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沈静  韩哲  邓婷  王沙桠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5):1629-1631
目的了解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死亡的影响因素,探讨降低其发病率的措施,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和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4-2005年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登记,资料用VisualFox2pro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围产儿死亡情况相对危险度及人群特异百分比分析。结果监测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共7353名,其中围产儿死亡48例,年平均死亡率为6.53‰,高危孕妇发生围产儿死亡的危险是低危孕妇的2.8倍,其人群特异危险百分比为54%;低体重新生儿发生围产儿死亡的危险是正常体重新生儿的40.1倍,其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为52%;<8次产检次数的孕妇发生围产儿死亡的危险是≥8次产检次数的孕妇的2.4倍,其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为41%。结论从围产儿的总体分析,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因素中,孕产妇高危情况危险度最高,其次是围产儿的低体重,次之是孕产妇产检次数。  相似文献   

2.
沈静  王安  李中华  陈军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7):3838-3839
目的:了解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的死亡情况,探讨降低其发病率的措施,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和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4~2005年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登记,资料用Visual Fox2pro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对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χ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监测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共7 353名,其中围产儿死亡48例,年平均死亡率为6.53‰,孕产妇的户籍因素、高危因素、流动因素,出生缺陷、早产、产前检查(产检)次数、低体重等个因素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出生缺陷、早产、产检次数,低体重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2004~2006年沈阳市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晶  吴凤荣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9):4134-4136
目的:分析沈阳市围产儿死亡原因,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沈阳市围产儿死亡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将2004~2006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沈阳市2004~2006年围产儿总数为136865例,围产儿死亡1292例,3年平均死亡率9.44‰,城市8.41‰,农村10.15‰,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孕母年龄20~29岁围产儿死亡率最高,单胎高于双胎。出生缺陷为3年死亡顺位的第1位;围产儿死亡与孕周关系近3年无明显变化。结论:沈阳市围产儿3年平均死亡率为9.44‰,分别低于全国(10.27%)、辽宁省(10.78%)2005年围产儿死亡率,但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建立健全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提高农村妇幼网络建设,农村孕产妇享受基本的妇幼医疗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长沙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长沙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现况,为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出生缺陷监测网随机抽样的长沙市13家监测医院为基础,对长沙市2001-2005年孕28周至出生7 d内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及其相关因素监测。结果1)5年监测65 298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平均检出率17.37‰,呈上升趋势,2005年有显著上升;2)围产儿死亡率18.85‰,出生缺陷儿死亡率40.74%,占围产儿死亡的37.53%,并有上升趋势;3)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分别占前三位,先天性心脏病呈上升趋势,2005年有显著上升;4)城市人口的出生缺陷检出率为17.24‰,与农村的17.61‰无显著差异;5)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率为43.30%,但是不同的出生缺陷病种产前诊断率不同;6)出生缺陷的诊断依据以临床和超声波诊断占主导地位,2005年超声波诊断率大于临床诊断,不同出生缺陷病种诊断依据不同。这些特点基本符合我国南方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结论本市出生缺陷检出率,围产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缺陷是当前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因素,以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和唇腭裂检出率最高。促进健康教育,倡导公民自觉参加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及早发现严重畸形儿并终止妊娠,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明确围产期保健重点。方法:对无锡市惠山区2001年~2005年围产儿死因进行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8.92‰,其中出生畸形、早产、缺氧综合征、脐带因素等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人口,分别为13.20‰及6.59‰。结论:加强婚前检查及产前定期检查,加强流动人口的围产保健知识宣教,提高助产技术和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如东县围产儿的死亡原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如东县2011年10月1日—2013年9月30日围产期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监测围产儿12 572例,死亡37例,死亡率2.94‰。围产儿死因主要为畸形、新生儿窒息、胎盘脐带因素、孕妇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结论如东县围产儿死亡率较低。需继续开展孕产期保健宣传,提高产前筛查水平,减少出生缺陷;加强高危妊娠监护,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水平,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杭州市围产儿死亡的流行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杭州市2004-2009年4个省级卫生监测点内发生的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1.69‰,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分别是8.71‰、0.40‰,2.59‰,其构成比分别为74.45%、3.42%、22.12%,6年中监测区内围产儿死亡率呈波动下降,死胎在历年死亡中居第一位,出生缺陷居历年死亡原因首位,占死亡总数的42.61%.结论:要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关键是加强围产保健工作,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有效控制出生缺陷的发生和出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了解苏州市立医院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原因,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质量。方法以2006-2013年在苏州市立医院分娩的产妇为对象,以产房《分娩登记本》和电子监测信息系统登记为依据,统计围产儿死亡及死因情况。结果 2006-2013年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北区、东区共分娩围产儿147 201例,围产儿死亡1161例,围产儿死亡率7.89‰。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出生缺陷、脐带胎盘因素、母亲疾病、早产低体重、原因不明。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单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外地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高于本地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结论规范外地户籍人口和高危妊娠管理,加强优生优育指导,规范围产保健管理,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2000-2009年海淀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监测网络,分析的数据信息来源于由分娩医院或地段保健科填写的围产儿死亡登记卡.结果 海淀区2000-2009年平均围产儿死亡率为5.15‰.出生缺陷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2005-2009年的早期新生儿死亡率1.54‰和围产儿死亡率4.37‰低于2000-2004年,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123、19.546,均P<0.05).结论 海淀区围产儿死亡率近3年维持在4‰左右,已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提高产前诊断水平,避免出生缺陷儿进入围产期是减少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兰芳  李笑春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526-2527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提出其干预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间金华市所属3县(市)63家监测医院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年间共分娩围产儿52 070例,死亡504例,死亡率为9.68‰,其中本地户籍围产儿死亡率为9.0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为14.43‰。