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长角血蜱孤雌生殖种群的发现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长角血蜱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从上海野生动物园鹿区草地采集 1只长角血蜱 ,在实验室条件下 ( 2 5℃ ,92 %RH ,黑暗条件 ,兔体饲血 ) ,经 3代繁殖饲养和染色体标本观察。结果 成蜱阶段均无雄蜱 ,但雌蜱可正常繁殖后代。蜱胚细胞染色体数为 3 0~ 3 6个 ,未发现性染色体。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 ,幼蜱和若蜱阶段的体重大于已报道的两性生殖种群 ,但成蜱较小 ,饱血雌蜱重量明显小于两性生殖种群。结论 该长角血蜱为孤雌生殖种群 ,属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深入研究蜱媒疾病提供充足、有效的实验材料,建立一套规范的实验室人工饲养繁殖蜱类的技术和方法。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新西兰白兔和绵羊为小亚璃眼蜱的供血动物,在温度28℃,相对湿度80%~85%的条件下,对该蜱的生活史周期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小亚璃眼蜱饲喂在羊体上表现为三宿主型生活史周期,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需要84~159d(平均为121.5d);而饲喂在兔体上表现为二宿主型生活史周期,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需要77~140d(平均为108.5d)。结论对蜱的生活周期与生活习性进行研究,是合理制订蜱及其传播疫病防治方案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实验室的活蜱保藏继代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曲阜市蜱类的种群分布、活动规律及侵害状况。方法采用布旗法和体表查捉法分别调查野外游离蜱和动物体表寄生蜱,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在宿主动物和环境中分别捕获蜱294和62只,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在所调查的458只(头)宿主动物中,阳性宿主130只(头),侵害率为28.38%。结论调查采集到的356只蜱均为长角血蜱,是当地的优势种,夏、秋季为活动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余姚市蜱虫种群分布特点和病原体携带情况,为防制蜱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2018年在余姚市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山区、平原以及杭州湾沿岸设立监测点,野外生境采集游离蜱,在饲养动物(羊、牛、犬)和野鼠等宿主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采用人工布旗法和体表检蜱法收集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病原体。结果共采集成蜱481只,其中游离蜱7只,占1.46%;寄生蜱474只,占98.54%。共3属3种,分别为血蜱属长角血蜱、扇头蜱属血红扇头蜱和硬蜱属中华硬蜱,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453只占94.18%。检查宿主动物251只(头),其中带蜱63只(头),带蜱率为25.10%,带蜱指数为1.89。游离蜱平均密度指数为0.10只/(布旗100 m·h)。山区宿主动物带蜱率较高,为42.37%;不同生境宿主动物带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的蜱样品中未检测到汉坦病毒和新型布尼亚病毒,属水平上以葡萄球菌属为主,最高丰度达98.76%,寡养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立克次体属3个菌属丰度均15.00%。结论余姚市野外生境和宿主动物体表均有蜱虫孳生,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蜱虫携带的微生物种类较丰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长角血蜱在盱眙地区(J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分子进化关系,为该地区长角血蜱及其携带的病原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盱眙县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V)确诊病例家附近的长角血蜱,并对其mt COI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采集寄生蜱20只,游离蜱23只。JS种群的mt COI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00%~100.00%,属"Compound"进化谱系枝。JS种群共有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0.917,核苷酸多样性为π=0.005,多态性位点S=9。Tajima's D值为-1.456,核苷酸错配分布图为单峰。结论江苏沿江地区长角血蜱JS种群可能经历种群的扩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建德地区蜱媒传染病主要宿主和媒介的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染带关系和病原体携带状况,为蜱媒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旗法、宿主动物体表检蜱法采集蜱,用鼠笼捕捉鼠形动物,采用PCR方法检测其蜱媒传染病感染情况。结果 建德地区主要蜱种有长角血蜱、中华硬蜱和镰形扇头蜱,长角血蜱为优势种,布旗法6月蜱密度最高,体表检蜱法6月带蜱率最高。在蜱及宿主动物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巴贝西原虫、查菲埃立克体、立克次体、巴尔通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6种蜱媒传染病病原体,并存在病原体复合感染。结论 建德地区蜱媒传染病的宿主和媒介广泛分布,而且携带多种病原体,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扬州市蜱虫种类及分布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布旗法和体表捡蜱法对不同生境和动物体表的蜱虫进行采集。结果 2019—2021年扬州市共采集游离蜱450只,属3种,分别为硬蜱科血蜱属的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和稚鸡血蜱,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431只,占95.78%)。农村外环境密度要高于景区。检查宿主动物389只,有28只带蜱,带蜱率为7.20%。结论 扬州市农村外环境和景区生境以及宿主动物体表均有蜱虫孳生,长角血蜱是扬州市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宁波口岸蜱的种群特征和莱姆病病原携带情况。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蜱,用PCR法检测蜱类中携带的莱姆病DNA片段。结果采集蜱872只,隶属于1科3属3种,分别为中华硬蜱、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其中长角血蜱占97.36%,为优势种;3-9月均可捕获蜱,3-6月为高峰期,7月下旬种群数量开始急剧减少;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检测均呈阴性。