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8例缺血性肠病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缺血性肠病以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及腹泻等,早期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及溃疡;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肠壁充血、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及含铁血黄素细胞浸润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结论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漏诊、病死率高;中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便血时,及时行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体组织检查是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我院2009年至2010年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的患者的内镜特点及肠系膜动脉CTA临床资料。结果缺血性肠病以左半结肠多见。缺血部位与正常部位分界清楚,早期给扩血管药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39例缺血性肠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属肠道血管疾病,其原因在于肠壁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相应肠道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1].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肠壁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缺血性损伤.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该病为肠壁血液灌注不良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病变局限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又称缺血性结肠炎。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多,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肠病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枝红 《江西医药》2007,42(10):903-90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收集经电子结肠镜证实的缺血性肠病患者15例,对其临床特征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存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基础疾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腹痛13例.误诊率高,15例患者中5例误诊为消化道出血,4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结论 缺血性肠病误诊率高,进展快,后果严重,对具有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出现腹痛等症状时需考虑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经验。方法收集经结肠镜、影像学、病理或手术证实的缺血性肠病患者23例,对其临床特征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男16例,女7例。肠镜+彩超确诊16例,肠镜+CT确诊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2例,手术确诊1例。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7例(其中2例还合并心房颤动),糖尿病4例,无相关疾病2例。误诊率高,23例中有5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占21.7%;3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占13%;2例误诊为药物相关性肠炎,占8.7%,总误诊率达43.4%。结论对具有高血压、冠心痛等患者出现腹痛、便血等需考虑本病可能。可经结肠镜、腹部CT或MRI、彩超、DSA等明确诊断。内科保守治疗可好转,部分需手术治疗。缺血性肠病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9.
李东允  朴松鹤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137+139-137,139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d isease)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肠道血管疾病.该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相应肠道发生急性或慢性肠壁缺血性损害。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又称为缺血性结肠炎lll。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上升,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缺血性肠病作为急性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常被忽视或误诊。故本文对本院2010年10月收治的1例小脑梗死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引起神经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的分析,以提高认识,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 对36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仔细诊断结合超声、生化检查等,确诊33例,占91.67%;误诊3例,误诊率为8.33%;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死亡2例,死亡率为5.56%。结论 缺血性肠病临床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误诊率、病死率高;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是提高愈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秀茹  张秋瓒  王艳荣  杨倩  王浩 《天津医药》2011,39(9):860-861,884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提高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我院诊治的21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中17例(80.9%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该病早期可表现为多种消化系统症状,腹部体征轻与症状不符,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指标,腹部彩超、腹平片及螺旋CT对本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结肠镜及腹部CTA有确诊意义。4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行腹部CTA检查确诊;16例结肠缺血患者经结肠镜确诊。经扩血管药、抗凝及溶栓等内科综合治疗、手术治疗和腔内介入治疗,仅1例病情无改善。结论 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关键在于临床医生想到该病,根据情况及早行结肠镜、腹部CTA等检查, 以尽早诊断和治疗,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结肠镜、影像学、病理或手术证实的48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出现误诊,其中急性胰腺炎9例、急性胃肠炎6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例、药物相关性肠炎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总误诊率为43.75%,误诊时间1~4d不等;1例患者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治疗后痊愈出院,其余患者经静脉输液、针对性原发病治疗及抗凝、改善微循环等内科保守治疗后均有好转。结论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易误诊,因此早期诊断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后行抗凝、改善微循环等内科保守治疗可使多数病例好转。  相似文献   

13.
崔蓉 《云南医药》2009,30(1):32-33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不良,引起肠缺血损害的综合征。属临床少见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差异大,容易误诊,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血管造影、核素显像、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术(CT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术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我院中老年缺血性肠病10例病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方法对永州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特征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结肠镜检显示,以左半结肠及直肠好发,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8例(其中6例合并房颤,8例合并眼动脉分支栓塞),脑梗死患者5例,糖尿病3例,无相关疾病4例。误诊率高,有7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2例误诊为痔疮出血病,1例误诊为肠道蛔虫症,2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总误诊率达24%。结论缺血性肠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确诊较困难,早期行结肠镜是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肠病的有效手段,并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可辅以腹部CT或MRI、彩超、DSA等明确诊断。内科保守治疗可好转,部分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整理55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中选择性动脉照影确诊16例,内镜检查确诊11例, MRI检查确诊1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10例, CT确诊8例。该病临床表现差异性很大,且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很难。结论缺血性肠病误诊率高,病死率高,对于具有易患因素的患者须提高警惕,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缺血性肠病临床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的56例患者对其进行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转归情况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有26例出现误诊,其中包括11例急性胰腺炎、5例急性菌痢、4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例药物相关性肠炎、4例肠梗阻.总识诊率达46.42%,识诊时间为1~4 d 不等.结论 由于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中极易造成识诊.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临床准确判断是有效治疗该病的关键.治疗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后进行抗凝、改善微循环等内科保守治疗处理可起到良好的疗效,使多数病例好转.  相似文献   

17.
李中和 《江苏医药》1993,19(4):217-217
我院于1985年5月~1990年7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肠病7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年龄与性别:男3例、女4例,年龄>70岁4例,<60岁3例。平均年龄65岁。二、诊断标准:(1)手术或经纤维肠镜证实肠管有缺血坏死倾向;(2)缺血肠管水肿、渗出、蠕动减弱或消失;(3)缺血段肠系膜搏动消失;(4)突发性腹痛,恶心、呕吐,便血及肠梗阻样症状,经用扩血管、抗炎、止血剂等治疗症状缓解者。三、诱发因素:糖尿病伴动脉硬化2例,冠心病伴有房颤1例,高血压动脉硬化2例,高尿酸血症1例,二尖瓣脱垂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50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肠病50例临床资料在2010年1月~2011年9月回顾并分析。结果患者50例中,男21例,女29例,其中有糖尿病史13例,高血压史15例,脑梗塞史14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病史7例,外伤史1例。伴有程度不同的炎症反应,该病的病理改变以变性坏死、出血、肠壁充血及水肿为主。结论多见于下动脉狭窄、灌注不足及肠系膜上的是慢性缺血性肠病,疗效良好的是内科治疗。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缺血性肠病,较重要早诊断及早治疗,出现预后差肠坏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探讨缺血性结肠炎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11月~2011年12月经临床、结肠镜或手术、病理组织学确诊为IC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相关发病因素有年龄、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腹痛、腹泻、便血是本病常见症状,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早期结肠镜及病理活组织检查有确诊价值。大部分非坏死型缺血性结肠炎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可以治愈,复方丹参注射液及银杏达莫注射液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疗效肯定。坏死型缺血性结肠炎病情进展快,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预后差。结论 IC易发生于中老年人,少数病例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凶险。在临床上应重视中老年患者突然发生的急性腹痛、便血,及早行结肠镜检查,对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罂粟碱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肠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观察组20例,两组均采用活血化瘀、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罂粟碱静脉注射。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情况治疗中注射部位发红肿胀2例,减慢输液速度后减轻,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罂粟碱治疗缺血性肠病疗效显著,提倡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