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湖南省2006年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感染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6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7个监测点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作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应用交叉凝集素吸收试验或分型因子血来确定菌型。结果共采集677份标本,其中有效培养622份,培养钩体11株,阳性率为1.77%。其中浏阳市7株,阳性率7.14%;邵东县2株,阳性率3.12%;沅江市2株,阳性率2.33%;黑线姬鼠中培养出钩体6株,感染率为3.11%;从褐家鼠培养3株,感染率为2.73%;从东方田鼠培养出1株,感染率为2.13%,从小家鼠培养出1株,感染率为0.53%。其中浏阳市流感伤寒群7株,邵东县黄疸出血群2株,沅江市拜伦群1株,赛罗群1株。结论湖南省宿主动物密度和带菌率差异较大,主要为姬鼠型钩体病疫区,带菌种群以流感伤寒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防制工作应以灭鼠和人群免疫相结合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双峰县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构成、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作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应用交叉凝集素吸收试验或分型因子血清来确定菌型。结果共采集541份鼠肾标本,其中有效培养519份,培养钩体黄疸出血群104株,阳性率为20.04%。其中梓门镇24株,阳性率31.17%;永丰镇80株,阳性率19%。黑线姬鼠中培养出钩体94株,感染率为20.35%,小家鼠中培养出钩体6株,感染率为37.5%,鼩鼱中培养出钩体4株,感染率为13.33%,各鼠种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9,P=0.15)。结论双峰县宿主动物带菌率高,主要为姬鼠型钩体病疫区,带菌种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防制工作应以灭鼠和人群免疫相结合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县于1974年发生首例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1981年后每年均有病例报告。1987、1989年曾出现暴发流行,其中1987年发病率高达58.66/10万,病死率1.69%,是严重危害我县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探讨钩体病在我县的流行特征、规律及防制措施,我们在开展人间疫情监测的同时,于1992~1997年开展了钩体宿主动物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监测点的选择:按地理景观、海拔高度及疫情,选择杨府、怀仁、下各、白塔、朱溪、横溪等6个乡镇(按1992年建制)为流行区监测点;淡竹、溪港、陈岭等3个乡为非流行区监测点。2.标本采集(1)鼠类:活鼠标本在流行区用鼠笼捕获采集颈动脉血,处死后即作肾组织培养;死鼠标本分别捕自流行区和非流行区。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野鼠、耕牛和猪的钩端螺旋体带菌情况,探讨减少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影响因素。方法:对野鼠鼠肾、耕牛牛尿和生猪猪肾进行钩端螺旋体菌株的分离培养。结果:在野鼠鼠肾和水牛牛尿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菌株。结论:野鼠仍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水牛为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初步发现近年我省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减少可能是由于野鼠种群变化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种类、感染率和感染菌群的分布情况,为钩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6年根据疫情选取14个调查点,采用笼夜法捕获鼠类并采集血液或肾脏标本进行钩体培养,测定血清抗体,分析感染状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共捕获鼠1 312只,鼠密度为6.29%,闽东最高(9.98%),闽中最低(3.25%)。鼠种以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针毛鼠为主,占87.57%,不同地区鼠种构成不同。分离10株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6.42%,感染菌群以秋季群、爪哇群为主,占73.50%。不同地区鼠感染率不同,闽北最高(45.00%),闽中最低(15.56%)。黄胸鼠、青毛鼠和黄毛鼠感染率较高,依次为35.53%、31.58%、27.57%。结论 福建省鼠种构成复杂,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针毛鼠为优势鼠种,鼠类钩体感染水平较高,不同地区鼠种及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及其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迄今已发现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65种,其中啮齿目29种,两栖蛙类8种,食虫目和家畜各6种,食肉目和实验动物各3种,兔形目、鸟类、偶蹄目和爬行动物各2种,鱼类和节肢动物各1种。除鸟类和昆虫外,其它动物既带菌又能排菌,不仅为储存宿主,也是传染源。鼠类是我国稻田型钩体的主要宿主动物,黑线姬鼠、黄胸鼠、黄毛鼠尤为重要;猪和犬是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鼠类密度大,带菌率高;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猪和犬的带菌率相对高,牛作为七日热型钩体的传染源意义值得进一步调查。由此表明,我国钩体的宿主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且主要宿主动物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磐安县野鼠、牛、猪、鸭和青蛙钩端螺旋体(钩体)带菌情况。