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改良胰管空肠端侧吻合术的价值。方法将本院4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根据吻合术式不同分为20例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术组(对照组)和20例改良胰管空肠端侧吻合术组(观察组),观察两组胰肠吻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20例胰肠吻合时间(10.4±1.6)min明显短于观察组(20.5±1.8)min,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20)明显低于对照组50%(10/20),P〈0.05。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改良胰管空肠端侧吻合术是一种可靠、安全的吻合术式,胰肠吻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 24例接受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的慢性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有效的术前及术后护理,术中密切配合,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2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顺利,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胰瘘,并发症发生率为4.2%,平均住院时间为(18.2±2.4)d。结论 加强对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的慢性胰腺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我院在2005~2009年收治的12例胰腺手术患者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2例术后未发生胰漏与消化道出血,均无腹泻等胰腺外分泌不足表现,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能够有效地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胰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胰胃吻合术与胰肠吻合术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胃肠胰腺外科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胰腺残端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胰肠吻合术和胰胃吻合术两组,其中胰肠吻合术14例,胰胃吻合术17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胰腺断面质地和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胆瘘、腹腔出血、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术后死亡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胰腺断面质地、胰管直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胰瘘、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术后死亡)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胰胃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高于胰肠吻合术,其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及十二指肠、胆总管壶腹恶性及部分良性肿瘤的主要方法。然而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是1996年由彭淑墉设计的。经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其可以明显减少术后胰漏的发生率[1]。我科自1998年至2004年共有36例病人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无1例发生胰瘘,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共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7~73岁,平均54.6岁。其中胰头癌21例,壶腹部肿瘤12例,十二指肠癌3例,全部病人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上述诊断术后全部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的22例胰管结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管结石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要首发症状,且合并慢性胰腺炎。所以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胰管结石。手术方式;18例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侧侧吻合术,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术后症状缓解16例,3例部分缓解。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残石率为0。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随访发现10~24个月中3例胰腺癌患者死亡。无结石复发患者。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胰管结石的最重要手段。根据胰管结石的发布情况,术中配合使用胆道镜及钬激光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三种不同方式胰肠吻合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及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等三种不同方式的胰肠吻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52例胰头、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三种不同方式胰肠吻合的胰漏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套入式端端胰肠吻合25例,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16例,胰管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11例;手术时间4~7.15 h,胰管对粘膜端侧胰肠吻合手术时间短,各类围手术期并发症共18例,各种术后远期并发症1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9.32±5.45)d,围手术期死亡共2例. 结论 套入式端端胰肠吻合、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以及胰管对粘膜端侧胰肠吻合均为手术切除后常用的吻合方式,吻合口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吻合方式是最佳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良性病变所占比例及术前、术中明确诊断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2004年期间73例术前诊断为胰头或壶腹周围恶性肿瘤而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中,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者1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慢性胰腺炎12例,胰腺囊腺瘤恶变1例,十二指肠乳头状腺瘤2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2例.良性病变占整个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23.3%.结论 在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良性病变中慢性胰腺炎占大多数.术中穿刺活检做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胃吻合与胰肠吻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5年1月选择在某院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胰胃吻合组与胰肠吻合组各39例,胰胃吻合组施行捆绑式胰胃吻合术治疗,胰肠吻合组施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治疗.结果 胰胃吻合组的胰胃吻合手术时间明显少于胰肠吻合组的胰肠吻合手术时间(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胃吻合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进食半流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胰肠吻合组(P<0.05).胰胃吻合组术后胃排空障碍、切口感染、胰漏、胆漏、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胰肠吻合组(P<0.05).结论 相对于胰肠吻合,胰胃吻合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能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0.
