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1998年2月~2009年12月间14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9个可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产生影响的非重复特征性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血清白蛋白、术前黄疸持续时间、术前有否减黄治疗、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6个为危险因素(均P<0.05);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有关的独立因素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持续时间(均P<0.05).结论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持续时间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恢复情况,总结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单变量分析得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 g/L)、手术时间(≥6 h)、术后血红蛋白水平(<90 g/L)、术中出血量(≥1000 mL)为相关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30 g/L)、术后血红蛋白水平(<90 g/L)、术中出血量(≥1000 mL)是影响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术中失血量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尽量纠正上述异常、减少术中失血有可能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庞宏欣  邹富胜 《吉林医学》2009,30(17):1943-1944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1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术后30d内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术后并发症组和术后非并发症组,并根据并发症严重程度不同分为轻度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分别对术后早期并发症与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9.8%(34/114)的病例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11.4%(13/114)的病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血糖水平(≥110mg/dl)和总胆红素水平是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应加强术前胆红素和血糖的控制,以改善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方法。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的相关文献并做一综述。结果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与高龄、术前高黄疸、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术中吻合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是否放置胰管支撑管引流以及引流方式等因素与术后胰瘘发生相关。通过药物、术前减黄、术前纠正营养状况及控制血糖水平、术中吻合方式的选择、术中放置胰管支撑管引流等措施,可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是一个整体过程,积极的围术期管理是预防术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安祥  胡伟明  陆慧敏   《四川医学》2018,39(5):550-555
摘要: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部位、原因,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共220例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出血18例(8.18%),包括早期出血3例,迟发性出血15例,治愈14例,死亡4例。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骨骼化清扫、术后胰瘘为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确定2个独立危险因素与出血有关:术前胆红素水平(OR=8.221),术后胰瘘(OR=8.01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术前胆红素≥171umol/L及术后胰瘘。因此,降低术前黄疸水平,早期发现并处理胰瘘能有效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尽管近些年有术前评估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术后强效抗生素的应用,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有较高的术后感染并发症率及其相关病死率。文中探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前梗阻性黄疸程度与时间对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择期实施的1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未行术前胆道引流,回顾性分析术前黄疸程度及时间对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影响。结果中度和重度黄疸组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黄疸组(P<0.05),长期黄疸组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黄疸组(P<0.05),余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前重度黄疸和术前黄疸时间长均可显著增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8年9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63例患者的并发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8%,死亡率为4.9%.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术前胆红素水平、白蛋白量无关,而与手术时间>7小时、术中失血量>1000ml有关.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风险大,并发症多且死亡率高,需加强术中的精细操作并缩短手术时间,最好能配备专业的手术人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的22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胃瘫综合征分为观察组47例(发生胃瘫综合征)和对照组174例(未发生胃瘫综合征),总结患者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60岁、围术期贫血、术后低白蛋白血症、腹腔感染是患者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围术期贫血、术后低白蛋白血症和腹腔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胰瘘的发生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行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相关病例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预后危险因素。结果:术前显性黄疸、胰腺质与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胰腺质地是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PBD)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2004~2010年13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资料,根据有无行术前胆道引流(PBD)分为PBD组和非PBD组,统计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胆道引流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BD组与非PBD组术...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后患者急性肺损伤及其早期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原位肝移植(OLT)术后患者早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的早期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6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91例接受OLT的患者,术前明确疾病种类并进行肝功能分级,术中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出入量等指标,术后连续追踪14 d观察急性肺损伤发生情况.对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Forward法)逐步回归.结果 53例术后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病率为58.2%,其中25例发生ALI,发病率为27.