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内科急症之一厥脱证的治疗是当前较为重视的国家研究课题。厥脱证是以脉微欲绝、神志淡漠或烦燥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主证,按中医学理论可分为热厥证和寒厥证。热厥证由热毒内陷、热深厥深发展至元气外脱的热厥气脱证,热厥证多见于感染性休克的前期和早期,元气外脱证出现于感染性休克阴阳离决的临终阶段,而由厥至脱,用抗厥注射液。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气阴耗伤,气滞血瘀,又研制了具有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功效的救脱1号。寒厥证是由寒邪直中、内外皆寒之证,寒厥证可发展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论厥,内容丰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一、《伤寒论》厥的概念: 《伤寒论》337条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见厥证必然有手足逆冷的症状。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金匮真言论:“使人煎厥”, “使人薄厥”;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这里的厥分别当作气逆,四肢厥冷,昏迷,不省人事解。厥的病理机制,《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陈平伯解释为“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  相似文献   

3.
1"厥"有"尽""最"的意思,"两阴交尽"即是厥阴,厥阴为三阴之尾,阴尽之后便是阳复,这是其之所以称作"厥阴"的位置属性。"厥"有"逆"的意思,因于气机逆乱,导致阴阳寒热不调,出现上下、表里、脏腑等的寒热错杂之证;因于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导致的气机升降失常,出现四肢温度和感觉与体干不符的逆冷病证,均可称之为"厥",这是"厥阴"的本质属性。无论厥阴病的位置属性和本质属性,都反映了"厥"的概念内涵,因其为三阴经之一,所以称作"厥阴"是名实相符的。2气机逆乱,升降反作,阴阳敷布失常是厥阴的病机特点,因此寒热错杂、呕吐哕利、四肢厥冷等症状会相继出现,第326条基本包含了厥阴病寒热错杂、四肢厥逆、呕吐哕利的病机、症状,该条的文法也与其他五经提纲证的文法一致,所以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是没有异议的。  相似文献   

4.
内伤发热是由于人体的气血阴精亏虚 ,脏腑功能失调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 ,有时偶见高热 ,也有不少患者仅仅是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 ,体温并不升高。笔者多年来在中医辨证治疗内伤发热中积累了一些体会 ,现介绍于下。1 气阴两虚 ,虚火内炽型  此证患者多为素体气阴不足 ,或久病伤阴 ,阴阳失于平行 ,以致虚火内炽 ,周期性低热缠绵不解。治疗以调阴阳、补气阴为主 ,佐以清透虚热 ,处方立足于祛邪而不伤正 ,补正而不留邪的原则 ,使阴平阳秘 ,自然热退病愈。  例 1 :黄×× ,女 ,42岁 ,干部。患者反复低热一月余 ,在多家医院治疗未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厥证,《内经》中有很多阐述。观《内经》厥字之意有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此厥字作气逆解;同篇:“寒则厥,厥则腹满死。”厥作受寒而四肢厥冷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使人煎厥”“使人薄厥”,厥作昏眯解。以气、血、痰、食为主要致病原因,其中以精神因素比较突出,病理为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张景岳所说:“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  相似文献   

6.
脱症是内科急诊常见症之一,以突然昏倒或不省人事,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等为主症。医著中多无专篇论述,常并于厥证中论及。属厥证中之虚证,故又称厥脱证,如《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逆……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侯”。 脱症起病急,变化快,症情重,医者必须认真,谨慎,果断、四诊合参。若惑于假象,迟疑不决,则祸必旋踵。脱是指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阶段,因气机突然逆乱,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机不相顺接,致气血运行失常,精明失养而昏仆厥冷。临症中,有气脱、血脱之分,若因气血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暴脱”;若因体衰、久病、气血  相似文献   

