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液氨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尿毒症胃粘膜病变的关系张春恩,潘令嘉,周殿元,张月彩人们已知尿毒症患者胃粘膜病变发生率较高,近年来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病的关系受到广泛重视,胃粘膜上的Hp具有高度活性的尿素酶,可快速水解尿素产生氨,而尿毒症患者体内有尿素...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由Hp产生的氨在Hp致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对16例伴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及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应用抗菌素对症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用尿素酶试剂药盒检查Hp感染情况,并用Nesler′s显色法测定治疗前后的胃液氨浓度.结果治疗后有8例患者Hp阴转,胃氨浓度由治疗前的3057±1965μmol/L降至1769±978μmol/L(P<001),同时胃粘膜病变减轻或治愈.结论氨是Hp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态测定胃氨浓度可以间接反映Hp的感染情况,并可以作为判定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危险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否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以流式细胞术、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银染技术研究胃粘膜细胞增殖活性,以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过氧化脂质含量,以荧光法测定DNA损伤程度,观察Hp清除前后胃粘膜细胞动力学、脂质过氧化水平和DNA损伤等胃癌易感标志的变化。Hp阳性患者胃粘膜细胞增殖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数均显著增加,DNA-EB荧光强度显著降低;胃粘膜过氧化脂质含量显著增加,且与DNA-EB荧光强度呈显著负相关。经治疗Hp被清除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而Hp仍为阳性者,上述指标则无显著性变化。Hp感染的胃粘膜具有较高的癌变易感性,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破坏胃粘膜屏障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解幽门螺杆菌(Hp)对胃粘膜屏障的损伤作用,对50例Hp感染的胃炎及50例非Hp感染胃炎者测定其胃窦粘膜的磷脂和氮基已糖值,并与病理改变相比较。结果示Hp感染组胃窦粘膜的磷脂平均值低于非Hp感染组(P<0.05)。Hp感染组的胃窦粘膜氨基己糖值明显低于非Hp感染组(P<0.005)。而Hp感染组的活动性胃炎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结果表明,Hp可通过破坏胃粘膜屏障而导致胃粘膜炎症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胸腺蛋白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胸腺蛋白(thymic protein,TP) 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 经口给小鼠灌入氨水、幽门螺杆菌(Hp) 培养液,给大鼠灌入酸酒精诱发胃粘膜损伤,在损伤前给动物口服TP,损伤后一小时处死动物,计算胃粘膜损伤指数。结果 (1) 氨水加上Hp 培养液诱发的胃粘膜损伤指数,由对照组的69.5 ±21.2 下降到TP组的47 .6 ±18.6( P<0 .05)。(2) 酸酒精诱发的损伤指数由对照组的42.6±24 .6 下降到TP组的10 .9±9 .7(P< 0.01)。结论 TP有保护胃粘膜抵抗氨水、Hp 培养液、酸及酒精等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除Hp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并非胃癌直接致癌物,而是通过对胃粘膜的损伤,促进病变发展的条件因素使胃癌危险性增高[1].我们通过对Hp感染的胃疾病进行根除治疗,采用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观测治疗前后对胃粘膜上皮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胃粘膜活检标本207例,取自辽宁省庄河市胃癌高发现场,每例取新鲜胃粘膜4块(胃窦及病灶部),其中1块行Hp_PCR检测,另外3块胃粘膜用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成5μm切片,行HE及…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的致病机制,应用切口末端标记方法前瞻性观察了16名正常人胃粘膜标本和31例Hp阳性胃炎患者抗Hp治疗前后胃窦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胃窦上皮细胞AI为1.3±0.6,Hp阳性胃炎AI为7.1±1.6,明显高于正常(P<0.001);根除Hp后,AI显著下降至正常水平,Hp未根除的Hp阳性胃炎AI无明显下降;Hp阳性胃炎的AI与炎症程度无关。提示Hp感染能引起胃上皮细胞凋亡,这可能是Hp损伤胃粘膜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Hp阳性患者Hp根除前后及Hp阴性者胃粘膜上皮中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Hp阳性患者胃粘膜细胞增殖指数、凋亡指数均显著增加,Hp根除后,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而Hp仍为阳性者上述指标则无显著性变化。