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4~ 1999年 ,我院在海拔 35 0 0m高原收治高原肺水肿 97例。现将 97例高原肺水肿心电图进行分析、探讨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本组均为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在 2~ 7d内发病的患者 ,其中男性 91例 ,女性 6例 ,年龄 18~ 45岁 ,平均 2 7.5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诊断 ,确诊为高原肺水肿。心电图检测应用日本单导心电图机 ,于患者入院后 1h内进行床旁急诊心电图检测 ,常规记录 12导联。2 结果 :本组高原肺水肿 97例 ,其中合并心电图改变96例 (98.9% )。单项异常者 6 2例 ,两项以上异常者 34例 ;依次为窦性心…  相似文献   

2.
急性高原病是个体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m以上)或高原进入更高海拔由于缺氧致使机体适应不全而发生的高原地区特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包括急性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并且以上疾病常常同时并存,其中以高原肺水肿合并高原脑水肿较为常见,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是高原地区危重症之一,加之其救治仍在高原现场进行,缺氧、寒冷、空气干燥、紫外线强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依然存在,故临床救治难度相对较大,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常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3.
进入高原后心功能出现改变的追踪观察李全会1杜凤兰1孟宪法2(1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西安7100612大连大学医学院)关键词心脏功能试验;高海拔;健康和疾病高原低氧状态下,心功能改变是人体对低氧生理性适应的一个重要体现。作者对进入高原4850...  相似文献   

4.
进入高原后心功能出现改变的追踪观察李全会1杜凤兰1孟宪法2(1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西安7100612大连大学医学院)关键词心脏功能试验;高海拔;健康和疾病高原低氧状态下,心功能改变是人体对低氧生理性适应的一个重要体现。作者对进入高原485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高原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86例高原肺水肿患儿在患病年龄、发病时间、诱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后患儿肺部音消失时间、胸片阴影消失时间、临床治愈时间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在本组 86例患儿中 ,上呼吸道感染、过度活动是小儿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 ,小儿高原肺水肿多发生在进入高原前 3天 ,年长儿的肺部音消失时间、胸片阴影消失时间及临床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婴幼儿 (P <0 0 5 ,或 0 0 1)。结论 :对小儿高原肺水肿及时诊断 ,针对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 ,进行积极的治疗 ,是提高小儿高原肺水肿的救治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高原肺水肿易感者的发病基础 ,探讨高原移居人群缺氧初期和居住 6个月后肺通气功能与血浆一氧化氮 (NO)含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旨在充分认识低氧环境中肺通气功能的代偿和调节过程 ,为高原急性肺水肿的防治寻求新的途径。对象与方法  (1)测验对象为某高原边防部队同一群体的 2 2名汉族男性青年 ,年龄 19~ 2 7岁 ,平均 2 1岁 ,在进入高原前 (海拔 140 0m)、进入海拔 5 380m 10d和居住 6个月后分别进行了静息状态下肺功能和血浆NO的测定。进入高原前 (海拔 140 0m)经体检确认健康 ,无心肺疾患史。 (2 )采用美国产E…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高原肺水肿患者与健康者的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变化,探讨CGRP和ET1与高原肺水肿的关系。对象 高原肺水肿组患者均为男性,8例,平原出生,年龄20~45岁,平均306岁。进入高原(3700米)3~5天发病,发病后1日内送抵医疗站救治。高原肺水肿患者的诊断依据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患者均在常规治疗(静脉滴注氨茶碱、呋塞米、地塞米松,口服硝苯地平等)的同时吸入10ppmNO气体90分钟,然后改用鼻管吸氧。对照组健康男性10名,年龄18~2…  相似文献   

