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卵巢切除对大鼠肾上腺雌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去卵巢大鼠雌激素受体(ER)亚型在肾上腺表达的观察,研究去卵巢对大鼠肾上腺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选择成年Wistar大鼠20只,10只为假手术组,10只为模型组(去卵巢组),6周后处死大鼠,分离摘取肾上腺,称重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进行ERα、ERβ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取动物血清测量雌二醇(E2)和促卵泡生成素(FSH)的含量。结果1.ERα与ERβ在大鼠肾上腺均有表达,主要分布在肾上腺皮质部,以球状带和束状带为主,网状带有少量分布,ERβ的表达强于ERα。2.ERβ在大鼠模型组的表达强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ERα在模型组的表达略强于假手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3.卵巢切除后,大鼠血清FSH升高,E2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卵巢切除可影响雌激素受体在大鼠肾上腺的表达,尤其是对ERβ表达的影响较为显著。卵巢切除能够减少大鼠血清雌激素的分泌,使垂体反馈性的增加FSH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疾病动物模型,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方法将3个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去卵巢组和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切除大鼠双侧卵巢,手术后3个月通过检测体重、阴道涂片、血钙、子宫湿重、骨组织病理学、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等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后3个月,去卵巢组大鼠体重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子宫湿重、血钙含量较假手术组量明显下降(P0.05),阴道涂片显示去卵巢组大鼠均无发情表现,骨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去卵巢大鼠胫骨骨小梁断裂,小梁间距变宽,结构紊乱,骨形态计量学数据显示去卵巢大鼠胫骨、股骨干骺端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平均厚度均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结论 3个月龄SD大鼠去卵巢后3个月可成功复制出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卵巢切除后大鼠雌激素α、β受体(Erα、Erβ)表达与睑板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取48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去势组(去卵巢组),每组16只,12周后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睑板腺组织Erα和Erβ表达变化,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睑板腺组织学改变,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结果 去势组Erα表达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Erβ表达弱于正常对照组(P < 0.01).正常对照组Erα /Erβ表达比值为1.06,而去势组Erα/Erβ表达比值为1.83.光镜下观察去势组睑板腺腺泡组织结构排列紊乱,细胞体积变小,腺泡呈萎缩状态.电镜下观察去势组睑板腺腺泡上皮的基底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形态变异多样,呈不规则形、肾形或长杆状; 过渡细胞的体积变小,脂滴减少,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结构破坏,呈空泡化或云雾状改变,并可见大量嗜锇物质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电子致密的板层小体或髓鞘样结构.结论 卵巢切除后睑板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可能与Erβ表达减弱或Erα/Erβ比值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关于鼠龄对去势雌性大鼠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影响的报道较少。 目的:验证6月龄大鼠去卵巢对构建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6月龄雌性大鼠48只,分为2组,去卵巢组摘除双侧卵巢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假手术组不摘除卵巢,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建模后1,2,3个月测定大鼠体质量、子宫湿质量、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矿密度和骨矿含量等指标变化。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1,2,3个月,去卵巢组比假手术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P < 0.05),子宫湿质量较假手术组量明显下降(P < 0.05)。建模后1个月,去卵巢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指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 < 0.05);建模后3个月,去卵巢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指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 < 0.05);碱性磷酸酶指标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指标随大鼠月龄增加有轻度增高趋势。建模后2,3个月去卵巢组骨矿密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 < 0.05)。