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静  陶宁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5):753-754,75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原则.方法:分析34例颅内动脉瘤麻醉方案,术中施行控制性降压及脑保护等措施预防术中脑动脉瘤破裂及术后脑血管痉挛,术中监测ECG、MAP、HR、NIBP、SPO,比较诱导期前后HR、MAP的变化.结果:麻醉及降压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诱导期全组HR与诱导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与诱导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麻醉药物及控制性降压药物选择原则要考虑对脑局部的影响,围手术期进行脑保护可以降低术后动脉痉挛和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张彩峰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3):298-298,30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颅内动脉瘤麻醉资料。40例为大脑前循环动脉瘤,5例为后循环动脉瘤。均拟择期夹闭术,麻醉以静吸复合为主。有42例用降压药行控制性降压完成手术。9例在麻醉诱导前开始微泵持续静注尼莫地平的方法防止脑血管痉挛和术后脑梗死。术中监测ECG、MAP、HR、NIBP、SpO2、PETCO2等。结果:麻醉及降压效果满意,行动脉瘤夹闭41例,夹闭加切除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术前准备必须充分,麻醉药物及控制性降压药选择原则要考虑对脑局部的影响。围术期进行脑保护重要性在于降低术后动脉痉挛和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研究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脑动脉瘤手术中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6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不同的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实施全凭静脉麻醉)与对照组(实施静吸复合麻醉),每组30例.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睁眼时间、对手术疼痛的回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6%,术后睁眼时间为(20.36±2.58)min,能够回忆其手术疼痛感的例数为1例(3.33%);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4%,术后睁眼时间为(30.59±1.58)min,能够回忆其手术疼痛感的例数为6例(2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行脑动脉瘤手术的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的预后,使患者快速恢复正常的生活,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刁炜东 《吉林医学》2004,25(10):74-74
颅内动脉瘤手术最大的危险是瘤体破裂出血,手术麻醉处理十分困难,随时危及患者生命。这就要求术者必须有高超的手术技艺,同时需要麻醉师的密切配合,方能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我院于2004年1月在控制性降压、静吸复合全麻下成功摘除一巨大大脑中动脉瘤。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刁炜东 《吉林医学》2007,28(9):1101-1102
目的:讨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及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25例颅内动脉瘤病例采用咪唑定、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和异氟醚组合实施静吸复合麻醉,并行控制性降压。结果:24例术毕清醒拔管,1例病人因脑动脉破裂出血及并发脑血管痉挛术后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应选诱导顺利、血液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苏醒快的全身麻醉,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1996~1998年对21例脑动脉瘤患者施行了脑动脉瘤夹闭术,现将麻醉处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9例,女12例。年龄7~61岁,平均38.1岁,其中3例>60岁,1例7岁。后交通动脉瘤9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ASA分级均为Ⅱ、Ⅲ级。术前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高压的表现。1.2 麻醉方法 均采用普鲁卡因-安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钠200mg。麻醉诱导:氟芬合剂(1∶25)1剂,异丙酚1~1.…  相似文献   

7.
8.
陈国喜  吕小娟 《海南医学》2005,16(11):74-75
目的观察脑动脉瘤急诊手术麻醉处理的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麻醉均采用全麻诱导快速插管。I组.9例,芬太尼3-4mg/kg。地西泮0.2-0.3mg/kg,硫喷妥钠4-8mg/kg,阿曲库铵0.5-0.7mg/kg静注。Ⅱ组,18例,咪唑定安0.1-0.15mg/kg、芬太尼3-4mg/kg丙泊酚2-3mg/kg、阿曲库铵0.5-0.7mg/kg静注。结果Ⅰ、Ⅱ病例患者年龄与ASA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诱导与气管内插管是麻醉安全的第一个主要环节,术中麻醉维持平衡,心率稳定,在循环方面应确保有两条通畅通道,控制性降压未必需要作为常规处理,预防ICP上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在脑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麻醉手段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0例脑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诱导和维持,以及术中关键环节的麻醉处理资料.结果30例手术均采取静脉诱导与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过程平稳,插管无呛咳,术中有18例有控制性降压过程,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或者大出血.术后1h内均清醒拔管.结论脑动脉瘤夹闭手术麻醉的关键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全程要保持平稳状态,在术前术中都要保持动脉压和颅内压的平稳,在动脉瘤夹闭时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同时使用控制性降压手段,夹闭动脉瘤后要恢复血容量并升压,做好脑保护.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下非心脏外科手术的麻醉体会@陈世彪$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西南昌330006 @邓伟武$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西南昌330006 @赵为禄$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西南昌330006  相似文献   

