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气象因素与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发病时间的相关性,建立AR发病趋势的预报。方法根据北京同仁医院2007N2010年4年问AR患者的临床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资料和北京市观象台的气象要素资料,研究不同年龄AR患者平均发病时间与24节气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确立AR发病趋势的预报方程。结果①各年龄AR患者发病的高峰主要集中在8月中旬N9月中旬。②各组AR患者数与前2个节气的气象要素显著相关,海平面气压和风速与AR患者数呈左侧反抛物线非线性相关,其他8项气象要素均与AR患者数呈右侧反抛物线非线性相关,其中水汽压与各组AR患者数的相关程度最好。③建立AR患者发病趋势的非线性预报方程,其非线性相关系数在0.6710~0.9097间,并通过了显著性统计检验(F〉Fa=0.0001);AR发病非线性回归拟合趋势也通过了显著性统计检验(ra=0.0001=0.3372,Fa=0.001=11.70,P〈0.05),其中青少年AR回归拟合趋势最显著。结论AR患者发病趋势的预报方程可以为临床提供AR发病趋势的重要信息,对AR的诊断和防御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患者患病相关因素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1-8月在门诊首次确诊的NAR患者111例与AR患者112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经过及患病相关因素.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对于AR而言,NAR随着年龄增加患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NAR的好发年龄为21~30岁,而AR的好发年龄处于11~20岁.在18岁以上成年人中,NAR和AR患者的平均年龄((-x)±s)分别为(38.6±14.5)岁和(32.8±13.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24).NAR在30岁前以男性居多,30岁后则女性病例数上升;而AR患者在20岁前以男性居多,20岁后则以女性多见.NAR在冬季高发(χ2=27.57,P=0.000),AR则高发于春季(χ2=13.75,P=0.003);冬季NAR的发病例数明显多于AR(χ2=12.34,P=0.000).在相关环境因素中,居住地或工作场所靠近交通干道者NAR的发病风险是AR的1.94倍,而居住地或工作场所位于建筑物底层或每天日照<2 h者AR的发病风险分别是NAR的1. 77倍和1.91倍.当患者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时,可使AR的发病风险升高至NAR的2.14~4.06倍.NAR患者自报的发病诱因主要为温度变化(56.3%)、经常上呼吸道感染(52.8%)、气候改变(32.4%)和刺激气味(31.1%)等,但与AR患者比较,这些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与AR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分布,个人和家族过敏史,以及某些与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FOXP3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FOXP3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以19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191例健康对照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Hapmap网站公布的中国北京地区人群的FOXP3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信息及Haploview 4.1软件运行结果,选取rs3761547和rs3761548两个位点,以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法完成基因型的检测,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位点rs3761547及rs3761548的杂合突变与AR具有相关性,但只有位点rs3761548经校正P值后仍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dds ratio,OR)=3.1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21~8.04,P=0.020].不同过敏原的分层分析显示,尘螨过敏患者中rs3761547与发病具有相关性(OR=2.00,95%CI为1.18~3.39,P=0.013).结论 m3761548的AC杂合突变与AR发病具有相关性,而rs3761547与尘螨过敏的AR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 interleukin-1 receptor associated kinase 4,IRAK-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人群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遗传相关性模式.方法 以中国北京地区居住的379例确诊的AR患者和333例健康对照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Hapmap网站公布的中国北京地区人群的IRAK4基因标签SNP位点信息,选取覆盖IRAK-4整个基因的代表性标签SNP位点共8个,在MassARRAY实验平台完成SNP位点的基因型检测,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根据变应原种类进行遗传相关性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单纯尘螨过敏的AR患者中,IRAK-4基因的位点rs3794262(P=0.0034,OR=1.7388)和位点rs4251481(P=0.0023,OR=2.6593)与发病具有相关性,而各候选位点的SNP与花粉以及混合过敏的AR无相关性.结论 IRAK-4基因的SNP与中国人群AR的遗传相关性存在变应原依赖模式.  相似文献   

5.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反应性非变应性鼻炎(hyperreactivity non-allergic rhinitis,H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在性别、年龄分布、发病季节、诱因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9年1-8月398例以高反应性鼻部症状首诊的诊断为HNAR及AR的连续患者,以SPSS 17.0软件对其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分型、诱发因素及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NAR与AR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5,P=0.01),HNAR女性患者居多,AR以男性为主;在发病年龄上,HNAR以中青年为主,高发年龄在30~39岁(χ2=51.533,P=0.00),AR以青少年为主,高发年龄在10~19岁(χ2=12.772,P=0.00);HNAR发病无明显季节性,AR发病多在秋季.AR变应原以艾蒿和豚草为主.AR以中-重度持续性为主(χ2=123.991,P=0.00),HNAR以中-重度间歇性为主(χ2=97.420,P=0.00);除鼻痒外,AR较HNAR鼻部及眼部的临床症状重(P值均<0.05);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在AR与HNAR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大致相似(统计值,P>0.05).