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原发胆道结石与胰胆管合流异常关系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瑾 《肝胆外科杂志》2000,8(5):364-365
原发胆道结石多为胆红素钙结石,其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胆道感染,胆流淤滞,胆汁成份改变有关.近来对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研究发现,长期胰液胆道返流可刺激胆管壁和改变胆汁成分,导致胆管扩张或结石形成[1].原发性胆道结石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胆管扩张和胆汁病理性外观变化,其胆道内是否有胰液返流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胆道结石病人胆道内有关胰液返流的临床证据及其与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结石一直是胆道外科临床工作的一项复杂疑难课题,术后结石残余和复发是肝胆外科的棘手问题[1].手术方式虽经改进,但仍不能彻底取净结石,使部分患者反复开腹手术.随着肝叶切除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胆道镜技术的应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有了明显改进.收集我科2000年1月—2011年12月采取手术结合术后纤维胆道镜治疗的64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肝内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可单独存在,但临床上多见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一直是胆道外科的困难问题,尽管手术方式多样,但术后残留结石率和复发率均较高。虽然纤维胆道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应用已久,但存在操作比较费事、费时,且只能进入可弯曲的操作工具等缺点。输尿管镜是硬镜,碎石、取石比较方便,可以任意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在胆道系统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临床拟诊为胆道系统结石的患者均行术前MRCP检查,其中79例患者术前均行至少1次B超检查,13例行CT检查,应用软件SPSS13.0的Chi-Squares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MRCP与B超、CT对胆道系统结石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100例患者中单纯胆管结石28例,胆囊结石35例,胆囊合并胆管结石37例.MRCP对胆管结石的检出率为90.77%,对胆囊结石的检出率为80.56%;而B超和CT对胆管结石的检出率分别为62.0%和69.23%,对胆囊结石的检出率分别为98.53%和83.33%.结论 对胆道系统结石的诊断,MRCP更适合于胆管结石,是胆总管结石最理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肝胆管结石病,即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始发于肝内胆道系统的结石疾病,并不包括胆囊内排出并上行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道结构变异等其他胆道系统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内胆管结石[1]。该疾病可单独存在,也可与肝外胆管结石同时存在。肝胆管结石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胆管系统和肝细胞损伤,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该疾病是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2]。虽然,目前肝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5月联合应用腹腔镜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胆总管I期缝合11例,1例出现胆漏;T管引流19例,1例术后发生水肿性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均痊愈。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患者创伤小,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腹部外科》2012,25(2)
目的 探讨经电子胆道镜应用螺旋水刀击碎肝内胆管结石的技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0年6月使用德国ERBE螺旋水刀经日本PENTAX ECN-1530型电子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7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应用螺旋水刀经胆道镜碎石,共碎石102次,每次1~1.5h.其中在手术中应用40例,术后应用24例,在术中和术后应用12例.76例百余枚直径0.6~1.5 cm的肝内胆管结石均被成功击碎,无胆管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螺旋水刀碎石效果好且安全可靠.应用螺旋水刀“击碎技术”和“冲刷技术”,既可碎石,也可“排石”,适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胆道造瘘胆道镜取石、球囊扩张术治疗复发肝内胆管结石46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015 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经皮胆道造瘘取石,球囊扩张术治疗复发肝内胆管结石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46例复发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完全取尽结石者43例(93.5%),术后胆道出血6例(13%),胆漏1例(2.2%),胆管炎4例(8.7%),发热8例,呕吐5例。无死亡病例,随访2年,6例(12.2%)结石复发。结论 经皮胆道造瘘胆道镜取石、球囊扩张术治疗复发肝内胆管结石取得良好的效果,取石安全有效,且微创,可作为胆道结石治疗手段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9.
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研究现状邹声泉,裘法祖肝内胆管结石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一部分。肝内胆管结石分布于左、右肝管接合处上方的肝内胆道系统,其发病和临床表现与一般胆石症不同,且诊治原则有其特殊性,临床上将它视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一、发病情况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差...  相似文献   

10.
