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心络和西洛他唑对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心络和西洛他唑对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通心络组,C组西洛他唑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测定血小板聚集率、TXB2;比较3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不同组别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①通心络和西洛他唑均可使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下降,西洛他唑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更明显。②通心络和西洛他唑治疗后均可使脑梗死患者TXB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而尽管西洛他唑组使TXB2下降更明显,但与通心络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心络和西洛他唑对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AR。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4例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术后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出现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其中32例患者改用西洛他唑加氯吡格雷,而另外32例患者出血治疗后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0.9±0.1)年,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外周血PGE2的浓度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对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升高外周血PGE2的浓度,且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可用于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方法将筛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实验组接受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主要观察14 d和6个月两组神经功能恶化或卒中复发和良好功能状态的病例数及NIHSS和m RS评分的比较。结果实验组14 d NIHSS评分和6个月m 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实验组神经功能恶化或复发的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6个月后处于良好功能状态的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颅内出血患者。结论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可抑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促进功能改善,可用于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和早期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邹胜华  林敏  李开奇 《医药导报》2010,29(5):627-628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2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9例和对照组108例。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qd,po;均常规给予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降颅压和保护脑细胞等药物治疗,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血栓药物。治疗组加用西洛他唑100 mg,bid,po。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西洛他唑联合肠溶阿司匹林片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100例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蛋白质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给予西洛他唑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6、12月后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其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且不良反应情况较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H)高危因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西洛他唑片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合并UGH高危因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A组,n=60):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 mg,1次/天.西洛他唑组(B组,n=60):口服西洛他唑片100 mg,2次/天.观察随访疗程为6个月,监测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记录治疗过程中消化道事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A组与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33%vs.86.67%),P>0.05;治疗后,B组HDL-C水平显著升高(1.02±0.19vs.1.20±0.18),P<0.05;B组消化道事件显著低于A组(1例vs.9例),P<0.01.结论 合并UGH高危因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抗血小板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西洛他唑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属于喹啉类衍生物,其抗血小板作用的特点是可逆地抑制多种化学和物理刺激(ADp、肾上腺素、胶原、花生四烯酸、凝血酶等)诱导的血小板初期和二期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并呈剂量相关性。西洛他唑最初的适应证是治疗间歇性跛行,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洛他唑在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也不断拓展。为规范医院医嘱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规定,我们对西洛他唑临床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医嘱点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提高西洛他唑溶出度的方法。方法 使用球磨机制备西洛他唑微粉化混合物,并以此添加适合的辅料制备片剂。结果 经测定制剂的溶出度达到《中国药典》要求。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品稳定。结论 该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溶出度合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分别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患者血清β2-M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入组的91例PAD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随机分成阿司匹林治疗组(29例)、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组(32例)和西洛他唑+阿司匹林治疗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4周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3组血清TNF-α、hs-CRP和β2-M水平治疗前后降低明显(P〈0.05),下降幅度比较提示氯吡格雷组及西洛他唑组TNF-α、IL-1、IL-6、hs-CRP、β2-M下降幅度显著大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格他唑组TNF-α、β2-M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NF-α、hs-CRP变化与β2-M变化呈正相关(r=0.46,P=0.03;r=0.77,P=0.04),使用3组药物均可缓解PAD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氯吡格雷或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的二联用药治疗具有显著的抗炎疗效,可明显降低体内TNF-α、hs-CRP、β2-M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且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疗效和安全性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塞通胶囊联合西洛他唑对脑梗塞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西洛他唑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胶囊治疗,西洛他唑组给予血塞通胶囊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两组治疗观察周期为2个月。结果:治疗后西洛他唑组的总有效率为96.3%,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治疗后两组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西洛他唑组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低,Braden评分高于治疗前,西洛他唑组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动脉收缩期搏动指数(PI)与阻力指数(RI)值低于治疗前,西洛他唑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西洛他唑联合血塞通胶囊在脑梗塞患者的应用能改善脑组织的血流循环状况,降低压力性损伤和疼痛发生的潜在风险,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32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组( A组)和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组( B组),各162例。两组均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或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并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心肌缺血需靶病变再通治疗等),同时观察两组之间全因死亡、再狭窄率、抗血小板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的发生率。结果12个月随访, A组与B组相比,冠脉造影发现支架内再狭窄(9.76%比12.00%,P=0.47),靶病变需血运重建(6.92%比8.92%,P=0.42)。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1.95%比15.92%,P=0.21),A组消化道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药品反应发生率更低(12.96%比33.33%,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西洛他唑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类似作用,但前者出血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2.
