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晚期活动性全髋关节结核一期病灶清除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一期病灶清除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全髋关节结核8例9髋.男5例,女3例;年龄18~59岁,平均39.6岁.根据Babhuulkar和Pande髋关节结核影像学分期:Ⅲ期1例1髋,Ⅳ期7例8髋.患者均有髋部疼痛症状,主动及被动活动时加重.髋关节有30°~70°屈曲畸形,后伸、外展及旋转功能障碍,Thomas征均为(+).红细胞沉降率45~125 mm/1 h,结核菌素试验均为强阳性.X线片上均有骨破坏,髋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关节周围脓肿.全髋关节结核的诊断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术前系统抗结核四联(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强化治疗2周以上;术后继续四联强化治疗3个月、三联(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治疗6~9个月、两联(异烟肼+利福平)维持3~6个月,总治疗时间12~18个月.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50~150个月,平均88.8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X线检查未见假体松动及结核复发征象,红细胞沉降率在术后半年内均恢复至正常范围.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25.78±16.1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4.78±2.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规范的抗结核化疗保护下,一期病灶清除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全髓关节结核安全可行,术后中远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髋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一期彻底清创、二期全髋置换治疗晚期髋关节结核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0~63岁,平均34.6岁;Babhulkar分期Ⅲ期3例,Ⅳ期14例。清创前抗结核治疗2~4周,行彻底清创术后继续强化抗结核治疗3~6个月行生物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4个月(8~48个月),Harris评分关节置换前平均37分,最后一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9分,17例中16例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未发现结核复发、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松动等并发症,1例发生术后感染,经彻底清创、更换髋臼内衬及抗感染治疗后感染治愈。[结论]一期病灶清除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髋关节结核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10年10月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9例(20髋)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患者资料,男14例(15髋),女5例(5髋);年龄21~74岁,平均44.1岁。根据Babhulkar 和 Pande的髋关节结核临床影像学分期,3例(3髋)为 Ⅲ期,16例(17髋)为Ⅳ期。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5~26周,平均15.1周。2例在外院接受过抗结核药化疗,其中1例行病灶清除术。3例胸片发现肺部有陈旧性结核病灶,无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例患者有表浅皮肤窦道形成。结果 术后随访12~142个月,平均57个月。1例患者术后6天发生后脱位,经手法复位后卧床3周未再脱位;1例术后5个月出现结核复发,经清创保留假体及口服抗结核药化疗12个月后治愈;1例术后9年随访时X线片示臼杯出现无菌性松动;其余1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结核复发及假体松动迹象。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5分(范围,27~46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90分(范围,65~96分)。结论 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可行,可达到控制感染,解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小刚  曾斌 《中国骨伤》2018,31(12):1104-110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12例(24髋),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27~62岁,病程5~32年。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功能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0~96个月,平均7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髋关节活动度提高;优3例,良6例,中3例。异位骨化1例,为BrookerⅠ级,无临床症状未处理。1例术前严重屈曲畸形患者术后出现股神经牵拉损伤,随访1年后恢复。末次随访均未出现假体下沉及臼杯松动,无关节脱位、急性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膝关节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骨科中心行一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膝关节结核的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6膝),女10例(10膝),平均年龄为53.9岁(26~77岁),入院时均有膝关节疼痛,膝关节不同程度出现畸形、活动受限,4例出现膝关节强直。术中均采用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收集15例病人入院后首次、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假体稳定性、结核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人获得12~88个月随访,术后规律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12例术后病理检查见典型的结核性肉芽肿,3例抗酸染色阳性。随访期间1例复发,进行病灶清除术后治愈。ESR和CRP均在术后6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不同时间的数值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人未见结核复发,X线检查未见假体松动,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的(43.4±9.4)分增加至(82.7±7.5)分,ROM由49.3°±31.3°增加至86.0°±32.5°,手术前后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31,P<0.001;t=-5.500,P<0.001)。结论在手术前后规律抗结核治疗、术中彻底病灶清除的前提下,一期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晚期活动性膝关节结核可以控制感染,解除疼痛,重建膝关节功能,复发率较低,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髋关节结核较多见,占全身骨结核的第二位,常造成患者关节功能障碍,给病人留下一定残疾。近年来,有报道髋关节结核行人工关节置换者,初步观察结果较好,我科于2003年行髋关节结核人工关节置换2例,随访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病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一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双侧髋部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23例患者一期进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0.3分,双下肢不等长0~3.4 cm,平均1.97 cm.