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回顾性总结,探讨高频通气应用于唇裂整复术中麻醉呼吸管理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高频通气应用于先天性唇裂畸形患儿围术期的呼吸管理,实施择期手术30例,年龄3月~3岁,体重6~16kg.行唇裂修复术,手术时间40~160分钟.结果 术程进行麻醉安全效果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患儿术中心电图、心率、SPO2及PETCO2均正常,术后均及时清醒拔除气管导管,未发生缺氧、呛咳、躁动、支气管痉挛、喉痉挛情况.结论 以高频通气应用于先天性唇裂患儿畸形麻醉中的呼吸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先天性唇裂畸形患儿麻醉呼吸管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预防常频普通呼吸机通气下气道压力可能造成的气压伤和呼吸对抗,通过设计"┼"字型半紧闭式高频喷射通气对比常频普通呼吸机通气在麻醉中(自主呼吸完全消失)的通气效果,探讨低气道压下的高频喷射通气在麻醉中的安全性。方法:健康杂种犬8只,随机分为两组:麻醉后高频组(A组)予"┼"字型半紧闭式高频喷射通气;常频组(B组)予常频机械通气。观察动物自主呼吸完全消失情况下的通气效果并比较。结果:在麻醉后无自主呼吸条件下,两组均可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但A组气道压力明显低于B组(P<0.05)。在两种呼吸机通气30min后,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呼吸机均可促进CO2排出,pH值及PCO2(mmHg)无显著性差异,但A组的PO2(mmHg)更高(P<0.05),说明A组的通气效果更好。结论:半紧闭式高频通气可以达到较低的气道压力,亦可代替常频普通呼吸机,有效地保障麻醉中呼吸管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紧闭环路系统在低体重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紧闭环路系统在低体重小儿麻醉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根据不同体重分组的小儿 ,在用紧闭环路系统通气前后 ,监测动脉血气的变化 ,并测得所需的通气参数及紧闭环路系统通气后的呼吸力学的改变。结果 紧闭通气后 ,动脉血氧分压增加 ,但体重越低增加的幅度越小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有增加的趋势 ,但术毕均能恢复正常 ;并根据不同的体重给出相应的通气参数 ,体重越低 ,所需的单位体重分钟通气量越大 ,气道峰压、PaCO2 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值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 紧闭系统麻醉能安全有效地用于低体重小儿 ,但体重越低 ,越要谨慎。  相似文献   

4.
定压和定容两种模式在老年单肺通气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在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定压和定容两种通气模式应用于老年胸科手术时,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肺呼吸生理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老年胸科手术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全凭静脉快速麻醉诱导下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先行双肺定容通气模式,潮气量为10 ml/kg,呼吸频率为12次/min,进胸后行单肺通气。观察组采用定压模式,压力限定设为双肺通气时的气道峰压值,呼吸频率为14次/min;对照组采用定容模式,潮气量为10 ml/kg,呼吸频率为14次/min。麻醉机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分钟通气量(MV),监测心电图(ECG)、动脉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术前和术后分别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根据Fick公式计算出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Ppeak、Pmean均下降,术后PaO2升高,△PA-aDO2减小(P〈0.01)。结论老年单肺通气采用定压通气模式有利于肺泡氧合,降低单肺通气对呼吸力学影响和肺生理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许建荣 《右江医学》2002,30(2):115-116
选择 90例患先天性唇、腭裂的小儿 ,在气管插管静 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唇腭裂整复手术。由于术前准备充分 ,术中处理得当 ,麻醉较为安全舒适 ,允许麻醉医师远离病人头部。术中恢复满意的自主呼吸 ,大部分小儿生命体征正常且无明显波动 ,苏醒过程平稳无躁动 ,并发症少。认为小儿唇腭裂整复术的麻醉有其特点 ,而术前针对性准备和麻醉处理 ,特别是呼吸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紧闭环路系统在新生儿和婴儿唇、腭裂修复术麻醉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9例新生儿和婴儿唇、腭裂修复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行机械定压模式呼吸通气30min后,监测动脉血气值、SpO2、肛温、PetCO2、气道压、呼吸频率、心电图等参数。结果新生儿和婴儿唇、腭修复术全身麻醉控制呼吸,根据PetCO2适当调节呼吸参数,采用定压呼吸模式,能够维持PaO2、PaCO2于正常范围。结论紧闭环路系统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新生儿和婴儿唇、腭裂修复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将对行小儿唇腭裂整复术患儿给予临床分组研究,从而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方式在小儿唇腭裂整复术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小儿唇腭裂整复术麻醉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可靠临床依据,最终保障患儿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唇腭裂整复术患儿随机分为2两组。研究组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照组给予氯胺酮+丙泊酚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气管插管后及拔管后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情况,并对其手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唇腭裂手术患儿气管插管后与拔管后在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为(9.89±2.63)min,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为(25.64±7.56)min,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且(P<0.05),两组患儿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使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方式,能够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且患儿不良反应较少,生命体征稳定,苏醒时间较快,是临床较为满意的小儿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8.