结论 AR与HNAR在性别构成、主要发病年龄、鼻炎分型及发病季节上有明显差异,除鼻痒外AR鼻部及眼部临床症状较HNAR重,但在发病诱因上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儿童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研究儿童AR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同时研究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与患儿症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用症状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患儿症状的严重程度,用儿童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价患儿的生活质量,记录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RQLQ量表5个方面间及23个项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3,P<0.01;F=7.35,P<0.01),鼻部症状方面是儿童患者生活质量最受影响的方面,其中鼻塞、喷嚏、鼻痒是评分最高的项目,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量表有显著相关,其中难以入睡、因症状而觉得尴尬评分与鼻涕在VAS评分呈正相关(r=0.230,P<0.05;r=0.325,P<0.01),夜间醒来次数评分与鼻痒、喷嚏的VAS评分呈正相关(r=0.385,P<0.01;r=0.231,P<0.05),注意力难以集中评分与难以入睡、夜间醒来次数评分呈正相关(r=0.316,P<0.01;r=0.525,P<0.01),易怒评分与难以入睡评分呈正相关(r=0.243,P<0.05).③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与两量表的各方面及总分均无显著相关.结论:AR患儿鼻部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其生活质量显著相关,鼻涕、鼻痒、喷嚏可能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原因,而睡眠质量可能影响非鼻眼部症状和情感反应,鼻涕可能是导致患儿因症状而觉得尴尬的主要原因;变应原级别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2011年6-9月大气中花粉种属和含量与单纯花粉过敏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Durhum花粉采集仪监测2011年6-9月花粉的种属和含量;将6-9月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阳性的AR患者,分为单纯花粉过敏患者组(花粉组)及花粉并常年性过敏原过敏患者组(混合组),2组患者均予症状评估,并分析2组AR患者发病时间与大气中花粉含量的相关性.以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夏秋季花粉量高峰呈现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鉴定到的花粉主要包括蒿属、葎草和藜属;日花粉含量最高达638粒/1000 mm2.6-9月门诊行SPT检查的患者占全年的51.9%,其中花粉变应原阳性患者1509例,占阳性患者的60.7%;6-9月花粉变应原阳性患者数量和阳性率逐月上升,且与花粉播散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0和0.99,P值均<0.05).花粉组和混合组患者的过敏症状开始时间均与夏秋花粉播散量明显相关;混合组患者的咳嗽症状评分显著高于花粉组(t =2.36,P<0.05),其余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0、0.35、0.57和0.19,P值均>0.05).结论 花粉播散时间和含量对花粉过敏的AR患者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空气中花粉含量的监测可为临床变应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3-7月,收集32例AR患者(AR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γδ T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7、TGF-β1的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γδ T细胞百分比在AR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30±8.62)%、(5.18±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18,P<0.01);Treg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75±0.56)%、(4.76±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46,P<0.01).AR组血清中IL-17的表达水平为(668.55 ±45.15) pg/ml,高于对照组的(573.53±17.4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1);AR组TGF-β1的表达水平为(0.34±0.04) pg/ml,低于对照组的(0.49 ±0.0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1,P<0.01).AR组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百分比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趋势(r=-0.561,P<0.01),γδ T细胞百分比与IL-17呈正相关趋势(r=0.469,P<0.01),γδ T细胞百分比与TGF-β1呈负相关趋势(r=-0.622,P<0.01),Treg细胞百分比与TGF-β1呈正相关(r=0.738,P<0.01),IL-17表达水平与Treg细胞百分比、TGF-β1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11、-0.196,P>0.05).结论 AR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和Treg细胞之间存在免疫平衡失调,γδ T细胞可能参与了IL-17的分泌,这可能在AR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春季花粉浓度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春季花粉浓度及其对过敏性鼻炎(AR)患者的发病时间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使用Durhum花粉采集仪监测北京城区2011年3~6月花粉的浓度和种属;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筛选春季花粉过敏的AR患者,分为单纯花粉过敏患者组(单纯组)及花粉并常年性过敏原过敏患者组(混合组),两组患者均予症状评估,并分析其发病时间与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各变应原阳性率变化情况,从而为AR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6-2010年5年间武汉地区2707例确诊为AR患者的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比较各变应原阳性率在这5年间里分布上的差异及变化趋势.