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评价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对120例糖尿病患者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四项指标,并对60例伴有微血管病变者进行西洛他唑治疗1个月,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糖尿病患者MPV、PCT、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微血管病变患者MPV、PCT、PDW增高更明显。2.西洛他唑治疗后微血管病变患者MPV、PDW明显下降。结论:西洛他唑改善血小板参数,预防微血管病变的进展,对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冠脉支架植入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支架引起的栓塞,甚至死亡不断增加。阿司匹林联用噻氯匹定是降低血栓危险的经典方案,但噻氯匹定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西洛他唑能选择性地抑制磷酸二酯酶,为高效抗血小板剂。本文对照研究西洛他唑用于降低支架植入后的血栓发生率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 本研究中病人的选择标准为:有冠状动脉疾病症状或确诊为心肌缺血。排除标准为:抗血小板剂禁忌症,冠状左总动脉狭窄保护者,有出血障碍者,血小板减少症,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等。进入研究的490例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开放…  相似文献   

14.
李晓红 《中国药事》2010,24(12):1219-1220,1247
目的建立测定西洛他唑片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色谱柱:Diamonsil C18;流动相:乙腈-水(51∶49);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58nm;进样量:20μL。柱温:室温。结果该色谱条件与测定方法可用于检查西洛他唑片的杂质。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行,适用于西洛他唑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提高西洛他唑溶出度的方法。方法使用球磨机制备西洛他唑微粉化混合物,并以此添加适合的辅料制备片剂。结果经测定制剂的溶出度达到《中国药典》要求。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品稳定。结论该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溶出度合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药物基因多态性特点及其在脑梗死患者个体化给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就诊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内科的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1次/d,用药后均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药物基因检测,结合患者的一般信息对3种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选择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90d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结果在139例患者中,氯吡格雷中代谢、慢代谢的患者有83例,阿司匹林高抵抗的患者有52例,西洛他唑弱代谢型的患者有9例,其中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比例最高,达59.71%。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中,糖尿病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阿司匹林、西洛他唑则无统计学差异。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均按基因检测的结果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所有患者随访90d均未出现新发的脑血管事件。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基因多态性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患者介入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患者,按其表型分为快代谢组,中代谢组及慢代谢组,将中代谢组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组,慢代谢组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组,另设快代谢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为对照组,连续用药6个月,随访其临床事件。结果:所有患者中CYP2C19基因快、中、慢代谢型的比例分别为25%,60%, 15%;中代谢型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方案或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方案、慢代谢患者使用替格瑞洛方案,可取得与快代谢型患者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方案相似的疗效,但慢代谢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预防心脏缺血的获益不佳,劣于替格瑞洛方案。结论: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中代谢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或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的方案可能有益;慢代谢型患者建议使用替格瑞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糖尿病。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西洛他唑高剂量(27 mg?kg-1?d-1)和低剂量(9 mg?kg-1?d-1)组。西洛他唑治疗12周后测定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组织中ICAM-1,VCAM-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相比,西洛他唑能显著降低ICAM-1和VCAM-1 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西洛他唑治疗后,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结论:西洛他唑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ICAM-1和VCAM-1表达的作用可能与上调PPAR-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经临床确诊160例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80例,显效42例,有效3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80例中,显效40例,有效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确切,能改善神经功能及凝血状态,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小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剂量依赖性保护作用。方法:以大脑中动脉阻塞诱导小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西洛他唑(3~30mg/kg)和普鲁司特(0.1mg/kg)。观察药物对缺血后神经元形态、密度的影响。结果: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密度降低,变性神经元密度增加。西洛他唑(3~10mg/kg)和普鲁司特能明显增加缺血侧存活神经元密度,减少变性神经元密度。结论:西洛他唑对小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