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开始发生了划时代变革.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重要时期.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重申党的教育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争做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人爱之心.  相似文献   

2.
所谓“创新”,就是指抛弃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教育”就是以极大地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为目的,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它既是冲出应试教育怪圈的突破口,也是转向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黄金时期.同成人相比,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那么,怎样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呢?   ……  相似文献   

3.
"双减"是党和国家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素养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双减"减的是孩子的负担,没有减家长的责任,"减负"的同时是让家长回归教育的本心."双减"政策下,作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立...  相似文献   

4.
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广泛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新世纪的战略性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每位老师的面前.谁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谁就能立足于未来社会.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当前教育的突破口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笔者在近年的教学生活中,深深体会到"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教育,是一个求真创新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根本目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强盛,就必须始终坚持创新意识,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大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积极推进“创新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帮助、引导学生从思想品质上,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上,向着“创造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以提高学生创造力为原则,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创新教育其本质是素质教育,与我党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周浩 《家庭医学》2006,(3):18-19
就像25:00不是24小时的延续一样,"星期八"也不是一周的第八天."星期八"并非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有效地利用好你在有意无意间白白浪费掉的一些时间.你可以颠覆以往那种天天为工作所役,没有自己时间和空间的生活方式,从而让时间变得可以自由支配,让生活变得快乐多彩."星期八"是一种生活主张,可能是整个周末的双休日48小时,也可能是每天10分钟的闭目养神,它存在于生活的随时随地,就像令人神清气爽的深呼吸.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糖的描述,《礼记·内则》云:"枣栗饴蜜以甘之."这是以甜品调味的早期记载.但"饴"还不是糖,它是以麦芽或谷芽熬成的糖膏或麦芽糖,具有调味作用.《楚辞·招魂》曰:"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柘浆"是指甘蔗汁,虽然具有甜味,也可用来调味,但它还不是糖.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就充分说明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班级保教工作的实施与管理质量决定了幼儿能否健康和谐地成长,而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领头人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工作"五心法"是我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的经验积累和真诚感悟.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1945年以后分别将"技术立国""科学技术创新立国"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推进,进行从"物的制造"到"人的培育"的重点转移.日本中学阶段的技术教育主要由基础教育中的"技术·家庭"科教育承担,包含技术、家庭两部分,技术部分被称为"技术科"教育."技术科"教育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为日本经济发展及国民科学技术素质提高起...  相似文献   

10.
探索一种新的考试模式"无监考考场",以制度创新促进医学生学风考风建设、推进诚信道德教育.研究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方法,制定完善的"无监考考场"管理制度和考场规则.在临床医学八年制所有考试中组织实施"无监考考场"一年多来,通过对学生进行诚信问卷调查、访谈、抽查等方式调查反馈,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诚信."无监考考场"有助于构建和谐教育观念,促进医学生诚信自律,这种人性化的考试方法是培养医学生诚信素质有效而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农村中学生在数学成绩和数学功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12.
自主知识产权稀缺,仿制过多,创新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医药领域的研发必须实现从以“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的战略转移。其措施为:建立医药科研新模式和新的激励机制;增加新药研究、新药知识产权开发经费的投入;实施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发展战略;加强新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议题,提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支撑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其引领性作用,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这一战略方针的提出,使得我们的教育走向了信息化.各地中小学纷纷实施了"班班通"工程.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小学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正式列入中小学教育计划.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健康教育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很不理想,健康教育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和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学校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要重新认识和定位.文章通过分析目前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建议,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自1997年9月2日国家教委在山东烟台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以来,我国广大教育界人士谈论最多的是素质教育,思考最多的是素质教育,做得最多的也是素质教育,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告别应试教育而向素质教育转变。有关人士断言,以这次“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为时间标志,在我国沿袭多年的应试教育开始动摇了,素质教育开始占领校园,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深入到骨节眼里了。连一些外国专家也说: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势  相似文献   

16.
<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200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被批准为预防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打破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构建了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文理结合、强调实践的"四个"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1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医学科研工作者中,广泛存在着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人文精神养成的现象。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崇尚表现在医学科研活动中不能很好地贯彻和体现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高科技与人的关系。课程是学科的载体,是  相似文献   

17.
现代护理应注重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霞  马伟利 《中国保健》2008,16(14):666-666
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护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它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满足人们身心方面的护理需要.  相似文献   

18.
"学会"是指研究某一学科的人士以推动学术交流为基本目的组成的学术团体.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会是"一体堂宅仁医会",比现在的中华医学会早347年."一体堂"有两方面的深意:一方面是指同门、同道,医道同门、授受相传,原本是一体;另一方面是指医患一体,医者应该视患者的疾病犹如自身的疾病,才能尽其所能去医治."宅仁"指"宅心仁...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教育环境下,学习者能在碎片化的时间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但适合学习的资源种类缺乏或更新速度滞后,阻碍了学习的展开.精品微课是全媒体教育环境下的产物,是团队学习、研究的主要资源之一,蕴含着"互联网+教育"的成果运用以及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的契机.集中解决某个问题的微课,具有针对性强、易传播的优点,很好地满足了学习者的需...  相似文献   

20.
"偏方"治病     
偏方,按词典上解释:"指民间流传不见于古典医学著作中的中药方." 如此说来,偏方一般都流传于民间.它的流传,一不靠著书传世,二不是医生处方,使用的人,一般是靠道听途说,病人自己随心所欲,信不信就由自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