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我科开展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术29台次,在围手术期对病人进行规范的护理,并加强与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的配合,重视术后拨管及一般护理。结果29例病人无死亡,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确保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术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郜爱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是目前评价脑血管的唯一金标准[1].DSA对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指导下一步治疗,预防复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DSA做为一种有创伤性检查,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及术后并发症,规范化的操作与护理是保证病人安全,手术成功的前提.将我院神经内科自2007-07~2008-08实施的68例经股动脉插管主动脉弓+全脑动脉血管造影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张威廉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1(4):278-278
血管造影曾被认为是判断脑动静脉畸形(AVMs)治疗成功与否的金标准。术后血管造影证实无残余血管巢及早期引流静脉,表明脑AVMs已治愈,并消除了出血的危险性,本描述了5例手术后早期血管造影为阴性的复发性脑AVMs的病人,5例病人均为大脑半球AVMs,年龄5—13岁,最初表现为出血,术后1—9年在12—16岁时复发,出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支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 ,由于安全有效的支架输送、投放系统及支架的发展 ,使其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逐渐被应用[1,2 ] 。本文就有关文献进行综述。1 支架的类型 :目前使用较多的支架主要引用冠脉支架 ,包括球囊膨胀型与自膨胀型支架[3 ,4 ] 。前者如Palmaz、GFX ,AVE等 ,其操作简便 ,强度较大 ,适用于粗大的血管 ,易于维持血管内腔直径 ,但有报道颅外使用这种支架发生变形与塌陷。最早的自膨胀支架仅有Wallstent,最近新出的自膨胀式支架包括Nitinolself ex pandingstents ;SmartStent,不会发生缩短 …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血管造影及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的脑血管病变基础,探索TIA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例TIA患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病变的情况。针对其中18例显示有脑血管动脉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管腔狭窄或大脑半球普遍供血不良的患行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在20例TIA患中大脑半球供血减少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颈内动脉狭窄5例(合并大脑前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各1例),未见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造影致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原因、预防和急救措施。方法研究分析脑血管造影术中、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并急救;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并有TCD和(或)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6例病人中4例出现颈动脉系统血管痉挛,2例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痉挛。给予急救治疗后,6例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脑血管造影致脑血管痉挛与造影技术的熟练程度、造影材料及患者的原发病有关。及时给予扩张血管、抗凝溶栓药物及3H治疗,可解除血管痉挛使患者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超声是在介入技术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实时血管内成像技术,可展现血管的截面图像,分辨管壁的结构、识别斑块、动脉夹层等。血管内超声可以实现虚拟组织学成像、彩色血流成像、三维重建等成像效果,不仅可以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对斑块成分进行定量。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血管内超声可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实现更精确的管径测量,优化支架的类型选择及植入定位,评估支架植入的满意度,减少及预防支架的并发症,在脑血管介入领域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全脑血管造影并发脑血管痉挛的病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孝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0):14-16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的常用检查方法,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外血管狭窄等疾病的金标准,但脑血管造影是一项有创检查,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脑血管痉挛(CVS)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本文总结了2001—05~2010—05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306例病人中CVS发病及治疗情况,从而对CVS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李洪波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6):375-376
目的总结二维DSA阴性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二维DSA阴性ACo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Hunt-Hess分级1级1例,2级1例,3级1例,5级1例。3例行微导管超选择性造影证实为ACoA微小动脉瘤;2例行血管内栓塞,2例开颅手术夹闭。治愈2例,死亡2例。结论三维DSA可减少ACoA动脉瘤漏诊率;不具备三维DSA条件下,应通过增加特殊的投照位置、试行微导管造影等方法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治疗的24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临床分级、动脉瘤出血量、部位、形态、瘤颈宽度、血管痉挛程度及术中应用技术等。结果100%栓塞17例,95%栓塞4例,90%栓塞3例。1例患者术中血管痉挛加重致不完全失语。随访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病例,1例患者出现迟发性血管痉挛。结论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对8例以顽固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颅脑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协同抗凝治疗。结果 MRI显示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WI,短T1WI信号,DSA显示脑静脉窦闭塞、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和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临床病情显著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脑静脉窦血栓的综合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综合应用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对我科1997年7月~2005年6月收治的99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综合血管内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静脉窦置管溶栓合并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方案1),38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溶栓合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56例患者接受单纯颈动脉溶栓(方案3),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99例患者中有94例颅内压降至300 mm H_2O, 75例患者静脉窦实现再通,93例患者循环时间降至11 s以下。结论综合应用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等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因为脑循环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所继发的脑水肿、梗死、出血所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有长期的渐进性头痛、头闷,并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盐酸托烷思琼对预防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于手术结束前30分钟A组患者缓慢静注盐酸托烷思琼5mg,B组患者缓慢静注盐酸托烷思琼3mg,C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术后观察并记录以下指标:(1)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强度;(2)术后2、8h镇静评分(OAA/S);(3)术后2、8h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4)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h内两治疗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托烷思琼5mg组恶心呕吐发生率略低于3m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烷思琼可降低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托烷思琼3mg不仅可以减少药物用量,而且能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止吐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68岁。患者2018年7月18日下午被家人发现跌倒在地,呼之不应,伴大便失禁,无呕吐,无肢体抽搐,立刻送往当地医院。头颅CT示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并脑水肿,肺部CT示双肺感染,诊断为脑梗死,肺部感染,予以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意识无明显好转。复查头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