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偏头痛属中医”头风”范畴,由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少阳枢机不利,清窍失养或痰瘀互结而清阳不升所致。以一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包括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脑动脉硬化等。本病临床上较为多见,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笔者自1998年3月开始运用管氏头颞三针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疗效……  相似文献   

2.
头针、体针和颞三针交替使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祥龙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85-4485
采用头针、体针和颞三针交替治疗287例脑卒中患者,一般体针法治疗6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疗效比较。发现采用颞三针、头针和体针交替治疗脑卒中其疗效明显优越于纯体针疗法,三针交替治疗是临床治疗脑卒中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少阳三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疗效。方法:将8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少阳三针刺法,对照组服用颅痛定。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2.9%)和总有效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17.5%)和总有效率(65.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的意义。结论:少阳三刺法治疗偏头痛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采用头针、体针和颞三针交替治疗287例脑卒中患者,一般体针法治疗6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疗效比较。发现采用颞三针、头针和体针交替治疗脑卒中其疗效明显优越于纯体针疗法,三针交替治疗是临床治疗脑卒中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是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性的头痛为特点,起病急,一般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很快缓解,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多在几小时内,发作间歇期正常。本病的发生率在头痛病人中占37%,可见于任何年龄,10~30岁是发病高峰,占80%,45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降低趋势。女性患病是男性的3.5倍。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中“头痛”、“头风”、“脑风”、“偏头痛”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偏头痛多为内伤疾病。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2015年WHO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偏头痛为第3位人类常见疾病,第6位致残性疾病[1],我国偏头痛患病率约为9.3%[2]。偏头痛是工作年龄人员的常见问题,不仅导致个人身心疾苦,也造成社会劳动力的损失[3]。中医认为,偏头痛“头半边痛者是也”[4],又名“偏头风”“偏头风痛”,属于中医“头痛”“头风”等病证范畴。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偏头风”、“额角上痛”、“头半边痛”、“头角痛”、“厥头痛”等范畴。  相似文献   

8.
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称为“得气”,针灸治疗取效的关键是行针得气与否,针感的有无与强弱,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云:“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金针赋》亦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一般说,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较缓,疗效较差;如无得气,则多无效。笔者在观察治疗面瘫及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过程中,体会尤深。1经络感应传导的康复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应病变的途径。口僻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  相似文献   

9.
TCD对偏头痛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应用TCD检测偏头痛与健康人进行对照分析其发作期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现报告如下:偏头痛患者72例,男28例,女44例,平均年龄34岁,病程平均12年。其中符合典型偏头痛者30例,普通型偏头痛者42例。单侧痛35例,双侧痛37例。全部患者均在头...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大多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其中“血管性偏头痛”多见于女性,50%有家族史,其临床特点是白天发病,先兆症状可见眼前闪动金星或五彩光色,或出现视野缺失,继之一侧头部出现搏动性钻痛、刺痛、抽痛等。而“神经性偏头痛”以男性多见,其临床特点是常在夜间入睡后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针刺“得气”(气电波)与经络的关系。 方法:根据作者的长期研究结果,具体解释气电波的概念和机制。以及其与经络的关系。 结果:针刺“得气”是一种具有物质形态的电磁波的发生、传播和吸收现象,这种与气行现象相联系的电磁波,叫做气电波。气电波的产生机制是:在电磁物作用下,人体介质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可在原子范畴内发生相对位移,形成电偶极子。人体组织可视为无数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准电偶极子”组成。在针刺的激发下,准电偶极子将形成开放的振荡系统,发射电磁波,从而产生“得气”感。经络是人体自然形成的一种宏观无穷小、微观无穷大的空间,是肌肉与肌肉、骨骼与骨骼、血管与血管、组织与组织、脏腑与脏腑,以及它们相互交错构筑人体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缝隙。这一“自然缝”就足气电波传播的微观空间。“自然缝”是一个没有内部物质的非孤立的空间结构,一个开放的空间结构;沿自然缝排列的穴位,足这一特别空间与外界联络的一个个窗口。气电波的信息和能量,可在”自然缝”的经络空间传播,并通过窗口穴位释放或吸收。 结论:“气电波”、“自然缝”及其“窗口穴位”的经络微观空间的理论模型。揭示出针刺得气与电磁波发生和传播的微观蛮质,在经络实质及其结构和功能的辨证统一关系上,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井柳柳  张波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99-1201
血管性头痛是因血管紧张度增高,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头痛,主要表现为搏动性疼痛,其疼痛的部位多在头的一侧、巅顶或全头痛,易反复发作,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引起头痛的原因来自于血管,故称为“血管性头痛”[1]。主要包括典型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和血压相关性头痛等。目前血管性头痛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有西药和中药治疗法,还有针灸、穴位注射、刺血疗法和交感神经节阻滞等治疗法,以及中西医  相似文献   