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重型肝炎、术前高血清胆红素、低凝血酶原活动度、高Child及MELD评分、术中失血多、输血多是OLT术后发生ALI的高危因素(均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胆红素是影响术后ALI发生的独立的早期危险因素.结论 OLT术后早期ALI的发病率为27.5%,术前高血清胆红素是术后ALI的重要早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胰头癌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91例总胆红素>100?μmol/L的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在91例患者中,减黄组32例(32/91 ,35%),减黄前总胆红素水平为286±105?μmol/L, 减黄后下降为(115±92)μmol/L(t=20.15,P<0.001),术中失血(280±59)mL,术后并发症10例(31%)。未减黄组术前总胆红素水平为(279±133)μmol/L,术中失血(490±109)mL,术后并发症22例(37%),2例死亡。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0?μmol/L、肝功能指标>正常值2倍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上升。减黄组中减黄顺利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减黄缓慢者。结论胰头癌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并未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可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手术安全性;术前胆红素>340?μmol/L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5月~2011年5月266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胆红素的变化趋势及与术前、术中各因素的关系,研究高胆红素血症与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 266例患者心脏手术后有47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占17.6%,开始时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术前患者胆红素升高明显相关,并明显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及监护室治疗时间。结论术后高胆红素血症与术前患者胆红素升高相关,提示与术前肝脏排泄胆红素障碍及心脏手术后胆红素负担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 duodenectomy,PD)的影响.[方法]回顾74例总胆红素(TBIL)>85 μmol/L行PD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术前减黄组及未减黄组,从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分析术前减黄对手术风险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40例,术前TBIL下降到(228.5±82.2) μmol/L,与减黄前的(338.1±88.4) μmol/L及未减黄组的(328.6±93.0) μmol/L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死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减黄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的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胰瘘的原因、预防、治疗进行分析。结果胰瘘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胰腺质地,术前有无黄疸、贫血、低蛋白血症以及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无相关性。而不同的手术组别(手术技巧等)与胰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恰当的围术期处理,娴熟的手术操作能够明显降低胰瘘的发生率,且胰、肠吻合方式的个体化处理是预防PD术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恶性梗阻黄疸患者接受经皮穿肝胆管支架置入后发生早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可行治疗方案。方法  观察128例恶性梗阻黄疸患者行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内发生胆道感染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引流成功率71.1%(91/128),早期胆道感染发生率30.4%(39/128)。年龄、致胆管狭窄类型、梗阻部位、黄疸持续时间、支架位置及术后胆红素下降比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后3者为独立危险因素。支架跨过十二指肠大乳头患者引流成功率高82.5%(47/57),早期胆道感染发生率19.2%(11/57)低于未跨过组38.0%(2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3,P =0.014)。结论  经皮穿肝胆管支架置入术针对恶性梗阻黄疸患者减黄效果稳定、操作安全。支架跨过十二指肠大乳头能够迅速减黄从而降低早期胆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在广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及其特点。方法对2869例广西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进行G-6-PD活性检测,对确诊为G6PD缺乏症6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女婴儿G-6-PD活性比较,男婴G-6-PD活性低于女婴,(P=0.002〈0.01),差异有显著性;男女婴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G-6-PD活性与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与血红蛋白,呈线性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6-PD缺乏症的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胆红素脑病发生率高。男女婴G-6-PD活性的差异有显著性,男婴明显低于女婴;但男女婴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并不是G-6-PD活性越低,引起的黄疸程度越重、贫血越重、黄疸出现时间越早、黄疸消退时间越慢。但G-6-PD缺乏症引起的血清总胆红素越高、血红蛋白越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89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共20例,占腹腔镜急性胆囊炎手术患者22.47%,治愈率100.00%;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治疗前碱性磷酸酶(AK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KP、ALT、AST、TBIL、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是与坏疽性胆囊炎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临床疗效较为满意,较为安全,高年龄、存在合并症、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及胆囊壁明显增厚均为坏疽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要及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降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 并对发生术后持续性疼痛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DAA组(40例)和PLA组(60例)。比较2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至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3、5 d疼痛VAS评分,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其中出现术后持续疼痛的30例病例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结果100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与PLA组比较,DAA组切口长度更短,术后至开始下床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1、3、5 d疼痛VAS评分更低,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体质量指数高和手术时间长是影响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与PLA手术比较,DAA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切口显露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的优点,尤其是在病人自我感觉恢复方面更具有优势。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6 kg/m2、手术时间>1 h是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