以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屋尘螨与粉尘螨5年间阳性率呈增加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11、11.11,P值均<0.05),其中屋尘螨由2006年的84.5%增加到2010年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8,P<0.05);粉尘螨由2006年的81.5%增加到2010年的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8,P<0.05);艾蒿、豚草、真菌Ⅰ和真菌Ⅱ5年间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4.10、67.06、18.95、36.62,P值均<0.05),且艾蒿、豚草变应原致敏呈下降趋势,真菌Ⅰ和真菌Ⅱ呈现增长趋势.结论 尘螨依然是武汉地区近5年来AR患者最常见的变应原,并有增长的趋势;真菌过敏在AR患者中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豚草和艾蒿过敏在AR患者中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幼儿变应性鼻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3岁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儿的特应性分布状态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2009年8月至2010年11月96例1~3岁具有AR症状患儿病史资料,包括就诊年龄、性别、出现症状年龄、病史月数、个人过敏史、父母过敏史.采用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 Allergy Screen)筛查共计19类吸入组和食物组变应原特异性lgE( specific IgE,sIgE)及血清总IgE水平.归纳该组患儿吸人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致敏的分布状态,按月龄(A组,≥12月龄;B组,≥24月龄;C组,≥36月龄,但不满48月龄)、变应原类别及湿疹或哮喘任一阳性分组分析各临床特征因子的影响作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临床特征与变应原致敏的相互关系.结果 变应原筛查总阳性率为81.3%;吸入组变应原、食物组变应原阳性率分别为62.5%、53.1%;混合真菌阳性率最高(50.0%),其次为牛奶(34.4%)、羊肉(31.3%)、牛肉(26.0%)、屋尘螨(21.0%)、小麦(18.8%)、艾蒿(12.5%)、鸡蛋白或鸡蛋黄(11.5%).62.5%可确诊为AR,其余可暂视为非变应性鼻炎.按月龄分组进行临床特征的单因素分析提示:吸入组变应原(x2=13.699,P=0.001)、父亲患AR(x2=14.060,P=0.001)和父亲或母亲患AR(x2=7.396,P=0.025)在3个月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个人湿疹史(P=0.034,OR =3.143)可增加变应原致敏的可能性;个人湿疹史(P=0.015,OR=3.125)和总IgE >200 IU/ml(P=0.030,OR =3.119)则增加吸入组变应原致敏的可能性;未筛选出对食物组变应原致敏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特征;食物组和吸人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入组变应原阳性(P=0.046,OR=3.594)、有蚊虫叮咬性皮炎(P=0.002,OR=11.941)为出现湿疹或哮喘任一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1~3岁具有AR症状的幼儿中,吸入组和食物组变应原均可致敏,且吸入组阳性率略高;湿疹史是患儿变应原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总IgE水平升高与吸人性变应原筛查阳性率升高有关;吸入组变应原阳性、有蚊虫叮咬性皮炎和父亲患AR与出现湿疹或哮喘病史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鼻炎患者3292例变应原谱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近4年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变应原谱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确诊为AR的3292例患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研究各变应原阳性率4年来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前5位变应原在未成年人组、成年人组以及不同性别组的变化情况,以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粉尘螨、屋尘螨变应原阳性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分别由2009年的45.1%、42.0%上升至2012年的66.3%、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8.70、41.55,P值均<0.01);粉尘螨、屋尘螨在成年人组及男性组出现明显逐年上升趋势(x2值分别为75.85、69.93、274.25、42.62,P值均<0.01),而在未成年人组及女性组尽管有波动但未见明显的变化趋势;藜、艾蒿、葎草变应原阳性率在2009年至2011年出现明显的下降(x2值分别为22.08、11.64、203.19,P值均<0.01),但是2012年再次明显升高(x2值分别为21.55、29.38、12.40,P值均<0.01).结论 AR患者变应原种类有波动变化,可以为临床变应原点刺液种类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变应性鼻炎患者4637例变应原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近5年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变应原分布状况,为AR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5月间,针对有AR症状的患者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各种变应原的致敏阳性率,以及致敏患者在年龄、性别、检测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全部4637例患者中SPT阳性率为62.84%,屋尘螨、粉尘螨为主要变应原;不同季节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3.581,P<0.01),其中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各月份变应原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2.001,P<0.01),其中10月份阳性率最高;变应原阳性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792,P<0.01),屋尘螨和粉尘螨的反应强度均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弱(x2 =122.513,P<0.01;x2=138.475,P<0.01).