胃粘膜细胞增殖指数与凋亡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提示Hp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刺激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的机制之一,使胃粘膜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氨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胃粘膜常见的感染细菌。Hp能产生大量具有高度活性的尿素酶。尿素酶可分解胃内尿素产生大量的氨。氨是肝性脑病病因的关键因素。为了解肝硬化患者Hp感染对血氨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根除Hp的治疗前后血氨的变化,以便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肝硬化高血氨引起的肝性脑病。我们作了以下的临床观察。材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35例住院患者,均经病史、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B超等确诊为肝硬化。其中男29例,女6例。年龄为30~96岁。平均57.4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5例,B级12例,C…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血清及胃粘膜组织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其病理作用,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夹心法分别检测了Hp(-)~(+++)者血清和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并观察胃粘膜组织炎症活动程度与Hp感染密度的关系。结果:(1)胃粘膜组织IL-8、TNF-α水平高低依次为Hp感染(+++)>(++)>(+)>对照组,4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Hp根除后血清IL-8水平无明显变化,TNF-α水平则明显下降;胃粘膜组织IL-8、TNF-α水平下降,与根除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胃粘膜组织炎症活动程度与Hp感染密度相关(精确概率值为0.0026,P<0.01)。结果提示:Hp感染时胃粘膜组织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损伤程度随Hp感染密度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11.
口腔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报道用快速尿素酶法、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菌培养法及电镜观察检测40例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患者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Hp),同时从胃粘膜活检做嗜银染色(WS)和尿素酶试验检测Hp。结果发现,多数患者的牙菌斑中可能有大量Hp存在,牙菌斑中的Hp形态、生化特性和免疫学特性、培养条件均与胃粘膜Hp相似,说明牙菌斑中很可能有Hp寄生,它与胃粘膜Hp可能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胃液氨含量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炎症程度的关系,对39例Hp(+)及23例Hp(-)慢性胃炎患者胃液氮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其胃窦粘膜的炎症程度用中性粒细胞(PMN)及单个核细胞(MN)计数方法予以评价。研究发现:Hp(+)胃炎组胃液氨含量(84.10±33.07mg/L)显著高于Hp(-)胃炎组(22.59±13.12mg/L)(P<0.01),PMN及MN计数在Hp(+)胃炎组显著高于Hp(-)胃炎组,胃液氨含量与PMN计数成正相关(r=0.48,P<0.05),而与其MN计数无相关性。本研究表明胃液氨含量与Hp相关性胃炎的炎症程度关系密切,Hp的尿素酶产物-氨在Hp致胃粘膜损伤及炎症活动性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幽门螺杆菌(Hp)阴性患者及Hp阳性患者抗Hp治疗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进行了原位观察。结果表明,Hp阳性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1701%)明显高于Hp阴性者(352%)(P<001);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Hp感染程度明显相关(P<005);Hp根除后凋亡细胞指数由1787%降至419%(P<001),而持续阳性者无明显降低。提示Hp感染能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这可能是Hp引起胃癌和溃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1号小型猪建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适合我国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猪模型.方法用中国1号小型猪为实验动物,剖腹取胎后,分为低酸(n=4)、高酸(n=4)和粘膜损伤(n=5)3组,经口感染Hp菌后,分别置于一、二级环境中饲养.用HE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尿素酶、HpPCR及细菌培养等方法鉴定感染Hp是否造成Hp相关性胃炎的动物模型.结果粘膜损伤组不论在一级还是在二级环境中饲养的乳猪,其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粘膜表面均可见Hp菌;尿素酶、HpPCR检查均呈阳性反应;有3只乳猪培养出Hp菌;HE染色组织切片证实实验乳猪患有急、慢性胃炎.而低酸组、高酸组虽然尿毒酶检查,HpPCR检查大多数呈阳性反应,但组织切片及培养均未见Hp.结论首次用中国1号小型猪成功地造成Hp感染的动物模型;胃粘膜呈急、慢性炎性改变.剖腹取胎无特殊病原体的乳猪用消炎痛损伤粘膜,为成功建立Hp感染胃炎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二级饲养下胃粘膜表面的Hp量明显多于一级饲养.  相似文献   

15.