方法对野鼠鼠肾、猪肾、鸭肾、青蛙肾和牛中段尿等进行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并对鸭血清进行抗体测定。分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进行LS-PCR鉴定。结果2011年磐安县从野鼠分离到钩体菌株5株,检出率为4.85%。牛中段尿、猪肾、蛙肾和鸭肾均未分检出。不同鼠种的检出率分别为社鼠10.00%、褐家鼠3.33%、白腹巨鼠2.27%、黄毛鼠50.00%。鸭血清中检测到抗体1份,检出率为10.00%。结论野鼠为磐安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黄疸出血群为主要的感染菌群。鸭也有钩端螺旋体感染,应进一步加强钩体病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省曾多次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造成巨大损失。为厂解和掌握我省钩体病宿主动物的特点和规律,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本病流行,我们分析研究了有关资料。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全省各监测县市调查资料和浙江省钩体病地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2鼠类来源各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在室外捕鼠,鉴定鼠种,用背式法解剖取双肾,分离培养病原体。1.3其他动物各监测点收购带完整包膜的猪、牛、犬、鸡、鸭双肾;捕蛙,用背式法解剖取双肾,接种培养病原体。1.4血培养采集医院病人急性期血l~2滴,分离培养病原体。1.5菌株鉴…  相似文献   

9.
龙游县2003年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带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钩端螺旋体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龙游县是我省钩体病危害严重的疫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钩体流行菌群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2003年8月对龙游县溪口进行宿主动物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黔南地区钩端螺旋体病宿主动物调查贵州省黔南州卫生防疫站(都均市558000)邓治铭马桂英严启明吴文富黔南地区是以布依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辖10县2市,235个乡(镇),人口350多万。贵州省于1958年在我州贵定县首次从钩端螺旋体病人(下...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掌握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以及宿主动物种类、病毒感染等情况,为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2008年<湖南HFRS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4个监测点开展HFRS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宿主动物肺组织汉坦病毒抗原. 结果 2008年共报告病例487例,发病率0.77/10万,较2007年下降30.63%.4个常规监测点共捕获397只宿主动物,总鼠密度为2.66%,鼠肺汉坦病毒感染率为4.68%.宁乡县、邵东县、双峰县、炎陵县鼠肺感染率分别为4.12%、2.74%、6.12%、5.13%. 结论湖南省HFRS疫情较2007年有一定程度降低,宿主动物的汉坦病毒感染率较高,需要高度重视,综合防制HFRS.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湖南省碘盐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湖南省碘盐质量和覆盖情况。方法根据《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试行)》,采用随机抽样和重点抽样方法进行监测。结果随机抽样监测全省碘盐覆盖率为99.31%,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5.02%;有12个县(市、区)非碘盐率≥2%,主要分布在环洞庭湖区和湘南、湘西边界县(市、区)境内。重点抽样监测桃源县和南县碘盐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6.67%。结论从省级水平上来看,碘盐质量和覆盖率符合国家要求,但局部地区仍有少量非碘盐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解湖南省 2 0 0 2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后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情况。 方法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全国第四次碘缺乏病监测方案实施意见》要求进行。 结果 居民盐碘均值 3 1.8mg kg ,合格碘盐食用率92 .6% ,碘盐覆盖率 97.8% ,8~ 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 3 .2 % ,IQ≤ 69为 7.4% ,尿碘中位数为 191.0ug L ,无 <5 0 μg L份数 ;智商值 92 .12。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结果 5年级学生组平均分为 62 .0分 ,育龄妇女组平均分为 69.7分。 结论 监测数据表明湖南省已消除碘缺乏病。 1996年以来的全民食盐加碘策略应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197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2008年引起湖南省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型别及分布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集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的疱疹液、咽拭子、肛拭子、粪便等样本,用RD、Hep-2细胞对粪便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应用RT-PCR方法检测原始样本和分离阳性毒株中的EV、EV71和CoxA16病毒的核酸。