16例,左侧14例,双侧2例,34个病灶均位于两侧脉络膜裂区。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卵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均未见强化。MRI均表现为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FLAIR序列上为低信号,在各扫描序列中完全与脑脊液信号同步,病灶周围脑实质无异常信号。结论: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囊肿,但单纯CT检查定位困难,易误诊为脑内病变,MRI多方位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并能够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 16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对MR影像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  16例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 ,表现为界线清楚的囊性病变 ,囊壁及其周围无软组织信号 ,内部信号均匀且在各个序列上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平均大小为 0 9cm× 1 3cm× 1 5cm ,病灶周围均无水肿。 6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 (Gd DTPA)增强扫描后均未见病灶强化。结论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是 1种良性的先天性发育异常 ,通常与临床表现无关。由于脉络膜裂囊肿发生在特殊的位置 ,横轴面扫描易误诊为脑内病变 ,MR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并能够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与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23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CT轴位扫描18例,其中增强扫描4例, CT冠状位扫描2例;MRI检查14例;单独MRI检查5例. 结果 23例病灶均位于两侧脉络膜裂区,右侧15例,左侧8例,均为单发病灶,最大者22mm×28mm,最小者直径5mm.CT轴位像病灶呈长卵圆形、圆形,与环池相连14例,CT值6~20HU,平均为11.4HU.MRI冠状位像呈"双凸透镜"形、卵圆形,矢状位像呈卵圆形、"箭头样"表现;均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示囊肿呈低信号.CT、MRI增强扫描均无强化.其中CT首次诊断而误诊为其他疾病10例,MRI 2例. 结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在CT和MRI上的密度/信号与其他部位的蛛网膜囊肿无差异,认真分析脉络膜裂解剖,多可明确诊断,MRI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MRI对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临床证实的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MRI表现,其中3例同时行磁共振增强扫描,8例曾行CT检查。结果21例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均位于脉络膜裂内,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及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信号影,囊壁及其内外均无异常软组织信号,囊肿周围无水肿征象,囊肿大小约为0.5 cm×0.7 cm×1.0 cm~1.8 cm×2.0 cm×2.3 cm,平均0.7 cm×1.0 cm×1.4 cm,3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MRI是诊断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涛  任广  滕峰  邵松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111-1112
脉络膜裂囊肿(choroid fissure cyst)为颅内较少见的囊性病变,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本文搜集6例患者的CT及MRI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搜集经CT和MRI诊断的6例脉络膜裂囊肿患者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7~41岁,平均29岁。所有患者均因头疼、头晕或其他原因就诊。颅脑CT检查使用HispeedNT双排螺旋CT机,病灶区层厚和层距均为5mm,CT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以2·5~3·0ml/s的流率注射碘海醇100ml后,行轴位横断扫描,MR成像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机,常规扫描T1WI自旋回波…  相似文献   

6.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CT、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1例脑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表现,其中7例行CT检查,9例行MR扫描。结果:脉络膜裂囊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低密度影或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脉络膜裂囊肿的CT、MRI表现较为典型,但单纯CT轴位扫描定位困难,CT多层面重建(MPR)及MRI多方位扫描有助于对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脑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表现,20例均行MR常规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5例行横轴位DWI扫描,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20例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平均大小为0.9 cm×1.3 cm×1.1 cm,多呈类圆形薄壁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其中5例DWI呈低信号,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5例行顺磁性对比剂增强扫描,未见病灶强化。结论:脉络膜裂囊肿发生在脉络膜裂部位,较小的囊肿MR横轴面图像不易诊断,MR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可明确诊断,增强扫描和DWI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脉络膜裂囊肿的发生率较低,影像学上多是偶然发现,常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关,CT及MRI横轴位容易误诊,而导致临床采取不必要的药物治疗,甚至外科手术。现将其影像学表现综述如下,以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CT、MR诊断的21例脉络膜裂囊肿,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MR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5~60岁,平均35.2岁。其中外伤5例,健康查体5例。1.2扫描方法采用日立MRP-7000AD 0.3T磁共振机,行自旋回波序列(SE)T1WI(TR/TE=500ms/20m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WI(TR/TE=4000ms/117ms)及FLAIR序列(TR/TE/TI=6000ms/117ms/1500ms)分别采集轴位图像及冠状位SE-T1WI、矢状位FSE-T2WI图像,层厚5~8mm,间隔1~2mm。3例患者按照0.1mmol/kg静脉注射欧乃影后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增强扫…  相似文献   

10.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结合文献对7例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脉络膜裂囊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低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短期内随访无变化。结论 正确认识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1.
Rathke囊肿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Rathke囊肿之CT及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32.4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的CT及MRI表现.结果:7例Rathke囊肿中,单纯位于鞍内者3例,直径均小于1.2cm;鞍内鞍上者4例,直径均大于1.2cm.CT及MRI表现根据囊液成分的不同变化多样,增强扫描一般无增强,囊壁极少钙化.结论:垂体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仔细分析其CT及MRI表现,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评估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4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其中9例同时行MRI检查;另有37例作常规MRI检查,其中13例还加作FLAIR序列,1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闰于桥小脑角25例,鞍区及鞍旁8例,颅中窝底6例,脑内3例,松果体区2例,第四脑室内2例,小脑天幕处1例。47例中不规则形30例,圆形或类圆形17例。CRT平扫表现为均匀低密  相似文献   