廖志品  罗敏  田玉科 《四川医学》2006,27(4):416-417
目的评价紧闭环路系统在新生儿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3例新生生儿手术。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行机械定压模式呼吸通气30min,监测通气前后动脉血气值、SpO2、体温、PetCO2、气道压、呼吸频率、心电等参数。结果新生儿手术全身麻醉控制呼吸,根据PetCO2适当调节呼吸参数,采用定压呼吸模式,能够维持PaO2、PaCO2于正常范围。结论紧闭环路系统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新生儿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循环紧闭吸入麻醉的优点及临床应用方法。方法 选择62例6岁以下小儿唇腭裂矫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半开放吸入麻醉和循环紧闭吸入麻醉,观察两组急者术中病情、术中用药情况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采用循环紧闭吸入麻醉急者术中病情平稳,术后无任何麻醉并发症,且术中麻醉用药量较少。结论 小儿循环紧闭吸入麻醉中只要避免二氧化碳蓄积,具有疗效满意、安全和节约术中麻醉用药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七氟烷用于小儿患者麻醉诱导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择期行唇腭裂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诱导组(Ⅰ组)和氯胺酮肌注诱导组(Ⅱ组)。观察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期间合作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喉痉挛、呼吸抑制、屏气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迅速,呼吸道分泌物少,气道耐受性好,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可安全有效的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儿期唇腭裂同期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8例唇腭裂患儿在全麻气管插管麻醉下,采用唇腭裂同期手术修复,观察术中、术后情况,对手术方法、预后及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158例患儿均能耐受唇腭裂同期手术、麻醉,16例输悬浮红细胞0.5~1u;喉头水肿12例(7.6%),肺炎21例(13.3%),腹泻15例(9.4%),术后高热超过3 d的5例(3.1%);悬雍垂裂开13例(8.2%),软硬腭交界处瘘12例(7.5%),牙槽嵴瘘9例(5.7%);儿能耐受麻醉、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无明显感染征象,不适反应少,语音功能恢复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掌握好适应症,有麻醉、手术、护理、急救条件时,婴儿期行唇腭裂同期修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的麻醉方法在唇腭裂修复手术中的应用,探讨唇腭裂修复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将108例不同时期的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按麻醉方法分为氯胺酮静脉麻醉组(K组)52例和七氟醚吸入全麻组(S组)56例。K组,氯胺酮20μg/(kg.min)持续静脉泵注 S组,2~3vol%七氟醚持续吸入,保留自主呼吸。观察比较麻醉期间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HR比较,术前、术中、术后均有显著差异 同组内HR比较,K组术中明显高于术前,而S组无明显变化。两组间SPO2比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和术后无差别(P〉0.05) 而两组内术中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术期喉痉挛、低氧、躁动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七氟醚气管插管吸入麻醉是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行小儿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行唇腭裂修复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组(A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组(B组)。观测诱导前(T1)、插管时(T2)、手术开始(T3)、手术开始15 min(T4)、手术开始30 min(T5)及清醒拔管(T6)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诱导时间、清醒及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儿诱导给药后心率、血压有所下降,B组较A组心率、血压波动明显,诱导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长于A组,不良反应多。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儿术前访视及术中护理、配合方法和技巧,为唇腭裂患儿手术安全创造条件.方法:选用2004年12月~2010年12月共70例唇腭裂患儿,回顾总结其术前访视、术前器械准备、术中巡回配合的方法和技巧.