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针对温病中的湿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5方面来理解:其一,因湿邪易遏阳气即成"阳遏"之证,故治求通阳;其二,因湿热病热湿相合、湿遏热蕴,此时的"阳微"多为假象,故不可妄用温热之药;其三,"而在利小便"是因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为治湿大法;其四,"在利小便"并非指仅利小便,汗、吐、下等法均可酌情应用,中心思想为"给邪以出路";其五,"不在温"是说不应轻易用温热之药,非指绝对不可用温药,若确系阳气不足则应于方中加入姜附等温阳之品以助阳除湿,"随证治之"方可应临床之万变。  相似文献   

2.
王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2):199-200
湿温为湿热病邪致病的温病。湿邪易困遏阳气,温邪又易伤阴,故湿热感人有湿阻阳气与热伤津液的双重性,所以湿温救阴通阳临床意义重大。救阴不是滋补阴血,而为顾护阴津,防止过汗伤阴;通阳不在温补,而在通利小便以化湿。救阴通阳,有别杂证。  相似文献   

3.
卢红蓉 《国医论坛》2002,17(1):23-24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 ,叶氏曰 :“热病救阴犹易 ,通阳最难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 ,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温病的救阴 ,多为人所易解 ,而通阳却不然 ,虽有解者 ,也多不透彻。1 通阳不在温 ,而在祛湿笔者认为 ,“通阳最难”是叶氏相对“热病救阴犹易”提出的。温热之病 ,热为阳邪 ,易伤津液 ,故在治疗温热病时 ,一般都知道护阴生津 ,因而“犹易”。而通阳却不然 ,因为在湿热病过程中 ,湿温或湿热之邪蒙蔽清窍 ,湿热互结 ,胶着难…  相似文献   

4.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有句名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验之临床,诚非虚言。利小便为治湿之要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通阳即利湿通阳,乃专为湿热而设也。盖湿为阴邪,粘滞重着,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与热合,胶结难解,令阳气闭郁不达,必见肢厥,即宜此法也。陈光淞说:“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胶结,遂成蒙蔽,斯时不开,则热无由达,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然通阳之法不远于温,今温药既不可用,故曰通阳最难,唯有河间分消宣化之法,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籀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  相似文献   

5.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通阳与救阴是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湿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湿热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6.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语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原为湿热疾病过程中,湿热留连,气化郁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又不可过于苦燥化湿,而提出的一种治法。但温病通阳,并非只此一法,故阵光淞云:“此语专属湿温”可谓深得叶氏奥旨。因就湿温而言,湿热氤氲,则“在利小便”,若湿邪不重,或温不挟湿,纯为热郁不达,此时热深厥深,阳郁于内,治之之法犹须通阳,通阳之法则不在利小便矣!现请以笔者管见,略抒一、二,以就正于诸贤哲。一、湿温初起,湿邪外侵,郁遏卫阳,热处湿中,湿中蕴热,清阳不升,气机失宣。症见头重胸闷、恶寒少汗,身热不扬等,可酌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开上宣中  相似文献   

7.
诊余漫谈     
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前年十月,诊治陈某,男,32岁。因阑尾炎住院手术后,下午低烧不退,纳差,全身乏力,由家属扶来中医门诊。见面色苍白,头汗淋漓,四肢不温,有似汗多亡阳之象。但汗出粘热,有汗气味,舌苔黄厚而腻,脉濡数,询知尿黄而短,遂断为湿热证。由于热处湿中,湿遏热外,湿热交蒸,故下午低热,头汗出(剂颈而还);湿为重浊阴邪,抑郁阳气,故全身乏力,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湿热互结,气化不利,故尿黄而短;舌苔黄厚而腻,脉濡数,均湿热内蕴之象。遵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用分消宣化之法,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  相似文献   