11.
孙强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9):1177-1178
麻醉是一项高风险技术,麻醉安全问题始终是麻醉科的头等大事,为了强化麻醉安全意识,本人结合工作经验和实例,归纳出几点体会,介绍如下。1完善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例如:麻醉前应先将麻黄碱和阿托品准备好,麻醉医生要对麻醉手术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所预测,有所准备,任何麻醉前均需先开放静脉,必须有麻醉机和监护设备,必须有一定的抢救药品。如1例阑尾炎患者,入室时生命体征都非常平稳,麻醉医生准备进行联合阻滞麻醉时,好此时已开放静脉,在给力蒙欣,面罩加压给氧后,患者转危为安。2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除应查对患者病情、麻醉机、监护仪、吸引器等,还应仔细核对麻醉药品、麻黄碱、地塞米松、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均为1mg安瓶,极易混淆,应特别小心。3加强监测力度应最大限度使用现有监测设备,对一些硬膜外患者,有的医生在使用监护仪时,往往只使用其中的无创血压和5PO2,患者突发癫痫,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呼吸抑制,幸而将心电监测闲置不用,实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另外,重危患者及长时间手术患者一定要导尿监测尿量。4加强呼吸管理任何手术麻醉,呼吸的管理仍然是最重要的和最关键的,也是最容易造成医疗差错的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15例大脑中动脉瘤急诊早期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7月我院收治并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位于M1-2段的有12例,M3-4段的有3例;HUNT-HESS分级Ⅱ-Ⅲ级12例,IV级2例,V级1例。结果:随访3个月-2年,除1例死亡,1例遗留偏瘫外,其余的均恢复优良。结论:对大脑中动脉瘤进行急诊早期手术能有效预防其致命的再次破裂出血,及时清除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孟宪慧 《中原医刊》2007,34(8):9-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分析3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及麻醉方法、监测项目和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结果1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Ⅱ型、Ⅲ型(Ⅲa+Ⅲb)、腹主动脉瘤(2例)共16例,均临床治愈,无并发症;19例Ⅰ型夹层动脉瘤患者中,有13例临床治愈,2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术后未清醒、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自动出院,1例术后清醒并发截瘫。结论前瞻性地预知病人预后、选择适当麻醉方法、建立围术期管理重点、制定切实的监测项目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球后麻醉、球周麻醉、结膜下浸润麻醉3种麻醉方式联合表面麻醉在眼球摘除及眼胎植入术中运用的效果.方法 106例眼球不能保留、需作眼内容物剜除(眼球摘除)及眼胎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53例采用球后麻醉、球周麻醉、结膜下浸润麻醉联合表面麻醉;B组53例采用单纯球后麻醉.结果 1)A组53例平均麻醉起效时间为181.21 s;B组53例平均麻醉起效时间为467,32 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术中和术后有8例出现疼痛症状,B组术中和术后有22例出现疼痛症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平均镇痛持续时间200.68 min;B组平均镇痛持续时间145.34 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球后麻醉相比,球后麻醉、球周麻醉、结膜下浸润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在眼球摘除及眼胎植入术中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时硬膜外试验剂量有效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时脊麻(SA)作用是否影响含肾上腺素硬膜外试验剂量(TD)的有效性。方法 25例CSEA病人,静脉或硬膜外注射2%利多上瞳因3ml(含肾上腺素15μg)。SAU有仅静注,SA后30 ̄40min时先后随机交叉间隔10min静脉和硬膜外注药。观察SA最大平面和注药后峰-峰HR(△HR)、SBP变化(△SBP)和自觉症状。以△HR≥20次/min、△SBP≥2k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影像特点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对8例大脑后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和介入检查。结果8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表现动脉瘤破损和对比剂外溢进入瘤腔,并显示假性动脉瘤大小形态;4例行MRI检查表现为囊性结构,T1与T2加权相上是混杂信号,可见流空现象。2例行动脉瘤瘤内完全致密填塞术,1例死亡,1例预后良好;6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术,其中1例出现暂时性视野偏盲,经治疗后恢复,余患者愈后良好。结论DSA检查对大脑后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定性、定位最准确,介入治疗对假性动脉瘤的效果较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咽喉部喷雾加环甲膜穿刺麻醉法与超声雾化吸入麻醉法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纤支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A组采用咽喉部喷雾加环甲膜穿刺法麻醉,B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麻醉。从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平均耗药量及术中生命征变化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麻醉起效时间及平均耗药量少于B组,术中生命征比B组更为平稳,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咽喉部喷雾加环甲膜穿刺麻醉法可进一步改善麻醉效果、缩短检查时间、减少麻醉药用量、提高了安全度,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CSEA)和连续硬膜外阻滞(EA)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妊娠的健康产妇,预测胎儿大于2500 g的剖宫产手术60例,孕妇随机分CSEA及EA组,两组均在胎儿娩出时抽取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观察羊水状况和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比较两组指标。结果CSEA组及EA组新生儿1min评分分别为(8.9±0.8)分(、8.5±1.1)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胎儿娩出时脐动脉血的pH值,CSEA及EA组分别为7.24±0.06、7.25±0.07,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CSEA和EA均可以安全地用于剖宫产手术。  相似文献   

19.
肥胖病人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胖病人的麻醉处理。方法:对1989年1998年所遇肥胖病人中32例,术中全部施行全麻气管内插管。结果:肥胖患伴随体重的增加各脏器功能可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肥胖病人的麻醉处理有其特殊性。结论:肥胖病人的麻醉处理关键在于适当的方法及药物选择。诱导平稳,术中及术后呼吸道的妥善管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交通业与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发生口腔颌面创伤的概率日趋增多。本文就我们10年来收治的重度口腔颌面创伤患者的麻醉处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口腔、颌面部严重创伤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创伤原因:车祸伤16例,爆炸伤7例,刀砍伤6例,坠落伤3例,其他3例。合并症:颅脑损伤12例,胸部损伤5例,腹部损伤4例,四肢驱干多发骨折及其他6例,伤后入院时间45min~180min。由于颌面部血运丰富,损伤严重,患者在入院时,口腔颌面、鼻腔有大量血液及分泌物喷出,软组织撕脱、裂伤、颌面部多处骨折,并存在创面严重污染,呼吸道不同程度梗阻。由于出血量多,大部分患者均有失血性休克表现血压(6.0~10.6)/(3.0~7.6)kPa,脉搏126bpm~168bpm,呼吸急促22次/min~38次/min。其中有11例伴有昏迷,3例伴有血气胸,SaO2在60%~82%。1.2急救措施迅速清理创面及口腔、鼻腔、呼吸道的血液、分泌物或异物,保证气道畅通。对有气道梗阻的患者放置鼻咽通气管,其中6例因情况紧急而行气管切开或插管,保证充分供O2;迅速开放2条~3条静脉通道,快速扩容积极抗休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