结果共收集197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的样本,实验室检测阳性的105例,其中EV71阳性的72例,CoxA16阳性的14例,EV阳性、EV71和CoxA16阴性的19例。同时,从59份粪便样本中分离出肠道病毒10株,其中EV71型病毒7株,CoxA16型病毒3株。结论引起湖南省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EV71型肠道病毒,EV71感染的病例占阳性病例数的68.57%。全省除株洲、湘西自治州未检测到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病例外,其余市(州)均有检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分析桑植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监测资料,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SPSS 12.0软件统计分析桑植县2007-2009年乙脑疫情、媒介蚊虫和宿主动物的监测资料;用ELISA法检测宿主血清乙脑IgG抗体。结果 2007-2009年桑植县乙脑发病呈下降趋势,病例集中在7-8月,以0~14岁儿童为主,77.78%的病例无接种史或接种史不详;三带喙库蚊是桑植县的优势蚊种,其密度高低与宿主动物(猪)乙脑病毒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猪乙脑抗体50%阳转率出现时间比人群发病高峰提前1个月。结论桑植县存在乙脑传播的自然环境。加强乙脑病例、宿主动物和媒介蚊虫的监测,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滋生环境是控制桑植县乙脑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2007-2009年湖南省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湖南省2007-2009年流感监测地区的流感流行状况及毒株的型别分布,并分析其流行趋势,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流感样病例(ILI)的咽拭子标本,采用传代狗肾细胞(MDCK)直接进行病毒分离,或应用RT-PCR方法先对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毒株采用血凝抑制实验(HI)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结果全省哨点医院共采集24049份ILI咽拭子标本,分离到毒株1898株,分离阳性率7.89%,鉴定结果为:季节性A(H1N1)亚型517株,季节性A(H3N2)亚型821株,B型268株,新甲型H1N1292株。结论 2007-2008年湖南省流感活动呈典型的双峰分布,2009年由于新甲型H1N1的流行,在2009年9-12月间形成第三个高峰。2007年1月-2008年6月以季节性A(H3N2)亚型为优势毒株,2008年7月-2009年9月转变为以季节性A(H1N1)亚型为优势毒株,至2009年9-12月间转变为以新甲型H1N1为优势毒株。  相似文献   

17.
袁鲲  陈立章 《实用预防医学》2013,(12):1526-1528
目的 了解湖南省医疗纠纷的基本情况,探讨其原因和防范措施. 方法 收集2008-2011年湖南省医疗纠纷监测资料,按医疗纠纷发生的时间、地区、原因及处理措施分类汇总整理. 结果 研究期间,湖南省共上报医疗纠纷15 484起,年平均纠纷发生率为9.134/10万.住院患者中医疗纠纷发生率最高(934.41/10万),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主要以患者无理取闹(占37.27%)和服务沟通不畅(占29.91%)所导致,医患双方协商为医疗纠纷的主要解决途径.结论 湖南省医疗纠纷发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加强医疗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打击非法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将有助于医疗纠纷的防范.  相似文献   

18.
自然条件下鼠皮肤破伤与感染EHF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捕获自湖北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的224只鼠皮肤破伤进行检查并用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查鼠肺及血清EHF病毒抗原抗体。结果,鼠皮肤破伤率为30.8%,且其随鼠龄增加而升高;皮肤破伤鼠EHF病毒抗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6%及29.0%,显著高于非皮肤破伤鼠的9.0%及8.4%。认为经皮肤破伤感染可能是自然条件下EHF病毒鼠间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鼠情8年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城乡家鼠组成均以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主,其次为黑线姬鼠和黄毛鼠;城镇褐家鼠构成比高于农村,黄胸鼠所占比重逐年缩小,小家鼠比重增大。农村户外野栖鼠组成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各县、市家野鼠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农村鼠密度明显高于城镇;8年来全省城乡鼠密度总趋势是家鼠密度明显下降,野栖鼠密度1990~1994年比1987~1989年有所上升。城乡家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波形基本相似,每年有两个数量高峰(3~5月和8~10月),表明家鼠数量在时间分布上基本一致。结果还表明,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的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既有相似性,又有相抗性。农村野栖鼠的季节性数量高峰期年度间不稳定,农村野栖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的数量变动,与野栖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