Hp感染胃粘膜IL 8及ICAM 1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Hp感染胃粘膜IL8和ICAM1的变化,探讨其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内镜下采取胃窦粘膜活检标本.经尿素酶试验、Hp培养和WarshingStarry染色确定有无Hp感染;恒冷箱胃粘膜切片(6μm),光镜下按Carick标准作胃粘膜炎症分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胃粘膜IL8和ICAM1的表达.结果Hp+胃粘膜炎症重于Hp-者,在慢性炎症基础上常常合并有活动性炎症;IL8和ICAM1表达在Hp+胃粘膜分别为667%(8/12)和600%(9/15),而Hp-者均为400%(4/10);其表达部位主要位于胃间质单个核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结论Hp阳性胃粘膜IL8及ICAM1表达较高,提示Hp感染时IL8和ICAM1在胃粘膜局部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淋巴组织增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6种方法检测256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幽门螺杆菌(Hp),总检出率为70.70%,其顺序为活动性胃炎>非活动性胃炎>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正常胃粘膜。胃粘膜淋巴滤泡检出率为43.36%,其顺序与Hp检出率相同。有淋巴滤泡形成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无淋巴滤泡形成者(81.48%比65.49%,P<0.001);淋巴滤泡形成与腺上皮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关系密切。结果提示,Hp感染诱导的胃粘膜淋巴组织增生及其伴随的免疫反应可能是Hp相关性胃炎出现胃粘膜腺体萎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Hp长期感染是否促进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成与发展,对首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而不伴有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120例Hp阳性患者和87例Hp阴性患者进行内镜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4.8年,随访次数2~10次,活检组织进行Hp检查、病理学检查和AgNORs,银染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p阳性患者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Ⅲ型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胃粘膜PCNA标记指数和AgNORs数也显著高于Hp阴性胃粘膜。表明Hp感染可能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的过度增殖、更新加快,促进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培养滤液诱导胃粘膜细胞恶性转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浓缩的幽门螺杆菌(Hp)培养滤液体外对胃粘膜细胞的转化作用.方法以旋转培养法制备浓缩的Hp培养滤液,与胃粘膜细胞共同孵育后,观察胃粘膜细胞生长特性和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在Hp培养滤液的作用下,胃粘膜细胞增殖加速,饱和密度增加,失去生长的接触性抑制,ras癌基因表达增高,ConA凝集试验阳性,能在软琼脂中集落生长,并有细胞排列紊乱、重叠生长、形态不规则、胞核增大、核膜凹陷、细胞表面微绒毛丰富、长短不一等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说明在Hp培养滤液的作用下,胃粘膜细胞已获得恶性转化的部分表型特征.结论Hp培养滤液体外可诱导胃粘膜细胞的恶性转化,具有潜在的致癌活性.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Hp长期感染是否促进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成与发展,对首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而不伴有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120例Hp阳性患者和87例Hp阴性患者进行内镜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4.8年,随访次数2-10次,活检组织进行Hp检查、病理学检查和AgNORs,银染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p阳性患者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Ⅲ型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胃粘膜PCHA标记指教和AgNORs数也显著高于Hp阴性胃粘膜。表明Hp感染可能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的过度增殖、更新加快,促进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胃粘液层的幽门螺杆菌定植与胃炎的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胃粘液层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对200例患者胃镜检查后检测胃粘膜及胃粘液内的Hp。结果显示,Hp不仅寄居于胃小凹及胃粘膜上皮层,还定植于胃粘液层中,且粘液中的Hp较粘膜上皮层的数量更多。局部胃炎程度不仅与粘膜上皮表面Hp密度密切相关(r=0.996),还与粘液层的Hp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822)。提示胃粘液层Hp与胃炎相关,是否根除Hp的病理诊断应将粘液中是否存在Hp作为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