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位回肠代膀胱术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估13年来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回肠代膀胱术疗效。方法:观察26例患者术后可控情况,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2-72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4例患者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死亡与肿瘤无关。21例患者白天可控;3例出现夜间遗尿;2例术后出现膀胱瘘并行修补术,但一直尿失禁;1例术后出现腹股沟斜疝。结论: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一种可控效果好,并发症少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改良Kock回肠代膀胱术的优缺点,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1例(T2N0M0 37例,T3N0M0 14例,病理分级Ⅱ-Ⅲ级),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行改良Kock回肠膀胱术,包括缩短输入段凹肠,重建储尿囊,代膀胱低位与尿道吻合,恢复原有排尿通道。结果51例手术时间5.5~8.5h,平均6.5h。术中出血量300—1200ml,平均650ml,术中输血31例。围手术期发生应激性溃疡6例;术后发生输尿管支架管拔除安道漏尿1例,经再次引流后痊愈;其余44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6—8个月北于肿瘤广泛转移4例,余47例随访8—32个月存活,患者无腰腹胀痛、发热及血尿,B超及泌尿系造影显示储尿囊形态规则,2例患者存在输尿管返流,但无肾功能损害。术后6个月内患者白天均可完全控尿,夜间尿失禁6例。结论改良Kock回肠代膀胱术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少,符合生理性排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膀胱全切除病人常需行尿流改道,常用的Bricker膀胱及Kock膀胱因需佩带尿袋或自家导尿,给患生活带来不便。原位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建立了一种更接近生理状况的新膀胱,提高了患的生活质量。我们于1990年2月至1998年2月间共行膀胱全切原位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1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 ,75岁。 5 0年前因泌尿系结核行右肾切除加左输尿管皮肤造瘘术 ;40年前行回肠膀胱扩大加左输尿管回肠代膀胱种植术 ;6年前诊断为前列腺增生行TURP术 ,术后患者排尿困难无明显改善 ,同年 1 2月行耻骨上代膀胱造瘘术。术后 4年患者有反复尿路感染 ,时有胶冻样物质堵塞造瘘管 ,尿培养为大肠埃希菌。 2 0 0 1年 6月 ,患者出现发热 ,左肾区胀痛 ,会阴部隐痛不适。体检 :右腹股沟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 ,质硬 ,活动度小 ,直肠指检于直肠前壁触及结节样肿块 ,质硬 ,上缘未触及。血PSA为 0 .7μg/L。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报告为转移性印… 相似文献
5.
原位回肠代膀胱的尿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特点及形成机理。 方法 对20例膀胱全切、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行尿动力学评估,包括填写排尿情况问卷、尿流率、剩余尿测定、代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和静态尿道压力描记,同时行膀胱造影、泌尿系B超、肾功能检查和IVU。 结果 20例患者中,白天尿失禁2例,夜间尿失禁6例。代膀胱最大容量(492. 9±177. 8)ml,充盈期最大压力(32. 1±8. 6)cmH2O。尿流曲线呈持续型12例,呈间歇型8例。持续型最大尿流率为(14. 9±2. 5 )ml/s,间歇型为( 7. 7±2. 8 )ml/s,代膀胱容量分别为( 409. 0±96. 1 )ml和( 622. 1±197. 7)ml,剩余尿量分别为(9. 2±11. 8)ml和(69. 0±38. 4 )ml;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膀胱尿道造影提示:持续尿流型代膀胱颈口呈漏斗型,排尿时开放良好;而间歇尿流型代膀胱颈口不呈漏斗型或排尿时颈口开放欠佳。 结论 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有较好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并发症低;排尿时存在持续型尿流和间歇型尿流两种形式,具有各自的尿动力学特点;其形成机理主要与代膀胱颈口形状和开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回肠代膀胱术和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在尿流改道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至2009年行尿流改道手术患者71例,33例实施回肠代膀胱术,38例实施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两组患者贮尿囊容量;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并发症(主要包括尿失禁、代谢性酸中毒、输尿管返流)发生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贮尿囊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代谢性酸中毒、输尿管返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代膀胱符合生理排尿特点,患者易接受.但是其手术适应范围较小,尿失禁发生率较高.