8.
目的钻研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浓度改变;研究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合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酶活力和蛋白表达变化,及其血清蛋白浓度与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经此研究,探究一氧化氮合酶和鸟氨酸脱羧酶对高原肺水肿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方法通过对30例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浓度、一氧化氮合酶和鸟氨酸脱羧酶活力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水平显著下降(P0.01);一氧化氮合酶显著降低(P0.01);鸟氨酸脱羧酶酶活力较正常人没有差异(P0.01),但是有上升的趋势;鸟氨酸脱羧酶显著升高(P0.01);高原肺水肿患者肺动脉压与血浆中鸟氨酸脱羧酶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在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鸟氨酸脱羧酶在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浆中的高表达可能对受损组织起到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经验。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住的50例高原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组病例男35例(占70%),女15例(占30%),抵达高原后8~96h发病者45例(占90%),有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发病者40例(占80%),合并高原脑水肿者死亡1例。结论高原肺水肿多由快速进入高原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易诱发本病,病死常见于合并高原脑水肿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对大鼠高原肺水肿模型的干预研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高原肺水肿模型组(HAPE)、七叶皂苷钠治疗组(SA)。在模拟海拔6000m高原环境中通过大鼠运动建立出血性肺泡型肺水肿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按相应措施处理观察并取血取材检测相关指标。观察检测指标有肺组织形态学、肺湿/干重(W/D)、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治疗组大鼠PaO2明显上升,PaCO2、W/D值明显下降,血清中IL-6含量也均下降。结论七叶皂苷钠可减轻高原肺水肿的发生,为临床治疗高原肺水肿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高原特殊低氧环境,在高原(尤其海拔>4000m)易发生急性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治疗,预后极差。我们在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海拔2820m)对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高原医学学术研讨会推荐的诊断标准[1]。其中5例合并高原脑水肿。年龄27~45岁,平均年龄(35±7)岁。均为汉族。发病时海拔高度在4200~4800m,其中7例是由平原地区5d内直接进入海拔4200m以上地区,1例是当地居民。8例均于进入高海拔地区72h内发病。(2)方法:患者经常规处理后均经右侧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高原世居藏族居民重症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对西藏军区总医院1956年6月至2005年6月的全部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的高原世居藏族病例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24例高原世居藏族重症急性高原病病例,其中高原肺水肿21例、高原脑水肿3例,世居藏族居民重症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为0.75%(24/3184)。24例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诱发因素,诱因主要有从高原到更高海拔地区、劳累、受凉和饮酒。9例患者并发多器官或多系统功能障碍。结论高原世居藏族居民在往返于高原与平原或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时,机体器官、系统明显存在低氧损伤,在一定因素作用下亦可罹患重症急性高原病和并发多器官、多系统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高原肺水肿是婴幼儿在高原地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我院自1998年3月-2006年5月共收治婴幼儿高原肺水肿46例,无一例死亡,现将婴幼儿高原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山病是由平原进入高原地区机体适应不全而引起的病症,又称高原适应不全症。本病因其发病快慢不同可分为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和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两类,前者表现为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及高原昏  相似文献   

