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大动脉扩张性对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预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动脉扩张性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的评价。方法将316例行PC 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根据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分成Ⅰ组(0-10.0 m/s)、Ⅱ组(10.1-13.0 m/s)、Ⅲ组(〉13.0 m/s),计数冠脉病变血管支数,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并随访(20.9±4.4)个月,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三组间比较,Ⅲ组年龄偏大,糖尿病、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病史者多,C型病变和三支病变常见(P〈0.05)。Ⅲ组与Ⅰ与Ⅱ合并组比较,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CFPWV与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CFPWV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PCI远期MACE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可用于指导临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6例(高血压组),其中HHcy 32例,非HHcy 34例。另外入选无高血压史老年健康体检者58例(对照组),其中HHcy 14例,非HHcy 44例。测定2组患者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通过颈动脉-股动脉肢体动脉搏动波(cfPWV)评估动脉僵硬度。结果 高血压组Hcy和cfPWV显著高于对照组[(15.48±6.38)μmol/L vs(12.96±4.01)μmol/L,P0.05;(14.46±1.62)m/s vs(10.81±1.59)m/s,P0.05]。所有受试者血浆Hcy与cfPWV呈正相关(r=0.529,95%CI:0.040~0.079,P0.01)。高血压组HHcy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和cfPWV显著高于非HHcy患者[3.84±2.16 vs 2.58±1.56,P=0.018;(14.97±1.22)m/s vs(11.09±1.49)m/s,P=0.004]。结论 伴有HHcy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增高,可能与促进胰岛素抵抗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左心室肥厚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68例,以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作为评价左心室肥厚指标,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32例)和非左心室肥厚组(36例)。以颈动脉-股动脉肢体动脉搏动波(cfPWV)和脉压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指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cfPWV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左心室肥厚组较非左心室肥厚组患者cfPWV高[(14.45±1.83)m/s vs(10.89±1.94)m/s]、脉压大[(78.66±9.05)mm Hg(1 mm Hg=0.133 kPa)vs(60.39±7.74)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MI与cfPWV、脉压呈正相关。结论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病变为分叉病变时,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本中心1209例发病在12 h内的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37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72例。梗死相关病变为分叉病变的患者(分叉病变组,BF)247例(20.4%),为非分叉病变的患者(非分叉病变组,NBF)962例(79.6%)。观察BF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急诊PCI的成功率及术后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BF组和NBF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Ⅲ-Ⅳ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病变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BF组IRA为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16例(6.5%)、LAD/对角支(D)135例(54.7%)、LCX/钝缘支(OM)51例(20.6%)、右冠状动脉(RCA)远端分叉45例(18.2%)。其中220例(89.1%)只在主支植入支架,102例(41.3%)应用导丝保护边支。27例主支及边支均植入支架的病变中采用CruSh技术者8例,Culotte技术者15例,T支架技术者4例。BF组PCI成功239例(96.8%),NBF组PCI成功945例(98.2%),两组PCI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15)。两组术中均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BF组5例患者因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而再次血运重建,9例患者死亡(3.6%),MACE发生率为5.7%;NBF组6例患者因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而再次血运重建,27例患者死亡(2.8%),MACE发生率为3.4%。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10)。术后1年随访BF组再次血运重建患者增加20例,死亡患者增加3例(死亡率4.9%),MACE发生率为15.0%(37/247);术后1年随访NBF组再次血运重建患者增加78例,死亡患者增加11例(死亡率4.0%)。MACE发生率为12.7%(122/962)。两组术后1年MA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34)。结论 AMI患者IRA病变为分叉病变时,急诊PCI治疗有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1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6例采用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以在PCI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及随访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PCI术中发生慢血流、术后达到TIMI(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及MBG(心肌灌注分级)Ⅲ级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50%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以及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率以及因心脏原因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使用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急性STEMI患者的远期MACE发生率(P0.05)。