7.
谈厥     
厥,考之古籍,大致有三方面的含义:(1)逆气自下而上,上冲胸咽;(2)突然昏晕不省,移时方苏,或一厥不还;(3)手足寒冷。《伤寒论》中的厥证主要论述四肢厥冷甚则体厥之证,对昏厥和逆气上冲间有论述,不属主要。今就论中四肢厥冷证(姑称狭义厥证)作一总结,以利更好地体会论中辨治精神。  相似文献   

8.
三、厥证的主要证型厥证病因繁多,见症复杂,历代分类颇不一致,有以五脏分的肝厥、肾厥;有以病因分的酒厥、色厥、暑厥、中恶等;伤寒、温病分阴阳寒热,杂病分气、血、痰、食诸厥;本文分类原则一是根据病机分类使之有利于辨证论治,二是合伤寒、温病、杂病诸厥为一体,分为寒、热、气、血、痰、食、蛔、水八类.其中,中恶归于寒厥;痛厥归于寒厥或瘀血;暑厥、酒厥归于热厥;色厥归于血厥;肝厥归于气、寒、热之厥;肾厥归于寒厥、热厥.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血糖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300例T2DM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其不同中医证型分布,依据不同中医证型将其分为湿热困脾证组(n=117)、阴虚热盛证组(n=63)、气阴两虚证组(n=45)、血瘀脉络证组(n=42)、阴阳两虚证组(n=33),测定并比较各组血脂指标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300例T2DM患者中,湿热困脾证占比为39.00%,阴虚热盛证占比为21.00%,气阴两虚证占比为15.00%,血瘀脉络证占比为14.00%,阴阳两虚证占比为11.00%。湿热困脾证组TC、TG水平高于阴虚热盛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血瘀脉络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TC水平低于血瘀脉络证组;阴阳两虚证组TG水平低于阴虚热盛证组和气阴两虚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热盛证组FPG和HbA1c水平高于湿热困脾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血瘀脉络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  相似文献   

10.
欲脱证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急证,多由感受温热邪毒,内陷营血,或大汗,大吐,大失血,或久病劳伤,气阴之耗以致病情骤变,令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气机逆乱而起。观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对欲脱证的论述,立论新颖,治法独特,用药别具一格,如能潜心研讨,认真总结,则对脱证临床之治疗颇有裨益。故本文拟引书中原方,将张氏治疗欲脱证归纳分析如下,供同道参考。一、回阳救脱法用于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或喘逆,或自汗,或目睛上窜,或心中摇摇如悬旌,阴欲下脱,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泻。  相似文献   

11.
2 厥阴篇疾病分类2.1 厥阴里证2.1.1 阴阳错杂伤寒论的疾病分类,本来以六经六气结合八纲辨证为主,有时也会涉及脏腑、三焦、营卫气血等。今为缩短中间层次,特遵照舒驰远对厥阴病高度概括——有“纯阴无阳之证”、“纯阳无阴之证”、“阴阳错杂之证”,干脆以病机为提纲,比较简捷了当。不过严格说来,前二者纯阴无阳多牵涉少阴,纯阳无阴多牵涉阳明,其中虽有热利如白头翁证,里寒外热如通脉四逆证为厥阴本经应有之主证,但已阴阳各造其极,只有阴阳错杂才是厥阴风邪乘虚同时挟寒挟热而妄动于内的主要证状,不可不知.(1)阴阳动荡(虚风内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各临床常规指标与证型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47例合格2型糖尿病病例,按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辨证分型,同时配以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不同证型与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糖代谢、脂代谢等的关系。结果气阴两虚最多见;阴阳两虚型女性比例大于男性;年龄与病程变化趋势相同: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各证型的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ISI、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Ⅰ(ApoAⅠ)、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HDL、ApoAⅠ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对照组、阴阳两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证型变化有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的趋势;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多项临床常规检查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对中医辨证客观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讨论中医治疗小儿白喉.方法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风热为初期、病轻,痰火为极期、病重.若见心阳虚衰,四肢厥冷,心悸短气,面白神萎,呼吸短促,是为疫毒损心的变证,亟需积极救治.常证分别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养阴清肺、泄热解毒,清热化痰、泻火解毒.变证疫毒侵心则当益气扶正、复脉固脱.  相似文献   