15.
高原肺水肿患者治疗前后抗氧化能力及内皮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高原肺水肿患者抗氧化能力及内皮功能的变化 ,探讨其变化对高原肺水肿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对 34例高原肺水肿患者进行治疗前、治愈后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含量测定 ,并与 2 0名高原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清SOD、GSH、NO及NOS含量在治疗前显著低于治愈后和对照组 (P <0 0 1) ,MDA及内皮素 1(ET 1)含量治疗前显著高于治愈后和对照组 (P <0 0 1) ,治愈后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高原肺水肿患者机体处于氧化胁迫状态 ,脂质过氧化损伤及内皮功能失衡是造成高原肺水肿的重要机制之一 ,对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余志斌 《心脏杂志》2023,(3):332-336
在机体进入缺氧环境5~10 min,肺动脉压力就升高,这是机体对缺氧的正常生理反应。但是,肺动脉压力升高的程度,不仅是机体对急性缺氧适应能力的重要观测指标之一,还能作为判断是否发生高原肺水肿的预警指标。在长时间高原驻留期间,肺动脉压力可能作为研判合理驻留时间的客观依据,以及分析机体对慢性高原缺氧适应能力。长期肺动脉压力升高引起肺循环血管不可逆重塑与重度右心室肥厚,则是向慢性高原病转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人群由平原快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时常出现的疾病,轻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心慌、失眠等多种适应不良的症状,重者可发生急性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或急性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从机体暴露于高原缺氧环境到AMS发生,其过程及衍变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AMS三种类型(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机制有共同之处,其中体液潴留、体液重分配(脑、肺中水分较多)、运动、睡眠时低氧血症、通气反应降低、心功能不全及遗传等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AMS的发生易感性与众多因素相关,如恶劣的环境因素、呼吸道炎症等.下面重点阐述AMS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以及内皮功能不良与AMS发病相关性与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慢性高原病的诱发原因素 ,分析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在高原病中的作用。方法  134例高原病 ,急性高原肺水肿 5 8例 ,慢性高原病 76例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 2 0例高原肺水肿外周血内皮素 ,一氧化氮。采用ELISA方法 ,按试剂盒说明检测 2 6例高原心脏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结果  5 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中 ,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占 6 5 5 % ,来藏后活动量大占 6 8%。白细胞升高者占 84 % ,大量吸烟占 2 8 9% ,尿路感染占 18 9%。高原肺水肿外周血浆内皮素 (382 6 3± 192 35 )ng/L比高原健康组 (10 7 77± 4 2 35 )ng/L明显升高 ,高原肺水肿外周血一氧化氮 (2 3 4 9± 8 34) μmol/L比高原健康组(33 4 7± 5 97) μmol/L减低。 76例慢性高原病患者中大量吸烟占 6 3 15 % ,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占 5 3 3% ,白细胞增高者占 6 5 7% ,肺部有炎症占 5 5 2 6 % ,尿路感染占 18 4 2 %。高原心脏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4 4 1±2 7 95 )pg/ g与高原健康者 (2 5 5± 2 173)pg/ g对比明显升高。高原心脏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4 3 6 5± 11 95 )fmol/L ,高原健康者 (2 4 36± 3 6 2 )fmol/L ,两组有显著差异性 ,高原心脏病组比高原健康组增高。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原过度通气试验诊断早期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的意义。方法从急进高原的某部官兵中筛选出40例可疑早期高原肺水肿受试者,按照1︰1比例入组40例急性高原反应的受试者。对上述两组受试者在过度通气试验前后进行经皮SaO_2检测,并进行肺部高分辨CT(HRCT)检测,以评估受试者是否发生早期高原肺水肿。对疑似早期HAPE受试者中过度通气试验阳性的12例受试者在抗高原肺水肿治疗前后,以及阴性对照组(过度通气试验和HRCT双阴性)26例受试者给予吸氧后进行经皮SaO_2检测。结果疑似早期HAPE组和高原反应组过度通气试验阳性分别有12例(阳性率30%)和1例(阳性率2.5%),疑似早期HAPE组出现过度通气试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原反应组(P0.05);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胸部HRCT检查,疑似早期HAPE组有11例诊断为早期HAPE,出现HAPE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原反应组(P0.05)。过度通气试验和HRCT对早期HAPE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90),过度通气试验诊断HAPE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89.6%。在平静呼吸时和吸氧后,过度通气试验阳性受试者治疗前的SaO_2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过度通气试验阳性受试者治疗后的水平(P0.05)。结论高原过度通气试验是一种诊断高原肺水肿非常有用而又简便的工具,但其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进行大规模的验证。  相似文献   

20.
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动态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应用美国Spqcelabs 90207型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37例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24h动态血压与正常参照值比较,结果: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24h动态血压整体水平较正常参照值无明显差异(P>0.05),收缩压夜间较白昼下降4.3%,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舒张压夜间较白昼下降4.4%,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30例患者的动态血压曲线呈非杓型改变。结论: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24h动态血压整体水平较正常人无明显改变,但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