结论 尘螨为近5年来上海地区AR患者的主要变应原,年龄较小者变应原阳性率及阳性反应强度均较高.尘螨阳性率在季节分布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鼻炎患者10030例吸人性变应原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不同年龄和性别的10 030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吸入性变应原谱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21组共43种标准化变应原对54 813例慢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诊断AR 10 030例,男性和女性均按年龄(以周岁记)分为4组,分别是:3~17岁、18~39岁、40 ~59岁以及≥60岁组(共8组),分析各组患者变应原分布状况.结果 ①不同年龄组患者对不同变应原反应呈阳性的例数分析显示,男性占前4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屋尘螨、艾蒿、德国小蠊,女性依次为粉尘螨、屋尘螨、艾蒿和藜.②患者阳性变应原个数的分布显示,不同年龄男性和女性患者,双重变应原阳性均位列首位,其次是三重变应原阳性或单一变应原阳性.③单一阳性变应原分析显示,男性3 ~17岁患者前4位是粉尘螨、屋尘螨、交链孢霉菌、艾蒿,其余年龄组男性患者阳性变应原前4位均是粉尘螨、屋尘螨、艾蒿和德国小蠊;女性3~17岁患者阳性变应原前4位是粉尘螨、屋尘螨、艾蒿和交链孢霉菌,18 ~39岁组是粉尘螨、屋尘螨、艾蒿和蒲公英,40~59岁组是粉尘螨、屋尘螨、艾蒿和混合树1,≥60岁患者前4位变应原是粉尘螨、屋尘螨、混合动物毛和艾蒿.④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双重阳性变应原占首位的均是粉尘螨+屋尘螨.在3 ~17岁的患者中,对交链孢霉菌的双重阳性患者例数排在粉尘螨+屋尘螨之后,高于其他变应原组合.18岁以上的患者,交链孢霉菌双重阳性患者比例下降,而花粉类变应原、德国小蠊、粉尘螨或屋尘螨的双重阳性率上升.⑤不同性别患者三重阳性变应原居首位的是粉尘螨+屋尘螨+德国小蠊,其次是粉尘螨+屋尘螨+混合动物毛和粉尘螨+屋尘螨+艾蒿,其余组合少见.结论 尘螨、夏秋花粉及杂草花粉、交链孢霉菌和德国小蠊是导致我国北方地区AR的主要变应原,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的患者,致病变应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兰州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兰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变应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AR提供参考.方法 对347例具有AR症状的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兰州地区AR患者的变应原分布特点.以SPSS 17.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47例患者中266例(76.7%)SPT呈阳性,其中吸入性变应原阳性229例,位于前3位的变应原分别为蒿属花粉132例(38.0%)、屋尘螨123例(35.4%)、粉尘螨105例(30.3%).结论 兰州地区AR患者的过敏原主要为蒿属花粉、屋尘螨和粉尘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特征以及伴随疾病.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主诉鼻塞、流涕、喷嚏和鼻痒症状中至少有2个症状的门诊患者5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体征和变应原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其中NAR患者206例、AR患者350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一般信息、鼻部症状、伴发症状和各种合并症等,采用记分法评价症状严重程度.以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AR患者的平均(x±s,下同)年龄(31.8±16.7)岁,高于AR患者的(26.3±14.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001);而性别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73).在各种临床表现中,NAR和AR患者鼻塞症状出现率(分别为89.8%和9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6,P=0.611),但AR患者的流涕、喷嚏、鼻痒、眼痒、流泪、喘息和咳嗽症状出现率均明显高于NA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且这些症状(咳嗽除外)在AR患者中尤为严重,其症状评分明显高于NA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AR和AR患者中大多数为中-重度持续性,分别占67.0%和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 =0.264).AR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明显多于NAR患者(分别为12.6%和2.4%),NAR患者合并高血压明显多于AR患者(分别为7.3%和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和AR是两类具有不同临床特征的疾病,两者的合并症也存在某些差异,故值得进一步加强对鼻炎表型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鼻炎集群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应用标准化螨变应原集群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4例螨变应原导致的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在特异性变应原免疫治疗的剂量累加阶段采用集群注射方案,6周达到维持剂量,继续治疗1年.治疗期间通过鼻部症状总评分、药物用量评分、鼻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导致的全身不良反应以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在6周左右达到剂量维持阶段,缩短剂量累加阶段疗程60%以上的时间.经过1年集群免疫治疗后,鼻部症状总评分(5.43±1.31)和每日药物用量评分(0.44±0.12)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值均<0.01),总体生活质量和7个分项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值均<0.01).154例中共9例(26次)出现全身反应,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占注射例数的5.9%(9/154)和注射针数的0.75%(26/3464).其中Ⅰ级反应10次,Ⅱ级反应12次,Ⅲ级反应4次,无Ⅳ级不良反应.结论 对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而言,集群免疫治疗是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