结果无术中、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无感染,髋关节无脱位;出现双下肢肿胀3例.术后双下肢不等长为0.3~1.4 cm,平均0.71 cm;住院时间17~24 d.随访13~50个月,患者疼痛缓解,关节功能活动满意,可独立行走、生活自理并恢复日常活动,最后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4.2分.结论一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双侧髋部病变,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对全情况较好的患者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早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THA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13例(13髋),其中男10例,女3例。10例髋臼骨折曾行单纯内固定治疗,3例曾行保守治疗。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13例全部得到随访,持续1年,分别拍摄患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患侧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术后随访1年,未见假体松动征象,Harris评分平均(83.38±3.33)分,较术前(37.19±20.12)分明显提高。结论:陈旧性髋臼骨折因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失败后骨折再次移位,大面积不规则骨缺损等问题,治疗难度大,术中恢复解剖位置困难,THA是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有效手术方法。但较普通全髋关节置换,需很强手术经验和技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本组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探讨其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6年以前行THA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48例(285髋)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174例(198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0.2%,随访时间平均为7.6年(5.5~11.6年)。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或骨盆正位)、患髋侧位片,判断人工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4.4分(0~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8分(35~99分),优良率为88.5%。术后假体总的生存率为97.1%。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9例)、异位骨化(8髋)、脱位(7例)、假体松动(2例)和感染(3例)等。结论本组病例整体疗效满意、假体生存期长,随访率偏低、病例数偏少,因此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二期全髋关节置换连续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患者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59.7±9.2)岁。股骨颈骨折行加压螺钉固定3例,股骨头坏死骨瓣移植1例,早期股骨头坏死行中心钻孔减压及局部介入治疗各1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体,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全髋关节假体。术后定期随访,常规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1个月,平均46个月。5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平均14周(12~18周)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1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7个月行二次清创及重新植入骨水泥间隔体,12周后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5.6±3.3)分,间隔期平均(57.8±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平均(92.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于间隔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左下肺栓塞。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复发及新发感染病例。结论 对继发于髋部手术的髋关节感染,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 in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arthritis of the hip is controversial. The timing of surgery, type of prosthesis, reactivation of the disease, high complication rates and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the reconstruction are the major conc erns.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is concern in the literature.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studies on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of the hip. A search of Pubmed and Google Scholar database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2000 and July 2017 was performed. Thirteen articles were identified, comprising 226 patients. The mean follow-up was 5.48 years.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was given for atleast 2 weeks pre-operatively and continued post-operatively for between six and 18 months after THR. Three patients had reactivation of infection.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 mean Harris hip score was 89.98.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tuberculosis of hip is safe and efficient way to save the joint fun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achieve success include the accurate diagnosis, efficient pre- and postoperative 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thorough debridement, two stage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sinus(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活动期髋关节结核治疗中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组12例患者自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年龄24~61岁,平均(42.5±1.0)岁。其中临床上均有疼痛,血沉偏高。其中3例有髋部皮肤窦道,手术时候皮肤完好。均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获得随访,随访观察6~24个月,平均(8.0±0.5)月,Harris评分进行术后临床评定,x线检查观察假体周围有无松动,结核有无复发,评价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假体脱位、松动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结核复发髋关节。术前Harris评分20—38分,平均(25.0±2.0)分;术后Harris评分59~90分,平均(76.4±0.4)分,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系统治疗结核基础上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活动期髋关节结核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是可以肯定的,可明显改善髋关节的活动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侯卫坤  刘林  鲁超  彭侃  杨治  许珂  许鹏 《中国骨伤》2016,29(6):526-529
