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冯界之  冯韧 《四川中医》1998,16(3):13-14
湿热咳嗽是感受湿热邪气,肺气失于宣降引起的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1.湿热咳嗽的病机特点湿热咳嗽与季节、体质有关。四川盆地气候温暖多雨,地势低卑多湿,民善病湿热,湿热咳嗽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在湿从热化的长夏、初秋、初春时节,发病率较高。素体阴虎之人,容易兼挟湿热,使体内湿热偏盛,成为湿热体质。内生湿热与自然界湿热邪气同气相求、相吸相召,就易于感受湿热邪气而咳嗽。临床观察到有的湿热体质病人,每次咳嗽发病都属湿热咳嗽,足证湿热咳嗽与体质关系密切。湿性粘滞,与热相合,如油人面,难以分解,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2.
徐刚  张冰 《中成药》2007,29(9):1370-1371
抗湿热片由人参、石膏、知母等药物组成,经药理研究证明具有解热、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而且对湿热性热损伤小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我们采用人工气候箱造成高温高湿(湿热)环境,制成湿热性热损伤动物模型,进一步观察抗湿热片对湿热性热损伤大鼠体温调节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二妙散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妙散为治疗湿热痹阻之名方。作者用本方加味治疗湿热蕴结所引起的多种病证,如湿热泄泻、湿热腰痛、风湿热痹、脱肛、湿热带下、湿热阴痒等证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4.
郭选贤  孙林  谢世平 《新中医》2007,39(5):101-102
薛生白“中焦气分湿热辨证”是其“湿热三焦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薛氏的代表作《湿热病篇》中。这部著作是论述湿热病的专著,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湿热三焦辨证是薛生白对湿热病进行辨证时,按邪在三焦不同部位而分别立法、用药的辨证方法,它体现了湿热病的一般演变规律,与吴鞠通的“三焦辨证”是不同的。而中焦气分湿热辨证,所涉及仅是针对湿热病邪在气分时的一种辨证分治的方法。中焦气分湿热辨证足湿热三焦辨证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笔者对此内容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湿热伤血"理论探讨及赵绍琴的辨治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模炎  朱佳卿 《中医杂志》2003,44(11):815-817
目前对湿热病的理论研究多偏重于邪在卫气阶段和三焦传变的研究,对湿热病血分病变的研究多强调湿热化燥之后方可入营血,而对湿热未化燥之前,出现血热、络伤、瘀阻、血虚阴伤等营血分病变的研究较为忽视。本文根据朱丹溪等古今医家有关论述,试提出“湿热伤血”的概念,以求概括湿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  相似文献   

6.
二妙散到四妙丸的用药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汝庆  郑桂芝  孔祥亮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37-2338
从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的用药加减变化出发,探讨湿热浸淫病机的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讨论湿热与血瘀的关系,提出湿热浸淫最易导致潜在血运不畅——血瘀,早期应用凉血活血之品,有助于湿热的消除,为临床治疗湿热疾患拓宽用药思路,以期获得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肾小球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病机十分复杂,治疗也很棘手,常缠绵难愈。作者在文中着重从湿热致瘀角度对慢性肾病的中医学病机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湿热郁阻气机致瘀、湿热伤血致瘀、湿热耗气致瘀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临床表现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湿热郁阻气机致瘀、湿热伤血致瘀、湿热耗气致瘀分剐从不同角度进行辨证,提出了治疗原则,并对组方、用药规律进行了详细论述。所述观点,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抗湿热片防治湿热性热损伤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湿热片对我国南方夏季感受暑湿、湿热(热重于湿)之邪,热盛气分、耗伤津气、郁遏气机之湿热性热损伤疾病有较好疗效,本文实验结果表明抗湿热片对湿热性热损伤小鼠死亡有保护作用,对湿热性热损伤大鼠有解热作用,并抑制下丘脑组织5HT的合成、分泌和促进下丘脑组织NA的合成、分泌,此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吴千言  章莹 《光明中医》2023,(10):2018-2022
湿热之邪为病,病情复杂、证情变幻,病势缠绵。近年来,受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客观因素影响,湿热病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临床多见于消化科、肾病科、内分泌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等多种疾病。此文将从“湿热”入手,梳理与归纳近10年来不同学科从“湿热”论治杂病的研究概况,以期为中医“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与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中医湿热证(包括温病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的造模方法,并联系中医的发病学原理,对不同的造模方法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评价,为不同湿热证实验研究筛选恰当的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吕文亮 《中医药学刊》2003,21(9):1555-1556
湿热证候群的概念内涵较广,包括外感湿热病证和内伤湿热病证,湿热证与湿热病证往往互称。符合病的概念者如湿温,其病程各阶段表现不同类别的湿热证,另一类是内科杂病的相关湿热证。  相似文献   