13.
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经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患者23例。CT轴位扫描18例,其中增强扫描4例,CT冠状扫描2例,MRI进一步检查14例;单独MRI检查5例。结果:23例病灶均位于两侧脉络膜裂区,发生于右侧15例,发生于左侧8例;均为单发病灶;最大者22mm×28mm,最小者直径5mm。轴位CT上病灶呈长卵圆形、圆形,与环池相连14例,CT值6~26HU,平均为11.4HU。MRI表现:冠状面呈“双凸透镜”形、卵圆形,矢状面呈卵圆形、“箭头样”表现;均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示囊肿信号呈低信号。CT、MRI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表现。其中CT首次诊断而误诊为其他疾病10例,MRI误诊2例。结论: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但在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MRI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20例共52个病灶,其中脑干4个、基底节14个、丘脑1个、胼胝体8个、枕叶10个、顶叶5个、颞叶5个、额叶4个、硬脑膜1个。位于脑深部近中线区域占78.8%;形态不规则(71.2%),内部发现囊变(15.4%),均未见钙化、出血。CT平扫均呈等或略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30.7%)等信号(63.5%),T2WI等信号(69.3%),高信号(26.9%),增强后均呈显著增强。周围水肿(84.6%)。结论: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熟悉其临床及表现特点有助于对本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CT、MRI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为小脑幕脑膜瘤的CT、MRI表现。结果:17例小脑幕脑膜瘤中,肿瘤呈哑铃状8例、突向幕下6例和突向幕上3例。CT呈略高密度12例、等密度3例和完全钙化2例。T1WI呈等低信号8例和略高信号5例;T2WI略高信号11例和等信号2例。肿瘤非钙化部分均呈明显增强。结论:小脑幕脑膜瘤的CT、MRI表现较为典型,但单纯CT轴位扫描定位困难,CT多层面重建(MPR)及MRI多方位扫描有助于对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CT和MRI诊断脑节细胞胶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脑节细胞胶质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其CT、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和6例CT表现。结果:幕上10例和幕下2例。CT平扫肿瘤呈等、低密度,伴高密度钙化3例。T1WI呈等、低信号,4级节细胞胶质瘤1例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伴等、低信号区。增强扫描1级节细胞胶质瘤无增强2例;2~4级节细胞胶质瘤轻度斑片状增强3例,显著不均匀增强7例。结论:脑节细胞胶质瘤有一些MRI和CT表现特点,结合临床大多数病例可诊断。  相似文献   

17.
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提高髓母细胞瘤CT、MRI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50例,34例作CT检查,30例作MRI检查,其中30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发病年龄小于20岁者占78%(39/50),发生于小脑蚓部者占88%(44/50).其中CT平扫为略高密度者占53%(18/34),混合密度者占44%(15/34).CT增强后病灶呈均匀强化者占50%(17/34),不均匀强化者占38%(13/34),环状强化者占12%(4/34).MRIT_1WI病灶呈低信号者占73%(22/30),混合信号者占27%(8/30).T2WI呈高信号者占73%(22/30),混合信号者占23%(7/30).MRI增强后病灶呈均匀强化者占72%(13/18),不均匀强化者占22%(4/18),有5%(1/18)病灶显示环状强化.病灶可见囊变、钙化、出血、瘤周水肿及脑积水征象.CT对髓母细胞瘤检出率、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7%、90%、83%,而MRI则分别为100%、96%、90%,二者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5).结论: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8.
脑肿瘤诊断中CT和MRI造影剂的应用和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在脑肿瘤诊断中,除常规CT和MRI外,造影剂的广泛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动态CT和CT血管造影的引入,改善了对肿瘤血供的认识。而动态MRI、磁化传递对比、大剂量增强MRI、MR血管造影、脂肪抑制和灌注MRI的应用,对术前估价脑肿瘤特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邓亚  解天梅 《西南军医》2009,11(5):837-838
目的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1)病变好发于小脑,8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中,起源于幕下者5例。幕上者3例。(2)肿瘤呈类圆形,伴不同程度囊变,根据囊变程度可分为囊肿型、囊肿结节型和肿块型,以囊肿结节型最多见;(3)肿瘤囊性部分CT平扫呈低密度,MR平扫T1WI呈明显低信号,T2W1呈明显高信号;肿瘤实性部分、囊壁及壁结节CT呈等或稍低密度,MRT1W1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壁结节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4)肿瘤边界清楚,瘤周无水肿;(5)肿瘤出血与钙化少见。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术前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