目的 :探讨先髋臼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CroweⅡ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早期疗效。方法:自2001年9月至2013年7月,采用先髋臼杯对18例(18髋)CroweⅡ型DDH患者行THR,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42~60岁,平均47.6岁;病程9~22年,平均13.5年。术前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肢体短缩,髋关节功能受限。术前1 d及术后12个月分别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1周对髋臼假体覆盖率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18例(18髋)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深静脉血栓、髋关节脱位、感染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无需要手术翻修病例。术后1周X线片示髋臼假体覆盖率均大于80%。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2.67±5.06分提高到术后12个月的94.79±3.27(t=-45.269,P0.001)。结论:对CroweⅡ型DDH患者,采用先髋臼杯进行THR,可获得较高的髋臼假体覆盖率及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的作用,以及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强直髋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9.9岁(37~62岁)。临床效果评估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包括大转子截骨愈合情况、假体松动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5~22个月,平均17.3个月。Harris评分术前43.96±8.46,术后88.00±6.11,术后评分明显改善(t=-18.34,P=0.00)。所有大转子截骨均骨性愈合,未见假体松动、异位骨化、假体脱位发生。术后感染1例,大转子区域疼痛1例。结论: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是一种有效的增加手术暴露的方式,未发现严重的截骨相关性并发症,截骨愈合率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精确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脱位的价值。方法对12例12髋成人发育性髋脱位患者行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模拟手术,制定手术方案,所有病例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3~31个月术后随访,平均随访10.8月。术前Harris评分为(35.2±4.5)分,随访时评分为(89.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8,P〈0.01)。优5例,良7例。术后患肢短缩畸形、跛行步态明显改善。X线片提示所有病例均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位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1例股骨假体下沉。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精确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脱位,疗效优良,能达到个体化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1例(32髋)髋关节疾患,男18例,女13例;年龄50~77岁,平均60.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新鲜股骨颈骨折13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0例。按照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 标准)、术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情况(Engh标准)、术后股骨侧的骨长入情况(按Gruen分区描述)等,对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均Ⅰ期临床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31例(32髋)均获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38.3±4.9提高到最后随访的92.5±11.2(t=27.53,P〈0.01).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肢体长度及股骨偏心距基本恢复正常,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置换后随访3个月的X线片示Gruen Ⅱ区和Ⅵ区的近段Gription微孔涂层区均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结论:Tri-lock骨保留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为治疗髋部疾患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闵重函  周瑛  张洪美 《中国骨伤》2011,24(3):231-235
目的:对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3年随访结果探讨治疗中的细节和过程,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自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由门诊收治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12例17髋,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例,年龄32~54岁,平均43.25岁;女7例,年龄29~64岁,平均48.80岁。所有患者中强直性脊柱炎5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障碍继发关节病变4例,晚期类风湿患者3例。入组患者病程5.25~20年。术前患者均有关节畸形强直,失去正常功能,伴有静息痛,影像学提示相应患髋关节间隙消失、骨硬化伴骨小梁通过原股骨头位置至相应髋臼。以Harris评分系统随访,分别对术前,术后6个月、1年及3年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Harris评价系统,术前疼痛平均(1.18±3.32)分,功能平均(0.01±0.01)分,活动度平均(0.01±0.01)分及关节畸形平均(0.01±0.01)分,对比术后疼痛(40.00±0.01)分,功能(31.53±5.36)分,活动度(1.94±0.05)分及关节畸形(4.00±0.01)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功能渐进性的改善,使总分在术后6个月、1年及3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分分别为(77.47±5.34)分、(80.95±4.01)分及(82.90±3.39)分。在关节功能上步态、支具使用、上下楼梯、穿脱鞋袜、坐车于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分别为(9.59±1.54)分、(8.88±2.69)分、(3.29±0.99)分、(3.75±0.66)分及(6.01±0.01)分;而前3项在术后1年较术后6个月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47±1.18)分、(10.06±1.75)分及(3.76±0.66)分。在关节活动度上各向活动角度均在术后实现一次性矫正并持久维持稳定。所有患者未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康复情况良好。结论:经3年随访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