而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手术过程相对简单,手术适应范围广,尿失禁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外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距回盲部 20 cm处取35 cm回肠,中段折叠成 N形并将其对系膜缘纵形剪开,缝制成贮尿囊;近端回肠作为输入道,远端回肠作为尿流输出道,将此段回肠于下腹壁造瘘口处穿出体外,于造瘘口处取双片梯形皮瓣包绕外露肠管缝制成皮管,制成输出道。将尿液控制器置于皮管外,利用气囊控制排尿。结果 10例动物顺利度过手术期。术后6个月内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及血脂均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尿动力学检查:术后 3个月时平均贮尿囊最大容量为(150±40)ml,最大充盈压为(24.4±5.3)cm H_2O(1 cm H_2O=0.098 kPa),贮尿囊顺应性好。X线影像学检查:肾脏显影良好,输尿管通畅,贮尿囊充盈良好,无输尿管逆流。尿液控制器的排尿效应:气囊充气后,无尿液流出;气囊消气后,尿液呈粗线条流出。结论 该尿流改道术式可达到体外控制排尿的效果,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Studer回肠代膀胱术的技术改进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叶敏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10):686-689
目的:探讨Studer回肠代膀胱术技术改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Studer回肠代膀胱术进行技术改进,包括缩短输入道回肠、先作成贮尿囊和完成输尿管与输入道吻合口,最后贮尿囊尿道6针吻合、代膀胱前壁与耻骨悬吊固定等,并应用于35例患者。膀胱癌31例,晚期神经原性膀胱2例,腺性膀胱炎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l岁。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排尿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35例手术时间5.5--8.5h,平均6.5h。术中出血量300~l200ml,平均650ml,术中需输血21例。围手术期发生应激性溃疡6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l例。患者术后均恢复生理排尿,剩余尿40~60ml者5例,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白天控尿率分别为91%和100%,夜间控尿率分别为87%和96%。上尿路功能良好,生活质量满意。结论:Studer回肠代膀胱术技术相对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符合生理性排尿、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代膀胱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1年5月至2003年10月30例胃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膀胱肿瘤28例,结核性膀胱挛缩2例。结果 随访8~13年,平均10年。30例全身健康情况良好,日间排尿满意,3例偶有夜间尿失禁。1例术后19个月发生代膀胱穿孔,经抗酸和手术治疗痊愈。30例肾功能正常,无电解质紊乱;24例排尿前后胃泌素及尿液pH检查正常;4例有无症状菌尿。13例代膀胱黏膜活检为慢性炎症,壁细胞减少;9例免疫组化检查G细胞较正常减少。尿动力学检查代膀胱容量及顺应性正常,排尿期贮尿囊压力低于正常。10例行排尿期膀胱造影无输尿管返流,5例B超示肾集合系统轻度扩张。1例低压胃膀胱成形术,1例胃与后尿道逆蠕动吻合,剩余尿分别为150ml和250ml。1例出现血尿尿痛综合征,经抗酸及碱化尿液治疗后缓解。结论 胃代膀胱术远期疗效满意,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10.
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膀胱根治术后行尿流改道的方法。方法:对17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采用改良的手术方法。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30min;输血量平均480ml;全部病例可完全控尿,需夜间定时排尿;膀胱最大贮尿量平均330ml,剩余尿均小于80ml。17例全部随访,时间7~48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仅发生单侧输尿管反流1例,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肿瘤转移死亡1例。无电解质紊乱发生,未发现尿道肿瘤复发。结论: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膀胱根治术后尿流改道的较为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全膀胱切除是浸润性膀胱癌和多发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对生活质量影响差别很大。为解决全膀胱切除后贮尿、控尿和排尿问题,本文总结正压可控性低压U型回肠代膀胱术的手术经验。方法 1994年6月~2005年1月共施行了101例全膀胱切除正压可控性低压U型回肠代膀胱术。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方法的手术指征和临床效果。结果 101例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为4~6.5h,平均5h,随访3~48个月,平均30个月,101例U型回肠膀胱均能自行排尿,其中96例(95.0%)白天完全控尿,69例(68.3%)昼夜完全控尿,32例(31.7%)夜间尿失禁。术后无并发症,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死亡3例,1例于术后9天死于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2例于术后2年死于脑出血。结论 对浸润性膀胱癌和多发性膀胱癌应尽早行全膀胱切除,正压可控性低压U型回肠代膀胱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生活质量提高,且远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初步探讨膀胱全切术后一种新的尿流改道术式(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例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资料。