13.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著名针灸学家靳瑞老先生,在数十年漫长的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勤于实践,精于临床,独创“靳三针”疗法,系岭南针灸新派创始人,受到海内外医学界和患者的普遍赞誉。其针灸临床经验主要体现在其独创的“靳三针”疗法,即根据腧穴的治疗作用、表里循行及主治异同等,创立了“三穴为主,辨证配穴”的针灸处方原则,三针处方配伍精当,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又称原发性帆管神经性头痛,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头痛为特征。青壮年期患病率最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约50%有家族史。偏头痛发病率高,反复发作,每因气候、精神因素、妇女经期、劳累等因素诱发或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本病属中医学“头风”、“脑风”、“少阳头痛”等范畴,针灸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偏头痛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对267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流变、TCD、影像学改变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偏头痛发病率女性是男性的3.5倍;(2)高发年龄在26~53岁;(3)有阳性家族史的占54.6%;(4)头痈发作存在许多促发因素;(5)头TCD检查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者占58.9%、脑电异常率19.6%、头CT发现第五脑室者23.4%;(6)不同程度的偏头痛需用不同类别的药物治疗.结论偏头痛有其遗传易感性、特定的促发因素、特征性的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恰当的早期防治结合用药,可明显减少头痛的发作频度和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三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均采用腰三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肌电图检测并分析。结果;经过20次治疗后。60例患者临床治愈35例(58.3%),总有效率为95.0%。肌电图显示腓总神经及胫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高,接近正常值,并能使延长的神经远端潜伏期显著缩短。结论:腰三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是常见病之一,首次被描述是在Sumaria时代[1],是一种严重的、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它常伴随以下一些症状:视觉紊乱、恶心、呕吐、大汗、畏光和噪声等。这种头痛一般发生在头的一侧,呈搏动性,有很多的诱发因素。目前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且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试验性的。1分类、分型及临床特征[‘]根据国际头痛新分类法,偏头痛分类如下:1.1无先兆偏头法(以下称普通偏头痛)1.1.1至少发作5次。1.1.2头痛持续4~7小时(不治疗或治疗不成功)。1.1.3头痛的特点至少符合以下2条:①偏侧;②搏动性;③中…  相似文献   

18.
“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在临床上是指针刺穴位后患者要有“得气”的感觉,即酸麻胀重的感觉到达患病的部位,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动物模型上研究“气至病所”,由于动物对“得气”感无主诉,缺乏客观依据,故本课题采用福尔马林试验,在大鼠一侧足底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50μl后,制造一个炎症性高阈值持续性伤害性刺激的局部病灶犤1犦,观察循经电针对大鼠腓肠神经放电频率等指标的影响。以电针改善大鼠自发痛行为反应,作为“气至病所”的结果,类比临床疗效,有关结果已另文发表犤2犦。以电针减少支配局部病灶的腓肠神经放电频…  相似文献   

19.
头针改善弱智儿童注意力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志芳 《中国康复》2006,21(6):394-394
目的:观察以头针治疗为主改善弱智患儿注意力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确诊为轻、中度智力低下患儿,均取头部智三针、百会、四神聪、脑三针等穴针刺。伴有语言、听力及肢体障碍患儿配合体针。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26例患儿中23例注意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总有效率为89%。结论:头针治疗能改善弱智患儿的注意力,促进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行为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难治性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偏头痛4例,其中2例行颞浅动脉结扎及耳颞神经松解术,1例行枕大神经及枕动脉离断术,1例行痛点“孤立术”。结果3例全愈,1例好转,无并发症。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难治性偏头痛疗效肯定、手术微创、安全,是根治难治性偏头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