结论替罗非班具有较好的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预后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6.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预后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的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性入选我院心内科2005-01至2005-05间145例因冠心病行PCI治疗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5.4±10.5)岁,测定患者住院期间的PWV和收集其他临床资料.根据患者PWV值将患者分为3组,PWV<10 m/s组(n=67),12m/s>PWV≥10m/s组(n=46)和PWV≥12 m/s组(n=32).随访患者PCI术后30天和术后3年心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和继发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除收缩压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30天内3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2.2%和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3年时随访,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组分别为9.5%,17.1%和32.1%,其中PWV≥12 m/s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与PWV<10 m/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WV快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所增加,PWV对PCI术后患者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远端血栓栓塞是高危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 ,尤其是大隐静脉 (SVG)移植血管的介入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并发症 ,可导致“无血流”或“慢血流”现象和心脏不良事件 (MACE)发生率的显著增高 ,是介入治疗后远期死亡和MACE发生强烈的独立预测因子[1] 。而且 ,一旦远端血栓栓塞 ,无论冠状动脉内应用尿激酶、GPⅡb/Ⅲa还是血栓清除术 (如Angiojet)都不能显著改善患者近期或远期临床预后[2 ] 。为此 ,我们在高危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应用了新颖的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Guardwire) ,评价其有效性与完全性。一、资料与方法1 临…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低剂量替罗非班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于陆军总医院就诊,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PCI的老年女性患者共87例,年龄(68.3±7.5)岁。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常规组(n=41)和低剂量组(n=46)。两组于PCI前均静脉注射替罗非班25μg/kg,之后持续静脉滴注12 h,常规组0.15μg/(kg·min),低剂量组0.05μg/(kg·min)。两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PCI。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主要终点为院内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大出血发生率;次要终点为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TIMI血流3级比例及随访期间小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血液及生化指标、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分布、平均置入支架数量和长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3级比例分别为78.1%和7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与常规组比较,低剂量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21.7%vs.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出血发生率为8.7%vs.14.6%,小出血发生率为13.0%vs.31.7%。MACE发生情况,常规组18例(43.9%),低剂量组19例(41.3%)。采用log-rank检验对两组无MACE生存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结论对于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时使用低剂量替罗非班,即刻冠状动脉血流改善情况及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同常规剂量相当,但显著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0例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分次PCI组(急诊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3~7 d干预Non-IRA)和再次入院PC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病变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功能改善情况和MACE发生率。结果早期分次PCI组住院时间[(7.5±1.5)d vs.(11.5±2.3)d,P=0.02]及住院费用[(67658±30242)元vs.(79864±24980)元,P=0.04]低于再次入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11例(18.3%)vs.5例(8.3%),P=0.11]和院内MACE事件[4例(6.7%)vs.2例(3.3%),P=0.68]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早期分次PCI组心绞痛症状[(1.8±0.5)vs.(3.1±0.6),P=0.04]和心功能[(57.7±3.3)vs.(52.0±5.2),P=0.03]改善情况优于再次住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事件发生率[(17.2%)vs.(10.5%),P=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分次PCI干预Non-IRA是安全可行的,降低了住院时间和费用,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MACE发生率,患者短期预后不劣于再次住院PCI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CD147水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3例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3例,患者均在PCI成功开通IRA后的3~7天行non-IRA PCI治疗。根据术后6个月患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两组:非MACE组75例,MACE组28例。依据Killip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检查超声心动图并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记录血管狭窄情况。