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肝细胞癌p53及nm23-H1 mRNA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目的探讨p53,nm23H1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对49例HCC中p53和nm23H1基因mRNA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p53mRNA杂交阳性23例,占469%;p53mRNA过表达与肿瘤的肝内转移.包膜侵犯及Edmondson分级相关(P<005);nm23H1mRNA阳性表达27例,占551%;nm23H1mRNA表达与肿瘤肝内转移及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同时发现p53mRNA过表达和nm23H1mRNA低表达在HCC肝内转移中具有协同作用.结论p53和nm23H1参与HCC的发生发展,p53过表达及nm23H1低表达提示HCC肝内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m23和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胃癌根治术后再发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胃癌中nm23和cerbB2的表达,并结合内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nm23低表达率及cerbB2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及术后3a内有再发癌组明显增高,nm23低表达率及cerbB2阳性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为689%(31/45)和422%(19/45);无淋巴结转移组为368%(7/19)和158%(3/19);术后3a内再发癌组为810%(17/21)和524%(11/21);术后3a以上无再发癌组为488%(21/43)和226%(11/43)(P<005).而且nm23低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有关,浸至浆膜及周围脏器组nm23低表达率为786%(22/28);浸至粘膜及粘膜下组者为400%(6/15)(P<005).结论胃癌nm23低表达和cerbB2阳性表达者具有较强的浸润、转移能力,且术后易发生再发癌,二者的表达变化对判断胃癌术后再发癌的发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nm23H1基因被认为是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此基因的蛋白表达与胃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抗人nm23H1单克隆抗体,采用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nm23H1蛋白在52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结果nm23H1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及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原发癌中nm23H1表达阳性率(365%)明显高于转移癌(125%,P<001).无淋巴结转移者及浆膜累及者,nm23H1表达的阳性率(667%,600%)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及浆膜累及者(275%,270%,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nm23H1蛋白在抑制胃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m23H1mRNA表达水平与人肝癌转移倾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nm23H1反义cRNA探针对24例肝细胞癌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癌及癌旁正常肝组织中nm23H1mRNA表达水平.24例标本依分组标准合为两组.分组标准:①肝门淋巴结已有转移;②肝内肿癌数≥2;③门静脉内癌栓;③癌性卫星结节形成.具备备件①或②、②或③、④者为高转移潜能组(n=6),其他归入低转移潜能组(n=18).地高辛标记试剂盒为DIGRNAlabelingkit,为德国宝灵曼公司产品.nm23H1cDNA由Rosengard惠赠.原位杂交方法参照公开发表的资料稍加改良.结果原位杂交染色呈阳性者为胞浆型颗粒状或团块状.nm23H1mRNA强阳性表达在低转移倾向组有10例,高转移倾向组无;阴性表达者在低转移倾向组有1例,高转移倾向组有3例,统计处理P<005.nm23H1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大小、相关肝脏疾病背景等临床指标均无关(P>005).结论nm23H1mRNA表达水平可被认为是反映人肝细胞癌转移倾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组织nm23-HI p53 PC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nm23HI,p53,PCNA的表达意义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1991年3月~1996年5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男39例,女35例,平均年龄532岁,术前未做化疗及放疗)大肠癌组织(石蜡切片,厚4μm)中nm23H1,p53,PCNA以及Ⅳ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nm23H1,p53,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716%、527%和811%.nm23H1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Ⅳ型胶原表达不同的肠癌中nm23-H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53和PCNA过表达与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nm23HI低表达可作为预测大肠癌转移的较好指标.p53过表达在浸润转移过程及细胞增殖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P53蛋白PCNA和CE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研究大肠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E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菌素生物素(SP)免疫组化法,观察44例大肠癌P53,PCNA的阳性率和CEA的表达型式.结果大肠癌P53阳性率为523%;大肠癌P53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部位、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大肠癌P53阳性者其淋巴结转移率较阴性者高(14/23,609%vs6/21,286%,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细胞增殖活性分别较P53阴性表达及无淋巴结转移者高(559±17vs379±14,P<005;562±15vs396±17,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CEA表型均以胞质型和间质型为主(21/23,913%vs13/21,619%,P<005;19/20,950%vs15/24,625%,P<005).结论检测P53和PCNA表达及CEA表型对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预测其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癌nm23和P53蛋白表达及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增生转移与P53,nm2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7例伴有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或)癌转移的胃癌进行P53,nm23蛋白表达.