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性,48岁,主因发热16天入院。患者于16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38.4℃,以下午体温较高,无肝区疼痛及黄疽,曾用“消炎”药物,体温不降,血、尿、便常规正常,以“发热”待查收人院。既往无肝炎病史。体格检查:T:37.5℃,P:80次/min,R:20次/min,BP:16/10.3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两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肥达氏…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32岁。因心慌、头晕、乏力月余入院就诊。自诉无畏冷、发热。入院时体检体温37.3℃,脉搏102次/分,律齐,神志清楚,慢性病容;心脏听诊时于二尖瓣区可闻及全收缩期四级粗糙响亮的杂音,心电图检查显示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检查WBC9.3x10^9/L,GRA7.6x10^9/LGRA81.5%,ESR42mm/h,余检查项目正常范围。入院后观察患者体温发现,该患者每天下午6点以后体温均在38.9℃左右,白天体温在37.3℃左右。  相似文献   

3.
1 病历介绍 患儿,男,9岁,因发热伴双侧颌下腺肿痛4d入院。患儿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后出现双侧下颌下腺肿痛,咀嚼进食时加重,无头痛及吞咽困难,在家应用退热药物后,体温下降。查体:T37.4℃,双侧腮腺无肿胀,咽部充血红肿,上颌第二臼齿对面黏膜腮腺管口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  相似文献   

4.
何如锋 《四川中医》1999,17(1):22-22
甘温除热法是用甘温药物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首创于李东垣之《脾胃论》。笔者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期间,跟随著名热病专家陈绍定主任医师临床,应用此法治愈1例肝硬化牌切除术后发热,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5岁,因肝硬化牌切除术后发热20天于1998年1月7日入院。住院号:1000475。现病史:20天前因肝硬化失代偿,脾功能亢进,在省人民医院行“脾切除术”,“食道、胃底静脉缝扎术”。术后次日即出现发热,午后为甚,体温38~38.5℃,静滴各种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无效。术后13天出院。出院后仍发热,体温在37.5~38.5℃,…  相似文献   

5.
发热包括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的症状,舌下温度超过37.2℃。腋下体温39℃以上称高热;38.5℃以内的发热多为低热;持续高热不退达数日,为稽留热;一日内体温波动在1℃以上为弛张热;可降至正常又发热者为间歇热。肿瘤、结核、风湿等多为长期低热,且午后明显。  相似文献   

6.
低热1月。患者于1个多月前因肺炎住院治疗,经治疗,高热退,咳嗽基本消失,2周后复查胸片正常,痰培养3次无菌生长。患者从入院第2周起低热不退,体温在37.2~37.6℃之间,查血尿常规、甲状腺功能、结核系列、风湿系列等均正常。继续抗菌等治疗无效。患者现低热怕冷,出冷汗,大便不畅,微咳有少量白粘痰,纳差,睡眠差,头晕,全身无力。舌略暗红苔薄白,脉弱。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患者张某,男,34岁。发热4天气促3小时于,2011年8月16日23时入院。4天前劳累受凉后出现发热伴无力,在家附近诊所治疗,体温在38℃-39℃之间,输液4天(用先锋霉素,具体药名不详),当天16时输液毕,体温37℃,20点左右突感气促,再次到诊所复诊,体温37.5℃,对症治疗(用药不清),呼吸急促无好转,建议转诊来我院就诊,以发热待查糖尿病收住。患者确诊糖尿病3年,用胰岛素治疗,停药一月,未监测血糖。  相似文献   

8.
1病例介绍患者,男,49岁,牧牛业。因发热,咳嗽15天,神志恍惚,嗜睡6小时于1997年2月20日入院。患者于15天前因感冒后发热37.5~38℃,咳嗽,咯少量白粘痰,无胸痛及咯血,无夜间呼吸困难,无头痛头晕,当地以“上感”治疗,用药不详,疗效不佳。于6小时前神志恍惚,嗜睡而来我院诊治。平素健康,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否认结核病与肝炎病史。入院查体:T37.4℃,T80次/min,R18次/min,BP23/15kPa。中年男性,神志恍惚,嗜睡状态,压眶上神经反应迟钝,口唇及甲床无紫绀,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双瞳孔等大等国直径约3mm,光…  相似文献   

9.
谢某,女,30岁,1999年4月20日就诊。1998年10月因感冒发热,经输液治疗后(药物不详)主要症状解除,但低热缠绵不退,体温徘徊在37.5℃~38.5℃间,尤以下午为甚。肥达氏试验及伤寒杆菌检测均属阴性。曾以大剂量激素类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随后体温复升。前医以风热、湿温、阴虚、肝郁等证治之,均难中的。  相似文献   

10.
孟云辉  焦平 《江苏中医药》2009,41(11):41-41
1病例摘要 患儿,男,10个月。2009年2月3日初诊。 高热2天。患儿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无咳嗽、流涕,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家属认为小儿近日添加的辅食中油腻较多.自行服用健胃药物及四缝放血、捏脊治疗,体温暂降,但2h后升至38.5℃。就诊于某医院。查体:体温38.5℃,咽红,耳后、颈后、枕骨下触及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清。  相似文献   

11.
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3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资料 :2 6例小儿患者均为门诊 ,1 1例为住院小儿患者 ,女 1 3例 ,男 2 4例 ;年龄 9个月~ 5岁之间 ,病程 3~9d,为夏季小儿发热不退伴有肠胃不和小儿患者。 T38℃~ 4 0℃之间  治疗方法 :四逆散加味 ,柴胡、枳实各 5g,杭白芍 2 g,白术、连翘各 6g,蝉衣 1 .5g,偏腹胀者加陈皮 3g,便秘去白术加大黄 0 .5g,气虚者加太子参 3g,呕吐者去杭白芍加竹茹 3g,每日 1剂水煎服 ,分 3次温服。  治疗结果 :小儿发热服药后 ,体温逐渐正常 ( T37℃ ) ,痊愈 2 9例 ,有效 8例 ,(当天服药后体温降至正常 ,但下半夜又发热 ,服中药 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 ,…  相似文献   

