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绍总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5):9-9
本组病例共28例,年龄最小者36岁,最大者88岁,平均年龄62岁;女性10例,男性18例;病程最大5年,最短1年;而且全部是Ⅰ、Ⅱ期高血压。 相似文献
2.
莫绍总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8)
“中风偏瘫”民间称为“半边风”,大体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可分为两种类型:脑血栓、出血性脑病。临床上由于脑血管出血,引起瘀血,血栓压迫大脑神经细胞,而引起对侧肢体瘫痪。笔者经过10年的探索,应用穴位敷药、穴位埋线、壮医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18例,全部是男性;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0年。2治疗方法2·1穴位及敷药方:百分穴、四神聪穴。用鲜薄荷300g、鲜连钱草300g、鲜生姜500g。3种混合搞碎如泥,放到不锈钢碗里蒸热,待药热度适合人体皮肤时,把药敷在百会穴。四神聪穴上,用绷带固定,留放24小时,2天换药1次。2·2穴位埋线法:取穴:手三里穴、曲池穴、环跳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涌泉穴、神道穴。用消毒好的带有针心的埋线针,医用固体生物酶的羊肠线2根,常规消毒穴位,垂直进针,进针深度1~1·5厘米,看穴位定深度,每次埋2个穴位,3天后换另外2个穴位,把埋线好的穴位用创可贴贴好。2·3内服药方:黄芪100g,当归15g,丹参3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天麻10g(后下),地龙10g,川芎15g,灵仙10g,胆星10g,升... 相似文献
3.
痔病临床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执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9)
痔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俗话说:十人九痔.据有关普查资料,我国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占所有疾病的52.19%,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中20~40岁的人较多见,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高[1].随着对痔病病因和痔本质的深入研究,有关痔的治疗发生很大变化,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治疗手段各地区呈多样化.现就目前痔病的临床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壮医治疗红眼病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6,(4):23-23
红眼病壮医又叫火眼,中医称天行赤眼.壮医认为此病是由外感风热邪毒所致,而西医则称“急性结膜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临床主要表现:发病急,互相传染,结膜充血,患眼有异物感、灼热感,分泌物多,视力模糊,畏光,流泪,头痛等症状.1994年在百色市有局部流行.一些全家患病,个别单位30%职工患病,每天有许多患者来我所门诊治疗,为了发挥民族医药的作用,我们大力开展使用壮医壮药治疗红眼病,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自2004年开始,我们采用痔区缝扎悬挂术治疗痔病5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共57例,男36例,女21例;年龄21~43岁,平均31.7岁;进展期Ⅱ度内痔12例,Ⅲ度内痔34例,Ⅳ度内痔11例。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中华外科学会肛肠会组在成都会议上制定的《痔诊断暂行标准》,按照痔病 相似文献
6.
7.
论壮医的诊治用药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辰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6):1-3
壮族医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同疾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经过对积累和总结出的宝贵医疗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简称为壮医。壮医与中医都属传统医学,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由于壮族聚居地的独特自然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当地的文化、民俗、壮汉文化交流等因素,使壮医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与其他民族医药相比较,在许多方面,壮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诊断和治疗方法及用药特色方面,内容丰富多彩,疗效较好,在我国传统医药的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壮医药罐疗法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以282例痹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壮医药罐组和中药内服组进行治疗,结果药罐组症状有效率为89.47%~91.33%,中药组症状有效率为91.67%~93.22%,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对临床指标的下降均有显著效果(P>0.01);对血沉、抗“0”的下降也有显著效果(P<0.01);药罐组总有效率为92.21%,中药组总有效率95.31%,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提示壮医药罐疗法治疗痹病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为观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孕妇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孕妇以中医学血瘀辨证法自拟"痔洗灵"治疗。结果:症状、体征消失为痊愈;症状消失,体征减轻为显效;近期症状、体征减轻为有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为无效。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熏蒸、外洗,是治疗孕妇痔病的一种安全、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穴位注药埋线法治疗痔术后疼痛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注药埋线法治疗痔术后疼痛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药埋线法治疗,对照组用吲哚美辛栓治疗。采用疼痛视觉(VAS)评估表评估术后1h、2h、6h、12h、24h、72h及术后第4天、第7天患者的疼痛程度,观察对其他止痛药物和方法的需求量,及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和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6h、12h、24h及术后第7天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段,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4例患者使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均为1次(25~50mg);对照组10例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例先后共给药5次,1例先后共给药3次,3例先后共给药2次,5例先后给药1次。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例出现恶心、呕吐,对照组8例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胸闷、心慌等。结论:穴位注药埋线法治疗痔术后疼痛疗效确切,能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不良反应少,且该法临床操作简单,节省时间、人力、物力,适合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孕妇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孕妇以中医学血瘀辩证法自拟“痔洗灵”治疗。结果:症状、体征消失为痊愈;症状消失,体征减轻为显效;近期症状、体征减轻为有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为无效。结论: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方法,是治疗孕妇痔病的一种安全、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疗孕产妇痔病17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观察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孕妇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孕妇以中医学血瘀证法自拟“痔洗灵”治疗。结果:症状、体征消失为痊愈;症状消失,体征减轻为显效;近期症状、体征减轻为有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为无效。结论: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方法,是预防孕妇痔病的一种安全、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环式微创痔吻合术 (TST术)治疗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痔病患者施行 TST 术,疗效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32例,痊愈131例;好转1例。随访1~3个月,均未见复发和其他后遗症。结论 TST术作为痔病治疗的一种新手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了治疗时间,顺应现代微创化要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腰痛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痛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羊肠线进行穴位埋线;对照组内服中药。两组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两总有效率为90.00%(95%CI=75.00%~98.05%),对照组为76.67%(95%CI=61.56%~91.8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3.249 5,P=0.001 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埋线治疗腰痛病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治疗的证据仍然不足,其收益为OR=0.37(95%=0.23~4.32,但其概率分布函数积分上限X跨过1),NNT=8(95%CI=3.11~25.59,其概率分布呈明显的偏态)。 相似文献
17.
穴位埋线治疗癫痫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是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反复过度放电引起阵发性大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状。它具有突然性、暂时性、反复发作 3个特点。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精神异常 ,四肢抽搐、感觉障碍等。从 1 995年以来 ,我们采用羊肠线穴位埋藏治疗本病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治法54例中男性 36例 ,女性 1 8例 ;年龄 7~ 4 4岁 ;病程 6个月~ 1 5年。取穴大椎、心俞、鸠尾、丰隆。用 9号注射针头作套管 ,2 8号 2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 ,将 0 0号已消毒的约 1~ 1 .5cm长的羊肠线放入针头内。穴位局部消毒后 ,术者左手拇食指… 相似文献
18.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痔病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在痔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痔病患者80例均实行PPH术式。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2 min,住院时间平均4.1 d;术后并发症:尿潴留9例,疼痛14例,下腹部坠胀感18例,术后便次增加10例,随访6~12个月,无复发,无术后出血、肛门狭窄、便失禁等并发症出现。结论PPH手术治疗痔病是安全、有效、术后痛苦小、损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王艳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0):48-49
痔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痔疮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