结果P53蛋白阳性表达529%,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比淋巴结伴有癌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nm23蛋白阳性表达77%,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者比淋巴结伴有癌转移者阳性表达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53和nm23蛋白阳性表达均与胃癌的淋巴结增生有关,多有相反的阳性表达,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胃癌中癌基因ras c-myc 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癌基因ras和cmycmRNA在胃癌发生中单独和协同作用关系,选择胃癌的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ISH)技术,检测88例胃癌组织中Hras,Kras,CmycmRNA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Kras,Hras,CmycmRNA在肿瘤区的阳性表达分别为784%,705%和580%,在癌旁区的阳性表达分别为284%,273%和205%,呈梯度下降趋势,3种癌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的临床分型、组织学分类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CmycmRNA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关系密切(P<005).结论Kras,Hras,CmycmRNA的表达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nm23-H1基因的存在状况及其转录表达水平,分析肺癌恶性转移与该基因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和半定量RT-PCR方法,以正常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为对照,观察了31例原发性NSCLC中nm23-H1基因的突变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31例肺癌中未发现1例存在nm23-H1基因突变。在20例具淋巴结转移的NSCLC中nm23-H1基因mRNA表达降低14例(14/20),明显高于未发生淋巴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3/11)(P<0.05)。结论以上结果显示,nm23-H1为一种可在肺癌转移过程中发挥负调节作用的转移抑制基因,该基因表达水平可望作为一个肺癌转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人胃癌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类基因的过度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组织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原位杂交(cDNAmRNA)技术对41例人胃癌17例癌旁组织中的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MTMMP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MMP2及MTMMP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31%(30/41),658%(27/41)和225%(4/17),411%(7/17).胃癌及癌旁组织MMP2,MMP9及MMPMTmRNA阳性率分别为707%(29/41),512%(21/41),560%(23/41)和235%(4/17),235%(4/17),352%(6/17).一致性检验显示基因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验结果的关系密切(P<005).结论MMPs基因的过度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MMPs的免疫组化是检测胃癌组织侵袭、转移倾向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胃癌组织mdr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基因)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了29例手术切除人胃癌组织中的mdr1mRNA.术前未用过化疗.结果mdr1mRNA的阳性率为483%(14/29),mdr1mRNA的表达在肿瘤浸润浆膜者为333%(7/21),明显低于未浸润浆膜者(7/8),基因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无关.结论化疗前胃癌组织中mdr1基因即存在较高的表达率,这为选用化疗药物和MDR逆转剂提供了参考指标.mdr1mRNA表达减少似与肿瘤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2.
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Mr72000Ⅳ型胶原酶(MMP_2)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以原位分子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MP_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患者30例伴肝硬变,4例无肝硬变,其中24例肝癌突破包膜向周围肝组织侵袭性生长、门静脉癌栓形成或形成转移灶,10例肝癌包膜完整.结果呈侵袭性生长的24例肝癌中16例癌细胞MMP_2mRNA表达明显增高,而包膜完整的10例肝癌中仅有2例MMP_2mRNA表达阳性.侵袭性生长的肝癌24例中18例MMP_2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而包膜完整的肝癌10例中仅3例MMP_2表达阳性,向外突出生长的肝癌细胞MMP_2表达阳性,转移组肝癌(发生门静脉癌栓或转移)MMP_2阳性率(833%,15/18)明显高于未转移组肝癌MMP_2阳性率(375%,6/16)(P<001).结论由肝癌细胞产生的MMP_2与肝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肿瘤抑制基因p53及p16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53和p16异常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8例原发性胃癌(男38例,女20例,年龄37岁~76岁),P53和P16蛋白的表达变化.所有组织均新鲜取材,并迅速用850ml/L酒精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结果受检组织中p53和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30/58)和483%(28/58).P53蛋白在低分化胃癌(700%)、进展期胃癌(569%)、淋巴结阳性胃癌(741%)中的表达率高于相应的高分化、早期、淋巴结阴性胃癌的表达率(273%,143%,323%)(P<005),且p53高表达多见于弥散型胃癌(同肠型胃癌比)、累及浆膜的胃癌也较局限于粘膜层的胃癌有更高的P53蛋白表达(P<005);P16蛋白表达与胃癌大多数生物学行为无明显关系,但其在淋巴结阳性胃癌中的表达率(333%),低于淋巴结阴性胃癌中的表达率(613%);相关性分析显示;p53阳性组织大多伴有P16蛋白阳性表达(P<005).结论P53蛋白异常表达对胃癌生物学行为有广泛影响,P16蛋白表达缺失可能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外周血中癌细胞的检测,为临床建立诊断肝癌转移的常规方法..方法以甲胎蛋白(AFP)mRNA为HCC的标记物,应用nestedRTPCR对30例HCC外周静脉全血标本及不同细胞株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HCC患者30例外周血癌细胞阳性检出率为567%,并与肝内静脉癌栓形成(11/13,846%vs6/17,353%)、肝内转移(16/23,696%vs1/7,143%)和细胞分化密切相关(P<005);最低检出浓度为全血肝癌细胞2×104/L.对照组中结肠癌、鼻咽癌等肝转移癌以及胆囊结石患者的外周血中均未发现AFPmRNA.结论NestedRTPCR对HCC的检测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对于HCC诊断、判断转移可能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转移与nm23—H1基因突变及mRNA表达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nm23-H1基因的存在状况及其转录表达水平,分析肺癌恶性转移与该基因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SSCP和半定量RT-PCR方法,以正常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为对照,观察了31例原发性NSCLC中nm23-H1基因的突变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 31例肺癌中未发现1例存在nm23-H1基因突变。在20例具淋巴结转移的NSCLC中nm23-H1基因mRNA  相似文献   

16.
