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安全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汎 《海峡药学》2005,17(3):166-168
本文简述了他汀类药物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醒应当关注和重视他汀类使用的安全性.强调建立完善他汀类药物临床监测并总结意见,反映了当前针对问题的一些经验,供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智英 《北方药学》2016,(12):142-143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与心血管药物配伍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在抗感染、强心及利尿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酒石酸美托洛尔控释片;研究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配伍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2.0%)低于研究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后血药浓度、半衰期与研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后药-时曲线峰浓度、生物利用度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使用他汀类药物配伍心血管药物治疗安全性较高,但需密切观察用药期间药代动力学变化,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姜向东 《北方药学》2014,(12):83-84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48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各24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血脂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托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各项参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大进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类药物除调血脂和防治心血管病外,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减轻或消除炎症反应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众多作用.循证医学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该类药物在国外的上市品种达20余个,国内主要有普伐他汀(Pravastatin)、洛伐他汀(Lovastatin )、辛伐他汀(Simvastatin) ,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美伐他汀(Mevastatin)等品种.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就其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常规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血脂,还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应激、调节神经内分泌等作用。然而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笔者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门诊处方中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利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查门诊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处方,以药品说明书中的规定为标准,结合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的安全性。结果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基本合理,没有发现联用CYP3A4抑制剂,但有5种CYP3A4底物和地高辛与他汀类药物联用,存在安全隐患。结论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应注意观察,避免与CYP3A4抑制剂或其底物联用。  相似文献   

7.
涂学龄 《北方药学》2015,(10):120-121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与心血管药物配伍的临床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治疗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9%vs6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生物利用度、药-时曲线峰浓度两项配伍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他汀类药物与心血管药物配伍的安全性较高,但须注意搭配使用时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随着他汀药物使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其安全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心脏学会(AHA)和英国心脏病学学会(ACC)挑战有关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安全性的争论.明确地支持这类药物的安全性。他们指出,超过十年的医学研究已表明他汀类药物通过有效地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可延长生命和预防心脏病,他汀类药物控制病人胆固醇所获得的利益远超过这类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风险,这场争论引发于拜斯亭(cerivastatin,西立伐他汀)与31例服药者死亡有关而被迫从市场撤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与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尿蛋白排泄率、C反应蛋白、尿素氮、血肌酐各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上述各指标明显优于治疗3个月后(P〈0.05)。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上述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他汀类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降低各指标的水平,增强了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及其在特定疾病人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他汀类药物凭藉其突出的血脂调节作用,在各类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受到“拜斯亭”事件的影响,其安全性一直倍受关注。本文以他汀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出发点,结合近期多项安全性相关的临床研究,针对此类药物应用中涉及到的不同心血管疾病人群,对其用药安全性加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杨波  王来成 《安徽医药》2017,21(1):186-188
目的 为促进临床更合理地使用他汀类药品,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汇总徐州市2015年1月—2016年6月66例他汀类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60岁以上病人服用他汀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中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使用辛伐他汀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 他汀类药品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加强监测,确保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汪华蓉 《中国医药》2013,(12):1790-1791
目的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三峡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他汀类药物分布、不良反应表现等进行统计。结果85例患者中60周岁以上患者有72例,占84.7%;74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于服用他汀类药物1个月内发生,占87.1%;单独用药25例,联合用药60例;他汀类药物用药中以辛伐他汀为主,共55例,占64.7%;不良反应表现主要包括肌肉毒性54例、肝。肾毒性23例、胃肠道反应17例和神经系统症状15例。结论他汀类药物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且以肌肉毒性为主,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需慎重,密切关注病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及其药物动力学特性,探讨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方法收集与分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2002年1月-2011年3月)相关文献,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及述评。结果他汀类药物应避免与抑制其代谢的药物合用,或选择无或很少相互作用的同类药物。结论随着适用人群的扩大,患者的临床情况千变万化,因此,须遵循个体化防治原则,选择更为理想的他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调脂药物临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新的研究表明,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PTCA/CABG术后患者,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危险。他汀类药物还可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抑制平滑肌增殖。  相似文献   

15.
他汀类药物在降脂的同时,还具有非调脂作用,如抑制血管炎症、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增加NO以改善内皮功能,这些可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脑动脉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由炎症反应介导的一个脂质沉积于动脉壁形成局部斑块的过程,其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在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及加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炎症反应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及颈内动脉内膜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Objective: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differences between statins based on surrogate endpoints, but few have studied differences in reaching clinical endpoints.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between atorvastatin users and other statin users in daily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A cohort study was performed in the Integrated Primary Care Information project database, a longitudinal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 with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s of more than 500?000 individuals in the Netherlands. All new statin users in the period 1st September 1999 to 31st December 2002 were included. Multivariate Cox-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primary endpoint between atorvastatin users and other statin users.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the composite outcome of fatal or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ssion for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fatal or non-fatal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s, or transient ischaemic events.

Results: 3499 new statin user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797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341 persons started with simvastatin (38.3%), 1154 with atorvastatin (33.0%), 811 with pravastatin (23.2%) and 193 with other statins (5.5%). The median follow-up was 1.9 years. Two hundred and thirty three patients (6.7%) experienced a primary endpoint. Atorvastatin users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than users of other statins (relative risk [RR]: 0.7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55–0.96). The relative risks of atorvastatin users compared to simvastatin and pravastatin users individually were 0.70 (95% CI: 0.48–1.02) and 0.78 (95% CI: 0.52–1.16), respectively.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torvastatin was more pronounced in persons without a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s.

Conclusion: Atorvastatin showed a more favourable effect on fatal and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an other statins.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需要注意发生肌病的风险。1例合并慢性肾脏病的高龄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由于将辛伐他汀剂量加倍,导致发生了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停药并应用血液滤过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引起的异戊二烯或辅酶Q10缺乏有关。合并慢性肾脏病时,他汀类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并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脂血症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及其与《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简称《指南》)的差距。方法收集2012年本院2000名体检者的相关资料,统计符合《指南》药物治疗标准的人数;统计符合《指南》药物治疗标准实际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人数和未治疗人数。结果2000名体检者中,649名应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占32.5%,实际服用他汀类药物96名,服用率为14.8%。极高危服用率为58.4%,高危服用率为28.8%,中危服用率为6.4%,低危服用率为5。4%。结论高脂血症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率较低,与《指南》要求差距甚远,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现今世界上使用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 :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这类药物降脂作用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肯定 ,耐受性好 ,虽然与某些药物合用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的严重不良反应 ,但低剂量使用可减少甚至避免。现对这 5种药物的结构特征、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药物经济学 6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