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手机依赖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及童年期创伤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应用手机依赖量表(MPAI)、抑郁自评量表(SDS)、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2~5月对404名微信用户在线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①404名被试CTQ-SF因子中情感虐待发生率为7.4%,躯体虐待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谢军  耿峰  董毅  周珊珊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171-1173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经历特点,并探讨其与患者自我病耻感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17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精神疾病患者自我病耻感量表、童年期虐待问卷、贝克抑郁量表评估,并对200例正常被试者进行童年期虐待问卷评估。 结果 ①抑郁症患者在童年期虐待问卷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②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中情感虐待因子得分与患者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243,P<0.05)。③抑郁症患者贝克抑郁量表得分与自我病耻感量表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46~0.603,均P<0.05),与童年期虐待问卷中的情感忽视因子、躯体忽视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24~0.453,均P<0.01)。④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躯体虐待因子、情感忽视因子、躯体忽视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与患者自我病耻感中受歧视因子、积极效应因子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61~0.413,均P<0.05)。 结论 抑郁症患者较正常被试者有更多的童年期虐待经历,且会对自我病耻感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兵积极心理品质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效应.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南方某部1 925名16~24岁的男性新兵,运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新兵积极心理品质评估问卷(PMCS-R)进行测评.结果 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的情感虐待为(6.11±1.69)分,躯体虐待为(5.49±1.32)分,性虐待为(5.61±1.45)分,情感忽视为(9.15±3.66)分,躯体忽视为(9.57±2.93)分;抑郁严重指数(0.45±0.11);积极心理品质总均分(3.80±0.64)分.童年期创伤经历、抑郁症状和积极心理品质得分两两显著相关(均P<0.05);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情感虐待能有效预测抑郁症状,可共同解释其总变异的28.6% (F=256.72,P<0.05);积极心理品质在情感忽视和抑郁症状、躯体忽视和抑郁症状、情感虐待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均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为0.19,0.15和0.09),但只在情感忽视和抑郁症状间调节效应显著(F=24.73,P<0.05).结论 童年期创伤经历不仅直接作用于新兵的抑郁症状,也能通过积极心理品质间接作用;同时,新兵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改变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抑郁障碍共病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DSM-IV定式临床会谈量表(SCID-Ⅱ)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对98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0例正常人群对照.结果 CTQ-SF除躯体虐待外,抑郁障碍共病人格障碍患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因子分和总分(分别为97.52分,90.98分,98.32分,93.72分,94.96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9.66分,69.98分,66.26分,68.74分,68.12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共病人格障碍组的则只有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分别为85.40分,83.15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6.83分,67.82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抑郁障碍共病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较正常对照组严重;童年期被虐待经历与抑郁障碍共患人格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新兵抑郁的影响,探讨自尊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关系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自尊量表(SES)、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 -SF)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925名男性新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控制年龄后,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预测抑郁的回归系数为正;自尊在抑郁上的回归系数为负,在儿童期创伤经历各个因子和抑郁症状之间调节作用不显著,但其中介作用显著。结论童年期创伤经历显著影响新兵抑郁,并能通过自尊间接作用于抑郁,但自尊不能改变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抑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与童年期虐待经历及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各入组8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体验问卷(DEQ)及儿童虐待问卷(CTQ)对其进行分别评估.结果 抑郁患者人格特质中依赖[(90.77±14.54)分]和自我批评[(68.00±15.02)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7.96±11.81)分,(50.02±10.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赖与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自我批评则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赖、自我批评可直接预测抑郁症状[分别为(β=0.283,P<0.05)、(β=0.284,P<0.05)],情感虐待通过依赖、自我批评的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症状.结论 情感虐待对抑郁的影响可以通过依赖和自我批评人格特质间接发生作用,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在情感虐待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初步编制的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对457名大学生进行一般资料问卷、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儿童虐待史问卷(CECA.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2周后对53名学生进行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重测.结果 (1)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8,重测相关为0.769.(2)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忽视分量表与总量表相关系数分别为0.793和0.855,分量表之间相关系数为0.439;验证性分析显示二因素二阶模式与理论构想吻合度较好.(3)总量表、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忽视分量表与CECA.Q精神虐待部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359,0.483.(4)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组或忽视组在SCL-90各个因子上得分较高,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8.
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步编制的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对457名大学生进行一般资料问卷、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儿童虐待史问卷(CECA.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2周后对53名学生进行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重测。结果 (1)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8,重测相关为0.769。(2)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忽视分量表与总量表相关系数分别为0.793和0.855,分量表之间相关系数为0.439;验证性分析显示二因素二阶模式与理论构想吻合度较好。(3)总量表、心理虐待分量表和忽视分量表与CECA.Q精神虐待部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359,0.483。(4)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组或忽视组在SCL-90各个因子上得分较高,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9.
