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手工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和白膜法(BC法)2种。BC法制备的血小板被欧洲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白细胞含量少、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率及糖分解率显著降低、pH保持恒定等。目前,白膜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辐照、过滤、洗涤、病毒灭活、冰冻保存已成为输血界研究的焦点。血小板膜微粒衍生物的制备研究也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白膜法和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有无效输注发生率高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缺点。 目的:观察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实验研究,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抽取126例站内采集后4-6 h的400 mL血液,随机分成改良白膜法组、白膜法组和富含血浆法组。改良白膜法采用3步离心,第1次采用次重离心,离心转速23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降速5,离心温度(22±2)℃;第2次采用轻离心,离心转速910 r/min,离心时间10 min,离心温度(22±2)℃;第3次离心转速28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离心温度(22±2)℃,离心后,挤去上层含血小板较少的血浆,袋中留30 mL血浆悬浮血小板,即为浓缩血小板。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改良白膜法、白膜法以及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手工浓缩血小板中,制备前各组血小板总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富含血浆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白膜法组血小板回收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白膜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富含血浆法组残留红细胞和残留白细胞的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回收率受到全血量、离心转速、离心时间、离心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残留量,提高了血小板的回收率,可在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 富含血小板的白膜层(BC)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BC—PCs)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血站采用,其优点是降低了红、白细胞的污染,且这种非压积血小板的体外聚集功能显著好于经典的富血小板血浆法(PRP—PC)制备的血小板。然而其获得率仅为56%、57.2%、52%和59%,远远低于方静致等报告采用PRP—PC法制备血小板的得率(74.7%)。Prins等和Piertersz等认为全血重离心后,在白膜层中含有约占全血90%的血小板。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分离白膜时不同程度的粘袋现象,致使大量白膜丢失,此白膜中血小板含量差别很大,降低了终产品血小板回收率。笔者参考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B波段紫外线(UVB)照射对浓缩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分别以1.5、2、2.5J/cm  相似文献   

5.
不同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白膜法及富含血小板血浆法从全血中分离浓血小板,然后进行血小板及血细胞计数,于22℃振荡下保存7d,检测IL-1β,IL-6及IL-8的含量,结果发现,BC-P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比PRP法有较低的残留白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得浓缩血小板(PCs)保存前混合,不管是用血浆(PS)或是添加液(AS)保存应该都是合理的,其产品质量应该同白膜法或单采法制得血小板制品相当。研究设计与方法在0天,以无菌连接管汇集PS PRP PCs至一新的1.3L保存袋(ELX,PALL Medical),制得的血小板加入低pH含  相似文献   

7.
两种离心方法制备手工血小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两种离心方法(富浆法和白膜法)对制备手工血小板的影响。方法:两种方法各取100袋400 ml的6 h之内采集的新鲜全血,富浆法是先以1630×g/min,温度22℃,离心7 min,分离出富小板血浆后,再以2 800×g/min,离心12 min,制备成血小板。白膜法是先以2800×g/min,温度22℃,离心12 min,分离出白膜层和血浆,然后再以700×g/min,离心7 min制备成血小板。结果:富浆法制备的血小板含量高。而白膜法制备的手工血小板含量相对较低。结论:两种离心方法制备手工血小板相比较,富浆法制备的血小板符合国家标准,但制备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混入过多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血小板的制备方法可能改变其输注后的恢复和存活率。新近的临床试验显示,单采血小板比从全血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制备的血小板体内恢复更好。研究设计与方法采用交叉配对设计,对22位健康志愿者输注自体少白细胞(LR)单采血小板和自体滤过少白细胞PRP血小板,进行体内血小板恢  相似文献   

9.
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表面CD62分子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不同制备方法对浓缩血小板表面CD6 2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藻红素标记的抗CD6 2单抗 ,经流式细胞仪分析血小板表面CD6 2表达情况。结果  (6 .5 5± 3.5 2 ) %的机采血小板表达CD6 2 ,(9.2 6± 5 .4 0 ) %的白膜回浆法 (BC法 )血小板表达CD6 2 ,高达 (5 0 .30± 2 0 .4 2 ) %的富血小板血浆法 (PRP)血小板表达CD6 2。结论 相对于PRP法 ,机采法和BC法更适合于浓缩血小板的制备。  相似文献   

10.
用白膜回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前制备浓缩血小板大多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法(简称PRP)。这种工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和大量的白细胞,制备后的浓缩血小板要经过再悬浮处理,得率也不稳定。国内有人作过这方面研究,发现全血离心后的白膜中含有90%以上的血小板,于是便以白膜作为浓缩血小板。以上两种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输注前都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这不仅使输注过程繁琐,更为不利的是,大量白细胞的混入更易引起病人发生输血反应。国外已有学者用多联袋从白膜中分  相似文献   