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CD147水平对STEMI患者行多支血管PCI后发生MACE的诊断价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STEMI患者行多支血管PCI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高脂血症比例、KillipⅡ~Ⅲ级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CD147水平均较高(P0.05),LVEF较低(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CD147诊断STEMI患者行多支血管PCI后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为0.834,截断值为625.58 ng/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60%、81.30%,约登指数为0.599。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KillipⅡ~Ⅲ级、LVEF45%、高水平CD147均是STEMI患者行多支血管PCI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D147与STEMI患者行多支血管PCI预后密切相关,对STEMI患者PCI后发生MACE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为行多支血管PCI的STEMI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PCI,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术后48 h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 MA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6个月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中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其可有效改善患者TIMI血流及心肌灌注,且并不增加MACE、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心电图表现,总结其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患者36例,分为ST↑Ⅲ<Ⅱ组(n=8),ST↑Ⅲ=Ⅱ组(n=19)和ST↑Ⅲ>Ⅱ组(n=9)三组,分析发病12 h内的18导联心电图特点。比较三组冠状动脉优势型及病变部位。结果 ST↑Ⅲ<Ⅱ组STⅠ、aVL抬高、等电位线、压低的发生率分别为50%,12.5%,37.5%;ST↑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5%,31.6%,57.9%;ST↑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11.1%,88.9%。ST↑Ⅲ<Ⅱ组STV4-6抬高、等电位线、压低的发生率分别为87.5%,0,12.5%;ST↑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8.9%,21.1%,0;ST↑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6.7%,0,33.3%。三组患者冠状动脉优势型的比较有差异(P<0.05),三组STV7-9形态、STV3R-5R形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无差异(P均>0.05),三组均无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结论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ST↑Ⅲ<Ⅱ时常合并STⅠ、aVL抬高,ST↑Ⅲ=Ⅱ、ST↑Ⅲ>Ⅱ时常合并STⅠ、aVL压低;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累及右室时也可表现为ST↑V3R-5R;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不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行直接PCI后无复流现象的效果及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CI出现无复流者48例,根据其用药情况分为硝酸甘油组(24例)和替罗非班组(24例)。两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血小板GPⅠb、GPⅡb/Ⅲa、GPⅢa。结果与用药前比较,两组术后均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硝酸甘油组患者TIMI血流为(1.61±0.38)级vs(1.85±0.42)级(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TIMI血流为(1.59±0.40)级vs(2.15±0.65)级(P<0.01)。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24 h血小板GPⅠb、GPⅡh/Ⅲa、GPⅢa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冠状动脉内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较安全。能更有效改善TIMI血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栓抽吸导管(ZEEK导管)联合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Ⅱb/Ⅲa)治疗血栓负荷过重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效果。方法:人选STEMI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44例)、GPⅡb/Ⅲa组(45例)和GP1Ib/Ⅲa±TA(血栓抽吸)组(47例),分析三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的TIMI血流分级、梗死部位心肌灌注水平(TMP)分级、术后72h内出血、输血比例及术后30d、1年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等。结果:与常规PCI组比较,GPⅡb/Ⅲa组和GPⅡb/Ⅲa±TA组术后即刻IRA的TIMI血流分级[(2.31±0.50)比(2.52±0.48)比(2.69±0.47)]、TMP分级[(2.03±0.65)比(2.31±0.48)比(2.51±0.54)]明显提高,且GPⅡb/Ⅲa±TA组明显高于GPⅡb/Ⅲa组,P均d0.05;GPⅡb/Ⅲa组和GPⅡb/Ⅲa±TA组术后30d、1年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E30d:(9.6±28.4)%、(7.1±21.7)%比(16.2±37.4)%,1年:(16.3±35.5)%、(12.4±39.3)%比(29.7士46.3)%],P均d0.01。术后72h内出血、输血比例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冠状动脉血栓负荷过重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中联合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和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安全、有效,即刻获得的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优于常规PCI组及单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  相似文献   

15.