8.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语,出于叶香岩《温热论》,是叶氏治疗湿温的法则之一。水、湿、痰、瘀皆属阴邪,最易阻遏人体阳气,而变生阴邪为本,阳遏为标之变证。治病求本,邪除阳自通,笔者将叶氏通阳法则推广应用于水、湿、痰、瘀阻遏的各种杂证,简介如下: 1 产褥热(气分湿温)  相似文献   

9.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在杂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舰 《江西中医药》2006,37(12):53-5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中。说明了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因湿邪腻浊,易于胶结,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治疗原则唯以分解。选用淡渗之品通阳利湿,使湿去热孤则病易愈。而此处通阳法,并非杂病中采用的温热药以温通阳气方法,乃应用渗利药化气利湿,通利小便,使气机宣通,腻化浊消,阳气因而得通。正如陈光淞所言:“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矣。”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读您刊1981年3期问题解答栏:“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题后,有一点补充看法。此语出自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为湿温痫过程中,湿热留恋,气化郁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又不可过于苦燥化湿而提出的一种特殊治法。故陈光淞云:“盖此语专属湿温,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遂成蒙蔽,斯时不开,则热无由达,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然其通阳之药,不远于温,今温药既不可用,故曰通阳最  相似文献   

13.
“通阳”二字最早见于《中藏经》。其云 :“炙则起阴通阳”。至金元时代 ,单味药物的通阳作用 (如葱白、桂枝等 )才被认定 ,时至清代 ,通阳法则才真正成熟起来。如尤在泾《医学读书记》认为四逆汤和白通汤俱用姜附但其不同在于 :“白通意在通阳 ,故用葱白 ;四逆意在救里 ,故用甘草”。笔者读叶天士《临床指南医案》后 ,体会到叶氏除了“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的著名论断外 ,对通阳法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下从三个方面略呈管见 ,以飨同道。1 通阳不在温外感温病属于湿热合邪的 ,南方居多 ,因为地卑多湿 ,而且“湿邪害人最广” ,“在…  相似文献   

14.
<正>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虽寥寥十字却道出了湿热病的病变症结,治则要领。陈光淞说:“盖此语专属湿温”。湿热病的产生机理,叶氏认为是“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  相似文献   

15.
"分消走泄",是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之湿热病病机所提出的治疗大法。叶氏认为,湿热之邪留滞三焦,治疗重点并非"温补阳气",而是应以"温通阳气"为总则,具体以"分消走泄"之法开上、畅中、渗下,使三焦气化畅通,小便得利,则湿热自去。此亦叶氏所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主旨。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论述了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第九条则承上条且又对其加以补充,重点论述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了不同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并对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不同性质的温病之治疗原则分别进行了高度概括,最后还指出了温病与杂病治疗的不同.他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邪?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真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相似文献   

17.
<正> 湿温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为患,多相互裹结,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湿盛则阻滞气机,遏伤阳气,而状类伤寒,热盛则伤津耗液,而状类温病,临证每每多见矛盾性的症状,临床辨治较难掌握。故温  相似文献   

18.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温热论》。但叶天士及其以后的医家都未曾明确指出此语中“阳”是指何处之“阳”,笔者认为此“阳”乃指三焦气化功能,侧重脾阳。一、从三焦及脾之生理功能生理特性来看三焦属少阳,主气机升降出入并司通行水道,是元气运行的通道,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以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若湿热病邪羁留则气机郁滞而水道不利以致痰湿内停为患,对此用以利小便为主结合宣上、畅中的治法,可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通畅湿热病邪自去。脾有运化水谷和水湿的生理功能,这些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脾阳的推动,只有在脾阳运通的条件下,才能运化水谷和水湿,否则脾阳不通失其健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遏脾阳,所以治疗湿温病通脾阳是其关键。二、从湿温病的病因病理来看湿热病邪是湿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夏秋季节、天暑下迫、地湿上  相似文献   

19.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不仅给湿热温病的治疗提出纲领性的原则,同时对因饮停湿聚、痰凝瘀阻所致的阳气不通、气与水为患的杂病治疗拓宽了思路。笔者将此理论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