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常见结石残留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常见结石残留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19例胆管结石患者术中应用胆道镜探查取石的临床资料。结果:219例患者中,21例术后有胆管结石残留(9.59%),其中术中已知结石残留8例,术后经T管造影和胆道镜证实有结石残留13例。21例中包括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伴感染性休克5例,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开口狭窄5例,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变异4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内结石2例,胆总管下段节段性狭窄伴结石2例,术后胆道镜探查明显胆总管远段结石3例。结论: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时要仔细操作,逐一探查,术中B超和造影对降低结石漏诊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病 ,临床上一般将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胆管结石 ,前者又以左右肝管汇合部为界 ,将胆管结石分为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外胆管结石。原发性胆管结石主要成分为胆红素钙 ,与胆道感染、胆道蛔虫有密切关系 ,七十年代以前曾是我国胆石病的最主要类型 ,目前在我国南方农村地区仍较为常见。继发性胆管结石 ,是胆囊结石排入胆管引起 ,近二十年来 ,随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率上升 ,继发性胆管结石明显增多。社会经济和医疗条件的改善 ,使胆管结石 ,尤其原发性胆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 :新发病例数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难治性胆道残余结石的治疗。方法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的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120例,其中30例为复杂性肝内胆管残余结石,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取石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有结石因素和胆管因素;其中结石因素11例,胆道因素19例,其中12例存在肝内胆管狭窄,3例合并胆管的汇流异常或胆管变异;4例结石所在胆管与其汇入的胆管呈锐角。经肝胆B超或CT证实胆管残余结石,再次行胆道镜检查和(或)结合术中胆道镜超选造影,成功发现残余结石,经胆管扩张、液电碎石及取石等措施将残余结石取净,无残留结石发生。结论肝内胆管残余结石难治性的原因复杂,针对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方法。结合胆道镜超选造影、胆管扩张、液电碎石可提高取石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胆管结石患者术中、术后应用电子胆道镜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6例胆石患者术中、术后应用电子胆道镜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检查胆管结石患者23例,发现胆管狭窄9例,胆管变异7例,发现并取出肝内胆管结石13例。术后检查胆石患者103例,发现胆管残余结石63例,肝内胆管狭窄17例,肝内胆管变异28例,结石取尽率98.06%。结论 术中、术后应用电子胆道镜有助于发现胆管变异和防治胆管残余结石。  相似文献   

14.
胆道镜治疗胆管残余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264例肝内外胆管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4例中96例(36.36%)1次取石成功,165例(62.50%)2~5次取净结石,共261例取净结石,取石成功率98.86%;10例胆道镜取石后发热,6例少量胆道出血,5例腹泻,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窦道断裂、胆管十二指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病例。结论: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常规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能有效清除胆管残余结石,降低残石率和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15.
术中超声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IOUS)联合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85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术后应用胆道镜取石(下称胆道镜组)96例和IOUS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下称联合组)89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胆道镜组残石率(9.38%)高于联合组(2.08%)(P=0.041);结石复发率(12.34%)也高于联合组(3.61%)(P=0.036);两组胆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胆道镜组3例重型胆管炎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采用术中超声联合纤维胆道镜能降低残石率及结石复发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行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对隐匿性胆总管结石及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4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7例术中行经胆囊管胆道造影,207例未行造影.结果 137例行术中胆道造影者,术中发现胆总管结石11例(8.03%),胆管损伤1例(0.72%);术后随访3~6个月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4例(2.92%),未发现胆管损伤.204例未行术中胆道造影者,术中发现胆总管结石5例(2.45%),术中未发现胆管损伤;术后随访3~6个月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18例(8.82%),胆管损伤2例(0.98%).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操作安全、快速、无创,可提高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敏感度,及时发现胆管损伤,降低胆总管残余结石发生率,避免不必要的胆道探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应用腹腔镜手术设备和纤维胆道镜及其配套器械,为10例胆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60min~240min,术后24h内可下床活动、胃肠功能恢复并进流质饮食,术后5d~7d出院.无1例发生胆管残留结石,胆汁漏,胆道出血或胆道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临床可行,但应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肝胆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合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积圣  商昌珍 《腹部外科》2007,20(6):331-332
肝胆管结石又称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它胆道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所形成的肝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附24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1年3月~2002年8月,对24例肝内外胆管结石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联合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胆总管Ⅰ期缝合或T管引流,有残余结石者再经T管窦道行纤维胆道镜取石. 结果 23例成功,1例因胆管中下段处一环形良性狭窄而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40 min.除1例剑突下切口感染,其余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T管造影发现肝内胆管残余结石2例,经门诊胆道镜取净残余结石.胆总管切开Ⅰ期缝合14例,术后9~15个月行B超复查无胆总管狭窄. 结论腹腔镜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除具有常规开腹手术相同效果外,还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自1991年Phillips[1]首次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随着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技术的成熟,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理念逐渐为胆道外科医生和患者所接受,胆道疾病的诊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策略趋向多元化.面对多种微创治疗方法,选择哪种合适的治疗方式往往困惑着临床医生.本文就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