12.
1 案例 严某某,女,49岁,农民,于2004年8月10目因两髋及腰骶部疼痛一年余就诊。患者于2003年5月因腰部不适去新余第四人民医院推拿科,经治疗当时卧床不起,不能行走,体温高达40℃,经CT平扫提示L3~4,L4~5椎间盘突出,治疗无效:改转入新余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抗风湿止痛药物治疗后,疼痛症状好转,但见有长期低热,体温波动于37.3~37.8℃之间,不能行走;又转入江西省人民医院加用强的松等治疗1月余,病情无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3.
冯业贺 《河北中医》2005,27(4):275-276
郭某,男,10个月,2004-05-20初诊。患儿于1个月前开始咳嗽伴发热,T38.5~39.2℃,先后在当地县医院、某市级医院诊断为支气管炎、腺病毒感染,共住院治疗1月余。现仍低热,体温波动于37.3~38.1℃,咳嗽,痰鸣,纳食少,面黄乏力,大便稀溏,日行3~5次,舌质淡舌尖红,苔白,根部黄,指纹淡紫。查体两肺满布痰鸣音,血常规大致正常,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辨证分析:邪热犯肺,肺气失宣,正气不能鼓邪外出,致邪气留恋,更伤脾肺之气,正虚邪恋。  相似文献   

14.
<正>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18岁,主因间断发热14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4天无诱因出现发热,T38℃,自服安乃近体温降至正常,此后间断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伴乏力,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3.0×10~9/L,N 0.62,Hb 14.6g/L,予“青霉素、洁霉素”静点,体温于用药当时能下降。入院前3日,出现高热,T 39.8℃,伴上腹部疼痛,遂来我院急诊,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工作中近遇1例肠结核患者,经强力化学药物治疗4周后出现粟粒性肺结核,特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8岁,农民。1994年曾因不规则低热、盗汗、颏下肿物在本院外科住院治疗,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报告示:淋巴结干酪性结核,经月余青霉素、链霉素、雷米封治疗,症状好转后自行停药。近1年来不规则发热、盗汗、乏力、消瘦、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未曾引起注意,门诊对症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于入院前2周腹痛、腹泻加重,伴午后寒战,高热T38~39.5”C,于1995年6月1日收住院。查体:T37.8C,发育正常,营养不佳,周身浅…  相似文献   

16.
陈子茂 《新中医》2005,37(1):81-81
覃某,女,30岁,产后高热不退4天。患者身体素健,2000年1月1日第2孕第2胎足月顺产。1月9日早餐后自感身体发热,服薄荷葱白生姜汤1碗,全身出汗、热退。旋即热起,T38.5℃,遂就诊于某农场医院,诊断及用药不详,住院治疗4天,发热不退,体温波动在38.9℃。39.2℃之间。于1月13日上午转我院治疗。血常规、大小便常规、X线胸部摄片、腹部B超等检查未见异常,恶露亦未闻臭味,  相似文献   

17.
陈子茂 《新中医》2005,37(1):81-81
覃某,女,30岁,产后高热不退4天。患者身体素健,2000年1月1日第2孕第2胎足月顺产。1月9日早餐后自感身体发热,服薄荷葱白生姜汤1碗,全身出汗、热退。旋即热起,T38.5℃,遂就诊于某农场医院,诊断及用药不详,住院治疗4天,发热不退,体温波动在38.9℃。39.2℃之间。于1月13日上午转我院治疗。血常规、大小便常规、X线胸部摄片、腹部B超等检查未见异常,恶露亦未闻臭味,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介绍 患者,男,42岁,因反复发热30^+d于2006年7月12日来我院就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内科病房。患者体温波动于37.5~39.5℃,呈弛张热型,发热时间多在16:00-22:00,上午体温正常,无咳嗽、咳痰,无畏寒、多汗,无咽痛,无关节肿痛,无腹痛,尿便正常,食欲差,疲乏无力,  相似文献   

19.
退热灵合剂治疗小儿感冒发热10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翠 《四川中医》1998,16(5):40-40
1992年5月~1995年12月期间,笔者在门诊以自拟方“退热灵”合剂治疗观察了108例感冒发热患儿,在24小时内退热者明例,24小时~48小时内退热ZI例,分别占观察病例的768%和19.4%,共占96.2%,疗效较好。[临床资料]全组108例,男55例,女53例;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9岁,以1-3岁者为多,病程在1天之内占33例,1-3天者53例,3天以上者22例。108例患者均有发热、流涕、喷嚏,大部份患儿有咳嗽,部份兼有咽癌。体温最高超过39.5℃,最低为37.2℃;38.5-39.5℃以上者有28例,37.5℃-38.4℃者有51例,37.5℃以下者有29例,观…  相似文献   

20.
经方治验2则     
袁争鸣 《新中医》2005,37(3):79-79
宋某,男,87岁,2002年10月13日初诊。寒颤高热1周。患者于1周前夜间突发高热,T39、8℃,寒颤,头身疼痛,延医诊治。服退热片、肌注柴胡注射液、安痛定,静脉滴注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次日寒颤平息,高热略降(T38℃),夜间寒颤又起,体温升至40.2℃,继续按前法服药、输液治疗,并湿敷降温。数天来白天体温在37.5℃-38.5℃之间,入夜体温39.5℃-40.3℃之间,伴寒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