12.
咳嗽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其中湿热咳嗽在我国南方尤为多见。湿热二邪交织成复杂的矛盾体,清热碍湿,化湿助热,这决定了湿热咳嗽治疗的特殊性。本文总结了杨宇教授对于湿热咳嗽的治疗宜忌,即宜宣展气机、分消湿热、燥运脾湿,忌苦寒冰伏、敛肺止咳、辛燥伤阴。杨宇教授根据四诊尤其是舌象的细节差异,将湿热咳嗽分为湿重热轻、湿热并重、热重湿轻三种证型,分别主以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麻杏石甘汤合甘露消毒丹,疗效确切,其经验可供同道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玲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184-185
湿热作为主要病机贯穿肾病发展全过程。肾病湿热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湿热证者血脂明显增高,伴随免疫功能异常。治宜清利湿热,开上、宣中、导下。肾病病机复杂,不同时期应配合其他疗法。  相似文献   

14.
《湿热病篇》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刘炳凯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中医师@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医药学文献辨证论治《湿热病篇》为清·薛生白所著,是治疗湿热病的专书,对于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该书所论湿热病以湿温为主,兼及温热夹湿、暑湿等...  相似文献   

15.
姚实林  王琦 《中医药学刊》2006,24(4):672-673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俊彪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维增 《新中医》2004,36(3):10-11
介绍李俊彪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李教授认为湿热、气滞血瘀和肾虚是本病病机关键,可分肝经湿热、下焦湿热、湿热瘀阻、肝气郁结和肾元亏虚5型进行辨治,同时还强调心理调治以增加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7.
上门诊时,常听患者自称有“湿热”,或有些医生诊为“湿热”,但经认真辨证,其结果并不尽然。“湿热”这词达到了滥用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湿热”的概念模糊。什么叫“湿热”?一般人是说不清楚的;其次,是一些医生拿“湿热”二字来糊弄人,搞不清楚诊断时便笼统称为“湿热”,希望沾点边。  相似文献   

18.
邵文彬  朱丽红 《新中医》2005,37(11):19-20
张学文教授认为,苦参虽苦,但用途甚广。根据苦参清热燥湿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热实证为主的病证,如心律失常、湿热带下、湿热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各类皮肤病等,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郭赛珊治疗湿热证的临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证是以湿热为致病因素的临床常见证型,可见于许多疾病的病程之中。湿热既可得之于外感,又可源自内生。湿热为患既可外犯肌肤经络,又可内伤脏腑百骸。因此,湿热证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证型,如《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一证候部分》(国家标准)收入的湿热证就有54条,涉及眼、耳、鼻、喉、口、舌、齿、脾、胃、肠、肝、胆、肾、膀胱、肛门、子宫、精室、皮肤、腰、肢体等几乎全身各个部位。  相似文献   

20.
湿热积滞内阻中焦,在江南一带较为常见。饮食停滞于胃肠,积久蕴生湿热,或与原有的湿热积聚后,导致气机壅塞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出现食积、湿热、气滞三者并存。治疗颇为棘手,既不能苦寒下夺,又不能辛温发散。如吴鞠通所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本文试从湿热积滞证候的病机人手,探讨枳实导滞丸在湿热积滞证候中的运用与注意,以加深对温病“轻法频下”治疗原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