邢敏智  蔡婵  朱跃华 《重庆医学》2022,51(2):281-285,291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反刍思维在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40例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Ⅳ版(DSM-Ⅳ)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40例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评估儿童期成长经历,反刍思维反应量表评估反刍思维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情绪调节困难在双相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369例14~66岁的双相障碍住院患者,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进行调查,并通过AMOS 24.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情绪调节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人格障碍患者童年创伤经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1511例就诊者.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SDQ+4)对其中1402例进行筛查,结果阳性的986例被试用轴Ⅱ人格障碍临床访谈(SCID-Ⅱ)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进行研究.结果 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总分与3群人格障碍呈正相关,以B群的相关性最强(r=0.312,P<0.01).CTQ5个因子在偏相关分析中,B群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呈正相关,A群与情感虐待相关(r=0.139,P<0.01),C群则与各种童年创伤经历均无显著相关性;人格障碍及对照组之间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均进入A群和B群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A群0.135和0.119,B群0.200和0.084),情感忽视进入C群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103).结论 童年时期的创伤虐待是人格障碍易感的危险因素,对B群人格障碍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群的人格障碍在童年创伤经历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研究生的童年虐待经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主观知觉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抑郁量表(CESD)对907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 研究生的童年虐待、社会支持、自尊和抑郁得分分别为(33.88±9.35)分、(68.31±12.01)分、(36.62±4.80)分、(35.85±9.20)分,童年虐待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32,P<0.01),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44,P<0.01),社会支持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r=0.39,P<0.01),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41,P<0.0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①社会支持是童年虐待和自尊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比为42%;②社会支持是童年虐待和抑郁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比为54%.结论 童年虐待不仅直接影响研究生的自尊和抑郁,同时还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研究生的自尊和抑郁.  相似文献   

13.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2):283-286
目的:探究大学生群体中生命意义对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情绪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TQ-SF)、人生意义问卷(MLQ)、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1 87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儿童期心理虐待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维度和抑郁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情感虐待得分高于男生(P=0.001),男生躯体虐待得分高于女生(P<0.001),女生抑郁得分高于男生(P=0.001)。(2)不同抑郁程度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人生意义的各个维度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儿童期创伤与抑郁得分均呈正相关(r=0.157,P<0.01),与人生意义得分呈负相关(r=-0.48,P<0.05);人生意义得分与抑郁呈负相关(r=-0.342,P<0.01)。(4)人生意义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情绪的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效应的10.24%。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其抑郁关系密切,人生意义感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父母对子女情感虐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小学生父母近1年来对子女精神虐待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05年7月,用自填式问卷对阜新市某小学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185名小学生家长,就有关对子女虐待行为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185名小学生父母中,在最近1年里,有57人(30.8%)曾对子女进行过1项或以上下列形式的情感虐待:在他人面前进行羞辱(25人,13.5%)、说希望其不存在(13人,7.0%)、威胁要将其赶出家门(26人,14.1%)、在家里目睹过家人的严重殴打(20人,10.8%)、威胁要严重伤害他(12人,6.5%)。童年期有被家长或/和老师当众羞辱经历的父母亲,对子女进行情感虐待行为的相对危险性是无此经历父母的2.9倍。父母对子女情感虐待行为与子女性别、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性别及年龄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小学生家长对儿童精神虐待问题较为普遍,童年期曾受父母或/和老师情感虐待是导致家长对儿童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生命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江苏省某3所高校23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等问卷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作路径分析.结果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对抑郁、焦虑有直接正向性影响( sβ=0.145,0.130; P<0.01),对生命质量4个领域有直接负向性影响(Sβ=-0.251~-0.287; P<0.01);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对抑郁有直接负向性影响(Sβ=-0.089~-0.421;P<0.01);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对焦虑有直接负向性影响(Sβ=-0.096~-0.298; P<0.01);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模型Ⅱ的拟合指数为x2/df=1.674,P=0.187,RMSEA =0.017,RMR=0.052,GFI=1.000,AGFI=0.994,NFI=1.000,RFI=0.995,IFI=1.000,TLI=0.998,CFI=1.000,模型拟合良好.结论 生命质量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41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54正常对照(对照组),采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评估早年创伤情况,贝克抑郁自评问卷相关条目评估自杀倾向,运用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情感虐待分量表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情感虐待分(β=0.410,P<0.001)和贝克抑郁自评问卷总分(β=0.134,P<0.001)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方程的预测准确率为81.1%.结论 抑郁症患者有较多早年情感虐待经历;早年情感虐待经历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密切相关,可能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童年期心理创伤对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和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 纳入抑郁症患者(n=78)和正常对照被试者(n=80),采用童年期创伤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两组测评.结果 ①相比对照组,抑郁症组较少采用认知重评策略(P<0.01),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经历较高(P<0.01,P<0.05);②相关分析中,认知重评和性虐待、情感忽视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述情量表总分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呈显著正相关性(P <0.05,P<0.01),外向型思维与性虐待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情绪调节功能失调和述情障碍,可能与童年期心理创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强制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和抑郁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心理弹性量表(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抑郁自评量表(se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其童年期心理创伤之间关系。方法:选取70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依据有无NSSI,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各35例,并选择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35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渥太华自伤量表、童年创伤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结果:NSSI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及CTQ量表总分评分均高于非NSSI组,且2组上述3个评分及躯体虐待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抑郁障碍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NSSI组非自杀性自伤频率与CTQ中情感忽视评分、HAMD量表认知障碍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NSSI与童年期心理创伤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抑郁三者间的关系,为我国老年人的抑郁干预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和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对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1060份有效问卷,睡眠质量得分、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得分与抑郁得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