结果:70例唇腭裂患儿均安全度过手术期,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访视,密切的术中巡回观察,严格无菌操作和专科护士的娴熟技术操作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彭伟 《医学综述》2014,20(17):3176-3177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容貌美观,还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及减少唇腭裂对小儿的不良影响,唇腭裂修复手术通常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完成。但唇腭裂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较高,该文就唇腭裂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儿中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收治的唇腭裂患儿226例,分成单纯唇裂组、单纯腭裂组及唇裂合并腭裂组三组,对三组患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6例患儿中共检出先天性心脏病16例,发生率为7.08%,其中,唇裂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14.29%,腭裂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20.00%。结论:唇腭裂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0倍。  相似文献   

17.
丁孝东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0):83-84,86
目的比较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婴幼儿唇腭裂手术的麻醉效果,以提高其安全性。方法87例幼小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42例和瑞芬太尼组(R)45例,分别使用咪达唑仑、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F组)/瑞芬太尼(R组)等药品常规诱导插管,以芬太尼(F组)/瑞芬太尼(R组)、丙泊酚、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肌松药酌情追加诱导剂量的1/3~1/2。观察记录麻醉前、插管后即刻、术后30min、术毕血压、PETC0:及清醒时间。结果两组血压比较,各时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RT与丌比较,R组术毕清醒时间明显短于F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婴幼儿唇腭裂手术麻醉安全有效,管理方便,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支撑喉镜引导下喷射通气在气道介入治疗中对患者肺交换功能及呼吸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患者13例,常规全麻诱导后采用支撑喉镜引导下喷射通气。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5 min、放置即时、放置后5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术前、术中SpO2、PO2、PCO2,术中SpO2是否下降,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术后咽喉部疼痛评分,手术者及麻醉医生满意度评分。结果患者支撑喉镜放置即时MAP、HR较放置前明显升高(P<0.05),放置后5 min MAP、HR明显降低(P<0.05)。支撑喉镜引导通气后10 min,SpO2、PO2明显升高(P<0.05),PCO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上唇损伤,1例撤出喉镜时松动牙齿脱落。结论支撑喉镜引导下喷射通气用于气道介入治疗,氧合良好,手术操作视野开阔,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唇腭裂患儿手术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的分布特点,探讨有效预防治疗措施。方法:650例3个月~6岁唇腭裂手术患儿,根据年龄分为3组:婴儿组3个月~1岁,幼儿组>1~3岁,儿童组>3~6岁,对麻醉苏醒期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中并发症分布不一致,婴儿组以低氧血症(23.0%)多见,幼儿组以心动过速(7.4%)和低氧血症(8.5%)多见,儿童组则以呕吐(10.9%)、躁动(6.5%)多见(P<0.05)。结论:对唇腭裂患儿麻醉苏醒期应加强观察和监测,并根据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陈仲群 《河北医学》2001,7(3):195-197
目的:比较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不同麻醉方法的安全性。方法;60例 全在麻下行唇腭修复术的小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氯胺酮+r-羟丁酸钠;B组氯胺酮+异丙酚;C组氯胺酮+异氟醚。术后随访并记录苏醒时间、氯胺酮用量、再嗜睡时间、恶心呕吐例数。结果:苏醒时间及恶心呕吐例数C组<B组<A组,差异非常显著;C嗜睡例数明显少于B组或A组,并减少了氯胺酮用量。结论:0.1%氯胺酮静脉滴注并吸入1-2%异氟醚是小儿唇腭裂修复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