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0-2012年3 a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规律。方法:对3 a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录入,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468篇,使用腧穴159个,总频次3 275次,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腧穴为风池、颈夹脊、百会、天柱、大椎、风府、足三里、肩井、内关、太阳;腧穴配伍前5位的为风池→百会、风池、颈夹脊→百会、风池→天柱、风池→风府、风池→颈夹脊;所选用的腧穴遍布十四经脉,其中以阳经腧穴为主;腧穴分部规律主要以头面颈项部和上肢部为主;特定穴的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57.59%,其中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结论:用穴主要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辩证取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籍中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应用规律。方法:收集第5版《中华医典》针灸推拿分部中所收录的53部医籍中涉及针灸治疗面瘫的相关条文,建立"针灸治疗面瘫的古籍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法则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用穴特点及规律。结果:共纳入条文298条,针灸处方103条,涉及腧穴53个,总频次448次,腧穴选用以地仓、颊车、承浆、水沟为主,经脉以阳明经为主,部位以头面颈项部最频繁,特定穴应用中以交会穴及五输穴的荥穴为主;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上关-下关,翳风-通天-冲阳-腹通谷,偏历-行间-内庭-二间,合谷-水沟;关联分析得出常用穴组共8对。结论:古代针灸治疗面瘫尤其重视地仓-颊车-听会,水沟-合谷-承浆与其他腧穴的灵活配伍,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通过配伍丰富腧穴的多效性,且常见配伍方式主要为局部取穴结合远道取穴。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析谷世喆教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取穴规律和组方特色。方法:运用Excel2019创建谷世喆教授治疗颈型颈椎病针灸处方库,使用R语言对其进行频次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Gephi软件对针灸处方进行社区聚类分析。 结果:共纳入病例101首针灸处方,谷世喆教授治疗颈型颈椎病用穴共64个,总频次1107次,使用最多的腧穴为颈百劳,其次是肩中俞、天柱、合谷、风池。阳经穴位使用频率高达70.37%,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治疗颈型颈椎病腧穴配伍以颈百劳-天柱-肩中俞最为常见。社区聚类结果显示,形成了三个稳定的腧穴群组,分别为:肝俞-肾俞-膈俞-大肠俞;膻中-百会-印堂-安眠;肩中俞-天柱-风池。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谷世喆教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注重阳经选穴,颈项局部选穴和腰背部选穴相结合,体现了谷教授治疗颈椎病“温阳通气,形神同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与特点。方法 检索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收录的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 纳入94篇文献,涉及腧穴83个,总频次614次。累计频次应用较高的腧穴为颈夹脊、风池、天柱等;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以风池-颈夹脊最多,大部分为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结论 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以选取近部穴位与远端四肢腧穴配伍为主,常选用风池、颈夹脊、天柱、后溪、阿是穴等腧穴,并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临证加减,为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穴处方提供一定参考,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临床针灸治疗眩晕的穴位选择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和眩晕穴位处方选择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的文献,并建立针灸治疗眩晕原始数据库。通过IBM SPSS Modeler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再利用Gephi0.9.2对腧穴数据进行“Fruchterman Reingold”算法建模,进行k-core层次分析,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进行社团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类型文献102篇,提取针灸处方169条,包含103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1163次。其中,使用腧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而足少阳胆经中又以风池穴使用频次最高(128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风池-夹脊穴在腧穴间支持度最高;风池-天柱在腧穴间置信度最高。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得到31个核心腧穴,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聚类得到3个社团。结论 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部,特定穴中以五输穴、原穴以及背俞穴使用较多,而在选穴和腧穴配伍方面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规律和配伍特点。方法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古代文献,进行人工录入并校对,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选取其中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相关条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原则,对所选腧穴、经络进行统计分析,探索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经络运用规律及配伍特点。结果共筛选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处方相关条文63条,共使用穴位达45个,总频次达308次,腧穴频次在10以上的有百会、哑门、足三里、肩井、合谷、风池、曲池、间使、关冲;配伍结果显示,排在前三的为百会→肩井、足三里、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风池;所选穴位以头面部位为主。所有腧穴共涉及13条经络,足少阳胆经、督脉经络上的腧穴使用个数、频次排名靠前,用穴个数、频次之和均超过总数的2/3。共使用特定穴32个,占总腧穴71.11%。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腧穴处方遵循局部取穴、辨证取穴、循经远取相结合,所选腧穴以阳经腧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配伍方法有: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阴经与阳经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近远配穴法、阴经与奇经配穴法、五输穴与原穴配穴法、五输穴与络穴配穴法、五输穴与交会穴配穴法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上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有关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章,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纳入116篇文献,针灸处方146首选穴73个总频次819次。