1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夭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文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诸家解释各异。有曰:“有阳趋向于旺盛,则阳气生发,阴...  相似文献   

15.
针灸急症案     
一、产后血晕(脱证)措某,女,藏族,42岁。1980年9月4日。产后出血颇多,突然发生头昏目眩,四肢厥逆,人事不省。检查:患者面色苍白,口唇微微抽动,神志不清,双目微闭,肢体汗出,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舌质淡,苔薄白。血压:收缩压7.18kPa,舒张压模糊测得1.33kPa 左右。听诊:心音低弱,心率128次/分。辨证:此系出血过多,以致营阴下夺,孤阳上冒,阴阳乖离,气随血脱,心神无所依附,发生血晕。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治则:苏厥开窍,回阳救逆。取督脉、阳明经为主。方穴与治法:先用大艾炷(半个枣核大)直接灸合谷穴(双),两艾炷同时点火,缓慢燃尽,皮肤起泡为度补法。继针刺人中穴,针芒向上对准鼻孔左右方向,先右后左,中度刺激旋转后,然后再提针尖对准鼻中间方向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出针。此时患者颜面转红,神志清醒,四肢转温,脉浮大无力。当即复测血压为:12—8kPa。尔后药物调治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证型与ACE基因多态性分布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186例,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及阴阳两虚型,并采用PCR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结果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阴虚热盛型与气阴两虚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阴虚热盛型与阴阳两虚型以及气阴两虚型与阴阳两虚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证型与ACE基因多态性有关联。ACE基因多态性可作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18.
1 病名概念厥脱是厥与脱的综合征,为常见的危重急症。厥,一指肢体或手足逆冷的症状;一指突然失去知觉,不省人事。脱,为多种疾病病情突变时的危重衰竭证候,厥与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厥为脱之轻症,脱为厥之变症,两者常易合并出现。是由邪毒内陷,或内伤脏  相似文献   

19.
田英 《海南医学》2004,15(12):152-152
病例一刘××,女,35岁,门诊病人,2002年11月26日初诊。每年寒冷季节双手厥冷、疼痛、紫绀,已经3年。自1999年以入冬以来,每因寒冷即手足厥冷,手腕以下紫绀、麻木疼痛,以热水温手或烤火可缓解,严寒则频发加重,转暖则发作减少,逐年症状加重,某医院诊断为″雷诺氏病″,经现代医学治疗略有缓解。近两年冬季,发作甚频,寒袭即发,畏寒、四肢厥冷,双手腕以下对称性紫绀,触之冰冷,自诉指端麻木、疼痛,手指不可屈伸,舌淡苔白,脉弦弱。辨为血虚寒厥证论治,予以当归四逆汤七剂,嘱温服。七日后诉上方效微,查脉证同前,改辨为阳虚型寒厥证,将当归四逆汤化裁…  相似文献   

20.
湿寒湿热下髎定;厥寒厥热涌泉清.湿兼寒者曰湿寒,湿兼热者曰湿热.以湿为主的病证,多见淋浊、肠鸣泄泻、小便不利等症.足太阳膀胱经的下髎穴,是主治下焦湿病的要穴.但湿热宜针,湿寒宜灸或针灸并用.厥寒厥热乃阴阳失调所致.厥寒证见四肢厥逆、脉沉细迟;厥热证虽四肢厥逆,但口渴多饮,身热面赤、脉数有力.厥热针刺足少阴肾经的涌泉可导热下行,厥寒则宜施灸以温经通阳.寒慄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寒慄恶寒即恶寒战慄,多见于温病的前期或热极而恶寒。其本质是真热蕴伏于内,阴阳失调。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二间,配手少阴心经的阴郄,可以疏通内热,使阳气郁而不伸形成里热外寒的假象得以消除。由于胃有郁热,浊气不降、逆而上冲,故食入即吐.针刺足少阴肾经的幽门穴,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