表明6月龄大鼠去卵巢可成功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大鼠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表达和其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影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血浆Hcy水平;RT-PCR和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分别检测ERαmRNA表达水平及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结果去卵巢和给予甲硫氨酸饮食均可升高大鼠血浆Hcy水平。去卵巢和Hcy均可使大鼠ERαmRNA表达减少,但5′-Aza可使细胞ERαmRNA表达增多。假手术组大鼠主动脉ERα基因启动子有2例(20%)存在甲基化,去卵巢组有3例(30%)存在甲基化,而去卵巢 Hcy组有6例(60%)存在甲基化,对照组细胞ERα启动子CpG岛完全去甲基化,Hcy组细胞甲基化增强,5′-Aza使细胞去甲基化。结论Hcy可经甲基化修饰方式下调去卵巢大鼠主动脉ERαmRNA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不同亚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以寻找其在不同病灶中的分布规律,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石蜡标本,包括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0例及其在位内膜60例(增生期各30例、分泌期各30例)以及正常子宫内膜30例(增生期和分泌期各1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ERα和ERβ的表达.染色结果半定量化,并分析比较各种组织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各组中,ERα和ERβ在腺上皮的表达与它们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呈正相关.ERα蛋白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在位内膜ERα的表达(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73.3%和76.7%)高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腺上皮和问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43.4%和46.7%)和正常内膜的表达(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56.7%和50.0%),均P<0.05.ERβ蛋白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90.0%和76.7%)高于在位子宫内膜的表达(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68.0%和63.3%),后者又高于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6.7%和26.7%),P均<0.05.在位内膜的ERα和ERβ蛋白表达在增殖期均高于分泌期,P均<0.05;异位内膜增殖期和分泌期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α和ERβ蛋白在不同部位表达的比较:在正常内膜中ERα的表达略高于ERβ,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ERβ的表达高于ERα,P<0.05;而在位内膜中两种亚型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及异位内膜均有ERα和ERβ的表达,但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ERβ表达占优势,而ERα表达受限.ERα和ERβ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大鼠是骨质疏松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模型动物,其中大鼠去卵巢动物模型应用最广泛,雌性大鼠在卵巢切除后,其骨质变化和给予雌激素后的反应与人相似。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拔牙创愈合的大鼠动物模型,研究雌激素应用对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中白细胞介素1分布及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用65只纯种3月龄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骨质疏松模型组40只大鼠在全麻下摘除双侧卵巢,25只假手术组摘除卵巢周围与之大小相同的脂肪组织,常规饲养8周以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全麻拔除大鼠左侧上颌磨牙,病理彩色图像分析仪分析颌骨变化。在骨质疏松模型组中随机抽取15只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作为雌激素治疗组。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白细胞介素1在各组大鼠拔牙后牙槽骨改建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卵巢切除后,骨质疏松模型组大鼠的骨小梁薄而少,骨小梁间距变宽,颌骨骨强度下降。应用雌激素治疗后,发现雌激素治疗组白细胞介素1的阳性表达较骨质疏松组减少。提示3月龄SD雌性大鼠去卵巢8周后可发生骨质疏松,雌激素治疗对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骨愈合牙槽骨中白细胞介素1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去卵巢骨质疏松(OP)模型大鼠骨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其1型受体(CGRPR1)的表达。方法: 将30只3月龄Sprague-Dawley(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15只)和模型组(15只)。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复制OP大鼠模型。