含CD44 cDNA片段细胞系的构建及在肝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含CD44cDNA质粒PGEX2T和PAZ的单克隆细胞系.并利用此细胞系合成特异的CD44cDNA探针,原位检测肝癌中CD44mRNA的表达.方法应用常规的质粒转化方法将质粒PGEX2T和PAZ转入DH5菌株中得到单克隆细胞系.并以从此细胞系中提取的质粒为模板,应用PCR法合成CD44cDNA探针.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细胞癌中CD44v6mRNA的表达.结果从DH51菌株中提取的质粒含CD44(2v-10v)cDNA(11kb),从DH52菌株中提取的质粒含全长的CD44cDNA(18kb),PCR合成的CD44v6cDNA探针长140bp.CD44v6mRNA的阳性检出率:转移高危组为800%(8/10),转移低危组为217%(5/23),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从单克隆细胞系DH51和DH52中提取的质粒,经PCR扩增可得到特异的CD44cDNA探针.肝细胞癌中CD44v6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倾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大肠腺癌标本78例。结果nm23基因在正常结肠粘膜腺体细胞为阳性表达。在大肠腺癌中呈现低表达,阴性率为74%(58/78),其中全部细胞无表达35例,部分细胞表达2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其原发病灶表达阴性率为85%(40/47),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其阴性率为58%(18/3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m23基因表达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腺癌大多数呈现阳性表达,低分化腺癌呈现低表达。与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结论nm23基因在大肠腺癌的低表达与肿瘤的转移、浸润、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p53基因的超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抗人P53基因蛋白单克隆抗体S_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128例胃癌组织p53表达状况,并对p53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状态和术后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癌组织128例的p53表达阳性率为438%(56/128);p53表达阳性和阴性组的胃癌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79%(38/56)和514%(37/72),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获得随访98例,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的随访结果显示,p53阳性和阴性组分别为381%(16/42)和301%(17/56),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的发生与p53基因突变关系密切,并可用免疫组化检测,但P53基因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超表达,似不能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应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检测nm23-H1与CD44V6在NSCLC中的表达,探讨抑癌基因与转移相关基因在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7例NSCLC nm23-H1、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 nm23-H1阳性92例(62.6%)。Ⅰ、Ⅱ期阳性率65.3%(62/95),Ⅲ、Ⅳ期为57.7%(30/52),两组比较x^2=0.20。P〉0.05。高、中分化组阳性83例(68.6%),与低分化组阳性(34.6%)比较x^2=10.55,P〈0.01。腺癌中nm23-H1阳性52例(78.8%),鳞癌中阳性32例(50.8%),两类型肺癌比较x^2=11.12,P〈0.01。CD44V6阳性率64.6%(95/147)。在Ⅰ、Ⅱ期中阳性表达率66.3%(63/95),Ⅲ、Ⅳ期阳性表达59.6%(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浸润转移与癌胚抗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与癌胚抗原(CEA)的关系.方法结直肠癌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7岁~80岁,平均549岁±132岁,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DukesA16例,B20例,C14例,D10例.用RIA测定血清CEA水平,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CEA的表达.结果血清CEA水平及肿瘤组织CEA表达均与肿瘤浸润及转移有关.有转移的患者血清CEA水平(1146μg/L±791μg/L)明显高于无转移的患者(453μg/L±323μg/L,P<001),肿瘤组织CEA表达强度在有转移与无转移患者中亦有明显差异(强阳性率875vs389%,P<001).肿瘤组织CEA表达类型也与肿瘤转移有关,呈胞浆型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541%)及远处转移(270%)明显高于呈顶端型表达者(190%,0%,P<001).结论CEA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呈正相关,肿瘤组织CEA表达类型亦可作为一项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