结论查清宁波口岸蜱的种群结构,宁波口岸尚无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河南省蜱的种类、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方法 2011-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采用布旗法和体表查捉法分别调查野外游离蜱和动物体表寄生蜱。结果全省共采集到蜱2科6属8种,分别是长角血蜱、雉鸡血蜱、褐黄血蜱、微小扇头蜱、中华革蜱、中华硬蜱、残缘璃眼蜱和翘缘锐缘蜱,其中长角血蜱遍布全省。优势种长角血蜱3-4月开始出现,7-8月达到密度最高值,之后逐渐消退,10月以后进入蛰伏,越冬后至次年再次出现。结论蜱在河南省的分布广泛,种类较多,优势种长角血蜱的活动以夏、秋季为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当地莱姆病的主要生物媒介一蜱的种类、带菌状况以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布旗法及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对蜱种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结果共收集到1226只蜱,经鉴定属于硬蜱科中2属2种:硬蜱届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长角血蜱。其中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构成比占92.58%(1135/1226);随机对300只长角血蜱进行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检测,有14只阳性,阳性率为4.67%。并对其余926只蜱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未得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血蜱可能是天津蓟县地区莱姆病传播的主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天津市蜱类及其病原携带情况。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和犬类体表检视法对全市16个区县199块社区绿地和204只犬类开展蜱类调查;同时7个区县送检社区绿地、家畜和犬类及病人等处采集的蜱。用PCR法分别检测布尼亚病毒、嗜粒细胞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和巴尔通体。结果蜱的收集和构成:2011年3-8月在全市8个区县共采集蜱197只,全沟硬蜱58只,占29.4%;长角血蜱139只,占70.6%。蜱密度:人工小时布旗法对全市16个区县199块社区绿地进行调查,蜱密度1.01%。染蜱率:采用犬类体表检视法调查全市16个区县的204只犬类,染蜱率1.47%,总蜱指数0.02。蜱病原携带检测:布尼亚病毒核酸Realtime RT-PCR检测阴性;嗜粒细胞无形体核酸巢氏PCR检测阴性;伯氏疏螺旋体核酸巢式PCR检测阴性;巴尔通体核酸PCR检测阴性。结论全沟硬蜱和长角血蜱是天津市的优势蜱种。今后蜱类防治重点要加强环境治理,清除杂草;同时城市中宠物狗携带蜱尤其需引起重视。有必要对蜱等生物媒介宿主动物及其病原体进行更深入的生态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实验观察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结构。方法 :1994~ 1996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 180只。标本应用蜱整体封片法、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HE染色和硝酸银染色法分别检测和光镜观察。结果 :蜱整体封片法直接镜检即可观察到蜱外部基本形态结构。HE染色观察蜱内部器官细微形态结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硝酸银染色 ,检出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 (包括幼蜱、若蜱、成蜱和饱血蜱 )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 2 3 % ,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多种不同的形态。结论 :上述方法对莱姆病媒介蜱及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浙江省部分山区蜱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状况,探讨以外膜蛋白A(rOmpA)和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A)为靶基因的PCR方法可行性。方法利用PCR方法,检测天台县左溪镇和临安县西天目地区共46组蜱类标本中rOmpA和gltA基因特异片段。对所检测到的阳性结果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46组蜱标本中检测发现2组长角血蜱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rOmpA和gltA基因片段均为阳性,核酸序列基本一致,但推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种的进化位置存在差异。结论浙江省部分山区存在蜱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状况。利用rOmpA和gltA基因能从标本中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但从2个结果推测立克次体的分类位置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特征及其感染的莱姆病病原体。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接种于BSKⅡ培养基,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在七口岸共施蜱180人工小时,采集成蜱6554只,隶属于1科3属5种,其中长角血蜱为口岸蜱类新记录。主要种群为:森林革蜱(37.2%),全沟硬蜱(31.6%).嗜群血蜱(27.6%);不同口岸和生境蜱种群构成有所不同。从东宁、同江口岸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3株。结论基本查清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构成,东宁、同江口岸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陕西省蜱的种类与自然地理分布。方法采用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获蜱类标本。结果陕西省有26种蜱,长角血蜱、波斯锐缘蜱、翘缘锐缘蜱在陕西省6个自然地理区划内均有分布,其他蜱的分布有一定的地理特征。结论发现陕西省蜱类新记录12种。  相似文献   

16.
17.
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生物媒介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7年以来,我们在全国开展了莱姆病调查,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新疆、湖北、四川、福建和北京等省、市采集的全沟硬蜱、粒形硬蜱、壤塘硬蜱、嗜群血蜱、二棘血蜱和长角血蜱分离出71株莱姆病螺旋体,其中55株从全沟硬蜱分离。全沟硬蜱是东北和西北针阔叶林区的优势蜱种,其带菌率为20~45%,表明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虽然从我国南方的某些硬蜱属和血蜱属种类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但是南方的主要生物媒介还不清楚。从我国蜱体内分离的螺旋体在超微结构、单克隆抗体反应和外表蛋白等方面与美国菌株有某些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