去卵巢12周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观察各组大鼠股骨CGRP和CGRPR1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股骨远端干骺端CGRP和CGRPR1蛋白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股骨CGRP和CGRPR1 mRN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股骨远端干骺端CGRP和CGRPR1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骨组织CGRP及CGRPR1表达的减少可能是OP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苯甲酸雌二醇对大鼠胸腺Bcl-2和Bax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雌性大鼠行卵巢切除术,给予苯甲酸雌二醇后,观察胸腺指数的变化,Hochest33342荧光染色及透射电镜标本观察胸腺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胸腺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2、Bax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双侧卵巢切除组大鼠胸腺指数较假手术组增加,双侧卵巢切除+雌激素组大鼠胸腺指数较双侧卵巢切除组减小;假手术组和双侧卵巢切除组大鼠胸腺组织中以正常胸腺细胞为主,偶见凋亡细胞或凋亡小体,双侧卵巢切除+雌激素组可见较多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双侧卵巢切除+雌激素组大鼠胸腺组织中Bcl-2表达较双侧卵巢切除组和假手术组增高明显降低,而Bax表达呈现相反趋势;Bcl-2 mRNA、Bax mRNA的表达与Bcl-2、Bax的表达呈一致性.结论:雌激素可以降低大鼠胸腺指数,抑制胸腺组织中Bcl-2的表达,促进Bax的表达,从而诱导大鼠胸腺细胞凋亡,促进雌性大鼠胸腺退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雌激素α、β受体(ERα、ERβ)在雌性大鼠眼葡萄膜组织的表达。方法 选择青春期SD雌性大鼠22只,采用颈椎脱臼处死大鼠, 取眼球作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ERα、ERβ在葡萄膜组织的表达;采用Tanaka记分法对ERα、ERβ进行定量分析,并设正常大鼠子宫作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的浓度。结果 ERβ在虹膜基质细胞、虹膜前后两层色素上皮细胞、睫状体非色素上皮和色素上皮、脉络膜各层血管内皮的表达水平主要呈中表达或高表达;ERα则表达不明显。ERβ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Rα,经统计学分析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ERα、ERβ免疫阳性反应物呈颗粒状,定位在细胞质或细胞核。正常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经检测含量为(22.13±3.54)ng/L。结论 大鼠葡萄膜组织以ERβ表达为主,雌激素主要通过ERβ信号转导途径对这些组织的功能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图像分析仪测定了52名青年手的掌侧投影面积,各指掌侧面积的平均值,以中指最大(13.40cm~2),拇指其次(12.47cm~2),食指(12.03cm~2)与环指(12.00cm~2)近似,小指的掌侧面积最小(8.63cm~2)。全手掌侧总面积平均145.20cm~2。指掌侧总面积平均58.52cm~2,占手掌侧总面积的40.30%。手掌面积平均86.69cm~2,占手掌侧总面积的59.70%。按stevenson公式,根据身长和体重,计算出体表面积的估计值,进而求得全手掌侧投影面积占身体表面积的0.93%。经计算机处理,求得手长、手宽、身长、体重、体表面积估计值与手面积的相关系数,说明上述5个变量与手面积的相关均非常显著。本文还建立了由手长、手宽推算手掌侧投影面积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肾脏的交感神经支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和肾内注射HRP逆行标记神经元的方法,研究了猫肾脏的交感神经支配。发现了下述的待点。1.猫左、右侧腹腔神经节相互融合,呈半环状包绕在肠系膜上(前)动脉的起始处,于其融合部,各发出左、右肾支。肠系膜上神经节与右侧腹腔神经节融合。2.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分别位于腹腔神轻节,同侧主动脉肾神经节和T_(12)~L~4节段的交感干神经节内,並具有局部定位分布的关系。3.肾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来自腹腔神经节(82.08%),其次是主动脉肾神经节(12.76%),交感干神经节最少(5.16%)。4.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交感干神经节中有少量呈梭形。5.支配肾周腹膜的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与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存在部位、数量和在各种神经节内分布形式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37例婴幼儿脊髓前(正中)动脉和脊髓后(外侧)动脉的分支,其主要结果如下:婴幼儿脊髓平均长度为14.08±1.49cm,脊髓前(正中)动脉外侧分支平均为76.17±18.64支,中央动脉平均为169.78±25.51支.中央动脉分布到灰质前角、侧角和后角底部及邻近灰质的深层白质,而白质浅层和后角大部,则由软膜动脉网发出的穿支供应.此外.还讨论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16.
猫直肠上部的交感神经支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猫直肠上部肠壁内注入HRP,通过逆行追踪证明:1.长轴突型交感节前神经元直接分布到直肠壁内,其位于双侧脊髓的L_(1-6)髓节,多数集中于L_3髓节(占69.79%),两侧标记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差别。主要位于中间带外侧核(IL占90.74%)并由此向网状核,侧索(LF)、中介核(IC)、中间带内侧核和前角腹后外侧核(DLM)内扩散。不同核团标记细胞的节段性分布有一定差别、IL、IC标记区偏向颅侧,LF、DLM标记区则偏向尾侧。2.支配直肠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主要位于肠系膜前、后节(占标记细胞总数的68.4%,其余者位于双侧腰骶交感于神经节内。  相似文献   

17.
鸡卵巢迷走神经的分布—CB—HRP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常生  郭和以 《解剖学报》1990,21(2):173-177
  相似文献   

18.
19.
本研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光镜,观察了早期鸡胚心脏发生的外形变化及心外膜的发生。1.心脏发生经历2个阶段,首先是心脏的成襻过程,心管表面的一定部位出现沟,沟相应部位内面出现嵴。心襻的完成,标志着心脏各部原基的确立。第2个阶段是心脏各部原基的进一步分化,包括心腔内部的分隔及心脏各部位置的变化。心房与心锥的移位,可能是受左右心室移位的影响。2.心外膜片并非由心肌外层原位分化,而是由静脉窦处的间充质细胞增殖,并迁移覆盖在心肌层表面形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