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例EG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女性为5∶4,年龄为22-57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8/9)、腹泻(6/9)、呕吐(5/9)、腹胀(4/9)、腹水(3/9)。7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胃镜、肠镜下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细胞(EOS)浸润,1例胃镜、1例肠镜下黏膜正常。6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结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EG的诊断有提示作用;内镜下表现无特异性,胃肠道黏膜多点活检病理检查对EG诊断有重要价值;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良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等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43.75%的患者与过敏有关。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腹泻(43.8%)、呕吐(43.8%)、腹水(31.3%)。77.8%的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内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16例患者均予以激素治疗,疗效良好。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腹水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明确诊断的关键,CT、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内镜下表现。方法对15例确诊的EG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病人中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占93.3%,9例(60%)病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细胞计数增多。内镜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降段、回盲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小溃疡等,个别病例粘膜正常,腹腔内镜检查空肠浆膜节段性充血水肿。结论外周血EC增多对诊断EG有提示作用,内镜下粘膜活检病理检查对EG诊断有重要意义,腹腔内镜检查对浆膜型EG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G)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6年9月-2015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儿科行胃肠镜检查确诊为EoG的患儿36例,记录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学指标、便常规、大便虫卵检测、腹部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腹部CT检查)、胃肠镜检查(活检嗜酸粒细胞计数)、幽门螺杆菌(HP)测定结果、镜下(包括胃肠镜、显微镜)表现及药物治疗情况。结果 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以腹痛为主(75.0%),合并症以湿疹为主(63.9%),并发症以贫血为主(52.8%)。患儿均做血常规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者28例(77.8%),其中轻度升高者11例,中度升高者7例,重度升高者10例;血清IgE升高者30例(83.3%);过敏原IgE升高者34例(占94.4%);便常规隐血阳性者4例(11.1%),大便均未检测到寄生虫卵。36例患儿均行腹部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检查结果:胃及小肠肠壁增厚24例(66.7%),腹腔积液合并胸腔积液1例(2.8%),11例(30.5%)未检测出异常。腹部CT检查结果:胃及肠壁增厚27例(75.0%),其中回肠末端及盲肠肠壁增厚7例,并可见腹腔淋巴结增大。36例患儿均行胃肠镜检查,并多点活检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活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者多见(58.3%),食管活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者较少(5.6%)。患儿HP检测阳性者7例(19.4%),均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36例患儿均行胃肠镜检查,胃镜下可见胃肠黏膜红斑、黏膜颗粒样改变、糜烂、出血、溃疡形成等非特异性改变,以黏膜颗粒样改变居多,为17例(47.2%),其中7例伴有溃疡形成、1例食管黏膜颗粒样改变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肠镜检查发现患儿结肠及回盲部黏膜颗粒增生、糜烂,活检部位1~7处。3例(8.3%)7周~10个月患儿采用调整饮食治疗,3例(8.3%)患儿采用口服激素治疗,13例(36.1%)患儿采用静脉滴注激素治疗,2例(5.6%)患儿口服孟鲁司特钠+口服激素治疗,15例(41.7%)患儿口服孟鲁司特钠+静脉滴注激素治疗。调整饮食治疗及使用激素治疗后患儿治愈无复发者占54.5%(18/33)。结论 EoG临床表现及镜下表现多样,外周血和镜下活检发现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是诊断EoG的重点。激素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孟鲁司特钠作为一种维持治疗的药物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1年8月确诊的2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 腹痛为主要症状,20例,占90.91%.血嗜酸粒细胞升高21例,占95.45%,为(3.18±0.97)× 109/L.腹水6例,为渗出液,腹水沉渣涂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十二指肠为最常见受累部位,15例,占68.18%.内镜下主要突出表现为黏膜红斑.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所有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而对症治疗治疗2周,血嗜酸粒细胞无一例恢复正常;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有胃肠道症状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应行胃肠镜检查及在正常和异常部位多点活检.特别注意十二指肠部位活检.明确诊断EG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短时间内使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1984年11月2003年12月我科确诊的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例为黏膜病变,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状;1例病变累及肌层,出现肠梗阻;1例为全层型,既有消化吸收不良,又有腹水等症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确诊需有病理证实,一般对类固醇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其误诊原因。方法 7例患者中有5例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多次内镜检查确诊为EG并用激素治疗,另2例术前诊断为瘢痕性幽门梗阻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EG,术后用激素治疗。结果 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吻合口溃疡,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EG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表现多为黏膜片状糜烂和水肿,内镜应行多点活检,激素疗效好,对肌层病变型伴有幽门梗阻患者可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陈丽 《中原医刊》2007,34(12):83-84
目的探讨胃镜、肠镜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在诊断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中的作用。方法对有临床症状需要做胃镜或肠镜检查的病人采用常规病理组织学活检,进行组织学诊断和分类。结果本组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示胃、肠壁结构存在,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均见大量散在或成团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腹水者细胞学检查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其他明显异型细胞。结论对临床难以解释的胃肠道症状、腹水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者,均需做胃镜或肠镜检查,并取组织做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这样可大大降低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漏诊或误诊,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蒋剑明  王向东  刘斌  梁浩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11):1067-1068,1076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年来我院确诊的27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均有胃肠道症状,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22例(81.4%),临床表现腹痛24例(88.8%)、腹泻13例(48.1%)、恶心、呕吐11例(40.7%)、腹水4例(14.9%),黏膜型21例(77.7%)。