11.
以富血小板血浆(PRP)法制备血小板浓缩液(PRP-PCs)时,由于高速离心致使血小板形成结膜,而用白膜法(BC-PCs)则因有RBC垫衬而无结膜出现。本文以单克隆抗体(MoAbs)结合实验、β-血栓球蛋白(β-TG)释放实验和血小板(Pt)形态学的观察等,分别检查了两种PCs制备方法对Pt不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浓缩血小板(PCs)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制备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aP)、白膜层法(BC)和机采血小板.机采血小板临床使用较普遍,但是,由于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者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必须用手工浓缩血小板来补充.如何控制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就成为重要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浓缩血小板数,我们对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整个制备过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即一定离心力下的离心时间,现将129份浓缩血小板的制备与质量检测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血小板输注在近10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通常采用制备浓缩血小板(PC)的方法是先用全血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然后用PRP经重离心制备PC,这种PC制成时血小板沉积于袋底即压积血小板浓缩液(PPC),需静置1~2小时后方可混匀使用。曾有报道,PPC与PRP中的血小板比较,显示异常的聚集和分泌反应,提示离心后沉积的血小板可以引起血小板体外功能的降低。为此,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白膜法与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两组:新白膜法制备组和富浆法制备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混入量、p H值、血小板计数检测比较。结果新白膜法制备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富浆法制备组,二者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制备方法的红细胞混入量及p 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白膜法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质量优于富浆法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  相似文献   

15.
李莉  张锡敏  樊晶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2):1059-1060
目的比较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分离血小板(简称机分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的质量,探讨白膜法机分血小板的优越性。方法分别对50袋机分血小板和手工制备血小板的容量、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进行测定,同时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机分血小板的容量及血小板含量显著高于手工制备血小板(U=16.13、20.00,P<0.01),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混入量明显低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U=25.32、5.15,P<0.01)。机分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的回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P<0.01)。结论白膜法机分血小板的质量明显优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6.
浓缩血小板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浓缩血小板(PC)的制备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法、白膜层(BC)法和单采PC。我国临床应用的主要是单采PC,手工采集全血制备的PC在临床应用中占的比例很小。而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BC法制备的血小板添加液(PAS)汇集血小板(PAS汇集BC-PC)在临床应用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且还有增长趋势。我们就汇集BC-PC的起源及发展、国内外应用现状、具有的优势及发展前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背景和目标浓缩血小板(PCs)中白细胞碎片可能导致受体发生同种免疫。材料和方法白细胞碎片含量水平因制备方法不同而异,作者比较了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PCs,分别是白膜法(BC-PCs)制备的血浆或血小板保存液(Composol)保存的PCs和富血小板血浆(PRP-PCs)。结果过滤后的结果表明,两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采用22℃手工制备富含血小板白膜后分离的血浆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2013年11月—2014年6月,共随机选取22℃手工制备富含血小板白膜后分离的血浆70例,将其作为原料血浆制成冷沉淀后留样(即A组)。同时另随机选取4℃常规制备新鲜冰冻血浆90例,将其作为原料血浆制成冷沉淀后留样(即B组)。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冷沉淀中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2组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A组、B组Ⅷ因子含量分别为(136.96±59.32)IU、(163.53±77.33)IU(P0.05),合格率分别为97%、99%(P0.05)。A组、B组纤维蛋白原含量为(165.68±25.73)mg/袋、(164.11±17.54)mg/袋(P0.05),合格率分别为91%和98%(P0.05)。结论本文试验数据显示,22℃手工制备富含血小板白膜后分离的血浆可以用于制备冷沉淀。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保存对P—选择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浓缩血小板保存过程对血小板膜表面 P选择素 ( P- selectin)分子数及血浆 P-选择素 ( SP-selectin)的含量进行动态观察 ,并对不同性别供血者的血小板激活差异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一、浓缩血小板制备 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 PRP)法 ,并将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按供血者性别进行了分组。所选择的男女供血者在年龄及浓缩血小板中的血小板计数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浓缩血小板制备后于血小板保存箱内 2 2℃振荡保存 ,并分别于保存 0 ,1 ,3,5d后取样待检。二、血小板表面 P-选择素分子数测定 采用12 5I标记的单克隆抗体 SZ51 (苏州医学院血栓…  相似文献   

20.
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白膜法制备血小板的参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寻找理想的制备条件。方法分别比较两种离心力及白膜量对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结果白膜量43g,血小板计数及回收率均显著高于42g(P<0.01),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残存率显著低于42g(P<0.01)。两种离心力对血小板及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236×g、白膜量43g为白膜法机器分离血小板的最佳制备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