所用腧穴归属足三阳经及督脉为主,且督脉及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较为常见;腧穴当中,风池运用累积频次最高;颈夹脊风池、风池百会、天柱风池配伍最为常见;特定穴以八脉交会穴及原穴的频次最为高。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选穴、配伍方面有相当的规律性,对于指导临床及相关针灸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治疗偏头痛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腧穴的使用频率、分布部位、归经、归属特定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腧穴的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腧穴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大成》等28本古籍中有效处方184条,涉及115个腧穴。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使用频次前5为风池、合谷、百会、解溪、攒竹;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关联分析显示腧穴间置信度最高为“合谷-丝竹空”;网络图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合谷-风池”;聚类分析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提示古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脉的腧穴配伍使用,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选穴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现代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取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查找关于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自行研发的数据挖掘系统建立相关处方数据库,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总共纳入221个相关处方,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关元穴,其次为三阴交、子宫、中极。经外奇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子宫穴。特定穴使用规律研究示交会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募穴和五腧穴。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示取穴以任脉、脾经、胃经和膀胱经为主。腧穴-部位关联分析示取穴以腹部为主,其次为下肢和腰背部。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并以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以及重视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为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ST)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自建库至2023年5月关于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处方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6)分析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篇文献,包含96条腧穴处方、122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为880次,其中风池使用频次最高,归经前3位为督脉、胆经和膀胱经,阳经腧穴使用较多,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及头面四肢部,特定穴以交会穴与五输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印堂-百会、水沟-百会等15个穴对,聚类分析将常用腧穴分为3类。结论: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以通督调神、舒筋缓急和通阳益气为主要治疗原则,首选督脉、胆经腧穴,重用阳经腧穴,局部与远端取穴并用,注重交会穴、五输穴的使用,综合辨治、灵活配伍,以利于规范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用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取的主穴、配穴、综合用穴、特定穴、经络等进行频次统计,对使用频次在80次以上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312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涉及用穴101个,使用总频次3571次。头面部涉及穴位45个,其中地仓穴、颊车穴、阳白穴使用频率较高,四肢涉及穴位共33个,合谷穴频次最高。涉及经脉腧穴以手足阳明经及足少阳胆经为主,涉及腧穴58个,占所用腧穴的57.43%;涉及十类特定穴共63个,占所用腧穴的62.38%,五输穴、原穴、交会穴等使用较广泛。通过统计得出5个有效聚类群:迎香-攒竹、牵正-风池、足三里-太冲、鱼腰-人中-承浆、地仓-阳白-合谷-颊车-翳风。结论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穴以头面部局部取穴与邻近取穴为主,远端取穴与辨证取穴为辅,阳明经腧穴的选取较为广泛,特定穴是针刺处方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穴组的应用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进一步开展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取穴配伍规律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Wanfang Data、CNKI、CBM、VIP、PubMed近10年收录的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70篇,提取处方73条,共涉及腧穴66个,总频次为371次,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百会、天柱、阿是穴,频次最高的经络和部位分别为足少阳胆经与头项部。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风池-颈夹脊-百会”为核心的处方。对频次≥6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取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重视远近配穴及特定穴的应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先秦至清末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选穴规律。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采用SPSS 21.0和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共筛提取出191条针灸处方,涉及腧穴45个。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颊车、地仓、列缺、廉泉、水沟;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胃经、督脉、任脉;腧穴分布以头面颈部、上肢部为主;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其次为八脉交会穴。关联分析获得强关联腧穴配伍11组,其中合谷-颊车居首位;聚类分析获得9个腧穴聚类群。古代针灸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以合谷、颊车、地仓、水沟、承浆为配伍核心腧穴,强调远近配穴及随症取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针灸甲乙经》的针刺处方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搜寻查阅《针灸甲乙经》中针刺处方的内容并构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及腧穴配伍规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高频腧穴、特定穴使用、取穴部位、选穴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处方共869则,分为单穴和多穴处方,以十二正经五腧穴的使用频次最高;取穴部位多为四肢;在归经统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膀胱经(17.89%);挖掘得到关联穴位组合13条;高频穴位聚类分析得到4类穴位。