结论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5例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胃肠镜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内镜下胃肠黏膜呈充血、糜烂为主,病理检查胃肠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5个/HP).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无特异性,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其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及其病理、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G患者多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内镜下黏膜活检或手术活检证实胃肠道组织中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药物。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及内镜下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为诊断关键。对于临床表现严重患者,糖皮质激素需早期足量应用,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及误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误诊及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EG患者黏膜型7例,浆膜型1倒.黏膜型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浆膜型以腹痛、腹胀、腹水为主要表现,可伴恶心、呕吐和低热等.外周血中嗜酸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明显增高.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EG的内镜检查表现没有特异性,多为黏膜片状糜烂、浅溃疡、散在充血斑或出血点,活检提示病变部位受累黏膜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激素治疗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症状虽可反复发作,激素远期疗效也甚好.结论 EG患者临床和内镜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内镜下表现.方法 对12例确诊的EG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病人中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占92.5%,7例(58%)病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细胞计数增多.内镜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降段、回盲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小溃疡等,个别病例粘膜正常,腹腔内镜检查空肠浆膜节段性充血水肿.结论 外周血EC增多对诊断EG有提示作用,内镜下粘膜活检病理检查对EG诊断有重要意义,腹腔内镜检查对浆膜型EG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一例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经病理确诊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提示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无效而影像学检查提示胃壁或十二指肠水肿增厚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应及时行内窥镜下黏膜多点活检,将有助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内镜下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特点。方法:我院PGML患者17例,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并行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同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14碳呼吸试验。结果:内镜检查17例患者,病变主要在胃体(41.9%)和胃窦(29.4%);形态表现多为溃疡型(61.8%)。病理结果多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11.8%)为大B细胞性淋巴瘤,3例(%)为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为高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占76%。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多属B细胞来源,并且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及活检的充分和准确,对于PGML具有重要的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EU—M30,GFUM200型,5-12MHz超声内镜对57例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2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获得病理诊断,19例外科手术获得病理诊断。结果5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发生病变最多的部位是胃(36例,占63.1%),食管次之(15例,占26.31%),十二指肠最少(6例,占10.52%)。57例患者中23例行EMR证实,19例外科手术证实,6例外压性包块,9例异位胰腺,经6~12月随仿,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23例EMR及19例手术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8.09%(37/42);不符合率11.09%(5/42)。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优于胃镜检查,超声内镜虽能从结构(内部回声是否均匀,包膜是否完整)及层次上提供诊断帮助,但在鉴别肿块良恶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对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可疑的病例,在条件许可时仍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与高嗜酸细胞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李尊昌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10):599-600
目的 了解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和高嗜酸细胞综合征(HES)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2003年收住的25例CEI/HE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多为男性,且多在40—60岁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7例)、皮肤损害和瘙痒(6例)等;肝脾大者点45%;外周血细胞增高(19例)、嗜酸细胞(EOS)绝对计数及比例增高;骨髓象以成熟EOS为主。结论 CEI/HES主要表现为外周血EOS持续升高及以肝脾肿大为主的组织器官浸润,诊断时须排除其他疾病。骨髓活检和受累组织器官的病理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曹鸿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0):1221-1222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7月我院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痛,大部分患者存在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83.3%),内镜多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居多。病理改变为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胃肠道壁。治疗以激素为主。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及内镜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当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增高时可以怀疑本病,我们建议对于不明原因腹部症状的而常规内镜并无特异性发现的患者应常规行内镜下的组织学检查以免漏诊本病。  相似文献   

19.
17例误诊为肺癌的肺曲霉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曲霉菌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对我院自2000年1月-2007年7月确诊的肺曲霉菌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肺曲霉菌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16例(94.17%);咯白粘痰12例(70.58%);发热12例(70.58%);胸闷气短6例(35.29%);咯血痰5例(29.41%),干咳2例(11.76%)。影像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结节样病灶(6例,占35.29%),空洞样病灶(3例,占17.65%),块样球型病灶(2例,占11.76%);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者6例,占35.29%。确诊方法:外科手术后病理检查16例,纤维支气管镜下活检1例。结论肺曲霉菌病的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改变不典型。病理组织活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对6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EG患者多以消化不良为首发症状,可伴腹泻。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肠梗阻和/或腹水,症状与嗜酸细胞浸润所累及的部位和深度有关。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成熟型为主,其变化随症状的有无而增减。内镜表现多为黏膜片状糜烂和水肿,以胃窦、十二指肠和回盲部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