对慢性胰腺炎尤其是出现并发症患者,常需手术治疗。该研究选取了2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例.分别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W)及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通过对胃排空,胆囊收缩素(CCK)、胰多肽(PP)、胃泌素水平分析测定及临床观察、随访以比较两种术式对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 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让患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CP)的诊断、病因和诊治方法。方法对7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胆源性CP多于酒精性,是第一致病因素,本组45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2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胆道疾病造成的实质损伤和长期酗酒造成的乙醇中毒是CP的主要致病因素;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治疗以内科药物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CP)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9年12月的182例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2例患者中胆源性73例,占40.1%,酒精性55例,占30.2%,特发性45例,占24.7%.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少数伴有腹胀、黄疸、体质量下降、脂肪性腹泻等症状.本组非手术治疗127例,占69.8%,内镜下介入治疗21例,占11.5%,手术治疗34例,占18.7%.结论:胆管系统疾病仍是CP的主要致病因素,非手术治疗是CP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线捆扎胰残端之胰肠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肠线捆扎组在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及淋巴结廓清后,用0号羊肠线距胰残端2.5~3cm处捆扎胰残端,再行空肠单层套入式吻合,同时与常规的胰空肠端端双层套入式吻合作对照。结果肠线捆扎组31例患者术后未发生胰肠吻合口漏、胆漏及胰腺炎病例;常规套入组12例患者发生胰漏1例,胰周积液并感染1例。胰肠吻合时间肠线捆扎组比常规套入组缩短近一半时间。胰腺残端失血量肠线捆扎组明显比常规套入组减少。结论应用肠线捆扎胰残端之胰肠吻合法可减少术中、术后胰腺残端的出血,术野清晰,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可有效预防胰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12年10月4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引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有进展性出血性损伤22例(55.0%),弥漫性脑肿胀11例(27.5%),长时间脑疝5例(12.5%),术中低氧血症2例(5.0%)。12例患者行单侧开颅手术,28例行双侧开颅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18例死亡(45.0%)。存活22例患者中,恢复良好10例(25.0%),中度残疾7例(17.5%),重度残疾3例(7.5%),植物状态2例f5.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较多,应根据不同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头颈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颈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Ⅰ)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两个医院近20年来收治的23例头颈部NF-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位年龄21岁,男女之比3∶4。颈部12例、口腔内5例、颧部2例、颞部1例、睑额顶部1例、翼腭凹及下颌骨各1例;除了牛奶咖啡斑及皮肤赘瘤两大特征外,1例有枕骨缺损、1例有颈椎后凸畸形,1例瘤体自发性大出血死亡,1例恶变,2例合并血管外皮肉瘤、2例有颅内占位病变、1例伴有垂体瘤且智力低下。17例有详细家族史记载的5例有遗传史,其中1例父亲及同胞4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结论NF-Ⅰ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病程长,青春期为主要就诊年龄段。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恶变及自发性大出血应引起重视。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手段,减少术中出血及提高修复水平是保证手术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应用羊肠线捆扎胰残端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的29例患者,在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及淋巴廓清后,将患者按2∶1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9例用0号羊肠线距胰残端2.5~3cm处捆扎胰残端,再行空肠单层套入式吻合,对照组10例行常规的胰空肠端端双层套入式吻合,2组术后进行临床效果对照。结果研究组19例术后无发生胰肠吻合口漏、胆漏及胰腺炎病例;对照组10例发生胰漏1例,胰周积液并感染1例。胰肠吻合时间研究组比对照组缩短近一半时间(P<0.01),胰腺残端失血量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0.01)。结论应用羊肠线捆扎胰残端法可减少术中、术后胰腺残端出血,术野清晰,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并可有效预防术后胰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祁琦 《淮海医药》2009,27(4):305-306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合理治疗策略。方法以病史、症状、体征、B超和CT扫描等方法进行明确诊断。以剖腹探查手术清除腹内炎性液体和胰腺坏死组织,并以非手术辅助治疗(禁食水、胃肠减压、解痉剂应用、电解质维持、抗生素应用)等方法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结果36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治愈33例(91.7%),死亡3例(8.3%),效果良好。结论确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B超和CT扫描是极其重要的手段。手术治疗是抢救此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胰腺内皮素(ET-1)mRNA表达与肠壁通透性的关系及丹参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SAP模型组(SAP组),SAP丹参治疗组(T纽)和假手术组(C组),每组15只。SAP组用5%的牛磺胆酸钠复制大鼠SAP模型,T组按SAP组方式复制SAP模型,并分别即刻、8h及18h予丹参注射液肌注,剂量2mL/kg。24h处死动物。用原位杂交检查胰腺组织ET-1mRNA表达,检测血中ET-1、淀粉酶(AML)和内毒素(LPS)以及胰腺和回肠的病理变化;^125I-白蛋白测定肠壁通透性。结果SAP组胰腺和回肠病理损害明显,胰腺ET-1mRNA呈强阳性表达,血中ET-1、AML、LPS含量及腹水量以及肠壁通透性均显著高于C组(P〈O.01);与SAP组比较,T组胰腺及回肠病理损害明显减轻,胰腺ET-1mRNA表达强度较弱,血中ET-1、AML、LPS及腹水量均显著下降(P〈O.01),^125I-白蛋白测定肠壁通透性降低。结论(1)SAP时肠壁通透性增加的原因之一是胰腺ET-1mRNA的过度表达,使血中ET-1浓度升高,造成肠壁通透性增加;(2)丹参可减轻胰腺和肠道损伤,其机制之一是下调胰腺内ET-1mRNA的表达,对SAP及其肠道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源性胰腺炎(ABP)的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胆囊结石并发ABP患者80例,急性胰腺炎轻症(MAP)和重症(SAP)各40例,所有病例均行LC术,A组MAP患者在发病1周内进行LC术,B组在发病1周后行LC术,C组SAP患者在发病3周内行LC术,D组在发病3周后行LC术;比较SAP、MAP各组患者住院费用、时间、术后并发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MAP患者中,A组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B组(P<0.05),其他术后并发及死亡情况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AP患者中,D组各项参数指标均显著优于C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并发ABP时,MAP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进行手术可靠安全,SAP在发病3周后行LC术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确诊急性胰腺炎27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急性充血水肿性胰腺炎26例(96.3%),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例(3.7%)。急诊或早期手术治疗14例,非手术治疗13例,均无死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3个月~4年。结论:B超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首选检查办法,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的患者预后良好,梗阻性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宜在24~48h内手术治疗。非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以保守治疗为宜,病情稳定后1个月再行延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