结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多为单穴处方,取穴多为四肢部穴位,足太阳膀胱经选穴最多,表明其擅长运用单穴治疗人体各类疾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针刺办法,该书处方取穴精简、配伍精妙,其学术思想对指导后代医家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选穴规律及用穴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gfang)自1986年4月2日至2020年10月1日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处方数据库,进行腧穴频次、归经、部位、特定穴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系统聚类和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63篇文献,192条处方,涉及腧穴79个,总频次589次,腧穴使用频次前3位依次为风池、百会、太冲;使用最频繁的经脉是胆经和督脉;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部和下肢;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聚类分析得出风池-太阳-太冲-百会为重点穴位群集;因子分析共提取7个公因子。结论: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头部选穴为主并结合辨证取穴,总结出常用穴组规律,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取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发表年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有关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文研究文献并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对单个腧穴使用次数、部位分布、归经等情况进行频次分析,借助IBMSPSS Modeler 18.0 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3.0 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 71 篇,其中,针灸处方 83 条,涉及腧穴 68 个,所有腧穴应用的总频次为 564 次。风池、廉泉、完骨、翳风、内关、金津、玉液、三阴交、天柱等 15 个腧穴使用频次均高于 10 次,属于高频使用腧穴。足少阳胆经(105 次)、督脉(82次)、任脉(69次)为高频使用经脉。阳经(55.6%)使用频率高于阴经(31.6%),同名经中又以少阳经使用频率最高(25.6%)。取穴部位绝大部分集中在头颈部(70.2%)。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组常用腧穴配伍,其中“风池-廉泉”组合支持度最高(61.4%)。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得到3个有效聚类群,类1:金津、玉液;类2:丰隆、百会、风府;类3:水沟、内关、三阴交。【结论】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取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其中的取穴规律具有可行性。本次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规律及其处方的优化。方法:在全面收集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基础上,构建古代面瘫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复杂网络二分网络社团结构划分的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规律特点,并对处方优化进行研究。结果: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核心穴位多以水沟、地仓、颊车、合谷、风池、足三里、内庭、听会、承浆、上关为主。核心穴对多以地仓、颊车、水沟、风池、内庭、合谷、足三里、列缺、上关、二间之间相互配伍。优化处方核心组成以听会、风池、风市、悬钟、地仓、颊车、足三里、大椎、百会、曲池、肩髃、发际为主,选穴分布多以胃经、大肠经、督脉为核心。头面部腧穴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选穴配伍多以特定穴为主,其中以交会穴使用最频繁。结论:局部选穴是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首选,特定穴是古代针灸治疗面瘫处方中的核心用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建立数据库并予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51篇文献,共计51组针灸处方,涉及40个腧穴,11条经脉,腧穴使用总频次423次。干预措施使用频次最高为毫针刺法。应用频次前6位的腧穴为睛明、太阳、攒竹、合谷、风池、太冲;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穴位是“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五个聚类群:“百会、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太冲”“睛明、太阳”“承泣、球后、丝竹空、鱼腰”“四白、瞳子髎、阳白”。结论: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具有一定规律,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建议以核心穴组联合眼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古籍中针刺治疗颈肩臂痛的选穴规律。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华医典》光盘和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收录的针灸古籍中检索1911年之前的有关针刺治疗颈肩臂痛的文献。提取文献中的针刺处方,统计腧穴的分布和归经情况。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Clementine12.0软件对筛选出的高频腧穴和经络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92部针灸古籍,包含188首治疗颈肩臂痛针刺处方,涉及115个腧穴。针刺处方中的腧穴数目为1~14个,其中以1个腧穴的出现频次最高(146次)。在115个腧穴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为承浆(23次)、风府(17次)、后溪(17次)。对115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2条关联规则,其中前3位依次为少商→委中、承浆+少商→委中、肩井+中渚→百会。利用规则涵盖关系和规则相似关系对22条关联规则进行规则简约,得到6条关联规则,其中前3位依次为承浆+少商→委中、承浆+肩井+中渚→百会、风府+哑门→风池。188首针刺处方共涉及16条经络,针刺处方中的经络数目为1~6条,其中以1条经络的出现频次最高(146次)。在16条经络中,...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分析现代针灸临床文献治疗子宫肌瘤的取穴规律及特点。方法:检索自建库起至2021年4月30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VIP、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发表的针灸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文献,收集腧穴处方信息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2.5)进行腧穴的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及熵聚类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提取101首针灸处方,腧穴总使用频次为675次,累积样本量5957例,主要归经为任脉、脾经、胃经,以阴经取用为主;腧穴使用频次多与肝脾胃相关,注重特定穴的应用,如交会穴、募穴,局部取穴与病灶关系密切;最常用的穴对为关元、子宫、三阴交组成的腧穴交叉配伍;获取强关联腧穴组合规则216条,基于熵聚类算法获取10个核心腧穴组合及6首新腧穴处方。结论:本次研究发现的取穴规律、核心组合与新方组合为针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