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方法为:双侧输尿管与回肠膀胱吻合好后,于右下腹麦氏点打孔引出输尿管引流管,并经此孔放入F18双腔硅胶气囊尿管,行回肠膀胱造瘘,气囊注水30mL,轻牵尿管使回肠膀胱贴附腹壁内面腹膜,4号丝线间断缝合回肠膀胱浆肌层于腹壁内面腹膜。结果 2例手术均成功,回肠膀胱建立、输尿管膀胱吻合及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手术时间36~41min,术后住院日17~23d,术后随访3~6个月,无并发症出现。偶有膀胱造瘘口处尿外渗。结论从初步结果看,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护理成本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全膀胱切除直肠代膀胱与回肠膀胱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直肠代膀胱与回肠膀胱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全膀胱切除直肠代膀胱130例,回肠膀胱16例临床资料。结果:143例膀胱肿瘤病例,浸润性肿瘤132例。手术均顺利,术后3个月未发现上尿路梗阻积水,电解质、肾功正常范围。发生近期并发症12例,远期并发症11例。87例随访1~10年,5年生存率63%。结论:膀胱全切是浸润性膀胱癌首选治疗方法之一,直肠代膀胱和回肠膀胱都是尿流改道的较好选择,长期随访其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回肠新膀胱术60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总结10 年来行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体会。 方法 对60 例行回肠新膀胱术患者进行尿流可控性、尿动力学、影像学、核医学及生化检查,手术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的随访观察。随诊时间6 ~96 个月,平均3 年。 结果 病人白天均可自控排尿,仅有2 例夜间尿失控。尿动力学检查显示新膀胱容量为250 ~400ml( 平均300ml) ,膀胱充盈时最大内压15 ~25cmH2O( 平均20cm H2O) ,排尿膀胱压力为50 ~70cm H2O( 平均56cm H2O) ,平均最大尿流率16ml/s,剩余尿为0 ~120ml( 平均20ml) 。影像学检查仅发现2 例上尿路轻度扩张,肾功能均正常,无电解质紊乱现象,肾图无梗阻。再次手术修补尿瘘2 例,肾盂输尿管轻度扩张2 例,围手术期死亡1 例。肿瘤转移死亡12 例,尿道肿瘤复发1 例,与肿瘤无关死亡3 例。 结论 对于肿瘤未侵犯前列腺或尿道的膀胱肿瘤病人和结核性挛缩小膀胱的病人,回肠新膀胱是一种低并发症的膀胱替代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膀胱癌行全膀胱及尿道切除回肠膀胱术(Bricker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膀胱癌患者,一期施行膀胱及尿道全切回肠代膀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恢复良好,出现近期并发症5例,无远期并发症.26例均获随访1~10年,平均6.2年,5年生存率67.5%.结论 对于膀胱癌侵犯尿道及前列腺无法保留尿道的患者,采取一期切除膀胱及全尿道回肠膀胱尿流改道术,操作简单易行,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8.
回肠正位代膀胱的尿动力学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从尿动力学角度阐明回肠代膀胱的尿动力学特点,并为该术式提供动力学依据。方法:对1991年6月-1998年9月间作回肠代膀胱术26例患者用Dantec-Menuet尿动力仪行尿流率,代膀胱压力。容积和尿道压等检查。结果:最大尿流率为16.4(5.0-28.0)ml/s。代膀胱的最大容积为424.5(240-803)ml。贮尿囊最大内压为2.695(2.060-4.606)kPa。排尿时贮尿囊内压为7.918(4.508-10.486)kPa。最大尿道闭合压为6.292(4.900-7.742)kPa。结论:回肠代膀胱具有较大的容积。能满足贮尿功能,有足够大的尿道压和较低的膀胱压,保证了可控性,排尿期膀胱压远大于尿道压,为原位排尿提供了保障,是一种理想的膀胱替代术。 相似文献
19.
改良低压回肠代膀胱术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压回肠代膀胱术的技术改进及远期疗效。方法 对16例全膀胱切除的膀胱癌患者,施行回肠袋近端肠管人工套迭加隧道式输尿管肠吻合术,同时用20g·L~(-1)碘酊处理回肠袋粘膜以减少肠粘膜的分泌与吸收。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5h50min。术后随访11~72月,全部病人白天均能自控排尿,无输尿管返流,无代谢性酸中毒,无手术死亡及再次手术。结论 本术式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病人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CarneyⅡ式原位回肠膀胱术后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膀胱移行细胞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CarneyⅡ式原位回肠膀胱术患者33例.采用美国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ACT)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衡量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充盈期膀胱压力等尿动力学结果评估回肠膀胱功能.结果 33例患者中,术后10个月因肿瘤尿道复发死亡1例,失访2例.30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术后尿动力学检查回肠膀胱容量(380±65)ml、最大尿流率(12.6±2.3)ml/s、残余尿量(25±11)ml,充盈期膀胱压力明显低于尿道闭合压[(20.4±8.7)cm H2O(1 cm H2O=0.098 kPa))与(57.2±10.5)cm H2O,P<0.05].并发肾功能不全1例、尿瘘2例.术后1年28例患者白天控尿均满意,夜间控尿满意26例.FACT评分为(110.5±16.0)分,IPSS评分(14.5±4.2)分.结论 CarnyⅡ式原位回肠膀胱术式是一种效果良好、并发症较低的尿流改道术,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