两组间死亡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流动人口的孕妇受文化程度低、保健意识缺乏、经济状况差、计划外妊娠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孕期未进行任何产前检查者占51.72%;早产儿、低体重儿是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围产儿死亡明显高于本地户籍围产儿死亡。结论:建立和调整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模式,提供母婴健康援助,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流动人口利用保健服务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分析郑州市各级医院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出生缺陷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6月郑州市各级医院正常分娩婴儿及治疗性引产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共监测围产儿138376例,死亡1408例,死亡率为10.18‰;出生缺陷儿1315例,出生缺陷率为953.4‰;1408例死亡围产儿中缺陷儿488例,占34.66%;≥35岁孕妇分娩围产儿出生缺陷率1260.6‰;缺陷儿产前诊断率为45.40%,产前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和先天性脑积水,出生后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多指(趾)、外耳畸形和总唇裂。结论: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优生知识宣传,加强产前筛查,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是降低出生缺陷儿出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沈阳市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沈阳市2005年-2009年围产儿死亡的相关资料。结果5年围产儿数260859例,共有2724例死亡,死亡率为10.44‰。出生缺陷导致的死亡仍居高不下。结论降低出生缺陷,加强婚前、产前检查,提高孕期宫内诊断水平,积极治疗母体合并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民勤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变化趋势、影响出生缺陷的可疑因素、主要畸形发生顺位、构成比,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民勤县2006~2010年8 098例围产儿进行监测,对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出生缺陷61例,出生缺陷率7.53‰,围产儿死亡率13.46‰,缺陷围产儿死亡率540.98‰,占围产儿死亡的30.28%;孕妇居住地环境、孕母文化程度、孕早期用药、孕期疾病、异常孕产史、遗传等因素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有一定关联,63.94%的缺陷儿母亲孕早期无明显致畸因素。结论:应开展婚前检查,加强孕前期及孕期保健,争取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以提高监测质量,防止发生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10县市1993-2005年围产儿死亡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10县市围产儿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自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的围产保健监测数据库;研究对象为10个县市单胎妊娠满20周的围产儿532454人,计算围产儿死亡率,描述其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中国10县市1993-2005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7.7‰(4118/532454);北方农村、南方农村、南方城市围产儿死亡率依次降低,分别为11.7‰(610/532454),7.6‰(3006/532454),5.9‰(502/532454),不同地区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P0.005);1993-2005年围产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趋势检验χ2=911.364,P0.005)。结论 1993-2005年10县市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不同地区、季节及人群的围产儿死亡率有差异;应提高农村地区孕产妇保健水平和保健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李娟  崔卫红  马彦彦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611-3612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评价围产保健工作水平,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按照北京市的统一要求,对石景山辖区各助产机构上报的2006~2010年“围产儿死亡登记卡”及妇幼保健院质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5.16‰,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出生缺陷、不明原因、妊娠并发症、脐带因素,同时孕妇的年龄、孕期检查次数及孕妇的知识技能对围产儿死亡率有影响.结论:加强孕前宣教与咨询,加强孕期管理,加大围产保健宣传力度和广度,提高保健意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钟新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69-1370
目的: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及“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的要求,对太原市10个县(市、区)2004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在我市各医疗保健机构中全面开展医院和家庭分娩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围产儿30 416例,其中出生缺陷儿40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4.47/万;出生缺陷儿中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为46.03/万,占出生缺陷儿的34.23%。围产儿死亡387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2.72‰。出生缺陷各系统畸形顺位仍以中枢神经系统最高,出生缺陷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乡村高于城镇(P<0.01)。结论:加强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开展产前诊断十分必要,B超筛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围产儿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医院建立围产儿死亡监测网、执行围产儿死亡报告、讨论、评审制度。对1999年9月~2004年2月在本院死亡经评审认为是可以避免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围产儿7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围产儿中,死胎55例,7 d内死亡新生儿15例。造成死胎原因以脐带因素为首位,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为早产低体重。有15例死胎孕妇从未做过孕期检查。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育龄妇女和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阳泉市围产儿死亡情况,探讨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全市的围产儿死亡的基本情况。结果 5年共出生围产儿66603例,死亡总数649例,围产儿平均死亡率9.74‰,呈逐年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死胎占68.26%、死产占8.17%、7天内死亡占23.57%;农村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早产与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先天畸形占7天内死亡死因的前3位。结论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婚前、孕期保健水平,政府与医院都要加大投入以提高产科、儿科技术水平,才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太原市1997~2004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新艳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0):790-792
目的 了解太原市1997~2004年出生缺陷儿发生率及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和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山西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全国,全国又高于世界,山西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成了“珠峰”,政府要削除这个“珠峰”采取一系列措施,称作“削峰工程”)及“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的要求,对1997~2004年太原市10个县(市、区)94所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 8年共监测围产儿217908例,出生缺陷儿287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31.75/万;其中神经管畸形(NTD)1021例,NTD发生率46.85/万,占出生缺陷36%.围产儿死亡2892例,围产儿死亡率13.27‰;缺陷儿死亡率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32.39倍;出生缺陷畸形发生顺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缺陷、面耳颈部缺陷、骨骼肌肉系统缺陷,消化系统缺陷;28周前引产出生缺陷儿诊断89.74%依靠B超.结论 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开展广泛健康教育,普及婚检和进行保健知识宣传,加强孕产期保健和产前B超筛查等,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如何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围产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提高围产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我市自1988年开始,每年坚持开展围产儿死亡病例评审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自1988年1月~1989年12月,在本市4所医院中共有围产儿11274例,围产儿死亡182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6.14‰,其中,1988年为17.78‰,19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