Guo WY  Li B  Zhang XM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2):1083-108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缺血性J波的影响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无创检查指标起到预警作用.方法 选择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162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组)54例.记录PCI术前、术后24h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分别测量各导联J波的振幅和时限,分析PCI术前、术后J波的发生率及参数变化.根据狭窄的冠脉分为2个冠脉狭窄组(前降支狭窄组和右冠脉或回旋支狭窄组),观察体表12导联心电图J波的形态比较及发生率.结果 (1)PCI 术前、术后J波发生率最高为Ⅱ、Ⅲ、aVF导联,冠心病组发生率分别为33.95%、22.84%、26.54%和30.86%、19.75%、23.46%,心绞痛组发生率分别为37.04%、27.78%、31.48%和35.19%、25.00%、27.78%;而心梗组PCI术前为V5、Ⅱ、aVF、Ⅲ、V3导联J波发生率较高,术后J波发生率为V5、Ⅱ、aVF、aVL、Ⅲ导联J波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3.33%、27.78%、16.67%、12.96%、11.11%和22.22%、22.22%、14.81%、12.96%、9.26%).(2)前降支狭窄组PCI术前J波在V5、V6导联为25.78%,右冠脉或回旋支狭窄组PCI术前J波在Ⅱ、Ⅲ、aVF导联为35.37%;术后两组均在Ⅱ、Ⅲ、aVF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1.09%和35.37%.(3)全部冠心病组在PCI术前的J波以振幅0.08 mV和时限0.02s的例数最多,PCI术后J波振幅为0.02 mV和时限0.02s例数最多.(4)全部冠心病组PCI术前J波振幅和时限在Ⅱ、Ⅲ、aVF、V3、V4导联上均大于PCI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P25,P75)为:Ⅱ导联振幅0.05(0.05,0.10) mV比0.02(0.02,0.05) mY,P=0.00,时限0.03(0.02,0.04)s比0.02(0.02,0.03)s,P=0.00;Ⅲ导联振幅0.05(0.05,0.10) mV比0.02(0.02,0.05) mV,P=0.00,时限0.02(0.02,0.03)s比0.02(0.01,0.02)s,P=0.00;aVF导联振幅0.05(0.05,0.10)mV比0.02(0.00,0.08)mV,P=0.00,时限0.02(0.02,0.03)s比0.02(0.00,0.02)s,P=0.00;V3导联振幅0.05(0.05,0.16)mV比0.05(0.00,0.05)mV,P=0.03,时限0.02(0.02,0.04)s比0.02(0.00,0.02)s,P=0.01;V4导联振幅0.06(0.04,0.12)mV比0.01 (0.00,0.07) mV,P=0.01,时限0.04(0.04,0.05)s比0.01(0.00,0.02)s,P=0.00].结论 冠心病组和心绞痛组PCI术前、术后J波在Ⅱ、Ⅲ、aVF导联的发生率最高,而心梗组在V5、Ⅱ、Ⅲ、aVF导联较高;前降支狭窄与右冠脉或回旋支狭窄组J波分别在V5、V6与Ⅱ、Ⅲ、aVF导联的发生率最高;PCI术后,J波振幅和时限均降低,说明PCI对冠心病缺血性J波有相对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给予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的影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梗死相关动脉(IRA)术前TIMI〈1级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分别经冠脉给予法舒地尔和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TIMI血流分级、TMPG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TMPG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AMI行急诊PCI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给予法舒地尔可改善冠脉血流和梗死区的心肌再灌注,改善近期预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伴或不伴有右心肌梗死与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入选AIMI患者213例,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将213例AIMI患者分为伴有右心室梗死组(A组) 和单纯AIMI组(B组),另选同时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98例作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及AIMI中不同病变部位者BNP水平,并对不同BNP水平患者进行住院期间、30 d、3个月死亡事件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观察.结果:A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右冠状动脉近段和中段病变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左回旋支病变患者(P<0.01).AIMI患者中血浆BNP水平升高独立于各因素预测30 d和3个月病死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r=0.701 0, 95% CI:<0.01~0.615, P<0.01).结论:BNP水平可能对AIMI伴右心室梗死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NSTE-ACS的中高危患者95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试验组(n=48)和对照组(72=47),均于入选后72h内接受早期PCI治疗。比较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PCI前后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术后12h血清肌钙蛋白(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以及30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分别入选了47例和44例患者。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应用替罗非班后PCI术前病变血管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的比率高于对照组(61.7%VS47.7N,P〈O.05),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试验组较对照组高(95.7%VS88.6%),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术后试验组cTNT和CK-MB升高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10.6%VS20.5%,P〈0.05)。两组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以及30d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提高PCI术前病变血管前向血流,并减少PCI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国产替罗非班(欣维宁)对患者的远期无事件生存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急诊PCI治疗患者117例,按是否使用国产替罗非班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81),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全因死亡率、心肌梗塞率、靶血管重建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介入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术后即刻TIMIⅢ级血流相似(94.44%:92.59%P〉0.05)。术后随访1月时,两组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两组LVEF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47.89%:41.75%P〈0.05);且治疗组LVEDVI(73.49ml/m^2)和LVESVI(42.86ml/m^2)均较对照组(82.77ml/m^2、53.52ml/m^2)明显下降(P均〈0.05)。随访1年,治疗组有3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对照组有6例,无事件生存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8.33%:7.41%P〉0.05)。两组心功能较术后1月有明显改善,但两组心功能相比未见显著差异。结论:急诊PCI术中使用国产替罗非班对远期无事件生存率无影响,但能明显改善患者PCI术后1月的心功能,而1年后这种获益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